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8602发布日期:2018-08-21 17:09阅读:2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1厘米以上的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手术结束时,会在导丝的辅助下置入一根两端卷曲的输尿管导管(双J管),双J管一端在膀胱内,另一端在肾盂内,双J管可以有效防止因人体输尿管狭窄或残余结石堵塞人体输尿管而造成的尿路堵塞。除了置入双J管之外,还会留置一根肾造瘘管,用于引流尿液、压迫止血和作为二期手术备用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手术结束后五到七天需拔除肾造瘘管,可直接从体外拔出,一个月左右需拔除双J管,但双J管需要在膀胱镜下拔除,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2505943U授权公告日2012.10.31)公开了一种一体化肾输尿管导管,其包括输尿管支架引流管和肾造瘘管并且输尿管支架引流管和肾造瘘管为一体成型结构。但是一般肾造瘘管的内径要比输尿管导管的内径大得多,不能采用直接对接的方式连接肾造瘘管和输尿管导管,而且输尿管导管为柔性管,很容易嵌套入肾造瘘管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引流管,能在拔除肾造瘘管的同时也拔除输尿管导管,并且能有效防止该引流管滑脱和输尿管导管嵌套入肾造瘘管中,另外还能保留传统输尿管导管和肾造瘘管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技术方案是:

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引流管,包括输尿管导管和肾造瘘管,它还包括连通输尿管导管与肾造瘘管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外壁一端与输尿管导管外壁连接,所述连接部外壁另一端逐渐向外扩张与肾造瘘管外壁平滑过渡连接;所述连接部内开有一条连通输尿管导管内腔与肾造瘘管内腔的直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呈中空圆台形。

进一步地,所述肾造瘘管包括伸入肾脏的前端、与皮肤接触的中部以及暴露在皮肤外的后端;所述前端上开有肾造瘘管通孔,所述中部上沿肾造瘘管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球面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肾造瘘管的长度为45~55厘米,所述输尿管导管的长度为35~45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输尿管导管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有输尿管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肾造瘘管通孔直径为0.5~1.5厘米,所述肾造瘘管通孔的中心与肾造瘘管前端面的距离为1.4~1.6厘米;所述球面凸起的高度为0.8~1.2毫米,直径为1.8~2.2毫米,起始的球面凸起与肾造瘘管前端面的距离为7~8厘米,终止的球面凸起与肾造瘘管前端面的距离为16~17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肾造瘘管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

进一步地,所述输尿管导管、连接部以及肾造瘘管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连接部外壁一端与输尿管导管外壁连接,连接部外壁另一端逐渐向外扩张与肾造瘘管外壁平滑过渡连接;通过连接部不仅连接不同外径的输尿管导管和肾造瘘管;其次,平滑过渡连接防止损伤输尿管-肾盂连接处内壁,并且便于肾造瘘管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进入肾盂;而且这种结构的连接部可以有效防止柔性的输尿管导管嵌套入肾造瘘管中。

2,肾造瘘管的中部设有球面凸起,有效地防止肾造瘘管在皮肤上的滑动;而且球面凸起的高度为0.8~1.2毫米,直径为1.8~2.2毫米,这种形状大小的球面凸起既具有防滑作用而且不会对皮肤造成损害;肾造瘘管上通过设置刻度线,帮助医生估测该引流管的伸入长度。

3,肾造瘘管的长度为45~55厘米,输尿管导管的长度为35~45 厘米,肾造瘘管通孔21a直径为0.5~1.5厘米,肾造瘘管通孔21a的中心与肾造瘘管20前端面的距离为1.4~1.6厘米,起始的球面凸起22a 与肾造瘘管20前端面的距离为7~8厘米,终止的球面凸起22a与肾造瘘管20前端面的距离为16~17厘米,以上均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和临床经验设计而得,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接部与输尿管导管和肾造瘘管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输尿管导管10(其中,包括输尿管通孔11)、肾造瘘管20(其中,包括前端21、肾造瘘管通孔21a、中部22、球面凸起22a、后端23、刻度线24)、连接部30(其中,包括直通孔31)、肾脏40、皮肤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引流管,包括输尿管导管10 和肾造瘘管20以及连通输尿管导管10与肾造瘘管20的连接部30,如图2所示,连接部30呈中空圆台形,连接部30外壁一端与输尿管导管10外壁连接,连接部30外壁另一端逐渐向外扩张与肾造瘘管20 外壁平滑过渡连接,连接部30内开有一条连通输尿管导管10内腔与肾造瘘管20内腔的直通孔31,输尿管导管10、连接部30以及肾造瘘管20一体成型。如此,通过连接部30将外径不相同的输尿管导管 10与肾造瘘管20连接,其次连接部30外壁与肾造瘘管20外壁平滑过渡,防止扎伤肾脏,而且这种中空圆台形的连接部30能有效防止输尿管导管10嵌套入肾造瘘管20中。

其中,结合图3所示,肾造瘘管20包括伸入肾脏40的前端21、与皮肤50接触的中部22以及暴露在皮肤50外的后端23;前端21上沿肾造瘘管20径向方向开有肾造瘘管通孔21a,中部22上沿肾造瘘管20长度方向均匀设有15个球面凸起22a。肾造瘘管通孔21a直径为1.0厘米,肾造瘘管通孔21a的中心与肾造瘘管20前端面的距离为 1.5厘米;球面凸起22a的高度均为1.0毫米,直径均为2.0毫米,起始的球面凸起22a与肾造瘘管20前端面的距离为7.5厘米,终止的球面凸起22a与肾造瘘管20前端面的距离为16.5厘米。

肾造瘘管20的长度为50厘米,外径为6毫米,输尿管导管10 的长度为40厘米,外径为8/3毫米。输尿管导管10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有输尿管通孔11,肾造瘘管20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24。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如图3所示,在经皮肾镜取石术结束后,先通过经皮肾镜估计皮肤50到肾脏40的距离,然后通过肾造瘘通道置入一根导丝,再沿导丝置入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通过观察肾造瘘管20的外壁的刻度线24,估计距离相近且感受到插入阻力增大,最后用缝线缠绕球面凸起22a将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固定在皮肤上。术后一段时间后,拆除缠绕球面凸起22a上的缝线,向外直接拔除即可将肾造瘘管20和输尿管导管10同时拔除。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