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6505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从季节来看,多发于秋冬,夏季则变轻或缓解。该病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外感、饮食、体质等因素,造成宿痰內伏,痰气相持,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而喘,反复发作,气阴日伤,则导致肺脾肾俱衰。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至金元时期,自《丹溪心法》一书开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他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代戴原礼在《秘传证要诀·卷六·哮喘》中,明确提出本病有“宿根”之说,“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咳而气喘,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则发……”,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简名“哮喘证”、“哮病”。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医宗金鉴》将其概括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句话。在辨证论上,《医宗金鉴》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在中西对比来看:西医主张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由此又发展到受体学说,认为camp/cgmp与pgf2α/pge2等平衡失调引起哮喘发作,并逐步认识到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重要特征,参与这种反应的气道组织包括气道平滑肌(支气管痉挛)、上皮组织(如高分泌)和微血管床(充血和水肿)。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是治疗哮喘的重要途径。并不能做到标本兼治。而中医认为,肺气壅塞、宣肃失司、气逆于上而致哮喘发作。“治气”利于清除哮喘发作时的气壅、痰阻、血瘀,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有效方法。治肺气常用的法则有开宣、肃降、清泻、润敛等,是目前治疗哮喘的主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常见中草药原料,利用中医辨证论证原理,进行治疗哮喘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用于治疗哮喘的中药制剂,是以麻黄、桂枝、干姜、赤芍、半夏、五味子、细辛、磁石、肉桂、附子、炙甘草、地龙、射干、黄芩、陈皮和白果为原料药进行组方配伍。其中: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桂枝味辛热,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则以麻黄、桂枝为君;肉桂、附子两药性热、味辛甘,甘辛为阳,补火助阳,赤芍、黄芩性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散瘀止痛;五味子味酸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细辛味辛热,祛风,散寒,行水,开窍;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既走表又达里,此五药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半夏味辛微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磁石性平味辛、咸,归肾肝肺经,潜阳纳气,镇惊安神;地龙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平肝,止喘,通络;射干性寒味苦,归肺肝经,降火,解毒,散血,消痰;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果性平味甘、苦、归肺经、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此五药相辅相成,为佐药。甘草味甘平,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述诸药,配伍严谨,既可发表散寒,化饮平喘,又能敛肺兼顾正气。

大量的试验和临床总结,本发明中药制剂的组方中,各原料药的范围内进行配比,对哮喘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基本配比为:麻黄6-12份、桂枝6-12份、干姜9-15份、赤芍10-20份、半夏10-20份、五味子6-12份、细辛9-15份、磁石10-60份、肉桂3-9份、附子9-20份、炙甘草10-30份、地龙10-30份、射干6-12份、黄芩6-12份、陈皮6-12份、白果12-20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比:麻黄7-11份、桂枝7-11份、干姜10-14份、赤芍12-18份、半夏12-18份、五味子7-11份、细辛10-14份、磁石20-50份、肉桂5-7份、附子12-17份、炙甘草15-25份、地龙15-25份、射干7-11份、黄芩7-11份、陈皮7-11份、白果15-17份。

本发明的最佳配比为:麻黄8份、桂枝8份、干姜11份、赤芍15份、半夏15份、五味子9份、细辛12份、磁石30份、肉桂6份、附子14份、炙甘草18份、地龙18份、射干9份、黄芩9份、陈皮9份、白果16份。

下面是发明药物对哮喘的治疗效果的临床统计资料。

1.临床观察对象:诊断标准确诊50例哮喘患者,其中轻者30例,严重者20例,所有病例均未见其他脏器损害。

2.哮喘的临床症状: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ml);(3)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符合以上1)-4)条或4)、5)条者,可确诊为支气管哮喘。

3.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水煎剂,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150-200ml,7天1疗程,共观察2-3疗程,服药期间禁食生冷、忌辛辣食品、不宜消化的食物以及忌服用过夜药液。

4.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观察2周无复发;

有效: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周内症状无加重;

无效:症状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或2周内好转后又加重。

5.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为本发明临床治疗效果统计表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50例哮喘患者治疗后,对于轻者临床30例,治愈率为78%,好转率为13%,无效率为9%,对于重者临床20例,有效5例,治愈率为74%,好转率为15%,无效率为11%,对于轻者临床综合疗效91%,重者临床综合疗效89%,治疗结果表明该中药制剂对于治疗哮喘疗效明显,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药物的组分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胶囊剂药物的制备

原料配方:麻黄8份、桂枝8份、干姜10份、赤芍12份、半夏14份、五味子8份、细辛10份、磁石40份、肉桂5份、附子14份、炙甘草15份、地龙15份、射干8份、黄芩8份、陈皮8份、白果14份;

制备方法:按中药药剂学制备胶囊剂的常规工艺和辅料制备而成。每粒0.3g;

服用方法:一日3次,一次服3粒。连续服用7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片剂药物的制备

原料配方:麻黄10份、桂枝8份、干姜12份、赤芍15份、半夏15份、五味子8份、细辛12份、磁石50份、肉桂7份、附子9-20份、炙甘草10-30份、地龙10-30份、射干6-12份、黄芩6-12份、陈皮6-12份、白果12-20份;

制备方法:按中药药剂学制备片剂的常规工艺和辅料制备而成。每粒1g;

服用方法:一日3次,一次服1粒。连续服用7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3、颗粒剂药物的制备

原料配方:麻黄9份、桂枝8份、干姜12份、赤芍18份、半夏18份、五味子10份、细辛12份、磁石45份、肉桂6份、附子15份、炙甘草20份、地龙25份、射干8份、黄芩10份、陈皮9份、白果16份;

制备方法:按中药药剂学制备颗粒剂的常规工艺和辅料制备而成。每袋5g;

服用方法:一日3次,一次服5g。连续服用7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4、滴丸剂药物的制备

原料配方:麻黄9份、桂枝8份、干姜12份、赤芍15份、半夏18份、五味子8份、细辛13份、磁石40份、肉桂7份、附子15份、炙甘草20份、地龙18份、射干7份、黄芩8份、陈皮8份、白果18份;

制备方法:按中药药剂学制备滴丸剂的常规工艺和辅料制备成滴丸剂药物。每粒0.05g;

服用方法:一日3次,一次服18粒。连续服用7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5、口服液的制备

原料配方:麻黄10份、桂枝10份、干姜13份、赤芍15份、半夏14份、五味子8份、细辛12份、磁石40份、肉桂7份、附子14份、炙甘草20份、地龙22份、射干8份、黄芩9份、陈皮9份、白果16份;

制备方法:按中药药剂学制备口服液的常规工艺和辅料制备而成。每瓶10ml;

服用方法:一日3次,一次服10ml。连续服用7天为一疗程。

上述各实施例中,各原料均以重量份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