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0523发布日期:2018-10-12 22:0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血压计。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烈,家用医疗保健已成为当今的医疗保健时尚。过去人们测量血压必须到医院才能进场测量,而今只要拥有家用电子需要计,坐在家里就可以随时监测血压。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和随时使用,因此便携、时尚、美观、操作简便等元素成为家用血压计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压计,该血压计具有体积小,内部管路插装方便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压计,包括相互扣合的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底壳之间形成有元器件容腔,所述元器件容腔中设有气泵、气阀和三通管,所述气泵伸出有气泵连接管,所述气阀伸出有气阀连接管,所述三通管包括向下伸出的下通管以及位于所述下通管两侧的第一侧通管和第二侧通管,所述底壳形成有竖向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底端向下穿出所述底壳,所述出气管的顶端套接所述下通管,所述第一侧通管和第二侧通管分别从所述下通管的顶部侧向下伸出并分别套接所述气泵连接管和所述气阀连接管。

优选地,所述血压计包括袖套组件,所述袖套组件包括袖套、衬板和气囊,所述衬板设置在所述袖套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壳的正下方,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衬板的正下方并连接所述出气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通管与所述第二侧通管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50°。

优选地,所述气泵和气阀的顶端高度均低于所述三通管的顶端高度。

优选地,所述元器件容腔中设有电路板和和朝向所述面壳的显示区显示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上方,所述三通管的顶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气泵连接管和所述气阀连接管均为两端具有套接头的软管,所述第一侧通管、第二侧通管和所述下通管均为硬管。

优选地,所述出气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出气管的顶端套接于所述下通管内,所述出气管的顶端外周壁与所述下通管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垫套。

优选地,所述出气管的外周壁形成有支撑凸缘,所述下通管的底端周缘与所述支撑凸缘竖向间隔设置,所述密封垫套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横向向外的侧翻边,该侧翻边垫设在所述下通管的底端周缘与所述支撑凸缘之间。

优选地,所述支撑凸缘与所述底壳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出气管为一体成型在所述底壳上的硬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采用了具有一定设计结构的三通管,使得血压计的内部管路结构便于快速组装,结构较为简单,并通过三通管以最短连接距离连接气泵、气阀和气囊,使得该实用新型的血压计具有体积小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的是面壳的制作工艺中进行预先印刷步骤,以得到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的边界印刷过渡区;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的是面壳的制作工艺中进行步骤三后的效果,即在面壳本体的内表面的非显示区形成遮蔽油层;

图4是图1的A-A截面的剖视图,图中展示的面壳为一种有面壳边框的面壳;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血压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爆炸图,图中仅将血压计爆炸为外壳组件(包括其内部元器件容腔的元器件)和袖套组件两部分;

图7是外壳组件(面壳和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面壳和/或底壳上的切口;

图8是图7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主要展示了面壳和/或底壳上的切口的结构;

图10~图14是图9的C-C截面的剖视图;

图15是袖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血压计的沿厚度方向的剖视图,其剖切方向还经过出气管和三通管的轴线方向;

图17是三通管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血压计的沿厚度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中展示了血压计包括圆柱形充电电池,底壳的底壁形成下凸圆弧壁已形成适配安装圆柱形充电电池的圆弧柱槽,充分利用空间。

附图标记说明

1 面壳 2 底壳

3 电路板 4 显示屏

5 切口 6 气泵

7 气阀 8 三通管

9 控制按键 10 袖套组件

11 显示区 12 非显示区

13 圆柱形充电电池 14 止口环形凸缘

15 出气管 16 密封垫套

17 面壳边框 18 卡扣结构

151 支撑凸缘 161 侧翻边

101 袖套 102 衬板

103 气囊

121 印刷过渡区 122 印刷喷油重叠区

61 气泵连接管 71 气阀连接管

81 下通管 82 第一侧通管

83 第二侧通管

21 止口环形凹槽 22 下凸圆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现代生活中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一般的都配备有液晶显示屏,特别是随身使用的电子穿戴设备,同时,现代人对其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穿戴设备的面壳,其显示屏的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之间容易形成有较为明显的分界,影响了产品外观,使得产品看上去比较低廉、不够高档。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面壳,如图1所示,包括面壳本体,该面壳本体形成有显示区11和环绕显示区11四周的非显示区12,面壳本体的透光度为10%~70%,非显示区12的内表面覆盖有遮蔽层,覆盖有遮蔽层的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不大于15%,显示区11的透光度大于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并且显示区11的透光度至多比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高70%。

以上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设置的具有一定对比参数的面壳1,主要是用于配合一些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如下文中的OLED屏)使用。当该面壳1用作外壳罩,显示屏安装于面壳1的显示区11的内侧时,由于上述显示区11与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的参数有一定的对比度,从而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之间容易形成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的问题,使得整个面壳1看上去颜色均匀,在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因此该电子设备的外观看上去更高档,提高了产品整体的档次。

进一步地,为进一步提高显示区11与非显示区12无边界效果,面壳本体的优选范围为透光度15%~40%的模制或切割素材。

关于面壳本体的材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面壳本体可以为透明塑料或玻璃材质。

在面壳本体中,为使得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低于显示区,因此在非显示区12采用的增加遮蔽层的方式,对遮蔽层下文还会进一步阐述,可采用喷涂油墨的方式等,覆盖有遮蔽层的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优选为0.5%~10%。

进一步地,显示区11的透光度至多比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高5%~4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OLED屏,穿戴设备还包括上述所述的面壳1,OLED屏设置在面壳本体的显示区11的内侧,OLED屏的有效显示区域与显示区11吻合,显示区11层叠OLED屏后的透光度与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的对比度为95%~105%,使得面壳1的显示区11与非显示区12对比度小,不会阐述明显的边界。这样,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配备了上述具有无框效果的面壳1,而本文所述的穿戴设备为一般为随身使用的电子设备,因此相比同类产品,本产品则具有外表美观、高档的突出优势。

其中,现有的OLED屏主要分为普通的透明的OLED屏和设有表面泛蓝光的偏振光片的OLED屏,偏正光片的OLED屏,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选用常用的设有偏振光片的OLED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面壳的制作方法,该面壳即为上述所述的面壳1,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一:首先注塑成型出面壳本体,此时的面壳本体为面壳1的毛坯结构;

步骤二:在上述的毛坯的面壳1的面壳本体上划分出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并且最后在面壳本体的内表面的非显示区12形成遮蔽层,即在非显示区12进行印刷遮蔽层或喷涂油墨等操作。

具体地,在步骤一中,面壳本体的内表面为平面时,通过切割素材形成面壳本体;面壳本体的内表面为非平面时,通过模制方式形成面壳本体。

在步骤二中,如图4所示,面壳本体包括面壳边框17时,通过喷油方式在面壳本体的内表面喷涂形成遮蔽层。

在所述步骤二中,所述面壳本体的内表面为平面时,通过丝印或喷油方式在内表面喷涂形成遮蔽层,所述面壳本体的内表面为非平面时,通过移印或喷油方式在所述内表面喷涂形成所述遮蔽层。所述的丝印或移印工艺为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印刷工艺技术之一,一般地,当面壳1为平整的表面时可采用丝印工艺;当面壳1为非平整的表面时可采用移印工艺。

当加工成型出面壳1的毛坯后,由于在面壳本体上的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的边界上在喷涂油墨后很难做到边界齐整,容易产生喷涂毛刺或在后续揭开挡纸时会将邻近的喷油油层带起形成不平整的锯齿边。因此,在采用喷油方式形成遮蔽层之前,首先采用丝印或移印工艺在面壳本体的内表面形成闭合环状的印刷过渡区121。如图2所示,印刷过渡区121内的框显区域为显示区11,印刷过渡区121位于非显示区12,预先印刷得到的印刷过渡区121使得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的边界齐整。由于印刷过渡区121设在非显示区12内,其内边框刚好为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的边界框,因此后续进行油层喷涂非显示区12时,能很好的避免边界不齐的问题。

如图3所示,由于在非显示区12的印刷过渡区121上会形成有印刷喷油重叠区122,为使得非显示区12的透光度保持良好的均匀效果,显示区11的透光度大于印刷过渡区121的透光度,优选地,并且显示区11的透光度至多比印刷过渡区121的透光度高50%。

一般地,当完成上述预先印刷所述印刷过渡区121后,其中,在形成上述印刷过渡区121后,在进行喷涂油墨工艺之前,先在面壳本体的内表面贴附挡纸,挡纸遮盖显示区11且挡纸的外边框位于印刷过渡区121内,而后在贴有挡纸的面壳本体的内表面形成遮蔽层,以免喷涂油墨喷到显示区11,因此在形成遮蔽层后在面壳1作为零件进行组装前,需要揭掉挡纸,以免遮挡了显示屏。

另外,为使得面壳1看上去更有质感,并增强面壳1的表面硬度以防止刮花,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有步骤三:将面壳本体的外表面进行UV处理,即面壳1的外表面会喷涂一层透明保护油,通过紫外线照射后固化。

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这里主要指的是一般的随身使用的电子设备,比如可以为日常家庭用的腕带式血压计。在现有技术中,血压计外形都较大,不太适合人们随身携带来随时监测血压。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化的血压计,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面壳1、底壳2、电路板3和显示屏4,电路板3和显示屏4设置在相互扣合的面壳1与底壳2之间的元器件容腔中,面壳1与底壳2组成为血压计的外壳组件。显示屏4固定在电路板3的顶面上并朝向面壳1的显示区1,面壳1与底壳2之间为全扣位连接,显示屏4为厚度不大于1.5mm的OLED屏。

其中,面壳1与底壳2之间采用全扣位连接,省去了安装螺钉等占用的空间;同时由于采用薄屏的OLED屏,相对现有技术中采用LCD屏等,OLED屏不仅使用性能更高,同时OLED屏更薄,薄约0.5mm~2mm,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的小型化设计要求。

在上述所述的全扣位连接的面壳1与底壳2中,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面壳1的底周缘与底壳2的顶周缘之间形成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卡扣结构18,卡扣结构18沿血压计的厚度方向彼此扣合,卡扣结构18中的卡扣与卡槽沿横向相互分离以解扣,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和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组件的外形为扁平的长方体结构,此处所指的轴向或高度方向为厚度方向,其横向或径向是宽度或长度方向,因此外壳结构包括了横向锁合或松开的卡扣结构18。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外壳组件的安装结构通过螺钉等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全卡扣式的外壳组件省去了螺钉的安装空间,同时,面壳1与底壳2的卡扣式连接结构也使得拆装操作更方便快速、便于维护。

为确保外壳组件具有一定的密封性,以防止水或灰尘等进入并污染机体内的元器件,底壳2的顶周缘的内侧形成有止口环形凹槽21,面壳1的底周缘的内侧向下伸出有止口环形凸缘14,在面壳1与底壳2之间,止口环形凸缘14伸入止口环形凹槽21中以形成止口密封连接。

同时为方便打开血压计的外壳组件、并快速找到开口,如图7至图14所示,面壳1和/或底壳2的外周壁上设有能够切入以解扣卡扣结构18的切口5。切口5的设置,便于手指甲等的伸入,方便在切口5处对面壳1和底壳2分别横向向外使力使之分离,同时,卡扣结构18的设计方便向外掰动而松开卡扣。

为了血压计的外壳组件的美观性,优选地,在其面壳1和底壳2的外部连接处采用无缝扣合,底壳2的顶周缘的外侧部的顶面与面壳1的底周缘的外侧部的底面之间形成无缝贴合。

如图10至图14所示,切口5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选择可以有多种。

其中,切口5形成在底壳2的顶周缘的外侧部和/或面壳1的底周缘的外侧部,即外壳组件的外部;

切口5的截面形状可优选为方形、三角形或Y形;

切口5的宽度不小于1mm,因为切口太小不便于用户手指甲的伸入。

一般地,面壳1和底壳1呈矩形形状,即外壳组件的形状为方形盒,面壳1的底周缘和底壳2的顶周缘的四边分别设有卡扣结构18,因此卡扣结构18的数量至少为4个,以确保外壳组件的结构稳定。

当然,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的外壳组件以及其内部零部件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整机的小型化的机构,还要保证整机的使用性能。比如,为确保血压计的待机使用时间,血压计包括有圆柱形充电电池13,圆柱形充电电池13相对于一般的容量小且体型小的普通锂电池,圆柱形充电电池13的体积相对大一些。如图18所示,但在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中考虑到小型化的要求,底壳2的底壁形成有用于适配安装圆柱形充电电池13的圆弧柱槽,圆弧柱槽的底壁形成为向下凸出的下凸圆弧壁22。

圆柱形充电电池13及向下凸出的下凸圆弧壁22,外壳组件(底壳2)上有局部凸起以产生足够的容纳圆柱形充电电池13的空间,其中凸起部位是为了与袖带组件10中的衬板102位置错开,下文还会进一步阐述袖带组件10及其零部件。向下凸出的下凸圆弧壁22不会使血压计整机变大,有效利用了空间,满足了本实用新型血压计小型化的要求。

具体地,元器件容腔为矩形腔并包括沿矩形腔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电路板安装腔和电池安装腔,电路板3布置于电路板安装腔中,圆柱形充电电池13布置于电池安装腔中,在电路板安装腔中,底壳2的底壁为水平底壁,在电池安装腔处,底壳2的底壁形成为相对于水平底壁向下凸出的下凸圆弧壁22。

如图5、图6、图15和图16所示,血压计包括上述外壳组件及其内部元器件以外,还包括袖套组件10,袖套组件10包括袖套101和衬板102,衬板102设置在所述袖套101内并连接于所述底壳2的正下方,下凸圆弧壁22不超出衬板102的底面,如图18所示,充分利用了元器件容器的内部空间。

如图6所示,面壳1上设有单个控制按键9。一键设置不仅能使该血压计操作起来更简单高效,而且单个按键的设计替代多个按键的形式,也进一步的缩小了整机的体积。

优选地,面壳1和底壳2均为模制或切割素材,便于取材,成本低。

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包括了位于元器件容腔中并设置在电路板3下方的气泵6、气阀7和三通管8,气泵6伸出有气泵连接管61,气阀7伸出有气阀连接管71,三通管8包括向下伸出的下通管81以及位于下通管81两侧的第一侧通管82和第二侧通管83,底壳2形成有竖向的出气管15,出气管15的底端向下穿出底壳2,出气管15的顶端套接下通管81,第一侧通管82和第二侧通管83分别从下通管81的顶部侧向下伸出并分别套接气泵连接管61和气阀连接管71。利用该三通管8的特殊管道连接结构的设计,通过三通管8与气囊气管(出气管15)的连接结构以及连接气阀7和气泵6,使得起各条管路的连接距离最短,有效节省了空间,进一步实现该血压计的小型化结构。

由于袖套组件10包括袖套101、衬板102和气囊103,而衬板102设置在袖套101内并固定连接于底壳2的正下方,气囊103设置在衬板102的正下方并连接出气管15。因此袖套组件10与外壳组件(包括其内腔的元器件)为组成血压计整机的可分离但又能固定连接两大部件。

进一步地,第一侧通管82与第二侧通管83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50°,从而使得气泵6和气阀7相对距离较小,靠得更近,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整机宽度更小。

同时,气泵6和气阀7的顶端高度均低于三通管8的顶端高度。即三通管8的顶端最高,减小整机的厚度。

在所述元器件容腔中设有电路板3和和朝向面壳1的显示区1显示的显示屏4,显示屏4设置在电路板3的上方,三通管8的顶端位于电路板3的下方,内部结构紧凑。

气泵连接管61和气阀连接管71均为两端具有套接头的软管,第一侧通管82、第二侧通管83和下通管81均为硬管,带套接头的软管,方便插装。

特别要提出的,出气管15固定设置在底壳2上,出气管15的顶端套接于下通管81内,出气管15的顶端外周壁与下通管81的内周壁之间还设有密封垫套16,密封垫套16的结构使得三通管8与出气管15连接更紧密和稳定。

此外,出气管15的外周壁形成有支撑凸缘151,下通管81的底端周缘与支撑凸缘151竖向间隔设置,密封垫套16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横向向外的侧翻边161,该侧翻边161垫设在下通管81的底端周缘与支撑凸缘151之间。密封垫套16的侧翻边161,保证三通管8与出气管15在装配时不会因挤压产生移动,结构稳定的同时还保证了密封可靠性。

优选地,支撑凸缘151与底壳2一体成型。

与此同时,出气管15为一体成型在底壳2上的硬管。从而出气管15、支撑凸缘151与底壳2均为一体成型结构,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

综合以上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的各个零部件进行优选和结构优化设计,最终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的整机结构(不包括袖套组件)可以做成外形尺寸的长x宽x高为64mm x 48mm x 17mm左右的方形结构(已获得实际成品,测量得到的数据),是一款外观非常小型化的血压计。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