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5425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介入材料和影像设备的改进以及神经介入医师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越来越广泛,但同时由于手术并发症而导致的治疗失败病例数逐渐增多。成形术(cea,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术(cas,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明显减少复发性缺血性事件,但存在一定致残致死风险。过度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syndrome,hps)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术后颈动脉开放、血流量增加而出现同侧脑组织过度灌注状态,虽然大多数患者症状和体征轻微,严重患者出现包括头痛、癫痫发作、谵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颅内水肿、颅内出血等,如果没有足够重视和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进展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由于一侧大脑半球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脑内小动脉可极度扩张,脑血管自主调节机制受损。当开放颈内动脉时,术侧颈内动脉血流大量增加,但由于脑血管自主调节机制受损,脑内小血管不能相应收缩调节,使得同侧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持续升高,一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呈过度灌注状态,扩张的小血管床渗漏大量血浆成分,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患者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血压持续升高。高血压状态又反过来加重脑组织的过度灌注状态,形成恶性循环。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能够缓冲血压的剧烈变化。支架术可能导致压力感受器去神经化,使得机体不能对过度升高的血压产生有效反应,导致脑灌注增加。macfarlane等提出一种轴突样三叉神经血管反射与chs(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病理生活有关,认为自身调节失灵是由于脑缺血区域脑血管外膜上的神经纤维病态性释放血管活性神经肽,像降钙素相关肽或p物质,从而导致血管扩张和血流增加。这些神经纤维起源于三叉神经节,切除三叉神经节可以抑制脑血流的增加。

很多研究表明cas术(支架术)后发生chs(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几率要高于cea(成形术)。ogasawara等认为chs(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高峰为cea术(成形术)后第6天、cas术(支架术)后12h以内。cas术(支架术)后更容易出现栓塞事件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损伤发生。cas在球囊扩张和支架支撑过程中对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刺激较大,引起的心率变慢、血压降低的时间较cea中夹闭的时间要长。术后反跳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大脑过度灌注发生率增加。很多cas高危患者属于手术高危病人,多合并chs的高危因素,术后更易出现过度灌注。

临床治疗方面,识别高危人群,及早发现症状对症处理,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包括控制收缩压、利用tcd(经颅多普勒)监测术后cbf(脑血流量)的变化是治疗的根本。术中使用转流管应尽量减少大脑缺血时间,术后严格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chs发生。多数医生建议术后血压应该降至正常或略低水平。有人认为脑血管扩张药物,比如双肼苯哒嗪、硝酸盐或钙离子拮抗剂尽管减低了收缩压,但会加剧大脑水肿,应该避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有限,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半衰期长,无法静脉用药。β受体拮抗剂在自动调节范围内可减少动脉压且对颅内压几乎没有影响,可用于治疗伴有脑损伤的高血压患者,但需要注意术后出现心动过缓的患者禁用。而兼有α及β受体拮抗功能的拉贝洛尔不直接影响颅内血流,但能降低脑灌注压和平均动脉压大约30%,被广泛用于chs。因为cea术后高血压伴随有颅内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加,所以治疗需要包括作用于中枢的交感神经阻滞剂。α2肾上腺素激动剂可乐定广泛用于cea术后,能显著降低动脉血压、心率和心输出量,使脑血流量降低。总之,拉贝洛尔和可乐定是治疗chs过度灌注的最佳用药,其他血管扩张药物可能加重chs症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颈动脉手术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但若脑电图发现亚临床癫痫样放电,则是抗癫痫治疗的指征。ogasawara等的研究表明术前使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有效减少了cea术后过度灌注的发生。

重症chs患者有30%出现功能障碍,一旦发生脑出血,死亡率达到50%。总之,chs是cea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随着cea的广泛开展,chs将成一个影响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应当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包括:

弹性金属支架本体,包括:筒状支撑部,用于支撑血管壁并为血流提供中空的血流通道;和血流控制部,与所述筒状支撑部连接,用于减缓来自所述筒状支撑部的血流的速度并为血流提供中空的血流通道,所述血流控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筒状支撑部的横截面积;和

薄膜层,覆盖在所述血流控制部的周壁上。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血流控制部的横截面积沿着近端至远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血流控制部为所述血流控制部为流线型的圆弧状,更优选为碗状。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血流控制部的横截面积沿着近端至远端的方向先逐渐减小然后再逐渐变大;优选地,所述血流控制部为轴对称结构;更优选地,所述筒状支撑部为n个,所述血流控制部为n-1个,n不小于2,每个所述血流控制部的近端和远端分别连接不同的所述筒状支撑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血流控制部为沙漏状。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金属支架本体为网状体;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支架本体采用单根或多根镍钛合金的金属丝编织而成;或采用镍钛合金、医用不锈钢或钴铬合金金属管材激光切割而成;或采用金属合金粉3d打印而成。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血流控制部的最小横截面积为所述筒状支撑部横截面积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所述筒状支撑部的直径为0.5-10mm。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按照所述薄膜层所覆盖的所述血流控制部的横截面积大小,所述薄膜层被划分为多个薄膜单元。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薄膜单元所覆盖的所述血流控制部的横截面积越小,所述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越短;

优选地,当所述筒状支撑部为1个时,所述薄膜层被划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薄膜单元、第二薄膜单元和第三薄膜单元,且所述第一薄膜单元距离所述筒状支撑部最远;当筒状支撑部为2个以上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筒状支撑部之间的血流控制部周壁上的薄膜层被划分为:第一薄膜单元,位于所述血流控制部的中部位置;两个第二薄膜单元,各自的内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单元的两外侧边缘连接;以及两个第三薄膜单元,各自的内侧边缘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薄膜单元外侧边缘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三薄膜单元的外侧边缘分别与两个所述筒状支撑部连接;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为1~15天;所述第三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为1-6个月;所述第二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为7~30天。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薄膜单元的厚度或/和所述薄膜单元的材质来控制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对于同一种材质的各个薄膜单元,厚度越厚降解时间越长;优选地,所述第一薄膜单元的厚度为20~400μm,优选为50~350μm,进一步优选为80~200μm;更优选地,所述第三薄膜单元的厚度为所述第一薄膜单元厚度的1.5~3倍。

在上述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为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优选地,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壳聚糖、甲壳素、聚羟基丁酸酯、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聚乙醇酸(pga)、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聚羟基烷酸酯(pha)、聚羟基丁酸(phb)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地,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地,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根据各个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进行选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覆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分别溶于有机溶剂中以形成多份预涂液;所述预涂液的份数与覆膜单元的数目相同;

步骤二,将每份所述预涂液分别进行脱气处理和过滤处理,得到多份涂液;所述涂液的份数与所述预涂液的份数相同;

步骤三,采用浸涂法将每份所述涂液分别浸涂在所述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血流控制部上,每进行一次浸涂后并进行一次晾干处理,多次浸涂、晾干处理后在所述血流控制部形成涂层;将所述涂层干燥后,得到所述血流控制支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益:

在本发明的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中,通过调节弹性金属支架本体内腔直径设计直径变小的血流控制部,从而调节血流速度。具体地,本发明的支架具有多种结构的弹性金属支架本体,比如带沙漏结构的支架即血流控制部为沙漏型,或波浪型筒状,或带碗筒状结构的支架即血流控制部为碗状,从而使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也具有多种结构,通过结构的特性来调节血流的速度,进而避免cea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者ces术后产生的chs(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图1远端侧来看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血流控制部的薄膜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2-薄膜层;21-第一薄膜单元;22-第二薄膜单元;23-第三薄膜单元;3-弹性金属支架本体;31-血流控制部;32-筒状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颈动脉血管支架进行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对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中,除非特别说明,术语“近端”是指术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术语“远端”是指术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或者,基于附图的方位定义,具体地,当观察者面对附图时,视线的左边定义为“远端”,视线的右端定义为“近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1,用于避免cea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cas术后产生chs(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包括:弹性金属支架本体3和覆盖在弹性金属支架本体3局部的薄膜层2。下面对其一一进行说明。

弹性金属支架本体3,为网状体,可以采用单根或多根镍钛合金的金属丝编织而成;或采用镍钛合金、医用不锈钢或钴铬合金金属管材激光切割而成;或采用金属合金粉3d打印而成。支架本体上具有网孔,其具有弹性可进行收缩。

在本发明中,为了防止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弹性金属支架本体3设计为包括:筒状支撑部32和与其连接且连通的血流控制部31(也可以称为腰部),其中筒状支撑部32为中空的筒状网式结构(参见图1),用于支撑血管壁并为血流提供中空的血流通道,通常,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筒状支撑部的直径优选为0.5-6mm。血流控制部31也为中空网式结构,其横截面积小于筒状支撑部32的横截面积,从而保证单位时间内流经血流控制部31的血量降低,从而减缓来自筒状支撑部32的血流的速度,其中空腔体为血液流经的通道。从图2来看,a-a线左侧为血流控制部31,a-a线右侧为筒状支撑部32。下面对血流控制部31进行详细描述。

血流控制部31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减少血流流速的结构即可,但是为了保证血流减速的均匀性,保证病人没有不适症状或保证病人不产生其他并发症,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血流控制部31的横截面积沿着近端至远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优选地,血流控制部31的横截面为圆形,更优选地,血流控制部31的外部为流线型的圆弧状,更优选为碗状,参见附图1和2。

为了控制血流流速的稳定,增强血流流速的控制效果,血流控制部31还可以是以下结构:血流控制部31的横截面积沿着近端至远端的方向先逐渐减小然后再逐渐变大;优选地,血流控制部31为轴对称结构,也可以说,相对于血流控制部31的最狭窄部位的横截面成对称结构,参见图4。在采用该种结构的血流控制部31时,优选地,筒状支撑部32为n个,血流控制部31为n-1个,n不小于2,n优选为2-3,每个血流控制部31的近端和远端分别连接不同的筒状支撑部32。

如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中制备的沙漏状血流控制支架。其中,筒状支撑部32为2个,即n=2,血流控制部31为1个;其中,筒状支撑部32呈中空筒状,其横截面呈圆形;血流控制部31呈中空沙漏状,其横截面呈圆形,且其横截面积沿着支架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先减小后增大,其结构相当于由图1中的两个支架的血流控制部31相对接即碗底对碗底拼接而成,血流控制部31位于两个筒状支撑部32之间。此外,筒状支撑部32与血流控制部31为一体成型而成。

为了能够更好控制血流的速度及患者对颈动脉血流控制支架的适应性,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弹性金属支架本体3的血流控制部31设置为瓶颈状即另一种沙漏状(如图5),相对于图4所示支架的血流控制部31的中间部位结构,图5中血流控制部31的中间部位的横截面积变化缓慢,该结构对血流速度的控制更加稳定。第三个实施例的支架整体类似于哑铃。

此外,无论采用图4或图5所示的沙漏状结构的血流控制部31,当n个筒状支撑部32与n-1个血流控制部31依次连接时,且筒状支撑部较短时,可形成从外观上来看的波浪状血流控制支架。

为了进一步控制血流流速的稳定,血流控制部31的最小横截面积为筒状支撑部32横截面积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

薄膜层2,覆盖在血流控制部31的周壁上,薄膜层2的形成采用浸涂法。为了提高支架的贴壁性和患者的适应性,按照薄膜层2所覆盖的血流控制部的横截面积大小,将薄膜层2被划分为多个薄膜单元;其中,所述薄膜单元所覆盖的血流控制部31的横截面积越小,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越短。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筒状支撑部31为1个,血流控制部31的横截面积沿着近端至远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时,如图1或图2所示的具有碗状结构的血流控制部31,涂覆在血流控制部31的薄膜层被划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薄膜单元21、第二薄膜单元22和第三薄膜单元23,且第一薄膜单元21距离所述筒状支撑部32最远,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二薄膜单元22和第三薄膜单元23所覆盖的血流控制部31的区域的内径,第一薄膜单元21所覆盖的血流控制部31的区域的内径最小,血液到达该区域时流速最慢,其次是第二薄膜单元22所覆盖的血流控制部31的区域,再者是第三薄膜单元23所覆盖的血流控制部31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和第三个实施例中,筒状支撑部32为2个,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筒状支撑部32之间的血流控制部31周壁上的薄膜层2被划分为:第一薄膜单元21,位于血流控制部31的中部位置;两个第二薄膜单元22,各自的内侧边缘分别与第一薄膜单元21的两外侧边缘连接;以及两个第三薄膜单元23,各自的内侧边缘分别与两个第二薄膜单元22外侧边缘连接,且两个第三薄膜单元23的外侧边缘分别与两个筒状支撑部32连接。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筒状支撑部32为2个,血流控制部31为1个,在沙漏状的血流控制部31覆有3种覆膜单元,分别为第一覆膜单元21、第二覆膜单元22、第三覆膜单元23。其中,第一薄膜单元21为1个,位于所述血流控制部31的中部位置;第二薄膜单元22为两个,各自的内侧边缘分别与第一薄膜单元21的两外侧边缘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覆膜单元22自第一覆膜单元的两个边缘分别向各自的外侧进行覆盖,以形成与第一覆膜单元21边缘相接的两个第二覆膜单元22;第三薄膜单元23为两个,各自的内侧边缘分别与两个第二薄膜单元22外侧边缘连接,且两个第三薄膜单元23的外侧边缘分别与两个筒状支撑部32连接,也就是说,第三覆膜单元23自第二覆膜单元22的两个外侧边缘分别向各自的外侧进行覆盖,并外延至两个筒状支撑部32,以形成与第二覆膜单元22两个外边缘相接的两个第三覆膜单元23,且两个第三薄膜单元23的外侧边缘分别与两个筒状支撑部32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薄膜单元21的降解时间为1~15天(比如2天、4天、6天、7天、9天、10天、12天、14天);所述第三薄膜单元23的降解时间为1-6个月(比如2月、3月、4月、5月);所述第二薄膜单元22的降解时间为7~30天(比如8天、9天、10天、12天、14天、15天、17天、19天、20天、22天、25天、28天、29天)。

为了使覆膜单元降解速度更切合于血管的康复速度,通过所述薄膜单元的厚度或/和所述薄膜单元的材质来控制各个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对于同一种材质的各个薄膜单元,厚度越厚降解时间越长;优选地,第一薄膜单元21的厚度为20~400μm(比如30~390μm、40~380μm、50μm、60μm、80μm、100μm、120μm、150μm、170μm、180μm、200μm、250μm、300μm、330μm),优选为50~350μm,进一步优选为80~200μm;更优选地,所述第三薄膜单元23的厚度为所述第一薄膜单元厚度的1.5~3倍(比如1.6倍、1.7倍、1.8倍、2倍、2.2倍、2.4倍、2.5倍、2.7倍、2.9倍)。

进一步地,各个薄膜单元的原料为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优选地,各个薄膜单元的原料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壳聚糖、甲壳素、聚羟基丁酸酯、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聚乙醇酸(pga)、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聚羟基烷酸酯(pha)、聚羟基丁酸(phb)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地,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地,各个薄膜单元的原料根据各个薄膜单元的降解时间进行选择。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在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血流控制部上涂覆薄膜层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一,将各个所述薄膜单元的原料分别溶于有机溶剂中以形成多份预涂液;所述预涂液的份数与覆膜单元的数目相同;各个薄膜单元的原料与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0.001~0.1g/ml(比如0.002g/ml、0.005g/ml、0.01g/ml、0.03g/ml、0.05g/ml、0.07g/ml、0.09g/ml);优选地,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醇、丙酮、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溶解各个薄膜单元的原料的有机溶剂相同或不同。各个薄膜单元的原料与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过大会造成涂液的浓度过大,使得涂液不易浸涂在血流控制部的网状结构上,还易导致薄膜的均匀性较差、厚度过大。质量体积比过小会造成涂液的浓度过小,使得涂液不易覆着在血流控制部的网状结构上,也会导致高分子薄膜的均匀性较差。

步骤二,将每份所述预涂液分别进行脱气处理和过滤处理,得到多份涂液;所述涂液的份数与所述预涂液的份数相同;优选地,采用超声波进行脱气处理;进一步优选地,脱气处理的温度为0~40℃(比如5℃、10℃、15℃、20℃、25℃、30℃、35℃),时间为2~10h(比如4h、5h、6h、7h、8h、9h);更优选地,超声波的频率为50~130khz(比如60khz、70khz、80khz、90khz、100khz、110khz、120khz);采用超声波对预涂液进行脱气处理,以赶走预涂液中的氧气和其它气体,一方面防止薄膜中气孔的产生;另一方面避免血流控制部网丝的氧化,以此来制备均匀无氧的预涂液。为了减少肉眼不能看到的微溶物的存在,以得到均匀无氧的涂液,进而增加涂液浸涂在血流控制部的网状结构上形成薄膜厚度的均匀性、增加涂液与血流控制部的网丝的结合力,和增加血流通过覆有薄膜的血流控制部区域时流速的均匀性,将将脱气处理之后的预涂液进行过滤处理;优选地,过滤处理所用微孔滤膜的孔径为0.2~0.8um(比如0.3um、0.4um、0.5um、0.6um、0.7um)。

步骤三,采用浸涂法将每份所述涂液分别浸涂在所述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血流控制部上,每进行一次浸涂后并进行一次晾干处理,多次浸涂、晾干处理后在所述血流控制部形成涂层;将所述涂层干燥后,得到所述血流控制支架。为了防止血流控制部网丝的氧化,优选地,在氮气或氩气气氛下将涂液浸涂在血流控制部上。更优选地,在步骤三中,晾干处理的气氛为氮气或氩气,温度为25~35℃(比如26℃、27℃、28℃、30℃、32℃、34℃),时间为5~30min(比如8min、10min、15min、20min、25min、28min)。更优选地,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干燥的温度为25~60℃(比如26℃、30℃、35℃、40℃、45℃、50℃、55℃),时间为1~12h(比如2h、3h、4h、5h、6h、7h、8h、9h、10h、11h)。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覆膜方法,本发明列举了4个实施例。在下面4个实施例中,覆膜单元的原料的组成根据现有技术中记载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壳聚糖或其混合物的降解时间来确定,并在血流控制部形成三种或更多种降解时间不同的覆膜单元。其中,实施例1采用图1所示的碗筒状结构的裸金属支架(即弹性金属支架本体)进行覆膜;实施例2采用图4所示的漏斗状结构的裸金属支架(即弹性金属支架本体)进行覆膜;实施例3和4采用图5所示的另一种漏斗状结构的裸金属支架(即弹性金属支架本体)进行覆膜。

实施例1~4

(1)将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壳聚糖分别溶于有机溶剂中以形成m份预涂液;其中,m份预涂液中溶质的降解时间不同;每份预涂液中,薄膜单元的原料与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0.001~0.1g/ml;优选地,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醇、丙酮、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溶解m个薄膜单元的原料所用的有机溶剂相同或不同。

(2)将步骤(1)中的m份预涂液在氮气条件下先在超声波进行脱气处理,超声波的频率为50~130khz,脱气处理的温度为0~40℃,时间为2~10h;将脱气处理后的m份预涂液采用孔径为0.2~0.8u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得到m份涂液;

(3)在氮气条件下采用浸涂法将步骤(2)中的m份涂液分别分段式地浸涂在弹性金属支架本体的血流控制部上,每浸涂一次在氮气条件下于25~35℃晾干5~30min,多次浸涂、晾干后在血流控制部形成包括m个覆膜单元的涂层;将具有涂层的弹性金属支架本体在真空干燥箱中于25~60℃干燥1~12h,得到血流控制支架。

分别将实施例1~4得到的血流控制支架命名为支架一、支架二、支架三和支架四。

表1实施例1~4得到的支架一、支架二、支架三和支架四使用效果

对比支架采用裸金属支架,具体指的是本发明的弹性金属支架本体或现有技术中未覆膜的裸金属血管支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