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镜阑尾切除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6276发布日期:2019-05-15 22:01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腹腔镜阑尾切除吻合器。



背景技术: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开腹阑尾切除术具有并发症少,损伤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目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切除阑尾和缝合主要有:腹腔镜胃肠切割缝合器、生物夹及血管夹夹闭后切除、套线结扎后切除等方法,需要2~4个腹腔镜器械在视镜指引下才能完成切除阑尾和缝合的步骤,且切除阑尾和缝合至少需要在腹部开两个切口才能完成,所以做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需要在腹部开多个切口,而手术后,腹部的切口越多,伤口的感染也就越大,这样并不利于术后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使用单一器械即可完成阑尾切除和缝合的步骤,减少腹腔镜手术切口,减化手术流程,减少腹腔污染以及刺激肠管的腹腔镜阑尾切除吻合器。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吻合器、套筒和负压吸引管,所述吻合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壁上,所述负压吸引管伸入至套筒内并可沿套筒滑动;

所述负压吸引管外设置有导向负压吸引管滑动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通过支撑杆连接在套筒上,所述导向套和支撑杆设有连通的充气腔,所述导向套为弹性;

所述吻合器的钳爪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所述套筒的另一端设有防漏气封盖,且所述防漏气封盖上开设有一个小孔,所述负压吸引管通过小孔穿插入套筒内。

所述导向套内设有加强筋。

所述导向套内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负压吸引管外面设置有和所述凹槽对应配合的凸块。

所述吻合器为直线型。

本发明的优点是:1)本发明将吻合器设于套筒上,将负压吸引管设于套筒内,使得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过程中,仅使用单一器械即可完成阑尾切除和缝合的步骤,减少腹腔镜手术切口,减化手术流程,减少腹腔污染以及刺激肠管,有利于术后恢复;

2)本发明在套筒内设置有导向负压吸引管运动的导向套,而且本发明的导向套为弹性结构且可充气,这样负压吸引管运动时导向套可作为导向之用,使负压吸引管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而当需要固定负压吸引管时则对导向套充气,这样导向套向外膨胀使其形成对负压吸引管的抱紧,从而实现负压吸引管的固定,本发明采用导向套这单一结构实现了对负压吸引管的导向和固定双重功能;

3)进一步的本发明在导向套内设有加强筋,这样可以适度增强导向套的刚度,保证导向套的导向性能;

4)本发明进一步导向套内面设置凹槽,负压吸引管外面设置凸块,这样通过凹槽和凸块的配合,实现了负压吸引管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转动,进一步保证了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中1为吻合器、2为套筒、3为负压吸引管、4为导向套、5为支撑杆;

11为钳爪、21为防漏气封盖、31为凸块、41为加强筋、42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吻合器1、套筒2和负压吸引管3,所述吻合器1设置在所述套筒2内壁上,所述负压吸引管3伸入至套筒2内并可沿套筒2滑动;

所述负压吸引管3外设置有导向负压吸引管3滑动的导向套4,所述导向套4通过支撑杆5连接在套筒2上,所述导向套4和支撑杆5设有连通的充气腔,所述导向套4为弹性;

所述吻合器1的钳爪11设于所述套筒2的一端,所述套筒2的另一端设有防漏气封盖21,且所述防漏气封盖21上开设有一个小孔,所述负压吸引管3通过小孔穿插入套筒2内;

所述导向套4内设有加强筋41。

所述导向套4内面设置有凹槽42,所述负压吸引管3外面设置有和所述凹槽42对应配合的凸块31。

所述吻合器1为直线型。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过程中,切除阑尾时,先将负压吸引管3连接好负压吸引器,再将套筒2伸入对应的切口中,在腹腔镜的指引下找到阑尾,并将负压吸引管3通过套筒2吸住阑尾尾部,此时导向套4不充气对负压吸引管3进行导向,拉动负压吸引管3将阑尾导入套筒2,将需要切开的位置对应到直线型吻合器1的钳爪11处,然后对导向套4充气,导向套4膨胀和负压吸引管3直接的接触力增大实现对负压吸引管3的固定,从而使阑尾的位置保持不变;然后激发直线型吻合器1的手柄使钳爪11闭合,即可完成切除阑尾和缝合的步骤。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腹腔镜阑尾切除吻合器。包括吻合器、套筒和负压吸引管,吻合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壁上,负压吸引管伸入至套筒内并可沿套筒滑动;负压吸引管外设置有导向负压吸引管滑动的导向套,导向套通过支撑杆连接在套筒上,导向套和支撑杆设有连通的充气腔,导向套为弹性;吻合器的钳爪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套筒的另一端设有防漏气封盖,且防漏气封盖上开设有一个小孔,负压吸引管通过小孔穿插入套筒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仅使用单一器械即可完成阑尾切除和缝合的步骤,减少腹腔镜手术切口,减化手术流程,减少腹腔污染以及刺激肠管的腹腔镜阑尾切除吻合器。

技术研发人员:何苏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通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02
技术公布日:2019.05.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