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镜用远程注射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536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镜用远程注射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通过软性内窥镜钳道到达病变位置,在进行息肉切除术、EMR、ESD、POME时及EST时进行黏膜下层注射的器械。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内窥镜用注射针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由一次性使用的导流及注射针和可重复使用的推送器组成。第二类是一次性使用的硬化针其结构为导流及注射针和推送器一体结构。以上两类注射针通过内窥镜钳道到达需要注射部位后,对黏膜下层进行局部注射,但对于不同位置黏膜注射有不同,如食管黏膜等位置及胃黏膜肠黏膜位置,在较远距离的远程穿刺黏膜层,无硬端支撑不同位置黏膜的穿刺力要求不一,否则会增加失效的风险。这使注射针的使用对临床医生有比较高的技术要求。

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具有特殊研磨针头注射针,其结构为:特殊研磨针头在普通针管的角度切割上增加了针对黏膜层穿刺要求的特殊角度研磨(角度在3-4°)工艺,便于操作者穿刺黏膜层,减少了医生操作难度,减少手术时间。

再者现有内镜用注射针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便的问题(如授权公告号CN 102551846 B公开的方案),由此可见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靠、操作简单方便的注射针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内镜用注射针方案。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镜用远程注射针,其结构合理可靠、操作简单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用远程注射针,包括:鲁尔接头、手柄、导向管、套管以及针管组件;所述手柄与套管密封连接,所述针管组件与套管连接,所述鲁尔接头与手柄插装配合,并通过导向管连接驱动针管组件。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针管组件包括外鞘、导流管和针管,所述外鞘穿设在套管中,并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管可移动的穿设在外鞘内,其远端与针管密封连接,近端与导向管固定连接。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鲁尔接头与导向管之间一体注塑成型。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鲁尔接头与手柄之间设置有调节机构。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设置在鲁尔接头插入端的弹性臂,该弹性臂上设有卡扣;

设置在手柄上的至少两个能够与所述卡扣配合扣接的调节窗,该调节窗沿鲁尔接头在手柄内的移动方向设置。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卡扣具有便于鲁尔接头前行的前端斜面和用于与调节窗配合扣扣接的后端扣接面。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相邻两个调节窗之间的手柄内侧壁面为斜面,该斜面与鲁尔接头前行方向呈4°~8°夹角。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手柄上设有标记,该标记与调节窗对应。

在本远程注射针的方案中,所述针管顶角角度包括后端的第一研磨角度以及前端的第二研磨角度,所述第二研磨角度在第一研磨角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小于第一研磨角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远程注射针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结构合理可靠、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再者,本远程注射针方案还进一步具有档位清晰、调档快捷、定位准确等优点,进一步提升本方案操作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例中内镜用远程注射针的轴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例中鲁尔接头与导向管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例中手柄上调节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例中鲁尔接头与手柄的插装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例中针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例中内镜用远程注射针的使用状态图(针管未伸出);

图7为本实例中内镜用远程注射针的使用状态图(针管全部伸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例1

本实例提供一种远程注射针,以用于消化道黏膜下层进行注射或消化道出血时注射硬化剂或止血剂。

参见图1,其示出本实例提供的远程注射针的组成结构。由图可知,该远程注射针主要由鲁尔接头1、手柄2、导向不锈钢管3、外鞘4、套管5、导流管6和针管7配合构成。

其中,手柄2整体为中空的柱形结构,顶部开口,底部为开口锥形,与套管5密封连接导通。

如此结构的手柄2用于安置鲁尔接头1和由外鞘4、导流管6和针管7配合构成的针管组件。

鲁尔接头1作为驱动部件,整体插装在手柄2中,并可沿手柄2进行移动。该鲁尔接头1伸入手柄2中的插入端连接导向不锈钢管3,该导向不锈钢管3在鲁尔接头1插装在手柄2中时,伸入套管5中以驱动针管组件。

为保证传动的可靠性和整个注射针的稳定可靠性,鲁尔接头1与导向不锈钢管3一体注塑成型(如图2所示)。

由外鞘4、导流管6和针管7配合构成的针管组件安置在手柄2上的套管5中,并能够在导向不锈钢管3的驱动下实现针管7伸缩移动。

其中,外鞘4穿设在套管5中,且其近端与套管5热缩固定连接;而导流管6可移动的穿设在外鞘4内,其远端与针管7密封连接,而近端与导向不锈钢管3热缩固定连接,由此导流管6与针管7配合构成针头部分,整体穿设在外鞘4内,相对于外鞘4可伸缩移动。

据此构成的远程注射针,通过鲁尔接头1在手柄2内的伸缩移动,带动导向不锈钢管3在手柄2内的伸缩移动,继而由导向不锈钢管3带动导流管6和针管7在外鞘4内移动,从而使得针管7可相对于外鞘4进行伸缩移动,实现伸出外鞘4外或收缩进外鞘4内。

在此基础上,本实例在鲁尔接头1和手柄2之间还设置有一调节机构,用于调节鲁尔接头1在手柄2中移动行程。

参见图2,鲁尔接头1插入手柄2的部分包括若干的弹性臂11,这些弹性臂11沿鲁尔接头1插入端周向分布,并沿鲁尔接头1延伸方向分布。这里优选两个弹性臂11,对称分布在鲁尔接头1插入端;该弹性臂11的顶端设有卡扣8a和8b。

参见图3,同时在手柄2上沿鲁尔接头1前行方向依次开有多个能够与卡扣8a和8b配合扣接的调节窗9a和9b与10a和10b,其中,调节窗9a与调节窗10a配合构成一组,在鲁尔接头在手柄2内的前进方向上与鲁尔接头弹性臂上的卡扣8a配合扣接;同时调节窗9b与调节窗10b配合构成一组,在鲁尔接头在手柄2内的前进方向上与鲁尔接头弹性臂上的卡扣8b配合扣接(如图5所示);通过调节窗9a和9b与10a和10b之间的间距实现对鲁尔接头1在手柄2中移动行程的限制和调节。

对于调节窗的具体数量并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同时在鲁尔接头在手柄2内的前进方向上,相邻两个调节窗之间的间距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在此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本实例还做了如下改进:

本实例中的卡扣(8a和8b)具有便于鲁尔接头1前行的前端斜面12a和用于与调节窗(9a和9b)配合扣接的后端扣接面12b(如图4所示)。

另外,相邻两个调节窗之间的手柄2内侧壁面为斜面14(如图3所示),调节窗(9a)和(9b)该斜面与鲁尔接头1前行方向呈4~8°夹角。

再者,在调节窗(9a)和(9b)与(10a)和(10b)附近的手柄(2)壁上成型有相应标记。

对于本实例中的针管7,其具体采用二次研磨而的针尖结构。如图5所示,该针管7的针尖部包括位于后端的第一研磨角度部13b以及位于前端的第二研磨角度部13a,该第一研磨角度部13b经过一次研磨工艺形成,其角度为B;而第二研磨角度部13a在第一研磨角度部13b的基础上(即在B角度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道研磨工艺形成,由于针管的圆型截面形成,其角度A,其A<B。

据此构成的本远程注射针方案,其通过在鲁尔接头的弹性臂上设置相应的卡扣,同时对应的在手柄上设置与卡扣配合扣接的调节窗,这样,弹性臂较短弹力大,只有弹性臂前端的一个卡扣,卡扣的前端斜面和后端扣接面面积大、扣接深度大,扣接稳定可靠、档位清晰。

在手柄的调节窗附近设置的档位标识,以方便医生辨别操作。

相邻两个调节窗之间的手柄内侧壁面为斜面,这样通过按压弹性臂前端卡扣可以使得扣接释放,使得鲁尔接头能够向后退回至后一档位,并且因为最后一个调节窗口没有设置斜面,即使按压弹性臂前端卡扣也无法使扣接释放,所以就可以防止鲁尔接头从手柄后面反向抽出来。

实施例2

本实例针对实例1所提供的远程注射针,具体说明一下其相应的应用过程(参见图1)。

手术开始时,先抽出鲁尔接头注塑组件1,使外鞘4处于自然伸直状态,由于连接在鲁尔接头注塑组件1上的导流管6的带动,使由针管7与导流管6组成的针头部分缩在外鞘4中(如图6所示)。

然后将器械的远端穿入内窥镜的钳道中,当器械远端露出钳道后,按压鲁尔接头注塑件1,鲁尔接头注塑件1将通过导向不锈钢管3带动导流管6向前移动,使针管7露出外鞘4外(如图7所示)。接着操控器械使针管头部插入黏膜下层,具体为按压鲁尔接头注塑件至(10a)和(10b)窗口处,使得针管7露出外鞘4外,且针管扎入皮层(如图7所示)。

接着通过连接在鲁尔接头注塑组件1上的注射器注射硬化剂或止血剂等药物,待注射完成后,按压卡扣(8a)和(8b)抽回鲁尔接头注塑组件1使针管7缩进外鞘4后,再向近端拉动手柄将整个器械从内窥镜中拉出,完成了一次注射过程。

通过本实例可见,本方案提供的远程注射针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