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氧鼻氧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962发布日期:2018-06-08 18:04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氧鼻氧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输氧鼻氧管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鼻氧管的鼻塞主体部分为水平形式,鼻插易倾斜从鼻孔中滑脱出来,为避免鼻塞脱落,通常将输氧套管紧紧围绕患者耳朵,其施加的压力迫使患者眼睛闭合,干扰视线,造成眼部不舒服。而当鼻塞向侧面倾斜时鼻插尖端会接触鼻通道内壁,导致气体冲击鼻腔并且引起溃疡。另外,常规鼻塞的外表面为光滑塑料,患者佩戴时若脸部有汗水或油渍,接触时会有滑腻感觉,与患者脸部接触时易引起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配戴舒适,易于固定,不会轻易脱落,减少鼻氧管对患者的压迫感,输氧通畅,减少对患者鼻粘膜损伤的输氧鼻氧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输氧鼻氧管组件,包括输氧导管、两个分氧头套管、吸氧鼻塞,所述输氧导管一端通过输氧管连接头连接氧气源、另一端连接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包括一个进口端和两个出口端,所述输氧导管与三通接头的进口端相连接,所述两个分氧头套管的一端分别与三通接头的两个出口端相连接,所述两个分氧头套管的另一端通过吸氧鼻塞连接在一起,所述两个分氧头套管在靠近所述三通接头的部位外套装有一个分氧管固定环;所述吸氧鼻塞包括鼻塞主体及设置于鼻塞主体上的两个鼻插管,所述鼻塞主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个120°~150°的夹角,所述鼻塞主体在与人体脸部接触的一侧表面设有一层表面处理层,所述表面处理层的粗糙度为0.5μm~0.8μm,所述鼻插管为弯曲管,所述鼻插管外端均匀分布若干气孔。

所述鼻塞主体为由硅橡胶或聚氯乙烯采用浸渍成型工艺制得的鼻塞主体。

所述气孔孔径为0.12cm~0.18cm。

所述表面处理层为手感剂涂层。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输氧鼻氧管组件,其鼻塞主体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个 120°~150°的夹角,使用状态下其形状更符合患者脸部轮廓,能更好的与鼻翼贴合,具有相对固定的形状,使得吸氧鼻塞不易滑脱,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鼻氧管存在的易引起鼻塞滑脱的问题;鼻塞主体的表面经过表面处理形成表面处理层,减少患者在佩戴过程中由于面部出汗或出油造成的不适感,使得患者佩戴舒适;吸氧鼻塞的鼻插管向与鼻部接触面自然弯曲,且鼻插管外端均匀分布若干气孔,可减少输氧时对患者鼻粘膜损伤。此外,其吸氧鼻塞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柔软材料聚氯乙烯或硅橡胶通过浸渍成型制备而成,与人体接触舒适,不会引起患者不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氧鼻塞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吸氧鼻塞;2-鼻塞主体;21-第一段,22-第二段;31-鼻插管;311-气孔,4-输氧管连接头,5-输氧导管;6-三通接头;7-分氧管固定环;8-分氧头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氧鼻氧管组件,包括输氧导管5、两个分氧头套管8、吸氧鼻塞1,输氧导管5一端通过输氧管连接头4连接氧气源、另一端连接三通接头6,三通接头6包括一个进口端和两个出口端,输氧导管5与三通接头6的进口端相连接,两个分氧头套管8的一端分别与三通接头6的两个出口端相连接,两个分氧头套管8的另一端通过吸氧鼻塞1连接在一起,所述两个分氧头套管8在靠近所述三通接头6的部位外套装有一个分氧管固定环7;吸氧鼻塞1包括鼻塞主体2及设置于鼻塞主体2上的两个鼻插管31,鼻塞主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之间形成一个120°~150°的夹角,鼻塞主体在与人体脸部接触的一侧表面设有一层表面处理层,表面处理层的粗糙度为0.5μm~0.8μm,表面处理层可采用喷涂手感剂形成手感剂涂层。

其中,鼻插管31为弯曲管,鼻插管31外端均匀分布若干气孔311,气孔311孔径为 0.12cm~0.18cm。鼻塞主体可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柔软材料硅橡胶或聚氯乙烯采用浸渍成型工艺制得,与人体接触舒适,不会引起患者不适。

本实施例中,其鼻塞主体2弯曲设计符合人体面部自然轮廓,改善配戴舒适性,易于固定,吸氧鼻塞1不会轻易脱落。鼻塞主体2与脸部接触面经过表面处理,与皮肤接触更舒适,减少患者在佩戴过程中由于面部出汗或出油造成的不适感。两根鼻插管31向面部弯曲,使得吸氧鼻塞1在鼻部获得可靠支撑,减少在患者的压迫感。鼻插管31外端的气孔311设置,可减少气流在鼻通道内部湍流,引导气流沿着鼻通道自然轮廓,减少输氧时对患者鼻粘膜损伤。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