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4291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领域,具体是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歪嘴”、“吊线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通常是指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面神经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过度疲劳,汗后急冷,病毒感染、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导致产生面瘫。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多由身体虚弱,劳累过度,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面瘫。患有面瘫应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加深而出现传导神经冲动泛化情况、现鳄泪症和口眼联动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还会继发患侧面肌痉挛,进一步可发展成失神经性肌萎缩。

现有面瘫治疗的方法常见的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西医主张早期应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的药物治疗,但是如果过多的应用抗生素,易产生很多副作用和反作用,使面瘫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肥肿难分、水钠潴留等症状的出现。常用的物理治疗有超短波、低中频电疗、激光、药物导入等。中药治疗有许多古方、验方,如牵正散、八味蠲风汤、贝尔散、蜈蚣朱砂散等等。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面瘫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对于针刺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其选穴和手法也各不相同,标准化程度低,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颇为突出,对医生个人的要求比较苛刻,难以普及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取材容易、价格低廉,配合针灸用于面瘫治疗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防风10-12份、白芷10-15份、细辛3-7份、地龙8-12份、僵虫8-12份、葛根0-15份、荆芥0-10份、羌活0-12份、川芎0-12份、白芍0-15份、柴胡0-15份、桔梗0-15份、白附子0-10份、甘草0-6份、黄芩0-12份、玄参0-15份、丹参0-15份、连翘0-15份、板蓝根0-15份、牛蒡子0-12份、薄荷0-6份、黄连0-10份、竹叶0-5份、蒲公英0-10份、黄芪0-120份、当归尾0-15份、赤芍0-12份、桃仁0-10份、红花0-5份、苍术0-12份。

进一步,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防风10份、白芷12份、细辛5份、葛根15份、地龙10份、僵虫10份、荆芥10份、羌活12份、川芎10份、白芍15份、柴胡12份、桔梗15份、白附子10份;将白附子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继续煎煮10分钟后,一次服200-250毫升,每日2-3次,配合针灸刺穴以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

进一步,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防风10份、白芷12份、细辛5份、葛根15份、地龙10份、僵虫10份、黄芩12份、玄参15份、柴胡15份、桔梗15份、连翘15份、板蓝根15份、牛蒡子12份、甘草6份、薄荷6份、黄连10份、竹叶5份、蒲公英10份;各药混合凉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50毫升,配合针灸刺穴以治疗风热阻络型面瘫。

进一步,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防风10份、白芷12份、细辛5份、葛根15份、地龙10份、僵虫10份、黄芪120份、当归尾15份、赤芍12份、川芎12份、桃仁10份、红花5份、丹参15份、甘草6份、玄参15份、苍术12份;各药混合凉水煎服,口服200毫升,每日两次,配合针灸刺穴以治疗瘀血痹阻型面瘫。

本发明采用的各味药物的药理药性如下: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和止痉功效;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和祛风止痒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和疮痈肿毒。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功效;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地龙:有清热、镇痉、利尿、解毒功效;用于热病惊狂、小儿惊风、咳喘、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通、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症。

僵虫: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功效;主治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疮毒。

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羌活: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功效。用于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和痈疽疮疡。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功效;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和头痛眩晕。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和脱肛。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和肺痈吐脓。

白附子: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唱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脾、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丹参: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症。

连翘:味苦,性凉;入心、肝、胆经;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功效;用于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效;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黄连: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

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功效;主要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益气升阳,利水退肿,托疮排脓之功;能治疗气虚血瘀引起的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手足麻痹,言语不清。

当归尾:中药当归的尾部,入药有活血祛瘀功效,治疗经闭不通及瘀血积滞肿痛的病症。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功效;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和咳嗽气喘。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功效;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和疮疡肿痛。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发明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针对风寒外袭型、风热阻络型、瘀血痹阻型面瘫,结合针灸配穴进行分型治疗,对症下药;采用的中药原料合用共奏活血行气、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风通络、燥湿健脾之效,达到高效治愈的目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从根本上解决了面瘫问题,并杜绝了面瘫病后遗症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的阐述,但不都成对本发明的范围性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荆芥10g、防风12g、羌活12g、川芎10g、白芍15g、柴胡12g、白芷12g、细辛5g、桔梗15g、白附子10g、地龙10g、葛根15份、僵虫10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风寒外袭证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将白附子先煎15分钟后再入其他药物续煎10分钟后温服,每次200-250毫升,每日2次。

针灸配穴:针刺地仓、颊车、翳风、阳白、迎香、外关、合谷七穴,左右交替,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中间休息3天。

实施例2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柴胡15g、黄芩12g、桔梗15g、连翘15g、板蓝根15g、葛根15g、黄连10g、防风12g、牛蒡子12g、僵虫10g、地龙10g、白芷12g、甘草6g、薄荷6g、细辛5g、竹叶5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风热阻络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凉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50毫升。

针灸配穴:取穴阳白、地仓、颊车、迎香、翳风、外关、合谷,强刺激,左右交替,10日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天进行第二疗程。

实施例3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荆芥10g、防风12g、羌活12g、川芎12g、白芍15g、柴胡15g、白芷12g、细辛5g、桔梗15g、白附子10g、地龙10g、僵虫10g、甘草6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风寒外袭证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白附子先煎15分钟,再入其他药物继续煎煮10分钟后,一次服250毫升,每日3次。

针灸配穴:针刺地仓、颊车、阳白、迎香、翳风、外关、合谷,强刺激,每次15分钟,每日1次,左右交替,10日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天,进行第二疗程。

实施例4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120g、当归尾15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6g、葛根15g、玄参15g、丹参15g、防风12g、白芷12g、苍术12g、细辛3g、甘草6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瘀血痹阻证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凉水煎服,每次220毫升,每日两次,两日1剂。

针灸配穴:面瘫七针,即上述风寒外袭,风热阻络型通用穴位,再加颞三针,每日一次,左右交替,十日为一疗程。

实施例5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荆芥10g、防风12g、羌活12g、柴胡15g、葛根15g、地龙10g、僵虫10g、白芷12g、细辛5g、白附子10g、白芍15g、川芎12g、桔梗15g、甘草6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风寒外袭证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白附子先煎15分钟,再入其他药物继续煎煮10分钟后,一次服250毫升,每日3次。

针灸配穴:以面瘫七针为主,每日一次,左右交替,针灸10次。

实施例6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柴胡15g、黄芩12g、连翘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0g、僵虫10g、地龙10g、牛蒡子12g、白芷12g、细辛5g、葛根15g、防风12g、桔梗15g、薄荷6g、甘草6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风热阻络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凉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50毫升。

针灸配穴:仍以面瘫七针为主,加风池,太阳穴,左右交替,十日为一疗程,中间休息五天。

实施例7

一种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柴胡15g、黄芩12g、连翘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0g、僵虫10g、地龙10g、牛蒡子12g、白芷12g、细辛5g、葛根15g、防风12g、桔梗15g、薄荷6g、甘草6g。

本实施例所述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用于瘀血痹阻型面瘫治疗,采用煎服方式,凉水煎服,口服200毫升,每日两次。

针灸配穴:面瘫七针加颞三针,每日一次,左右交替,十日为一疗程。

病例一

巨某,女,35岁,就诊于2013年2月1日。

症状:患者于2013年元月31日突然发现口角歪斜、眼不能闭合而来求诊,当时见其右眼上下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左歪斜,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歪斜,其身高1.60米,面色如土色,眼圈青黯,舌红苔白。自诉微恶寒,无发热,牙齿,耳内无疼痛,喝水嗽口时水不能喷出来,而从口角流出。因出现此病症,31日晚彻夜不眠,今日食欲全无,且味觉消失。半月前来过月经,量少、色黯、经来小腹冷痛。

诊断:风寒外袭型面瘫。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结果:本病例针刺10天后,额纹恢复,嗽口时水已能喷出,20天后,眼睑已完全闭合、口角已端正,本应终止治疗,但患者唯恐复发,又进行4天以巩固疗效,服药共12剂,痊愈,至今未复发。按本病例除服药与针灸而外,对其心理疏导也很重要,使患者解除顾虑,配合治疗,当一个疗程后,患者看到疗效显著,即增强了信心,故在之后治疗时,能迅速得到痊愈。

病例二

雷某,男,44岁,就诊于1987年7月7日。

症状:望其身高1.65米、微胖,面色红赤,精神亢奋,左眼睑闭合不全,左额纹消失,口角向右歪斜。自诉:十日前汗后用冷水洗脸,第二天又喝酒半斤,下午即发现口角向右歪斜,左眼上下眼睑不能闭合,且发高烧,耳内疼痛,头及牙齿也疼痛,吃东西无味,嗽口水从口角流出,且有便干,小便短赤,经人介绍到陕西红光医院急诊,查颅内无肿瘤,无出血,亦无梗塞,只是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突与中耳炎,即收容入院,给予西药治疗一周,查炎症消除,但面瘫无有改变,院方建议针灸治疗,其决定出院,而来我院门诊。

诊断:风热阻络型面瘫。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结果:本患者共进行四个疗程,第三疗程结束后,眼睑能够闭合,口角歪斜纠正,唯感觉咀嚼食物舌头尚不灵活,又进行一疗程,四个疗程结束,才完全康复,至今30年了,此患者仍健在,面瘫无再次发生。

病例三

张某,男,36岁,就诊于2015年3月30日。

症状:患者首诊时,左眼不能闭合,左侧额纹消失,口角向右歪斜,面色青暗,舌淡红,苔白。身高1.70米,精神尚可体质壮实。自诉:一天之前突觉眼不能闭合,口角歪斜刷牙嗽口时水不能喷射而出,只从口角流出,虽然不太发热,但微有恶寒,轻度头痛。食物味觉丧失。切脉浮紧。

诊断:风寒外袭证型面瘫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效果:本病例针刺一个疗程半-15次已痊愈,消失的额纹恢复正常;眼睑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端正;鼻唇沟恢复正常;嗽口水能喷射而出。面部无僵硬感,饮食增加,为巩固疗效又继续针刺3次。随访两年来未曾复发。

病例四

张某,女,58岁,就诊于2014年6月25日。

症状:患者身高1.6米,体型较胖,面色黄白,略微浮肿,精神困倦。口角向左歪斜,但双眼能够闭合,额纹存在。舌紫色,苔淡白。呼吸时胸部起伏,上气不接下气。自诉:患糖尿病、冠心病20年。三年前曾作白内障手术。一周前自觉头痛、弦晕、昏昏欲睡,经宝鸡某医院ct扫描诊断为脑梗,住院治疗一周,头痛弦晕有所好转。但口角出现歪斜,嗽口水不能喷出,舌头味觉消失、转动不灵活,面部僵硬、浮肿。而来求诊。切脉沉、涩。

诊断:瘀血痹阻证型面瘫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4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结果:本病例针刺两个疗程,计20次,服药12付痊愈,口角已端正,鼻唇沟正常,嗽口时水能喷射而出。味觉恢复,面部浮肿消退,随访3年未曾复发。

病例五

罗某,男,29岁,就诊于2016年11月7日。

症状:望之患者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口唇向右侧歪斜,舌淡,苔白。自诉5天之前因出差乘车,归来后即发现口唇歪斜,眼不能闭,味觉消失,漱口时水不能喷出,而从口角流出,无发热微恶寒,轻度头疼身痛,无咽痛及耳内疼痛症状。但食欲欠佳,诊脉浮紧。

诊断:风寒外袭型面瘫。

证候分析:患者乘车,车窗关闭不严。其时已近秋末冬初,车外气温太低,现代车速都高,风邪入内,侵袭面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阻滞面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故面部出现僵硬、眼不能闭合的症状。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口角歪斜,风邪外束,与寒结合则微有恶寒而无发热;风寒之邪影响脾之运化,故味觉消失,食欲欠佳,脉象浮紧乃风邪外袭之明证。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5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结果:本病例通过服中药8剂,针灸10次后,额纹恢复,眼睑完全能够闭合,口角歪斜纠正,嗽口水能喷射而出,则为痊愈,即终止治疗。

病例六

彭某,女,37岁,就诊于2016年12月23日。

症状:望其左眼睑闭合不全,左额纹消失。口唇向右歪斜,嗽口水不能喷出。面红,微浮肿。舌苔厚腻。自诉5天之前即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发热恶寒,耳内轰鸣,疼痛,眩晕。曾在某处就诊,给西药口服无效,经人介绍至老师处诊治,闻之无特殊气味,声音洪亮,切脉弦数,(曾做mr1扫描,头颅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风热阻络型面瘫。

证候分析;本为感受风寒,初起失效,变证蜂起,寒极化热,热极生风,风热之邪客于头面,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风热阻络,络脉受损则口眼歪斜,热邪害窍则耳内轰鸣疼痛,热扰清阳则发生眩晕。热与湿结。损及脾胃则舌苔厚腻,脉炫数是热邪侵袭之证明。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6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结果:本病例治疗三个疗程后,眼睑能够闭合,口角歪斜纠正,但面部浮肿依然存在,舌头搅拌食物还不很灵活。2017年春节后又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共针刺53次服药28剂才告痊愈。

病例七

张某,女,66岁,就诊于2016年12月15日。

症状:其身高1.55米,微胖、行走腿跛,面红紫。口唇向右歪斜,但右眼睑能够闭合,额纹存在,舌紫暗,苔灰白。自诉发病于8天之前,初起眩晕,头痛,口角歪斜,味觉消失,伴口苦,胸闷,失眠,曾在城内某医院治疗一周,(输液,中西药口服,针灸并用)后经人介绍来老师处就诊,闻之有异味,(可能妇科也有炎症),切脉沉迟。

诊断:瘀血痹阻型面瘫(ct诊断为脑萎缩,腔梗)

证候分析:瘀血阻络,脑络受压,故出现口唇歪斜,面部得不到荣血濡养,故面部青紫,舌质青紫,瘀血痹阻,清阳不升,故眩晕,病位在里,‘诸风掉弦,皆属于肝’故脉沉弦。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7的药物及针灸配穴方法。

治疗效果:本病例从开始治疗至12月30日半月时间,口角已端正,食欲正常。面部已无僵硬感觉。自觉病告痊愈,即终止治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