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032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艾灸属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其通过点燃艾柱、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达到保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现有的艾灸床在其床面板上设置若干通孔,然后在床体内点燃艾条,然后通过通孔对准人体穴位实现艾灸治疗,然而,艾柱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也有一定的讲究,在艾柱燃烧过程中,艾柱顶端与人体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的变化中,由于艾柱的高度逐渐减小,使得艾柱与人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会影响对人体穴位的艾灸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艾柱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包括床体、收容于所述床体内的升降装置、位于所述升降装置下方的电机装置、收容于所述床体内左右两侧的弹性板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机装置左右两侧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升降装置左右两侧的推动装置,所述床体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床面板、位于所述床面板下方左右两侧的定位块,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板、位于所述升降板上方的定位框、位于所述升降板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的第一弯曲杆,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方的第一拉线、位于所述电机上方的定位架、设置于所述定位架上的摩擦块、位于所述定位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所述弹性板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定位架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板装置包括弹性板、设置于所述弹性板上端的第二弯曲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曲杆上的第二拉线、位于所述弹性板下方的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端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弹性板上端的第二弹簧,所述顶靠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电机的左右两侧,所述顶靠装置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光滑块、设置于所述光滑块上的升降杆、设置于所述升降杆上端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升降杆一侧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第三弹簧,所述推动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床体内的左右两侧,所述推动装置包括弹性杆、位于所述弹性杆上端的第三拉线、位于所述弹性杆下方的连接块、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下端的第三滚轮、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上的第四弹簧。

所述床面板顶靠在所述床体的上表面上,所述床面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定位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床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块的上端与所述床面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的侧面顶靠在所述床体的侧面上。

所述升降板收容于所述床体内且与所述床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定位框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定位框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定位框的下表面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升降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与所述床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定位架的两端与所述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

所述摩擦块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切与所述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贯穿所述摩擦块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

所述弹性板呈弯曲状,所述弹性板的下端与所述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上端顶靠在所述升降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弹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床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固定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穿过所述第一凹槽且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上,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

所述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电机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光滑块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贯穿所述光滑块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升降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升降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弹性板上,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

所述弹性杆呈倾斜状,所述弹性杆的上端与所述床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顶靠在所述弹性杆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三拉线的下端与所述弹性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的上端与所述弹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弹性杆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三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四凹槽,所述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三滚轮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三滚轮顶靠在所述床体的内表面上,所述第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床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能够在艾柱燃烧的过程中向上推动艾柱,使得艾柱的高度升高,进而可以防止艾柱在燃烧过程中与人体穴位远离,保持艾柱与人体穴位适宜的距离,进而可以保证人体穴位艾灸治疗的效果,治疗效果显著,减少艾柱的浪费,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包括床体1、收容于所述床体1内的升降装置2、位于所述升降装置2下方的电机装置3、收容于所述床体1内左右两侧的弹性板装置4、设置于所述电机装置3左右两侧的顶靠装置5、位于所述升降装置2左右两侧的推动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床体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床体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床体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床体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床面板11、位于所述床面板11下方左右两侧的定位块12。所述床面板11呈长方体,所述床面板11顶靠在所述床体1的上表面上,所述床面板11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对准人体上相应的穴位。所述定位块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床体1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块12的上端与所述床面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12的侧面顶靠在所述床体1的侧面上,从而防止所述床面板11左右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升降板21、位于所述升降板21上方的定位框22、位于所述升降板2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2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23之间的第一弯曲杆24。所述升降板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板21收容于所述床体1内且与所述床体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升降板21可以上下移动。所述定位框22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下方,所述定位框22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定位框22的下表面与所述升降板21固定连接,艾柱的下端收容于定位框22内,从而可以对艾柱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杆2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2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2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24的两端与所述升降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3包括电机31、设置于所述电机31上的输出轴32、设置于所述输出轴32上方的第一拉线36、位于所述电机31上方的定位架33、设置于所述定位架33上的摩擦块34、位于所述定位架33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35。所述电机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机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设置于所述床体1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贯穿所述床体1的内外表面实现与电机31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电机31与所述床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31为伺服电机,方便其控制输出轴32的转向及转速。所述输出轴3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3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3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31可以带动所述输出轴32旋转。所述定位架33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定位架33的两端与所述电机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33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331,所述第二通孔331呈方形。所述摩擦块34呈长方体,所述摩擦块34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331内切与所述定位架33固定连接,所述摩擦块34的摩擦系数大。所述第一弹簧3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35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架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5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板2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升降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拉线36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6贯穿所述摩擦块3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拉线36与所述摩擦块34之间的摩擦力大。

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板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定位架33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板装置4包括弹性板41、设置于所述弹性板41上端的第二弯曲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曲杆上的第二拉线42、位于所述弹性板41下方的第二固定杆44、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杆44上端的第一滚轮45、设置于所述弹性板41上端的第二弹簧46。所述弹性板41呈弯曲状,所述弹性板41的下端与所述电机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41的上端顶靠在所述升降板21的下表面上,从而对所述升降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弹性板4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弹性板4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4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42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44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杆44的下端与所述床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44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45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固定杆4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45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拉线42穿过所述第一凹槽且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45上。所述第二弹簧46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板4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23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弹性板4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顶靠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电机31的左右两侧,所述顶靠装置5包括支架51、设置于所述支架51上的光滑块52、设置于所述光滑块52上的升降杆53、设置于所述升降杆53上端的第二滚轮55、位于所述升降杆53一侧的固定块54、位于所述固定块54下方的第三弹簧56。所述支架51呈弯折状,所述支架51的下端与所述电机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5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511,所述第三通孔511呈方形。所述光滑块52呈长方体,所述光滑块52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511内且与所述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光滑块52采用光滑材料制成,即采用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制成。所述升降杆53呈竖直状,所述升降杆53贯穿所述光滑块52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升降杆53可以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杆53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滚轮5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升降杆5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5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55顶靠在所述弹性板41上,从而对所述弹性板4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固定块54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54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杆5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6的下端与所述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6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54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固定块54及升降杆53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床体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推动装置6包括弹性杆61、位于所述弹性杆61上端的第三拉线62、位于所述弹性杆61下方的连接块63、设置于所述连接块63上的旋转杆64、设置于所述旋转杆64下端的第三滚轮65、设置于所述旋转杆64上的第四弹簧66。所述弹性杆61呈倾斜状,所述弹性杆61的上端与所述床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下端顶靠在所述弹性杆61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弹性杆61对所述第一固定杆2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弹性杆6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所述第三拉线62的下端与所述弹性杆6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62的上端与所述弹性板4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63与所述弹性杆6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64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64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三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四凹槽,所述连接块63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6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旋转杆64可以围绕所述连接块63旋转。所述第三滚轮65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6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65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三滚轮65顶靠在所述床体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四弹簧66的一端与所述床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6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杆6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6拉动所述旋转杆64,使得旋转杆64向上推动所述旋转杆61的下端,使得所述弹性杆61紧紧顶靠在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下端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使用时,首先将床面板11取下,然后将艾柱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22内,从而对艾柱起到固定作用,然后将艾柱人工点燃,使其开始燃烧,然后再将床面板11放置在床体1上,且定位块12顶靠在床体1的侧面上,然后打开电机31的开关,使得所述输出轴32顺时针旋转,然后第一拉线32及第二拉线42的下端在所述输出轴32上缠绕,所述第一拉线32向下拉动所述第一弯曲杆24,使得所述第一弯曲杆24向下移动,同时第二拉线42向下拉动所述第二弯曲杆,使得所述弹性板41的上端向下移动,所述弹性板41弯曲变形,所述第二弹簧46被压缩,进而使得升降板21向下移动,所述升降板21向下移动时,所述弹性杆61的下端向外侧移动,所述弹性杆61弯曲变形,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下端与所述弹性杆61相对滑动,以便使得弹性杆61对升降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滚轮55向下移动,所述第三弹簧56被压缩,从而可以对弹性板41的中间部位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弹性板41弯曲的更加稳定,以便对升降板21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直至将升降板21移动到合适的高度。然后人体躺在床面板11上,且使得人体的穴位对准第一通孔111。然后电机31使得输出轴32以逆时针方向缓慢的旋转,此时压缩的第一弹簧35向上推动所述升降板21,使得所述升降板21向上移动,由于第一拉线36与所述摩擦块34之间的摩擦力大,升降板21向上移动时,第一拉线36上处于定位架33上方的部分始终处于绷直状态,从而可以始终拉动升降板21,保证升降板21的稳定性,同时弹性板41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其上端向上移动,从而向上推动升降板21,所述第二弹簧46逐渐的恢复至初始状态,由于第二弹簧46处于弹性板4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23之间,从而可以始终推动第一固定杆23,使得所述升降板21不会左右移动,能够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状态,进而使得第一弹簧35及弹性板41配合作用下使得升降板21向上移动,并且弹性板41与所述第二弹簧46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升降板21稳定向上移动,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并且压缩的第三弹簧56向上推动所述固定块54,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5向上移动,从而对所述弹性板41的中间部位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弹性板41的稳定性,同时位于升降板21左右两侧的弹性杆61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向上推动所述升降板21,所述弹性板41的上端向上移动时亦可以通过第三拉线62向上拉动所述弹性杆61的上端,使得弹性杆61的下端向上移动,由于弹性杆61设有两个且在升降板21的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使得升降板21受力均衡,保证升降板21稳定的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保证艾柱始终处于第一通孔111的下方,从而使得艾灸治疗效果更好,并且能够防止燃烧的艾柱远离人体的穴位,保持艾柱与人体穴位适宜的距离,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减少艾柱的浪费。至此,本发明医疗技术领域的新型中医艾灸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