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98075发布日期:2018-08-31 19:45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肠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虽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高,慢性肠炎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抗菌素药物与收敛止泻药物合用,但抗菌素不宜长期服用,使用不当,反而引起肠内菌群失调,造成药物性腹泻。

肠炎起病少数急骤,多数缓慢,病程可分持续性,或呈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交替的慢性经过。发作的诱因多为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激素,可以不同程度缓解,但是有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炙甘草30~60份、木香20~30份、血竭20~30份、地锦25~35份、赤芍15~25份、黄毛耳草15~30份、樟树根15~30份、石榴皮20~30份、枫树叶15~30份、白芍15~25份、青黛20~25份、黄柏20~35份、三七24~35份、儿茶15~30份、枯矾15~25份、黄连20~30份、白及20~25份、五倍子20~30份、地榆25~35份、白术15~25份、香薷15~35份、地锦草15~35份、黄毛耳草15~25份、樟树根20~30份。

进一步地,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炙甘草35~55份、木香25~30份、血竭25~30份、地锦30~35份、赤芍20~25份、黄毛耳草20~25份、樟树根20~25份、石榴皮25~30份、枫树叶20~25份、白芍20~25份、青黛22~24份、黄柏23~32份、三七25~30份、儿茶20~30份、枯矾20~25份、黄连22~27份、白及23~24份、五倍子22~28份、地榆28~32份、白术18~22份、香薷21~32份、地锦草18~32份、黄毛耳草18~23份、樟树根23~28份。

进一步地,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炙甘草48份、木香28份、血竭27份、地锦33份、赤芍24份、黄毛耳草23份、樟树根22份、石榴皮27份、枫树叶24份、白芍23份、青黛23份、黄柏24份、三七27份、儿茶26份、枯矾23份、黄连25份、白及24份、五倍子26份、地榆30份、白术20份、香薷25份、地锦草22份、黄毛耳草21份、樟树根24份。

上述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组合药物剂型为胶囊剂,包括如下步骤:

a、将原料药洗净后切制、干燥;

b、将步骤a中的药材加水提取,成浸膏状;

c、将步骤b提取后的药渣加乙醇浓缩过滤为浸膏状;

d、将步骤a和步骤b中的两种浸膏干燥成干膏,混合粉碎,加糊精适量,制粒,灌装胶囊。

进一步地,步骤b中,加原料药4-6倍的水浸泡0.5小时,提取3-4次。

进一步地,步骤c中所加乙醇为45%~75%的乙醇溶液。

进一步地,步骤c中,将水提取过的药渣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1~2小时,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8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浓缩至浸膏状。

上述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组合药物剂型为冲剂,包括如下步骤:

a、将原料药洗净后切制、干燥;

b、将步骤a中的药材粉碎成细粉,与乙醇共渍5-8天;

c、将步骤b中浸渍好的液体及药渣进行压榨过滤,分离后取滤液;

d、将步骤c中的滤液加热浓缩至糊状,调入适量糊精放入烘箱,烘干后冷却制成颗粒冲剂。

进一步地,步骤b中,通过粉碎机或手工将药材粉碎。

进一步地,步骤d中,烘干的温度控制在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效果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本发明是在根据中西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化制药技术制成的中成药制剂,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炙甘草30份、木香20份、血竭20份、地锦25份、赤芍15份、黄毛耳草15份、樟树根15份、石榴皮20份、枫树叶15份、白芍15份、青黛20份、黄柏20份、三七24份、儿茶15份、枯矾15份、黄连20份、白及20份、五倍子20份、地榆25份、白术15份、香薷15份、地锦草15份、黄毛耳草15份、樟树根20份。

上述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组合药物剂型为胶囊剂,包括如下步骤:

a、将原料药洗净后切制、干燥;

b、将步骤a中的药材加原料药4-6倍的水浸泡0.5小时,提取3-4次,成浸膏状;

c、将步骤b提取后的药渣加45%~75%的乙醇溶液,乙醇量为药渣量的倍,加热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1~2小时,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8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浓缩至浸膏状;

d、将步骤a和步骤b中的两种浸膏干燥成干膏,混合粉碎,加糊精适量,制粒,灌装胶囊。

实施例2

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炙甘草48份、木香28份、血竭27份、地锦33份、赤芍24份、黄毛耳草23份、樟树根22份、石榴皮27份、枫树叶24份、白芍23份、青黛23份、黄柏24份、三七27份、儿茶26份、枯矾23份、黄连25份、白及24份、五倍子26份、地榆30份、白术20份、香薷25份、地锦草22份、黄毛耳草21份、樟树根24份。

上述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组合药物剂型为冲剂,包括如下步骤:

a、将原料药洗净后切制、干燥;

b、将步骤a中的药材通过粉碎机或手工粉碎成细粉,与乙醇共渍5-8天;

c、将步骤b中浸渍好的液体及药渣进行压榨过滤,分离后取滤液;

d、将步骤c中的滤液加热浓缩至糊状,调入适量糊精放入烘箱,烘干温度控制在100℃,烘干后冷却制成颗粒冲剂。

实施例3

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炙甘草60份、木香30份、血竭30份、地锦35份、赤芍25份、黄毛耳草30份、樟树根30份、石榴皮30份、枫树叶30份、白芍25份、青黛25份、黄柏35份、三七35份、儿茶30份、枯矾25份、黄连30份、白及25份、五倍子30份、地榆35份、白术25份、香薷35份、地锦草35份、黄毛耳草25份、樟树根30份。

上述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组合药物剂型为胶囊剂,包括如下步骤:

a、将原料药洗净后切制、干燥;

b、将步骤a中的药材加原料药4-6倍的水浸泡0.5小时,提取3-4次,成浸膏状;

c、将步骤b提取后的药渣加45%~75%的乙醇溶液,乙醇量为药渣量的倍,加热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1~2小时,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8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浓缩至浸膏状;

d、将步骤a和步骤b中的两种浸膏干燥成干膏,混合粉碎,加糊精适量,制粒,灌装胶囊。

实施例4

临床试验: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来源于门诊及住院病人,均排除慢性菌痢,阿米巴肠炎,局限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共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3岁;18~35岁24例,36~45岁18例,40岁以上13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0余年。

临床主症:慢性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便常规肉眼见粘液血便,显微镜检查见红细胞,脓细胞,并同时查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

2治疗方法

基本方:炙甘草48份、木香28份、血竭27份、地锦33份、赤芍24份、黄毛耳草23份、樟树根22份、石榴皮27份、枫树叶24份、白芍23份、青黛23份、黄柏24份、三七27份、儿茶26份、枯矾23份、黄连25份、白及24份、五倍子26份、地榆30份、白术20份、香薷25份、地锦草22份、黄毛耳草21份、樟树根24份。将上述药方提取制成颗粒冲剂,用水冲服,每日两次。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便常规3次正常,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恢复正常,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便常规检查,粘液微量,无血细胞,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所好转。

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或稍好转,或中断治疗。

3.2治疗结果

55例病人中,痊愈37例,占67.3%;显效10例,占18;有效7例,占12.7%;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98.2%。

病例1:赵某,男,32岁。诊诉腹痛、五更泻,受凉泄泻,反复发作3年左右,多因受凉或饮食生冷而加重,曾多次静滴、口服抗生素未见明显好转(具体用药情况不详),刻下症见左下腹隐痛,大便溏薄,带白色粘液,偶有大便带血,每日2~3次,黎明则泄,常伴腰酸,腹胀,肠鸣,纳差,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形瘦体弱,舌淡黯红,苔白,脉沉细弦。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道20~25cm处大量粘液,21cm处见一针头大出血点,周围粘膜明显充血水肿。18cm处见芝麻大出血点。18cm~20cm处粘膜充血肿胀,呈花斑样改变,粘液涂片未见异常。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用本中药组合物颗粒冲服,每日两次,连服两周起效,腹痛止,便血止,开始食欲正常,连服两个月痊愈,随访无复发。

病例2:周某,女,35岁。症状:脐周腹痛则欲解大便,便后痛减,每日如此者三,大便不成形,夹黏冻及不消化食物,肠鸣,纳呆,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冲服,每日两次,连服三周起效,连服两个疗程。服药4周后,无不消化物,无腹痛,无肠鸣,再服两周以资巩固。两个月回访无复发。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