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16658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

技术背景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则认为支气管哮喘与痰饮内伏,风寒袭肺,痰湿壅阻,肺失宣降有关。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因此人们对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药物存在极大的需求,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本发明的有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人依据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终于研究出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组合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了该中药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药物是选择野冬青果、棒棒木、猪笼草、款冬花、葎草、紫花杜鹃、万寿菊、山甘草、小红参、天青地白、天胡荽、牛尾菜、龙涎香、白芷、龙舌草、玄精石、地耳草、竹叶椒根、地羊鹊、竹叶椒、蚯蚓、羊耳菊、杏叶防风、扶桑根、迎山红、角蒿、玫瑰花、青风藤、刺苋菜、岩葱、金樱叶、岩陀、建兰叶、南蛇藤、臭草、海浮石、臭灵丹、梗通草、铧头草、梨头草进行组合制备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其中选用野冬青果是因为其性味涩,温,有止咳平喘的功能,治寒性哮喘,过敏性哮喘。选用棒棒木是因为其有止咳,祛痰的功能,治慢性支气管炎。选用猪笼草是因为其性味甘,凉,有清肺润燥,行水,解毒的功能,治肺燥咳嗽,百日咳,黄疸,胃痛,痢疾,水肿,痈肿,虫咬伤。选用款冬花是因为其性味辛,温,入肺经,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的功能,治咳逆喘息,喉痹。选用是葎草因为其性味甘苦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能,用于肺热咳嗽,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热毒疮疡。选用紫花杜鹃是因为其性味微苦、辛,性微温,归肺经,有止咳祛痰的功能,用于咳嗽多痰,气喘,跌打损伤,对口疮。选用万寿菊是因为其性凉,味苦微辛,有平肝清热,祛风,化痰的功能,治头晕目眩,风火眼痛,小儿惊风,感冒咳嗽,百日咳,乳痈,痄腮。选用山甘草是因为其性味甘微苦,凉,有解表,清暑,利湿,解毒,活血的功能,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暑湿泄泻,痢疾,疮疡脓肿,跌打,蛇伤。选用小红参是因为其性味甘,温,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功能,治头晕,失眠,肺结核、吐血,风湿,跌打损伤,月经不调。选用天青地白是因为其性味甘,凉,入肝、小肠二经,有解表,清热,明目,利尿的功能,治感冒,咳嗽,头痛,喉痛,目赤翳障,小便热闭,淋浊,白带,痈肿,疔疮。选用天胡荽是因为其性味苦辛,寒,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能,治黄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不利,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瘀肿。选用牛尾菜是因为其性味甘苦,平,有补气活血,舒筋通络的功能,治气虚浮肿,筋骨疼痛,偏瘫,头晕头痛,咳嗽吐血,骨结核,白带。选用龙涎香是因为其性味甘酸,气腥,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的功能,治咳喘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淋病。选用白芷是因为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的功能,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选用龙舌草是因为其性味甘淡,微寒,有止咳,化痰,清热,利尿的功能,治哮喘,咳嗽,水肿,汤火伤,痈肿。选用玄精石是因为其性味咸,寒,入肾经,有滋阴,降火,软坚,消痰的功能,治阳盛阴虚,壮热烦渴,头风脑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生疮。选用地耳草是因为其性味苦甘,凉,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能,治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选用竹叶椒根是因为其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能,治头痛感冒,咳嗽,吐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牙痛。选用地羊鹊是因为其性平,味淡辛,有清热,止咳,平喘,消痞满的功能,全草治风热咳嗽无痰,胃部痞满疼痛,痔疮,下乳;花蒸猪肝、鸡肝服,治眼雾。选用竹叶椒是因为其性味辛,温,有散寒,止痛,祛蛔的功能,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选用蚯蚓是因为其性味咸,寒,入肝、脾、肺经,有清热,平肝,止喘,通络的功能,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选用羊耳菊是因为其性味辛、微苦,温,有散寒解表,祛风消肿,行气止痛的功能,治风寒感冒,咳嗽,神经性头痛,胃痛,风湿腰腿痛,跌打肿痛,月经不调,白带,血吸虫病。选用杏叶防风是因为其性味辛,温,有行气温中,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的功能,治胃痛,胸腹冷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肿毒,瘰疬。选用扶桑根是因为其味涩,性平,治月经不调,血崩,白浊,白带。选用迎山红是因为其有解表,清肺,止咳的功能,治感冒,头痛,咳嗽,支气管炎。选用角蒿是因为其味辛苦,平,有小毒,治口疮,齿龈溃烂,耳疮,湿疹,疥癣,阴道滴虫病。选用玫瑰花是因为其性味甘微苦,温,入肝、脾二经,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的功能,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选用青风藤是因为其性味苦平,有祛风湿,利不便的功能,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选用刺苋菜是因为其味甘、微苦,性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的功能,治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选用岩葱是因为其性味辛微苦,温,有消炎,利尿的功能,治骨折,外伤出血,白淋。选用金樱叶是因为其味辣,性平,治痈肿,溃疡,金疮,汤火伤。选用岩陀是因为其性味苦微涩,凉,有活血调经,祛风湿的功能,治跌打,骨折,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刀伤出血。选用建兰叶是因为其性味辛,平,无毒,有清热,凉血,理气,利湿的功能,治咳嗽,肺痈,吐血,咯血,白浊,白带,疮毒,疔肿。选用南蛇藤是因为其性味微辛,温,无毒,有祛风湿,活血脉的功能,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小儿惊风,痧症,痢疾。选用臭草是因为其性味苦辛,寒,有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的功能,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小儿惊风,小便不利,泄泻,疝气,妇女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湿疹。选用海浮石是因为其性味咸寒,入肺、胃经,有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的功能,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疝气,疮肿,目翳。选用臭灵丹是因为其性味苦辛,寒,有清热解毒的功能,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支气管炎,疟疾,痈肿疮疖。选用梗通草是因为其性味淡,气清,有清热,利湿,通淋,下乳的功能,治水肿,热淋,热病烦渴,小便赤涩,乳汁不下。选用铧头草是因为其性味辛微苦,寒,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能,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赤生翳。选用梨头草是因为其性味微苦,寒,有清热,解毒的功能,治痈疽,疔疮,瘰疬,乳痈,外伤出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组方的药物用量也是发明人经过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野冬青果10-20克、棒棒木55-65克、猪笼草25-35克、款冬花10-20克、葎草30-40克、紫花杜鹃30-40克、万寿菊7-12克、山甘草30-40克、小红参25-35克、天青地白10-20克、天胡荽10-20克、牛尾菜10-20克、龙涎香0.3-0.9克、白芷10-15克、龙舌草30-40克、玄精石10-20克、地耳草10-20克、竹叶椒根30-40克、地羊鹊10-20克、竹叶椒7-12克、蚯蚓10-20克、羊耳菊30-40克、杏叶防风10-20克、扶桑根30-40克、迎山红3-9克、角蒿10-15克、玫瑰花3-9克、青风藤10-20克、刺苋菜55-65克、岩葱10-20克、金樱叶7-12克、岩陀10-20克、建兰叶30-40克、南蛇藤25-35克、臭草10-15克、海浮石10-20克、臭灵丹10-20克、梗通草5-10克、铧头草25-35克、梨头草10-20克。

优选为:

野冬青果15克、棒棒木60克、猪笼草30克、款冬花15克、葎草35克、紫花杜鹃35克、万寿菊9克、山甘草35克、小红参30克、天青地白15克、天胡荽15克、牛尾菜15克、龙涎香0.6克、白芷12克、龙舌草35克、玄精石15克、地耳草15克、竹叶椒根35克、地羊鹊15克、竹叶椒9克、蚯蚓15克、羊耳菊35克、杏叶防风15克、扶桑根35克、迎山红6克、角蒿12克、玫瑰花6克、青风藤15克、刺苋菜60克、岩葱15克、金樱叶9克、岩陀15克、建兰叶35克、南蛇藤30克、臭草12克、海浮石15克、臭灵丹15克、梗通草8克、铧头草30克、梨头草15克。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一、备料

1、野冬青果:秋、冬采集,晒干;

2、棒棒木:夏季砍割枝条,趁鲜剥皮,晒干;

3、猪笼草: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4、款冬花:拣去残梗、沙石、泥块;

5、葎草: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6、紫花杜鹃:4-5月间采收花、叶、嫩枝,阴干;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7、万寿菊:夏、秋间采摘;

8、山甘草:全年可采,拣净杂质,晒干;

9、小红参: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10、天青地白:花后采收,晒干;

11、天胡荽: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12、牛尾菜:夏、秋季采收,晒干;

13、龙涎香:捕获杀死后,即收集其肠中分泌物,经干燥后即得蜡状的硬块;

14、白芷: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晒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15、龙舌草:夏、秋采收,晒干;

16、玄精石:洗净泥土,晒干,用时打碎;

17、地耳草:夏、秋采,洗净,晒干;

18、竹叶椒根:全年可采;

19、地羊鹊:夏初采花,夏、秋采全草,拣净杂质,晒干;

20、竹叶椒:拣净杂质,晒干;

21、蚯蚓: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及时捞出,晒干,切段;

22、羊耳菊:夏、秋采割全草,春、秋挖根,洗净晒干;

23、杏叶防风:夏、秋采收,除去泥杂,晒干;

24、扶桑根: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25、迎山红:夏季采叶,阴干;

26、角蒿:7-8月间,割取茎叶,晒干;

27、玫瑰花:拣去杂质,摘除花柄及蒂;

28、青风藤: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

29、刺苋菜:夏秋采挖,晒干;

30、岩葱:全年可采,切断晒干;

31、金樱叶:拣净杂质,晒干;

32、岩陀:秋、冬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33、建兰叶:全年可采,晒干;

34、南蛇藤:拣净杂质,晒干;

35、臭草:6-7月采收,阴干;

36、海浮石:洗净晒干,打碎;

37、臭灵丹:6-7月采收,阴干;

38、梗通草:去净灰尘及残根,抢水洗净,润4-5小时,切成斜片,晒干;

39、铧头草:2-7月有花果时采收;

40、梨头草:夏季采收,晒干。

二、制备

1、将上述炮制后的野冬青果、棒棒木、猪笼草、款冬花、葎草、紫花杜鹃、万寿菊、山甘草、小红参、天青地白、天胡荽、牛尾菜、龙涎香、白芷、龙舌草、玄精石、地耳草、竹叶椒根、地羊鹊、竹叶椒、蚯蚓、羊耳菊、杏叶防风、扶桑根、迎山红、角蒿、玫瑰花、青风藤、刺苋菜、岩葱、金樱叶、岩陀、建兰叶、南蛇藤、臭草、海浮石、臭灵丹、梗通草、铧头草、梨头草磨成碎药粉;

2、另再取炼蜜300克,冰糖150克共同置于煎药容器内,武火煎煮15分钟后,加入上述磨碎的药粉,文火煎煮10分钟,混合搅拌均匀,待温,制成高粮米大小的颗粒,置阴凉处阴干,即得丸剂。

组方中野冬青果止咳平喘,棒棒木有止咳,祛痰的功能二者为君药;猪笼草清肺润燥,行水,解毒,款冬花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的功能,与葎草、紫花杜鹃、万寿菊、山甘草、小红参、天青地白、天胡荽、牛尾菜为臣药,与君药共同发挥止咳平喘、润肺下气、清肺润燥、祛痰、解毒的作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效力全面,且以止咳平喘、润肺下气、清肺润燥、祛痰为主,可治本;龙涎香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的功能与白芷、龙舌草、玄精石、地耳草、竹叶椒根、地羊鹊、竹叶椒、蚯蚓、羊耳菊、杏叶防风、扶桑根为佐药;臭灵丹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与余下诸药为使药,可治标。

本发明药物具有止咳平喘、润肺下气、清肺润燥、祛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

以下通过试验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有益效果,这些试验包括本发明药物的动物毒性试验和临床疗效观察试验。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的动物毒性试验

取家兔30只,雌雄兼用,体重2.0—2.5kg,分两组,每组15只,其中一组为超剂量试验组,另一组为正常量试验组。超常量组为0.4g/kg,正常量为0.2g/kg,给药方式为稀释灌胃法给药,每天两次,连服7天,每天观察给药反应,结果表明二组家兔活动、饮食正常,药物无不良毒副作用。

[试验例2]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

1、一般资料

收治门诊患者共29例。

2、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包括: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治疗方法

选用上述药物,给患者服用,每次10-15克,每天早、晚饭后各一次,3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支气管哮喘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痊愈;

好转:患者喘息,气急,胸闷,呼吸急促,咳嗽的现象减轻,支气管哮喘症状明显好转,逐步恢复;

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者。

5、治疗结果(见下表):

在上述治疗中,用本发明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29例,结果显效20例,显效率为68.97%,好转7例,好转率为24.14%,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