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扣式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9263发布日期:2018-08-14 17:49阅读:9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肤表面创口缝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扣式缝合器。



背景技术:

拉扣式缝合器(也称无针缝合器或者无针拉扣式缝合器)是一种利用皮肤自身张力,对皮肤表面创口进行无创缝合的表面缝合器具,具有无创伤疤痕、炎症反应轻、愈合美观等优点,具有完全取代针线缝合创口的趋势。

如中国专利号为“ZL 2015207840700”公开的一种缝合拉扣的连接结构,其使用过程中,先将两医用无纺布胶带分别粘贴固定于创口两侧的皮肤表面;接着,将两个拉扣的扎带分别穿过对应的锁扣的导凹槽;然后反向拉动两个拉扣的扎带,以牵拉皮肤向创口中心线靠拢,并使创口两侧皮缘平行紧密对合,从而完成创口的无针缝合。

但这种缝合拉扣的连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原因在于,其导凹槽设置为水平贯穿锁扣,且锁扣顶部对应导凹槽区域的厚度较大,在扎带穿过的过程中,向上弹性变形的幅度极小,因而,为使扎带能顺利穿过导凹槽,扎带的棘齿的高度需设置得较小,而这会降低棘齿和棘爪的卡紧力,从而降低两基片之间拉力,并降低缝合效果。另外,导凹槽水平开设,会使扎带穿过导凹机槽的部分的底面与基片相接贴,因此,夹持扎带的端部前,需先将扎带的端部与基片分离,而这会影响缝合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拉扣式缝合器,旨在提高缝合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拉扣式缝合器,包括分别用于粘贴在创口两侧皮肤表面的第一胶粘带和第二胶粘带,第一胶粘带和第二胶粘带固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第一胶粘带和第二胶粘带对应第二锁扣和第一锁扣的位置分别固设有第一棘条和第二棘条,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分别开设有供第二棘条和第一棘条穿过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的顶部对应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区域开设有分别贯穿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相背端面的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第一棘条和第二棘条穿过第二导向槽和第一导向槽的部分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可分别卡勾第二锁扣和第一锁扣相背的端面,以对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提供相向的锁紧拉力。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的顶部对应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区域开设有贯穿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相背端面的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可在基本不影响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位于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上方区域部分的厚度,以提高该区域的弹性变形幅度,从而在保证第一棘条和第二棘条顺利穿过的基础上,将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的高度和长度做得更大,进而提高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与第二锁扣第一锁扣的相背端面的卡勾强度,最终提高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之间的锁紧拉力,并提高缝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拉扣式缝合器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B部分的放大详图;

图4为第一锁扣、基片以及第一棘条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拉扣式缝合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4所示,该拉扣式缝合器包括分别用于粘贴在创口两侧皮肤表面(未图示)的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具体地,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采用医用胶粘带,优选医用无纺布胶粘带。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固设有向外(以远离皮肤表面方向的一侧为外)延伸的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对应第二锁扣4和第一锁扣3的位置分别固设有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分别开设有供第二棘条6和第一棘条5穿过的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的顶部对应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的区域开设有分别贯穿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相背端面的第一避让槽32和第二避让槽42,可在不影响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位于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32上方区域部分的厚度D,以提高该区域的弹性变形幅度,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穿过第二导向槽41和第一导向槽31的部分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棘齿51和第二棘齿61,第一棘齿51和第二棘齿61可分别卡勾第二锁扣4和第一锁扣3的相背的端面,以对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提供相向的锁紧拉力。使用过程中,先将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粘贴固定在创口(未图示)两侧皮肤表面,从接着反向拉动穿过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的第二棘条5和第一棘条6,以牵拉皮肤向创口中心线靠拢,并使创口两侧皮缘平行紧密对合;然后,停止拉动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并利用拉扣原理自动锁定已施加创口的减张力。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穿过第二锁扣4和第一锁扣3的长短可提供闭合创口所需的适宜缝合张力,达到无创、开放、减张缝合创口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棘齿51和第二棘齿61有多个,分别沿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从而可根据需要,调节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穿过第二导向槽41和第一导向槽31的长短,以提供闭合创口所需的适宜缝合张力。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的底壁为倾斜面,且所述倾斜面是从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的相对端面向相背端面逐渐上倾,使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形成从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的相对端面向相背端面方向逐渐增缩小的楔形状,此设置方式,一方面可通过该斜面对分别穿过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的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倾斜向上引导,使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穿过第二导向槽41和第一导向槽31的部分悬空,而不与拉扣式缝合器的其他部件接触,从而便于在反向拉动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前夹持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上分别固设有基片7,第一锁扣3和第一棘条5设于第一胶粘带1的基片7上,第二锁扣4和第二棘条5设于第二胶粘带2的基片7上,具体地,第一锁扣3和第一棘条5与第一胶粘带1的基片7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锁扣4和第二棘条6与第二胶粘带2的基片7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方式,具有成型方便,结构强度高的特点。由于基片7分别与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的固连方式为现有技术,并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上分别固设有加强片8,所述加强片8与相应的基片7相连,以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加强片8分别与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的固连方式、以及加强片8与对应基片7的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并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的数量以及设置方式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的数量可以为一条或者多条,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的数量则分别与第二棘条6和第一棘条5相对应。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分别有两条,当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分别穿过第二导向槽41和第一导向槽31后,两条第二棘条6位于两条第一棘条5之间。这种设置方式,能使两基片7的受力更为均匀,缝合效果较佳。应当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两条第一棘条5位于两条第二棘条6之间的方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的端部表面设有外凸或者内凹的防滑纹52、62,以在反向拉动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时,提高夹持第一棘条5和第二棘条6未端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拉扣式缝合器还包括离型纸9,所述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贴合于离型纸9上,通过该离型纸9可保护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的粘接面不受污染,将离型纸9撕下即可将第一胶粘带1和第二胶粘带2粘贴固定到创口两侧的皮肤表面上,并进行后续的创口缝合操作。应该说明的是,离型纸9为现有技术并为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对离型纸9的具体结构以及原理进行赘述。

具体地,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位于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上方区域部分的厚度D可椐据需要而设定,可以选择但不仅限于0.2~1MM,例如0.2MM、0.3MM、0.4MM、0.5MM或者0.6MM、0.7MM等,以保证该区域有较好的弹性变形能力。优选地,第一锁扣3和第二锁扣4位于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41上方区域部分的厚度D为0.25~0.35MM,此厚度范围弹性变形效果较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创造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