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3835阅读:8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



背景技术:

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过程中,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胸廓是否充分回弹会直接影响到按压复苏效果。目前,无论是机械按压或者手工按压,胸廓回弹这一过程,都是利用胸腔本身的弹性,当按压一定深度后松开,胸骨会因弹性自动恢复到之前的位置。但是,当按压发生骨折后,胸腔的弹性会大大减小,这就会直接减小胸廓的回弹释放,大大影响按压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心肺复苏设备存在的上述不足,进而提供一种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其包括按压头,所述按压头连接在心肺复苏装置的按压活塞杆的端部或置于按压手掌的下侧,所述按压头的下端面为弹性面,用于按压患者胸腔;所述按压头的下端面与所述按压头本体之间设置有内凹的压力控制腔,所述压力控制腔为封闭腔室,所述压力控制腔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供气装置连接,所述供气装置按照所述按压头的按压频率向所述压力控制腔内充气或抽气。

优选的,所述按压头的下端面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下表面与患者胸腔表面粘接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上表面与所述按压头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双面胶。

优选的,所述压力控制腔呈半球状或半椭圆球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能够产生局部按压深度,既能增加按压深度,同时不会按压胸骨产生额外的胸骨按压,即在减少骨折的同时增加了按压深度;产生了比平衡位置(参见图1)更多的释放,更好的产生回弹,并在胸骨之间的皮肤上产生了局部的回弹,回弹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心肺复苏。本机构通过双面胶和真空度拉动回弹,主动释放回弹,不依赖于胸骨的自身弹性,所以及时胸骨发生骨折也不会影响到胸廓回弹。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安装在患者胸腔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初始平衡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在按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在回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按压头;2-患者胸腔;3-压力控制腔;4-进气口;5-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其包括按压头1,所述按压头1连接在心肺复苏装置的按压活塞杆的端部或置于按压手掌的下侧,也即本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即可用于辅助人工心肺复苏,也可用于辅助器械式心肺复苏装置。所述按压头1的下端面为弹性面,用于按压患者胸腔2;所述按压头1的下端面与所述按压头本体之间设置有内凹的压力控制腔3,所述压力控制腔3呈半球状或半椭圆球状结构,所述压力控制腔3为封闭腔室,所述压力控制腔3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4,所述进气口4与供气装置连接,所述供气装置按照所述按压头1的按压频率向所述压力控制腔3内充气或抽气,所述供气装置可为气泵或其他气源,其只要能够按照心肺复苏的频率进行供气和抽气即可。由于按压头1的下端面是弹性面,当压力控制腔3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按压头的下端面会凸起或凹陷。所述按压头1的下端面设置有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的下表面与患者胸腔表面粘接连接,所述连接件5的上表面与所述按压头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该连接件5优选双面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连接件,如硅胶片等。

具体工作原理为:

参见图2,按压过程中,供气装置通过进气口4向压力控制腔3内增加压力,使压力控制腔内的压力P1>大气压,这样按压头1随按压装置或人工向下按压深度H的同时,按压头1的下端面的会向下弹出形成一个凸出产生局部的按压深度h,该凸出向下作用时能够避开强度较高的胸骨,而从胸骨间隙之间向下凸出,避免了胸骨下陷,进而避免了因按压力度过大而产生的骨折问题。

参见图3,在释放回弹过程中,将压力控制腔3内抽到负压,使压力控制腔内的压力P2<大气压,这样按压头整体上升时通过双面胶带动胸腔上拉,产生更多的回弹释放位移-H1(“-”号表示向上的位移),同时按压头下端面的弹性面在压力控制腔3内压力为负压时,产生凹陷,这就能产生局部的释放位移-h1。这样就比胸腔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弹的位置上升了更多的位移h1+H1,产生了更多的主动释放效果。

当然,在按压过程和释放回弹过程中,向压力控制腔内注入或抽取空气时,压力控制腔内的真空度大小适度,能够达到一定的辅助下压和辅助回弹即可。

本实施例的心肺复苏用回弹释放机构能够产生局部按压深度,既能增加按压深度,同时不会按压胸骨产生额外的胸骨按压,即在减少骨折的同时增加了按压深度;产生了比平衡位置(参见图1,此时压力控制腔内的压力为P0)更多的释放,更好的产生回弹,并在胸骨之间的皮肤上产生了局部的回弹,回弹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心肺复苏。本机构通过双面胶和真空度拉动回弹,主动释放回弹,不依赖于胸骨的自身弹性,所以及时胸骨发生骨折也不会影响到胸廓回弹。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只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凡是依据上述原理及精神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改进、替代,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