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6855发布日期:2018-07-27 18:08阅读:8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设备领域,主要用于胸腔或腹腔内引流的设备,具体是一种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大多数手术后,患者常常还需要进行术后引流工作,以便排出伤口内积液,让伤口快速恢复。但引流工作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患者起床活动有可能造成引流管松动的情况,就需要重新再插管,加重了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不利于康复;引流管最常见的问题也是让医护人员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引流管容易堵塞,让积液排不出来,冲洗也很不方便,并且还会造成伤口感染。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急需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引流管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拆卸清洗并主要用于胸腔或腹腔内引流的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内管、连接件,连接件包括内、外管连接件,所述外管上设有刻度,内、外管引流端设置有多个引流孔;所述内管置于外管中,内管尾部延伸出外管,经内、外管连接件与外管固定;外管上设有药物输入管,与附着于外管内壁的药物通道连接,药物输入管主要是向管内注射抗凝剂或向伤口注射消炎药物冲洗伤口;所述内管连接件上设有冲洗管,与内管相通,可向管内输入冲洗液;内管的尾部的接口连接引流瓶或负压器。

作为改进,所述的外管引流端一端还设有最少一个球囊,外管的内壁设有用于球囊充气或注水的注射管,注射口置于外管的外部。

作为改进,外管上还设有压力传感器。可通过手机上预安装的APP接收压力传感器的数据。

作为改进,药物输入管上设有盖体。

作为改进,冲洗管上设有盖体。

作为改进,外管头端有直形和弯形。

作为改进,所述外管含有不透X射线的显影线,可在放射性下透视定位和术后监测置管位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独有的内外引流套管结构设计,方便拆下清洗。当引流管堵塞时,可以单独抽出内引流管进行冲洗,无需整体拔出。

2.冲洗管的设计,在外引流管堵塞时,也方便进行冲洗和排出积液和血块。

3.球囊设计非常适合胸腔和腹腔内的引流,无需使用扎线和胶带的方式固定引流管,不会因患者活动而导致引流管移位,能很好的保持固定。

4.药物输入管的结构设计,无需再另外使用注射器,便可定点向伤口内注射药物,防止血液淤积,操作简单方便。

5.极大的减轻了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包括包括外管1、内管2、连接件,连接件包括内管连接件6、外管连接件4,本实施例中外管1头端为直形,外管1的最小内径大于内管2的最大外径,内管2的长度大于外管1的长度,外管1上设有刻度;内、外管引流端均匀分布多个引流小孔3,所述内管2置于外管1内,尾端延伸出外管1外,经连接件与外管1尾端固定。所述连接件包括外管连接件4和内管连接件6。所述内管连接件6上设有冲洗管7,与内管2 相通,可向管内注入冲洗液,冲洗伤口及引流管,所述内管2尾部的锥形接口 14连接引流瓶或负压器。所述外管1上设有药物输入管5,通向外管1内部,且附着于外管1内壁,可向管内注射抗凝剂或向伤口注射消炎药物;外管1引流端一端还设有至少一个球囊8,球囊可以是气体球囊,也可以是注水球囊。外管1的内壁设有用于球囊8充气或充水的注射管9,注射口10置于外管1的外部。外管1上还设有压力传感器11。冲洗管7上设有盖体12。药物输入管5上设有盖体13。所述外管1含有不透X射线的显影线,可在放射性下透视定位和术后监测置管位置。另外外管1头端还有弯形。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