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床搁手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7264发布日期:2018-06-28 01:3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医疗床搁手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医疗床搁手板。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医疗活动中,医疗床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必要的工具,是安置病人让医生更方便提供手术环境最重要的工具。而常规医疗床宽度太窄,正常体质的人平卧在上面双手勉强可以放置,当病人在俯卧、侧卧,以及需要将双手伸开的时候,双手就很难放置,给操作带来不便。因此,医疗床边的边轨上均会连接医疗床配套搁手板,让病人把手放在搁手板上,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普通的医疗床搁手板一般包括锁轨器以及固定于锁轨器上的搁手面板,当需要调整搁手面板的位置时,需要先将锁轨器上的锁紧螺钉拧松,以解除其与边轨之间的锁定,才能实现搁手面板的滑移;当调整完位置后,又需要将锁紧螺钉拧紧,整个过程较为繁琐,并且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因此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疗床搁手板,能够方便地调整搁手面板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医疗床搁手板,包括锁轨器以及设置于所述锁轨器上方的搁手面板,所述锁轨器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固定有扣接于边轨上边沿的上锁扣件,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扣接于边轨下边沿的下锁扣件,所述上锁扣件与下锁扣件位于支撑板的同侧位置,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开设有供下锁扣件容置的凹腔,所述下锁扣件枢接于所述凹腔内且转动平面垂直于边轨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端部抵接于下锁扣件以驱使下锁扣件的端部靠近上锁扣件的第一弹性件。

采用上述方案,支撑板、位于支撑板同侧的上锁扣件以及下锁扣件共同构成了“C”型的滑槽,以使其能够滑移卡接于医疗床的边轨上;下锁扣件能够在凹腔内进行转动,从而调整其与上锁扣件之间的间隔,从而适应不同尺寸的边轨;通过第一弹性件能够使下锁扣件自动保持在靠近上锁扣件的趋势,以使其能够牢牢夹持住边轨,使锁轨器上的搁手面板无法进行移动;而通过将下锁扣件掰开,则能够增大其与上锁扣件之间的间隔,以解除锁轨器与边轨之间的锁定,从而实现搁手面板的移动,使得整个过程更加便捷。

作为优选,所述下锁扣件上固定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握持件。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握持件能够更加快速省力地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力,而实现下锁扣件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下锁扣件的两侧均向外延伸有转向轴,所述凹腔内相对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分别供两根转向轴转动穿设的转向孔。

采用上述方案,转向轴与转向孔之间的配合,能够使下锁扣件稳定地在凹腔内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并于凹腔的两侧位置均垂直延伸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朝向与上锁扣件的朝向一致。

采用上述方案,限位板能够进一步提升支撑板与边轨连接时的稳定性,使整个锁轨器不易与边轨发生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上靠近限位板的端面并于靠近上锁扣件的位置开设有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凹槽能够使支撑板上靠近上锁扣件的端面与边轨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间隔,在保证支撑板与边轨连接牢固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免支撑板的板面直接与边轨相接触,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以及磨损,使得整个锁轨器能够在边轨上更加顺畅地滑移。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上远离上锁扣件的端面垂直延伸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固定有支撑座,所述搁手面板的板面枢接于支撑座的上端面。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搁手面板能够在支撑座上进行转动,从而适应不同使用者的角度,更加人性化;支撑杆能够使支撑座与支撑板之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为搁手面板的转动预留充足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搁手面板呈长腰形,所述搁手面板上靠近支撑座的板面并于靠近其一端的位置贯穿有第一枢接孔,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贯穿有第二枢接孔,所述第一枢接孔内转动穿设有插接于第二枢接孔内的枢接轴,所述枢接轴与第二枢接孔过盈配合,所述枢接轴的上端固定有抵压于搁手面板上端面的限位板。

采用上述方案,长腰形的搁手面板能够增加其支撑面积,同时又不会占用过多的横向空间;枢接轴与第二枢接孔之间呈过盈配合状态,能够快速牢固地将枢接轴固定于支撑座上;而将枢接轴穿设于第一枢接孔内,能够使搁手面板在支撑座上稳定地进行转动;通过限位板能够有效限定搁手面板的轴向位置,避免搁手面板脱离枢接轴。

作为优选,所述枢接轴的下端同轴连接有引导柱,所述引导柱的外径小于第二枢接孔的孔径;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并于第二枢接孔的边沿位置向上延伸有凸缘,所述凸缘抵接于搁手面板的下端面。

采用上述方案,引导柱能够更加方便地插入至第二枢接孔内,从而在安装枢接轴时能够起引导作用,以实现对枢接轴的初步定位;凸缘能够减小支撑座与搁手面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的侧面呈圆弧状并且周向排列有若干限位齿,所述搁手面板的下端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靠近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卡接于相邻限位齿之间的限位柱;所述搁手面板的下端面还固定有两块面朝支撑座的导向板,两块导向板呈相对设置并且分别位于靠近搁手面板两端的位置;所述导向板上均开设有供驱动杆沿其长度方向滑移的滑移孔;所述导向板上还设有端部卡接于驱动杆的杆身以使限位柱保持与限位齿相互卡接状态的第二弹性件;所述驱动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握柄。

采用上述方案,驱动杆的杆身能够沿着导向板上的滑移孔进行滑移,从而使其杆身上的限位柱卡入或者脱离限位齿;当限位柱卡入到相邻限位齿之间时,其能够有效限定搁手面板与支撑座之间周向位置,使得搁手面板无法进行转动;反之,当限位柱脱离限位齿之后,能够解除两者之间的锁定,以使搁手面板能够在支撑座上进行转动;导向板的相对设置,能够使驱动杆正好沿着其长度方向滑移,以驱动限位柱靠近或者远离限位齿;通过第二弹性件能够有效使驱动杆保持趋向支撑座的运动方向,以使限位柱能够保持在与限位齿相互卡接的状态,省去了人工限位的麻烦,更加方便;握柄的设置,既能更加方便地克服第二弹性件的弹力而驱动驱动杆远离支撑座,又能起限位作用,避免驱动杆脱离导向板。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板的板面上并于滑移孔的边缘位置垂直延伸有套设于驱动杆的套筒;所述驱动杆的外周面并于靠近支撑座的一端开设有环槽。

采用上述方案,套筒起导向作用,能够使驱动杆在导向板上进行稳定顺畅的滑移;环槽内能够存储一定的润滑油脂,当驱动杆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该环槽会经过导向板上的滑移孔以及套筒,从而使环槽内的润滑油脂能够被带出来,以涂抹在驱动杆的外周面上,以使驱动杆上靠近限位柱的一端能够更加润滑,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将限位柱插入至相邻的限位齿之间,同时提高驱动杆滑移时的顺畅度以及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支撑板、位于支撑板同侧的上锁扣件以及下锁扣件共同构成了“C”型的滑槽,以使其能够滑移卡接于医疗床的边轨上;下锁扣件能够在凹腔内进行转动,从而调整其与上锁扣件之间的间隔,从而适应不同尺寸的边轨;通过第一弹性件能够使下锁扣件自动保持在靠近上锁扣件的趋势,以使其能够牢牢夹持住边轨,使锁轨器上的搁手面板无法进行移动;而通过将下锁扣件掰开,则能够增大其与上锁扣件之间的间隔,以解除锁轨器与边轨之间的锁定,从而实现搁手面板的移动,使得整个过程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搁手面板;2、支撑板;3、上锁扣件;4、下锁扣件;5、凹腔;6、第一弹性件;7、握持件;8、转向轴;9、转向孔;10、限位板;11、凹槽;12、支撑杆;13、支撑座;14、第一枢接孔;15、第二枢接孔;16、枢接轴;18、引导柱;19、凸缘;20、限位齿;21、驱动杆;22、限位柱;23、导向板;26、第二弹性件;27、握柄;28、套筒;29、环槽;30、卡槽;31、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医疗床搁手板,如图1所示,包括锁轨器以及设置于锁轨器上方的搁手面板1,其中搁手面板1呈长腰形,其板面呈水平设置。锁轨器包括支撑板2,该支撑板2的板面呈竖直设置,支撑板2的上端固定有扣接于边轨上边沿的上锁扣件3,支撑板2的下端设有扣接于边轨下边沿的下锁扣件4,上锁扣件3与下锁扣件4位于支撑板2的同侧位置,且两者的扣槽呈相对设置。同时下锁扣件4的宽度小于支撑板2的宽度,支撑板2的下端开设有供下锁扣件4容置的凹腔5,该凹腔5位于支撑板2边沿的中间位置,下锁扣件4枢接于凹腔5内,并且转动平面垂直于边轨的长度方向。更具体地,下锁扣件4的两侧均向外延伸有转向轴8,两根转向轴8呈对称设置,并位于下锁扣件4的尾端;凹腔5内相对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分别供两根转向轴8转动穿设的转向孔9。下锁扣件4上固定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握持件7,该握持件7优选为握杆,该握杆的一端固定于下锁扣件4上靠近转向轴8的一端,并位于下锁扣件4的中间位置。支撑板2上设有端部抵接于下锁扣件4以驱使下锁扣件4的端部靠近上锁扣件3的第一弹性件6,该第一弹性件6优选为扭簧,该扭簧的一端抵接于凹腔5的底部,另一端抵接于握杆的杆身上,使其能够有效驱动下锁扣件4上的扣槽靠近上锁扣件3的扣槽,从而夹紧边轨,以实现搁手面板1的定位。

支撑板2的下端并于凹腔5的两侧位置均垂直延伸有限位板10,两块限位板10呈对称设置,并且限位板10的朝向与上锁扣件3的朝向一致。

支撑板2上靠近限位板10的端面并于靠近上锁扣件3的位置开设有凹槽11,该凹槽11位于凹腔5底面的上方位置,进而使支撑板2上的大部分板面不会与边轨相接触,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及磨损。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板2上远离上锁扣件3的端面垂直延伸有支撑杆12,该支撑杆12优选为方杆,支撑杆12的端部固定有支撑座13,该支撑座13的形状优选为呈竖直设置的圆柱状,支撑杆12的端部固定于支撑座13的外周面上,而搁手面板1的板面枢接于支撑座13的上端面。更具体地,搁手面板1上靠近支撑座13的板面并于靠近其一端的位置贯穿有第一枢接孔14,支撑座13的上端面贯穿有第二枢接孔15,第二枢接孔15优选设置于支撑座13的端面中心。第一枢接孔14内转动穿设有插接于第二枢接孔15内的枢接轴16,使得第一枢接孔14能够与第二枢接孔15同心设置,同时搁手面板1能够以枢接轴16为中心进行转动。枢接轴16与第二枢接孔15过盈配合,使得枢接轴16能够牢牢固定于第二枢接孔15内,而不会发生轴向移动。枢接轴16的上端固定有抵压于搁手面板1上端面的限位板10,该限位板10优选呈圆盘状,其圆心固定于枢接轴16的上端,从而能够有效限定搁手面板1在枢接轴16上的轴向位置。

枢接轴16的下端同轴连接有引导柱18,该引导柱18的长度方向与枢接轴16的长度方向一致,并且优选固定于枢接轴16的端面中心。引导柱18的外径小于第二枢接孔15的孔径。

支撑座13的上端面并于第二枢接孔15的边沿位置向上延伸有凸缘19,凸缘19抵接于搁手面板1的下端面,并且该凸缘19的上端面直径小于支撑座13的端面直径。

安装搁手面板1时,先将搁手面板1上的第一枢接孔14与支撑座13上的第二枢接孔15相对,并将板面抵接在凸缘19上,然后先将枢接轴16上的引导柱18从上至下依次插入第一枢接孔14与第二枢接孔15,以完成枢接轴16的初步定位,然后通过榔头等工具将枢接轴16敲入第二枢接孔15内,直至限位板10抵压在搁手面板1的上端面,此时枢接轴16无法在第二枢接孔15内发生轴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而搁手面板1能够在枢接轴16上进行转动。

支撑座13的侧面呈圆弧状并且周向排列有若干限位齿20,若干限位齿20呈等间隔排列。搁手面板1的下端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驱动杆21,该驱动杆21的端部朝向支撑座13。驱动杆21靠近支撑座13的一端设置有卡接于相邻限位齿20之间的限位柱22,该限位柱22呈圆锥状,其尖端向外设置,以适应相邻限位齿20之间的间隔形状。

搁手面板1的下端面还固定有两块面朝支撑座13的导向板23,两块导向板23呈相对设置并且分别位于靠近搁手面板1两端的位置,并且两块导向板23均通过螺钉固定于搁手面板1的板面。两块导向板23上均开设有供驱动杆21沿其长度方向滑移的滑移孔,两个滑移孔呈相对设置,以使驱动杆21能够沿着自己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带动限位柱22靠近或者远离限位齿20。同时两块导向板23之间的距离小于驱动杆21的长度,以使驱动杆21能够挂在搁手面板1的下方,而不会掉落。导向板23还能使驱动杆21与搁手面板1之间保持有一定间隔。

导向板23上还设有端部卡接于驱动杆21的杆身以使限位柱22保持与限位齿20相互卡接状态的第二弹性件26,该第二弹性件26优选为套设于驱动杆21上的压簧,驱动杆21的外周面上环设有卡槽30,该卡槽30设置于驱动杆21上远离支撑座13的一端,并位于导向板23的内侧;压簧设置于卡槽30以及远离限位柱22的导向板23之间,其一端抵接于远离限位柱22的导向板23,另一端卡嵌与卡槽30内。

导向板23的板面上并于滑移孔的边缘位置垂直延伸有套设于驱动杆21的套筒28;驱动杆21的外周面并于靠近支撑座13的一端开设有环槽29,环槽29内存储有润滑油脂。

驱动杆21远离支撑座13的一端设置有握柄27,该握柄27呈圆弧形的杆状,其中端固定于驱动杆21远离限位柱22的一端,并且握柄27所形成圆弧的突起部分朝向远离支撑座13的方向。

圆弧形的握柄27既能起到限位作用,又能给使用者以无意识反馈,使得使用者在握住握柄27的时候,能够根据握柄27的圆弧方向下意识地将驱动杆21朝着远离支撑座13的方向拉,从而降低了发生误操作的现象,提高了操作效率。

为了提升搁手面板1的舒适性,在搁手面板1的上端面设置有适应于其形状的软垫31,该软垫31通过缚带与搁手面板1相固定。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在边轨上安装该医疗床搁手板时,先将握持件7向内扳动,以克服第一弹性件6的弹力使下锁扣件4张开,并与上锁扣件3形成“C”形槽,并将其卡合至医疗床的边轨上;然后松开握持件7,使得下锁扣件4能够在第一弹性件6的弹力作用下咬紧边轨,从而锁定搁手面板1在边轨上的位置。若要调整搁手面板1的位置,只需通过握持件7驱动下锁扣件4松开,以解除其与边轨之间的锁定,并移动上锁扣件3在边轨上的位置,从而调节搁手面板1的位置。当搁手面板1的位置确定后,再松开握持件7,使得下锁扣件4能够在第一弹性件6的弹力作用下重新锁定边轨。

在调整搁手面板1的角度时,先通过握柄27将驱动杆21向外拉,以使限位柱22脱离限位齿20,从而解除搁手面板1与支撑座13之间的周向锁定,同时第二弹性件26被压缩。此时便能将搁手面板1以枢接轴16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调整搁手面板1的角度,在此过程中,限位柱22的尖端指向其他位置的限位齿20。当搁手面板1的角度确定后,放开握柄27,以使驱动杆21能够在第二弹性件26的弹力作用下,向着靠近支撑座13的方向移动,直至将限位柱22卡接至对应的限位齿20之间,以锁定搁手面板1在支撑座13上的周向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