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2063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医疗急救用的救护担架,尤其涉及急救用上车担架。



背景技术:

当有人受伤时,常常需要用上车担架将伤者送到救护车上,以便及时对伤者进行转运和救治。现有一种折叠式上车担架,折叠式上车担架的结构包括:能供病人躺卧的担架主体,在担架主体的下方设置有能支撑担架主体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的下部设置有滚轮,担架主体能通过可折叠式支撑机构下部的滚轮在地面上滑动,在担架主体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能对担架主体进行支撑的支撑轮;当推动担架主体将病人送入车厢内时,担架主体前部的支撑轮会首先受到车厢底板的支撑,而救护人员则需要托住担架主体的后部,然后随着担架主体被推入车厢,担架主体下部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会因为车厢底板的阻挡而逐渐向上折叠收起至担架主体下方,这样可折叠式支撑机构就能随着担架主体一起进入到车厢内,此时位于车厢内的担架主体和可折叠式支撑机构能通过担架主体左右两侧的支撑轮支撑于车厢底板上。

上述的折叠式上车担架的缺点为:救护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比较颠簸,但是由于担架主体和各个支撑轮之间采用刚性连接,所以上车后受支撑轮支撑的担架主体会因颠簸而产生比较大的震动,这样可能会加重躺于担架主体上的伤者的病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提供一种在上车后能降低担架主体震动的急救用上车担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包括:能供病人躺卧的担架主体,在担架主体的下方设置有能支撑担架主体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的下部设置有滚轮,担架主体能通过可折叠式支撑机构下部的滚轮在地面上滑动,在担架主体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能对担架主体进行支撑的支撑轮,其特点是:在担架主体和各个支撑轮之间还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当推动担架主体将病人送入车厢内时,担架主体前部的支撑轮会首先受到车厢底板的支撑,而担架主体的后部则需要被托住,然后随着担架主体被推入车厢,担架主体下部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会因为车厢底板的阻挡而逐渐向上折叠收起至担架主体下方,这样可折叠式支撑机构就能随着担架主体一起进入到车厢内,此时位于车厢内的担架主体和可折叠式支撑机构能通过担架主体左右两侧的支撑轮支撑于车厢底板上。

进一步的,前述的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其中:减震装置的结构包括:减震架,减震架的上部与担架主体相固定,减震架的下部设置有一根横撑,横撑的中部与减震架相铰接,支撑轮可自转的安装于横撑的一端,横撑的另一端设置有一根向上竖起的减震柱,在减震柱上方的减震架上设置有一个减震平台,在减震平台上设置有能避让减震柱的通孔,减震柱向上穿设于通孔中,在减震柱的顶部还设置有一个减震凸台,在减震凸台和减震平台之间的减震柱上套装有一个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上端与减震凸台相抵靠,减震弹簧的下端与减震平台相抵靠,支撑轮支撑时,支撑轮会绕着横撑和减震架的铰接点向上摆动,使得横撑另一端上的减震凸台向下压缩减震弹簧;颠簸时,支撑轮会绕着横撑和减震架的铰接点上下摆动,使得横撑另一端上的减震凸台会随着支撑轮上下摆动而对减震弹簧进行不同程度的压缩,从而利用减震弹簧的弹性进行减震。

进一步的,前述的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其中:减震装置的结构包括:减震架,减震架的上部与担架主体相固定,减震架的下部设置有装轮架,装轮架的一端与减震架相铰接,支撑轮可自转的安装于装轮架的另一端,在装轮架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挡板,在减震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挡板和挡条,第一挡板位于第二挡板和挡条之间,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第一、第二挡板与减震弹簧相抵靠的表面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个位于减震弹簧中的定位凸台,两个定位凸台能防止减震弹簧离开第一、第二挡板之间,减震弹簧顶推第一挡板,使第一挡板绕着装轮架与减震架的铰接点向外摆动时,第一挡板会受到挡条的阻挡而无法向外摆动,支撑轮支撑时,支撑轮会带着装轮架绕着装轮架与减震架的铰接点向上摆动,使得第一挡板向内压缩减震弹簧而与第二挡板相靠近;颠簸时,支撑轮会带着装轮架绕着装轮架与减震架的铰接点上下摆动,使得第一挡板会随着装轮架上下摆动而对减震弹簧进行不同程度的压缩,从而利用减震弹簧的弹性进行减震。

进一步的,前述的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其中:减震装置的结构包括:竖直设置于担架主体和支撑轮之间的第一伸缩管和第二伸缩管,第一伸缩管的内端套装于第二伸缩管内端的外侧,使得第二伸缩管能沿着第一伸缩管伸缩,在第二伸缩管内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凸台,在第一伸缩管内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凹槽,导向凸台位于导向凹槽中,第二伸缩管在第一伸缩管中伸缩时,导向凸台能沿着导向凹槽移动,第一、第二伸缩管相互转动时,导向凹槽能对导向凸台进行限位,从而阻住第一、第二伸缩管相互转动,在第二伸缩管中设置有能沿着第二伸缩管伸缩方向伸缩的气弹簧,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伸缩管的外端相连接;第一、第二伸缩管外端中的一端与担架主体相固定,支撑轮可自转的安装于另一端上,支撑轮支撑时,第二伸缩管会沿着第一伸缩管收缩而压缩气弹簧;颠簸时,第二伸缩管会沿着第一伸缩管伸缩,使得气弹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从而利用气弹簧的弹性进行减震。

进一步的,前述的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其中:在气弹簧壳体尾端和气弹簧伸缩杆顶端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阻挡凸台,在两个阻挡凸台之间的气弹簧上套装有一个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阻挡凸台相抵靠,气弹簧被压缩时,两个阻挡凸台会相互靠近而压缩减震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急救用上车担架在担架主体和各个支撑轮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以上车后的急救用上车担架能通过减震装置降低担架主体的震动,从而能更好的保护伤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上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减震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减震装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急救用上车担架,包括:能供病人躺卧的担架主体1,在担架主体1的下方设置有能支撑担架主体1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2,可折叠式支撑机构2的下部设置有滚轮111,担架主体1能通过可折叠式支撑机构2下部的滚轮111在地面上滑动,在担架主体1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能对担架主体1进行支撑的支撑轮41,在担架主体1和各个支撑轮41之间还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9;当推动担架主体1将病人送入车厢14内时,担架主体1前部的支撑轮41会首先受到车厢14底板的支撑,而担架主体1的后部则需要被托住,然后随着担架主体1被推入车厢14,担架主体1下部的可折叠式支撑机构2会因为车厢14底板的阻挡而逐渐向上折叠收起至担架主体1下方,这样可折叠式支撑机构2就能随着担架主体1一起进入到车厢14内,此时位于车厢14内的担架主体1和可折叠式支撑机构2能通过担架主体1左右两侧的支撑轮41支撑于车厢14底板上,其状态参见图2所示。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减震装置9的结构包括:减震架91,减震架91的上部与担架主体1相固定,减震架91的下部设置有一根横撑92,横撑92的中部与减震架91相铰接,支撑轮41可自转的安装于横撑92的一端,横撑92的另一端设置有一根向上竖起的减震柱93,在减震柱93上方的减震架91上设置有一个减震平台94,在减震平台94上设置有能避让减震柱93的通孔95,减震柱93向上穿设于通孔95中,在减震柱93的顶部还设置有一个减震凸台96,在减震凸台96和减震平台94之间的减震柱93上套装有一个减震弹簧97,减震弹簧97的上端与减震凸台96相抵靠,减震弹簧97的下端与减震平台94相抵靠,支撑轮41支撑时,支撑轮41会绕着横撑92和减震架91的铰接点向上摆动,使得横撑92另一端上的减震凸台96向下压缩减震弹簧97;颠簸时,支撑轮41会绕着横撑92和减震架91的铰接点上下摆动,使得横撑92另一端上的减震凸台96会随着支撑轮41上下摆动而对减震弹簧97进行不同程度的压缩,从而利用减震弹簧97的弹性进行减震。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减震装置9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结构,其中一种结构如图4所示,减震装置9的结构包括:减震架91,减震架91的上部与担架主体1相固定,减震架91的下部设置有装轮架92,装轮架92的一端与减震架91相铰接,支撑轮41可自转的安装于装轮架92的另一端,在装轮架92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挡板93,在减震架91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挡板94和挡条95,第一挡板93位于第二挡板94和挡条95之间,在第一挡板93和第二挡板94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97,减震弹簧97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挡板93和第二挡板94上,第一、第二挡板93、94与减震弹簧97相抵靠的表面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个位于减震弹簧97中的定位凸台96,两个定位凸台96能防止减震弹簧97离开第一、第二挡板93、94之间,减震弹簧97顶推第一挡板93,使第一挡板93绕着装轮架92与减震架91的铰接点向外摆动时,第一挡板93会受到挡条95的阻挡而无法向外摆动,支撑轮41支撑时,支撑轮41会带着装轮架92绕着装轮架92与减震架91的铰接点向上摆动,使得第一挡板93向内压缩减震弹簧97而与第二挡板94相靠近;颠簸时,支撑轮41会带着装轮架92绕着装轮架92与减震架91的铰接点上下摆动,使得第一挡板93会随着装轮架92上下摆动而对减震弹簧97进行不同程度的压缩,从而利用减震弹簧97的弹性进行减震。

其中另一种结构如图5所示,减震装置9的结构包括:竖直设置于担架主体1和支撑轮41之间的第一伸缩管91和第二伸缩管92,第一伸缩管91的内端套装于第二伸缩管92内端的外侧,使得第二伸缩管92能沿着第一伸缩管91伸缩,在第二伸缩管92内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凸台93,在第一伸缩管91内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凹槽94,导向凸台93位于导向凹槽94中,第二伸缩管92在第一伸缩管91中伸缩时,导向凸台93能沿着导向凹槽94移动,第一、第二伸缩管91、92相互转动时,导向凹槽94能对导向凸台93进行限位,从而阻住第一、第二伸缩管91、92相互转动,在第二伸缩管92中设置有能沿着第二伸缩管92伸缩方向伸缩的气弹簧95,气弹簧9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伸缩管91、92的外端相连接;第一、第二伸缩管91、92外端中的一端与担架主体1相固定,支撑轮41可自转的安装于另一端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轮41安装于第一伸缩管91的外端,但在实际应用中,支撑轮41也可安装于第二伸缩管92的外端,支撑轮41支撑时,第二伸缩管92会沿着第一伸缩管91收缩而压缩气弹簧95;颠簸时,第二伸缩管92会沿着第一伸缩管91伸缩,使得气弹簧95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从而利用气弹簧95的弹性进行减震。在气弹簧95壳体尾端和气弹簧95伸缩杆顶端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阻挡凸台96,在两个阻挡凸台96之间的气弹簧95上套装有一个减震弹簧97,减震弹簧9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阻挡凸台96相抵靠,气弹簧95被压缩时,两个阻挡凸台96会相互靠近而压缩减震弹簧97。利用减震弹簧97的弹性能更好的辅助气弹簧95减震。

为了能更好的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震装置,所以列举了以上三种不同结构的减震装置, 但是以上对减震装置的特例性描述并非旨在穷举减震装置的所有结构,因此,只要能安装于担架主体和支撑轮之间并且能起到减震作用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震装置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