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380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



背景技术:

眩晕症发作时的特征是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甚至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眩晕症以青壮年患者居多,如果不及早干预治疗,眩晕症所带来的症状表现会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发作次数和程度的增加药物控制的能力也变得极为有限,目前治疗眩晕症的一般采用西药,但西药有副作用,长期使用西药,往往给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中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因而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都会导致眩晕,因此,本发明根据这些症状采用了一种用于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任何毒副作用、药材价格便宜,用于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

本发明的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当归10-12g、生地9-13g、川芎10-14g、菊花5-6g、山栀子10-11g、麦冬10-12g、白芍10-16g、白茯芩12-18g、白术10-11g、甘草10-11g、生龙骨30-60g、生牡蛎30-50g。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生地:阴虚发热,热病伤阴,烦渴、骨蒸,斑疹,吐衄下血。

川芎:活血行气,常与当归相须为用,以增强活血。

菊花:头目风热,眩晕,头痛目赤等症。

山栀子:具有治疗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等功效。

麦冬:主治劳热咳血,燥咳痰粘,心烦口渴,津枯便秘等症

白芍:主治头晕目眩,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等症。

白茯芩:有镇静、降血糖和降压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白术:中气虚弱,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肿胀满,呕吐泻痢,胎动不安,体虚自汗等症。

甘草:脾虚气弱,咳嗽气喘,痈疽疮毒,尿道疼痛及调和药性等。清火生用,补中炙用。

龙骨: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涩固脱、生肌敛疮的功效。

生牡蛎: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

将上述各药物当归10g、生地9g、川芎14g、菊花6g、山栀子11g、麦冬12g、白芍16g、白茯芩12g、白术11g、甘草10g、生龙骨60g、生牡蛎50g放入煎药锅里,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煎取200-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15天为1疗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用来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失眠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当归10g、生地9g、川芎14g、菊花6g、山栀子11g、麦冬12g、白芍16g、白茯芩12g、白术11g、甘草10g、生龙骨60g、生牡蛎50g。

下面为使用本发明临床治疗的部分典型病例:

严某某,女,61岁,2016年7月14日入院。主诉阵发性头晕2月余,加重10天。西医诊为高血压病。患者2016年12月下旬始出现阵发性头晕,未作诊治。症状每于休息不好,情绪波动而加重,近10天头晕明显,伴汗出少寐、胸闷心慌、例稀溺清。查血压18.7/13.3千帕斯卡,形体肥胖,面色红,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x线胸部摄片示:左心稍丰满,心电图检查:左室高电压。在煎服本发明的药剂15天之后,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带药7剂出院。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当归10‑12g、生地9‑13g、川芎10‑14g、菊花5‑6g、山栀子10‑11g、麦冬10‑12g、白芍10‑16g、白茯芩12‑18g、白术10‑11g、甘草10‑11g、生龙骨30‑60g、生牡蛎30‑50g,本发明配制简单,药源广、陈本低,该中药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清,利头目等功效,对治疗眩晕有显著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姚富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姚富江
技术研发日:2017.06.03
技术公布日:2017.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