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2373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缓解运动病的无接触式方法。



背景技术:

运动病主要包括晕车、晕船和晕机等。它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多涎、胃部不适、困倦、昏睡感和持续疲劳等。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受到运动病的困扰。飞行员在空中晕机的发病率达到40%。航海员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运动病发病率高达90%”。运动病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不仅加大了航空、航海及其他高空作业人员的培训周期,而且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工作能力。然而,运动病的发病机理依然不明确。目前存在很多假说阐述运动病的发病机理,其中,根据文献reasonjt,brandjj:motionsickness.london,academicpress,1975,被学者们广泛接受的是由reason和brand提出的感觉冲突和神经不匹配假说。根据文献tald,wienerg,shupaka.maldedebarquement,motionsicknessandtheeffectofanartificialhorizon.jvestibres2014;24:17–23,当人的身体处于异常的运动环境中时,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系统的输入信息与神经中枢储存的经验信息不匹配、发生冲突,进而会引发运动病。

现阶段,运动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中西药种类比较多,选择性也比较宽泛,其中,疗效较好的是抗胆碱或者抗组胺药物。但是,现有的运动病药物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存在药物自身引发的副作用。一部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信号的传导,不仅会使机体反应迟钝,而且部分药物残留在体内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且由于药物自身组成成分的原因使得药物作用时间有限。另一部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长时间接触会引发过敏现象,这也给运动病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虽然药物治疗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缓解运动病,但药物的副作用也给机体带来了危害。所以,药物治疗不能作为治疗运动病的长期方法。根据文献hus,sternrm.theretentionofadaptationtomotionsicknesselicitingstimulation.aviatspaceenvironmed1999;70:766–768,在非药物治疗中,适应性和习惯性的训练在缓解运动病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缓解运动病的方式需要身体进行长时间、有规律的训练,以此来适应这种运动环境进而提高自身对运动病的耐受力。但是,这种缓解运动病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适合大多数人群。

根据文献shupaka,gordoncr.motionsickness:advancesinpathogenesis,predic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j].aviation,space,andenvironmentalmedicine,2006,77(12):1213-1223,大多数人出现运动病的原因是受到反复的加速度刺激。内耳前庭系统外周部分包括半规管和耳石器。半规管的功能是感受外界角加速度刺激,每个膜半规管的壶腹部分被壶腹嵴嵴顶隔断,平衡感受器壶腹嵴的感觉纤毛伸入嵴顶,并跟随嵴顶运动。膜半规管内充满了内淋巴液。当头部进行有角运动时,受到惯性力的影响,内淋巴液将产生于头部转动方向相反的流动,使嵴顶沿着内淋巴液流动的方向偏转,感觉纤毛也跟随嵴顶弯曲。通过这种方式,壶腹嵴中的感觉纤毛细胞被刺激,释放介质,转变成化学刺激,经过突触传递给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神经电活动,并传入各级前庭中枢。球囊斑和椭圆囊斑构造相同,且都有耳石膜,故合称为耳石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感受直线加速度刺激。囊斑毛细胞的纤毛在耳石膜中。耳石膜包括三层,上层被称为耳石层,耳石层与内淋巴液相接触,耳石层的耳石由碳酸钙晶体组成。中层和底层都是类似于凝胶类物质的胶质层,但是中层的杨氏模量是底层的二十倍。耳石膜中的纤毛大多延伸到耳石膜的底层,少部分可延伸到中层。耳石的比重比内淋巴液高,当头部进行直线加速度运动时,受到惯性力的影响,耳石沿反作用的方向位移,使纤毛细胞弯曲而引起刺激,进而诱发神经电活动,该过程与壶腹嵴内的纤毛细胞产生神经电活动相似。而当人们反复的受到较大的加速度刺激时,嵴顶和耳石膜作为平衡感受器起到了将加速度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传入前庭神经中枢的作用。当机体受到过大的运动刺激时,嵴顶和耳石膜内纤毛的弯曲程度也会变得很大,就会产生较强的神经信号,最终传到神经中枢,而此时传入的神经信号作为输入信息与神经中枢储存的经验信息不符,因此引发运动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药物治疗运动病带来副作用以及非药物治疗耗时耗力、条件复杂的困难,本发明提出一种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方法。

其步骤如下:

s1:外耳道受到持续的低温刺激后,由于热传导作用,内耳水平半规管距离颞骨最近的位置的温度会最先降低,温度变化会继续通过内淋巴液进行扩散,最终使得内耳中的嵴顶和耳石膜的温度降低;

s2:内耳中的嵴顶和耳石膜的温度降低后,其杨氏模量变大,嵴顶和耳石膜的硬度会增加,抗变形能力增强;

s3:降温后的嵴顶和耳石膜内的纤毛变得不易弯曲,纤毛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信号变弱,传入神经中枢的神经信号作为输入信息与神经中枢中存储的经验信息不匹配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从而起到缓解运动病的效果。

有益效果: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缓解运动病的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中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系统框架图。

附图2是内耳半规管的结构图。

附图3是耳石膜的结构图。

附图4是嵴顶的结构图。

附图5是常规乘车实验和比对实验的实验者晕车时间结果图。

附图6是比对实验与常规乘车实验的实验者晕车时间比值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对本发明的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s1:外耳道受到持续的低温刺激后,由于热传导作用,内耳水平半规管距离颞骨最近的位置的温度会最先降低,温度变化会继续通过内淋巴液进行扩散,最终使得内耳中的嵴顶和耳石膜的温度降低;

s2:内耳中的嵴顶和耳石膜的温度降低后,其杨氏模量变大,嵴顶和耳石膜的硬度会增加,抗变形能力增强;

s3:降温后的嵴顶和耳石膜内的纤毛变得不易弯曲,纤毛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信号变弱,传入神经中枢的神经信号作为输入信息与神经中枢中存储的经验信息不匹配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从而起到缓解运动病的效果。

为了体现本发明中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方法的效果,本发明给出以下实施例来体现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方法能够达到的效果。

选取30名实验者进行晕车实验,实验者坐在行驶的轿车内,以首次出现晕车症状为指标,记录从开始实验到首次出现晕车症状的时间。每位实验者会进行一次常规乘车实验和一次比对试验,比对实验与常规乘车实验的区别是:实验者进行比对实验时,外耳道会被持续通入冷风,以此来降低实验者内耳的温度。

实验结果:如附图5所示,是30位实验者常规乘车实验和比对实验中首次出现晕车症状的时间,从图中能看出比对实验中首次出现晕车症状的时间比常规乘车实验的要延长;

如附图6所示,是30位实验者在比对实验与常规乘车实验中首次出现晕车症状时间的比值,经过计算得出该比值的平均值为1.695。说明了采用无接触式缓解运动病的方法能起到69.5%的缓解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亦然可以对技术方案进行修改,获得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内,所做任何的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