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96392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移动医疗领域,涉及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医疗给就医带来了诸多便利:医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患者基本实现望闻问三步诊法,但一般没有脉诊,或者只能通过设备转换成脉象图谱供医师参考,但用图谱表示脉象,严重机械化,脱离了不同中医师举按寻的个体脉诊经验;医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诊断疾病,但医患双方无法随时随地对面对面线下交流,医师多点执业的能量无法大力释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移动医疗领域中医脉诊缺失、医患双方无法随时随地面对面线下交流、医师多点执业的能量无法大力释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医疗app、远程脉诊器和线下门诊中心的医疗模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在移动医疗app平台,医师实时发布接诊状态和共享位置,患者实时发布求诊断信息和共享位置,医患双方就近相互优质匹配,医师通过app对患者初步望诊、闻诊、和问诊,通过远程脉诊器对患者脉诊,判断疾病并提出治疗方案和建议,或者进一步约定到线下门诊中心(或者合伙人诊所、医师单位)线下诊疗。

所述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移动医疗app、移动脉诊器、云端、线下门诊中心(或者合伙人诊所、医师单位)。

所述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移动医疗app采集医师的专业信息(审核并认证专业资质),医师自由发布接诊状态和共享位置,患者自由发布求诊信息和共享位置,医患双方就近相互优质匹配,且重点鼓励医院、学校、大型公司附近、大的街道、小区附近等人口密集区域的信息发布。

所述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医师能够与患者远程沟通,通过视屏、语音、图片、文字等载体,进行初步望诊、闻诊、和问诊,能够接收远程脉诊器患者端传来的脉象信号,传递给远程脉诊器医师端,与移动脉诊器一起,共同实现中医望闻问切的远程诊疗。

所述一种移动医疗app,能够帮助医师判断患者疾病和健康状态,并治疗方案和建议(包括就医、转诊建议),或者进一步约定到自由门诊中心(或者合伙人诊所、医师单位)线下诊疗。

所述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其能实现初诊,复诊,和疾病随访,并给医患双方购买相应保险。

所述线下门诊中心(医政审批),拥有一定的面积和诊室量,配备诊疗设备和药品,设立在合适的人口密集区域,且靠近医院、学校、大型公司、大的街道、小区。

所述线下门诊中心,与移动医疗app实时连接,可实现医患线下诊疗时诊室的灵活预约。线下门诊中心设有自助煎药机,可以根据药方智能煎药,平台患者可免费煎药。以后建立可移动线下门诊中心,根据资源不定时调整地理位置。

所述远程脉诊器,利用远程移动设备,模拟中医脉诊,采集人体寸关尺三个部位在脉诊全过程中的动态四维影像数据,并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和存储技术,将脉诊动态四维影像数据随时传送终端脉象还原系统,由脉象还原系统生产仿真脉象,供医护人员远程脉诊,实现远程诊疗。

所述远程脉诊器,由脉象采集系统、脉象传输和存储系统、脉象还原系统构成。所述脉象采集系统由仿生手指、微型照相机和控制器组成;所述脉象传输和存储系统分别由gprs芯片和云端构成;所述脉象还原系统由控制器、脉冲模块、仿真寸关尺模块构成。

进一步,所述仿生手指和微型照相机安装在远程患者端上,三个仿生手指按实际情况切诊于患者寸关尺部位,微型照相机对仿生手指的形变进行连续拍摄,产生四维动态影像。

所述控制器分为患者端控制器和医生端控制器,患者端控制器接收处理四维动态影像,并转换成电信号数据;医生端控制器接收处理脉象数据,并转换成脉冲数据,供脉冲器识别。

进一步,所述gprs芯片,一个与患者端控制器连接,接收脉象数据并传到云端;另一个与医生端控制器连接,接收并传输云端脉象数据给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云端由云端由基站、gprs网络、主服务器、医患数据库构成。

进一步,所述脉冲模块搭载在医生端上,由三个脉冲发生器构成,产生脉冲,分别与三个仿真脉点相连,产生相对应的四维动态脉象。

进一步,所述仿真寸关尺模块搭载在医生端上,由三个仿真脉点构成,能仿真还原整个脉诊过程的四维动态脉象,供医师脉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医疗模式能够帮助医师对患者远程诊疗,复诊和随访,帮助医师多点执业,帮助患者随时随地找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适用于移动医疗、临床疾病分析、中医脉象研究和学术传承等,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涉及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移动医疗app、远程脉诊器、云端、线下门诊中心(或者合伙人诊所、医师单位)。

该模式运作方式为:在移动医疗app平台,医师实时发布接诊状态和共享位置,患者实时发布求诊信息和共享位置,医患双方就近相互高质匹配,医师通过app对患者初步望诊、闻诊、和问诊,通过远程脉诊器对患者脉诊,判断病情并开具处方、提出建议,或者进一步约定到线下门诊中心(或者合伙人诊所、医师单位)线下诊疗。

附图说明

附图1: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的构架示意图,

附图2:基于移动医疗和远程脉诊器及线下门诊的医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3:远程脉诊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医患双方在移动app平台相互匹配预约过程;2-为医患在移动app线上诊疗的过程;3-为医患双方在移动app平台转至线下门诊中心进一步诊疗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高塑性的天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原料组成成分按重量份数由以下比例组成:天然石粉50-75份,苯丙乳液5-8份,丙二醇助剂3-6份,amp-95多功能助剂3-6份,ht-608厚浆型消泡剂5-8份,六水硫酸镍0.5-1份,2%-3%的氢氧化钠溶液3-6份,聚氧乙烯醚十二醇硫酸酯钠6-8份,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5-8份,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3-6份,漂白粉3-5份,硫代硫酸钠0.2-0.6份,尿素3-8份,pp增韧剂3-8份,颜料适量;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苯丙乳液、丙二醇助剂、amp-95多功能助剂、ht-608厚浆型消泡剂按重量比例加入高速混合釜内进行低速100-300转/分钟,混合10-15分钟,搅拌成浆;

b.将天然石粉原料放入高速混合釜内混合,再加入六水硫酸镍,然后分3次加入漂白粉,其中,在第二、第三次加入漂白粉前加入2%-3%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搅拌1小时;

c.再加入聚氧乙烯醚十二醇硫酸酯钠、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聚合反应,速率为3000-5000r/min,温度设定为150-180℃,充分搅拌2小时;最后分别加入硫代硫酸钠、pp增韧剂、天然石粉和颜料;将产物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吸附,速率为5000-8000r/min,充分搅拌3小时;

d.挤压成型:将产物进行冷却挤压成型,得成品。

实施例2:一种高塑性的天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原料组成成分按重量份数由以下比例组成:天然石粉50-75份,苯丙乳液5-8份,丙二醇助剂3-6份,amp-95多功能助剂3-6份,ht-608厚浆型消泡剂5-8份,六水硫酸镍0.5-1份,2%-3%的氢氧化钠溶液3-6份,聚氧乙烯醚十二醇硫酸酯钠6-8份,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5-8份,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3-6份,漂白粉3-5份,硫代硫酸钠0.2-0.6份,尿素3-8份,pp增韧剂3-8份,颜料适量;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苯丙乳液、丙二醇助剂、amp-95多功能助剂、ht-608厚浆型消泡剂按重量比例加入高速混合釜内进行低速100-300转/分钟,混合10-15分钟,搅拌成浆;

b.将天然石粉原料放入高速混合釜内混合,再加入六水硫酸镍,然后分3次加入漂白粉,其中,在第二、第三次加入漂白粉前加入2%-3%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搅拌1小时;

c.再加入聚氧乙烯醚十二醇硫酸酯钠、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聚合反应,速率为3000-5000r/min,温度设定为150-180℃,充分搅拌2小时;最后分别加入硫代硫酸钠、pp增韧剂、天然石粉和颜料;将产物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吸附,速率为5000-8000r/min,充分搅拌3小时;

d.挤压成型:将产物进行冷却挤压成型,得成品。

所述的颜料为0.002份。所述的天然石粉为细度在100-150目的石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