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避免药液污染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6619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避免药液污染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避免药液污染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



背景技术:

注射是一个医疗常见行为,传统的注射是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反复抽吸药液后注射到人体内,这种一次性的注射器不可重复使用,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而且在注射过程中药液与空气接触易被二次污染。人体的血管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注射则是将药液间接或直接注入到这个封闭的系统中。一旦输入到血管中的药液含有热源、细菌,患者马上就会产生发热、心悸、胸闷甚至休克等症状。

目前,注射过程能够产生二次污染的环节主要有以下两个:1、注射器从药液瓶中抽取药液时;2、药液在注射器内接触空气。为了避免材料的浪费、避免对药液造成二次污染,需要开发一种清洁卫生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清洁卫生的可避免药液污染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避免药液污染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包括中空的注射器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注射器壳体的内腔中的活塞杆,所述注射器壳体的一端敞口,另一端设有用于穿设针头的头部,所述活塞杆从注射器壳体的敞口端伸出,所述注射器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扣合形成用于容纳药袋和活塞杆的空腔,注射器壳体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结构。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头部的连接环,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头部均为空心半圆柱形,所述连接环环绕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头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时,第一壳体的头部伸入所述连接环内进行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连接环的上沿开有通槽,所述通槽于连接环的内侧设有开口,使得通槽与外部连通,通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头部的宽度,第一壳体的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通槽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扣合的边缘处设置有防止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发生径向滑动的径向限位结构。

更优选的,所述径向限位结构包括沿注射器的轴向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下沿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为两条,两条所述第一凸缘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边下沿内侧,所述径向限位结构还包括沿注射器的轴向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下沿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为两条,两条所述第二凸缘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两边上沿外侧。

更优选的,两条所述第二凸缘内侧之间的距离等于两条所述第一凸缘外侧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注射器壳体的敞口端设有限制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时的轴向位移的轴向限位结构,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敞口端的限位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敞口端的与所述限位齿相匹配的限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将注射器壳体设置为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在注射器壳体上设置用于连接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结构。使用时,先分开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将药液软袋放入注射器壳体的空腔中,然后扣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推动活塞杆即可进行注射。该注射器使用时药液直接注射进入患者体内,不接触空气,可避免二次污染,并且药液不与注射器壳体直接接触,注射器可重复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2)采用环绕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的头部的连接环作为连接结构,将第一壳体的头部伸入连接环内进行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提高了该注射器使用的便捷性。

(3)在连接环的上沿开设通槽,该通槽于连接环的内侧设有开口,通槽与外部连通,通槽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壳体的头部的宽度,第一壳体的头部的长度大于通槽的长度。当需要分开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只需将第一壳体向后滑动一小段距离再向上抬起使第一壳体的头部从通槽处伸出即可,而无需使第一壳体的头部完全从连接环退出,进一步提高了该注射器使用的便捷性。

(4)通过设置径向限位结构和轴向限位结构,避免扣合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径向相对位移和轴向相对位移,提高了该注射器扣合后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注射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注射器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注射器中第一壳体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仰视图。

图6为本发明注射器中第二壳体的主视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与本发明注射器配套使用的药液软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注射器壳体;2、活塞杆;3、连接结构;6、药液软袋;7、针头;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31、连接环;41、第一凸缘;42、第二凸缘;51、限位齿;52、限位槽;311、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某一元件被描述为“固定于、固接于、连接于或连通于”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固接、连接或连通在另一元件上,也可以是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间接固定、固接、连接或连通在另一元件上。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本发明可避免药液污染并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该注射器包括中空的注射器壳体1和设置在该注射器壳体1的内腔中的活塞杆2。注射器壳体1的一端敞口,另一端设有用于穿设针头的头部。活塞杆2从注射器壳体1的敞口端伸出,通过推拉活塞杆2带动活塞在注射器壳体1的内腔中移动即可进行注射操作。该注射器壳体1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扣合形成用于容纳药袋和活塞杆2的空腔。注射器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连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结构3。与该注射器配套使用的是药液软袋6,采用软性硅胶材料作为药液的容器,针头7与药液软袋6结为一体(参见图8)。使用时,先打开第一壳体11,将药液软袋6放入注射器壳体1的内腔中,使针头7从注射器壳体1的头部伸出,再盖上第一壳体11,通过连接结构3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将活塞杆2向前推进,将药液通过针头7输入患者的血管内,由于容纳药液的容器是软性材料,不会影响注射器活塞推进,会随着活塞被挤压到最小,确保药液完全排挤出去。在注射过程中,注射器没有直接接触到药液,可循环重复利用,药液直接输入人体血管,不与空气接触,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

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包括设于第二壳体12的头部的连接环31。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头部均为空心半圆柱形,连接环31环绕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头部。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扣合时,第一壳体11的头部伸入连接环31内进行连接。采用环绕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头部的连接环31作为连接结构,将第一壳体11的头部伸入连接环31内进行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提高了该注射器使用的便捷性。

该连接环31的上沿开有通槽311,通槽311于连接环31的内侧设有开口,使得通槽311与外部连通。当需要分开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时只需将第一壳体11向后滑动一小段距离再向上抬起使第一壳体11的头部从通槽311处伸出即可,而无需使第一壳体11的头部完全从连接环31退出,进一步提高了该注射器使用的便捷性。该通槽311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壳体11的头部的宽度,保证第一壳体11的头部能从通槽311顺利退出。而第一壳体11的头部的长度大于通槽311的长度,确保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扣合时第一壳体11的头部与连接环31进行有效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扣合的边缘处设置防止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发生径向滑动的径向限位结构。该径向限位结构包括沿注射器的轴向设于第一壳体11下沿的第一凸缘41。该第一凸缘41为两条,两条第一凸缘41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1的两边下沿内侧。径向限位结构还包括沿注射器的轴向设于第二壳体12下沿的第二凸缘42,该第二凸缘42也为两条,两条第二凸缘42分别设于第二壳体12的两边上沿外侧。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扣合时,两条第一凸缘41置于两条第二凸缘42内,有效避免了扣合后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发生径向相对位移,提高了该注射器扣合后的结构稳定性。更为优选的方案为:两条第二凸缘42内侧之间的距离等于两条第一凸缘41外侧之间的距离。第一凸缘41正好卡在第二凸缘42内,径向限位更加可靠。当然,该径向限位结构也可采用其他类似的结构,如将两条第一凸缘41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1的两边下沿外侧,而将两条第二凸缘42分别设于第二壳体12的两边上沿内侧,扣合时第二凸缘42置于第一凸缘41内。这些类似结构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在注射器壳体1的敞口端设有限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扣合时的轴向位移的轴向限位结构。该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1的敞口端的限位齿51以及设于第二壳体12的敞口端的与该限位齿51相匹配的限位槽52。扣合时,当第一壳体11向前推进到预定位置后,位于敞口端的限位齿51嵌入限位槽52内进行定位,避免扣合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发生不必要的轴向相对位移,进一步提高了注射器扣合后的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