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穿孔的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8740发布日期:2018-12-14 22:0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穿孔的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骨科手术的操作的辅助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肩锁关节脱修复手术穿孔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约占肩部损伤的9%[1]。rockwood和green[2]将肩锁关节脱位分为6型。目前对于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多倾向于手术治疗[3]。手术治疗的方式很多,有克氏针、张力带或锁骨钩钢板等坚强固定方式,也有采用肩锁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的weaver-dunner等手术技术[4]。endobutton(带袢纽扣钢板)是对肩锁关节脱位进行解剖学重建较为理想的材料,最早由struhl于2007年报道首次使用双袢双纽扣钢板技术(doubleendobutton)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取得良好效果[5]。并有许多学者对双袢纽扣钢板技术进行改良,如wei[6]等运用双袢三纽扣钢板(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双袢纽扣钢板手术技术操作较复杂,学习曲线长。通过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的穿孔定位装置改变手术方法,在保证手术效果与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化手术操作,缩短学习曲线,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穿孔的定位装置,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对穿孔的位置进行精确、快速的定位,特别适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复合手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穿孔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框,所述定位框上设有定位底槽、定位孔,定位底槽中心点与定位孔中心之间没有阻隔物;

定位杆活动设在定位孔中,定位杆为二端开口的筒体,定位杆中心线的二端延长线分别与定位底槽中心点、定位孔中心点连接;

骨针能从定位杆一端开口穿入、从另一端穿出。

进一步讲,所述定位框上设有手把。

进一步讲,在所述定位孔的侧壁上设有紧固孔,紧固螺杆通过紧固孔穿入定位孔。

进一步讲,定位框为u型,在所述u型开口的一侧设有定位底槽、另一侧设有定位孔。

进一步讲,定位框包括下定位框、上定位框,上定位框与下定位框之间通过伸缩杆连接;

所述下定位框上设有定位底槽,所述上定位框上设有定位孔。

进一步讲,定位杆一端设有固定套,定位杆非设固定套一端能插入定位孔中。

进一步讲,定位孔的孔长大于3厘米。

进一步讲,定位杆至少有一端开口内壁上设有阻隔圈。

本发明优点是,结构简单,定位方便,提高手术精确度,相对于现在手术过程中仅通过人眼进行观察定位,有极大的改进,手术病生训练的时间也大幅缩短,在本专利的实施例中,将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断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定位杆优选断面示意图。

图6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1)。

图7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2)。

图8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3)。

图9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4)。

图10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5)。

图11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6)。

图12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7)。

图13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8)。

图14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9)。

图15为利用本发明进行手术示意图(10)。

图16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x±sd)。

图17为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x±sd)mm。

图18为两组患者karlsson肩部功能评定。

图19为两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量(x±sd)mm。

图中:定位框1、定位底槽2、定位孔3、紧固孔4、紧固螺杆5、定位杆6、骨针7、固定套8、阻隔圈9、下定位框11、上定位框12、伸缩杆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穿孔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框1,定位框1上设有定位底槽2、定位孔3,定位底槽2中心点与定位孔3中心之间没有阻隔物,优选的,定位孔3的侧壁上设有紧固孔4,紧固螺杆5通过紧固孔4穿入定位孔3,进一步优选的,定位框1为u型,在所述u型开口的一侧设有定位底槽2、另一侧设有定位孔3,优选的,定位孔3的孔长大于3厘米;定位杆6活动设在定位孔3中,定位杆6为二端开口的筒体,定位杆6中心线的二端延长线分别与定位底槽2中心点、定位孔3中心点连接,优选的,定位杆6一端设有固定套8,定位杆6非设固定套一端能插入定位孔3中,定位孔3的孔有一定长度,可以对插入的定位杆6起到一这下的引导作用,以使其能精确定位;

骨针7能从定位杆6一端开口穿入、从另一端穿出。

优选的,定位框1上设有手把,方便手术时医生手持定位框。

如图4中,定位框1包括下定位框11、上定位框12,上定位框12与下定位框11之间通过伸缩杆13连接;

下定位框11上设有定位底槽2,上定位框12上设有定位孔3,通过伸缩杆13能够调节定位底槽2、定位孔3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年龄的手术患者,对于小孩可以缩短伸缩杆13,对于成人可以伸长伸缩杆13。

如图5中,定位杆6至少有一端开口内壁上设有阻隔圈9(缩小了定位杆中空的直径,仅比骨针大一点点),阻隔圈9能防止骨渣进入定位杆6中。

下面以肩锁关节脱位修复(固定手术)为例进行说明:

图6中,肩锁中有一根骨断裂(以下称断骨),图7中,先通过一根连接针对断骨与断裂处进行横向连接,图8中在横向连接的垂直方向设置本发明,使定位杆6能垂直于横向连接方向,图9中,骨针7通过定位杆6垂直插入断骨,图10中,将本发明装置拆除,仅留下骨针7,之后如图11-15中所述完成手术。

试验证据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6月宜昌市枝江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rock-woodⅲ型以上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患者年龄平均41.25±18.17岁。致伤原因:跌倒伤13例,车祸伤39例。随机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应用改良单袢纽扣钢板技术(本发明,中间运用本发明)治疗25例,传统双袢纽扣钢板技术(对照组)治疗27例,以rockwood分型标准为参照,改良组含ⅲ型10例,ⅳ型11例,v型4例;传统组含ⅲ型10例,ⅳ型12例,ⅴ型5例。本次病例研究的纳入标准为:单纯肩锁关节损伤,不合并肩关节周围其他损伤,手术时间为伤后14天以内,临床表现为患侧肩关节有局部疼痛,患肢上举及外展活动受限。行肩关节x检查:患肩锁骨肩峰端完全翘起、移位,喙锁距离明显增宽。排除标准: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肩部其他部位骨折及脱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既往有肩部手术病史、精神病病史。

1.2手术方法

单袢纽扣钢板内固定组(改良组,运用本发明):患者取沙滩椅位,行全身麻醉或臂丛阻滞麻醉,患肩垫高,术前画出肩锁关节及喙突体表投影,使患者头偏向健侧,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患侧上肢无菌巾包裹。在肩锁关节处取横形切口,长约4-5cm,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显露脱位肩锁关节,切除破损软骨,清理关节间隙内血块及纤维组织。先复位肩锁关节,一般需过度复位,经皮由肩峰打入1枚直径2.0mm克氏针维持肩锁关节复位。取喙突下方纵向切口,长约2厘米,注意保护头静脉,沿三角肌、胸大肌肌间隙钝性分离,触摸喙突,纵向切开喙突上附着肌腱,用手指在喙突下方钝性分离,将专用瞄准器(本发明)置入喙突下方,注意瞄准器始终位于喙突内外径中点。经瞄准器(本发明)测量锁骨上方至喙突下方距离,选择最短径路,一般锁骨上方进针点位于锁骨前后径中点附近,在肩锁关节内侧约3厘米,应用直径1.5mm克氏针,经瞄准器(本发明)由锁骨垂直向喙突基底部打入,c臂透视克氏针位置,并用手指在喙突下方触摸,确定导针尖部位于喙突内外侧中点,再选择直径3.0mm空心钻头经导针扩大骨道。测量证实骨隧道长度,经锁骨上方向骨隧道穿入导线,将合适长度带袢纽扣钢板置于喙突下方,用导线经隧道牵拉袢环至锁骨上方。将第2、3孔穿好5号ethibond缝线的去除袢环纽扣钢板(可用微型钛板替代)置于锁骨上方、袢环下方,拔除固定肩锁关节克氏针,证实关节复位无丢失,ethibond缝线打结固定袢环。经透视证实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及内固定位置满意,活动肩关节内固定位置牢靠,肩锁关节无异常活动,最后修复肩锁韧带及关节囊。

双袢纽扣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显露、复位、骨隧道建立均同观察组,需在锁骨隧道孔外侧斜前方约1厘米用直径2.5mm的钻头开孔,用2根5号ethibond缝线穿过合适长度袢环纽扣钢板的第1孔和第4孔,将纽扣钢板置入喙突下,使其横挂于喙突下,将其袢环自锁骨表面的3.0mm隧道孔引出,将另一纽扣钢板置于第一个纽扣钢板的袢环内,同法固定,完成喙锁韧带锥形部的重建,将其中一根ethibond缝线自锁骨2.5mm孔引出,打结固定完成喙锁韧带斜方部的重建。最后修复肩锁韧带及关节囊。

1.3术后处理术后患肢应用三角巾悬吊1周,早期患者可行患肢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部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在切口疼痛减轻后即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初始3周以被动锻炼为主,作钟摆样运动和被动外旋锻炼,后逐渐主动活动,强度也逐渐增加。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6个月时允许恢复体育运动。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6个月参照karlsson标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karlsson评分标准为优:无痛,上肢肌力正常,肩关节活动自如,x线片示肩锁关节间隙≤5mm;良:微痛,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x线片示肩锁关节间隙5~10mm。差:疼痛,肩关节活动重度受限,x线片示肩锁关节仍有脱位。constant-murley评分从疼痛(15分)、日常活动(20分)、肩关节活动范围(40分)和肌力(25分)四个方面进行评分,两种评分标准在主观评估结果和客观评估结果上存在不同的权重,因而能更准确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术后第3天、6个月随访拍肩锁关节zanca位x线片,通过测量锁骨下方至喙突上方连线距离来评估复位丢失程度[3]。

1.5统计学处理计量指标用x±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别对各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2例患者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良好复位,术后无医源性骨折、切口感染、腋动静脉及臂丛神经损伤等,对照组术后发生内固定移位1例,经翻修手术治愈。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50.96±7.42)分钟,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76.34±8.25)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手术出血量(85.83±14.63)毫升,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127.14±12.14)毫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6)

改良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58.34±7.21)分,术后6个月(93.58±4.18)分,对照组术前constant评分(56.30±8.12)分,术后6个月(89.47±6.5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7)。术后6个月采用karlsson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8)。

复位丢失测定,改良组术后3天测量的锁骨下方至喙突上方距离为(6.9±1.81)mm,术后6个月内锁骨下方至喙突上方距离为(8.37±2.12)mm,平均丢失(1.62±0.83)mm,对照组术后3天测量的组内锁骨上方至喙突下方距离为(6.42±2.17)mm,术后6个月测量锁骨上方至喙突下方距离为(8.87±2.81)mm,平均丢失(1.53±1.37)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9)。

讨论结果:

肩锁关节是由肩峰和锁骨远端关节面构成的微动关节,周围有纤维关节囊包裹,中间有关节软骨盘。其运动方式为轻微上下、前后移动及沿锁骨自身长轴旋转。肩锁关节运动由喙锁韧带、肩锁关节囊韧带复合体、三角肌及斜方肌的动态稳定共同维持其稳定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7],喙锁韧带在维持肩锁关节垂直方向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肩锁韧带及关节囊在维持水平方向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造成肩锁关节脱位的原因为直接暴力所致,或者为患肢手臂撑地等间接暴力所致。rockwoodⅲ型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都存在暴力致喙锁韧带、肩锁韧带断裂致局部稳定被破坏,喙锁韧带也失去了连带肩胛骨和锁骨的作用,不经手术治疗无法修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

肩锁关节损伤导致正常运动破坏,出现反常活动撞击关节面,破碎的关节软骨盘对局部产生影响,导致肩关节出现疼痛、无力等创伤后遗症,肩关节活动受限,三角肌、斜方肌会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等表现,所以手术治疗恢复肩锁关节周围解剖关系及关节功能是必要的。加之肩锁关节脱位一般伴有明显外观异常,影响美观,年轻患者有较强烈手术意愿。

目前治疗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主要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但现已有多数报道表明锁骨钩钢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原理是通过肩峰下钢板钩端和锁骨远端固定形成杠杆作用,使锁骨远端不能向上方及前后方移位,期望为喙锁韧带等肩锁关节稳定结构提供自我愈合条件。但钩钢板固定不符合肩锁关节微动的生物力学特点,许多报道显示锁骨钩钢板固定后易发生肩关节疼痛、肩峰撞击综合征、关节活动受限、肩峰切割、钢板取出后易再脱位等并发症。而且钩钢板一般需再次手术取出,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目前最新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方法倾向于行喙锁韧带重建并修复并加强周围软组织,治疗过程需严格遵循肩锁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2008年后国内引入双袢纽扣钢板技术(传统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许多研究聚焦于锁骨钩钢板技术与带袢纽扣钢板技术的对照研究,带袢纽扣钢板技术非刚性固定符合肩锁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大量研究显示带袢纽扣钢板技术在肩关节功能恢复、肩关节疼痛发生率、术后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率等方面较其它技术有明显优势,且带袢纽扣钢板技术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总体医疗费用不高于锁骨钩钢板治疗费用。

解剖学研究显示,喙锁韧带由前外侧的斜方韧带和后内侧的锥状韧带组成,2条韧带分别起于喙突,止于锁骨的不同部位,2条韧带有着不同生理功能。理论上,喙锁韧带解剖重建较非解剖重建具有更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

传统双袢纽扣钢板技术力图通过双束重建方法重建喙锁韧带功能,需要在锁骨上建立2个隧道,喙突上只建立单个骨隧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解剖重建,而且增加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医源性骨折风险,增加手术材料费用。由于喙突骨面更为窄小,解剖变异较大,不能在直视喙突下进行钻孔,在喙突上进行2处钻孔手术难度极大,失败率高,临床上可行性低。这类似于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为双束结构,理论上需双束重建,但临床上操作较为复杂,一般行单束重建且能保证临床效果[14、15]。而改良单袢纽扣钢板技术亦通过单锁骨隧道单束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步骤简化,操作相对简单,且术后随访的临床效果满意。

改良单袢纽扣钢板技术改进了手术方法(引用本发明所述的装置),使用更细直径(3mm)空心钻建立骨隧道,减少了医源性骨折及内固定物移位风险;采用专用瞄准器,只需在锁骨上建立单个骨隧道,并且通过自制专用瞄准器的测量和定位,确保了骨隧道位于锁骨上方至喙突下方内外侧中点的最短径路上,结合修复肩锁韧带及关节囊,经术中活动肩关节观察,证实肩锁关节无论在垂直方向稳定性还是前后方向稳定性均得到保证。经长期随访,改良方法较传统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复位丢失率无差别,术后肩关节功能无差别,无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改良纽扣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上贴合生物力学特点,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手术时间缩短,复位精确,操作简单,手术材料费用降低,是治疗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关节脱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