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清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921发布日期:2018-11-07 20:4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清耳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清耳器,属于生活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生活中清理耳道挖一般是用耳勺或者棉签,耳勺一般是采用塑料、金属等硬质材料,稍有不慎容易对耳道造成损伤;使用的棉签清理耳道,不易对耳道造成损伤,但是棉签的特性决定了其更适合用于清理耳道内残留的水,若用于清理耳屎等,不易将其带出反而会将其越往里推;耳勺、棉签等都不适合儿童使用,儿童的耳道更加脆弱;再者,耳勺、棉签等挖耳工具一般都是单独存在,需要掏耳或清理耳道内残留的水时,寻找不同的工具,这对收纳以及携带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清理耳屎并将其带出且可清理耳道内残留水的多功能清耳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清耳器,包括一柱形的壳体和与壳体一端螺纹连接的筒帽,所述壳体内部中空形成容纳筒,壳体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容纳筒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挖耳棒、擦耳棒、黏胶棒和吸耳棒筒,所述挖耳棒、擦耳棒、黏胶棒和吸耳棒筒一端均通过弹性件与筒帽连接,另一端均为自由端;所述挖耳棒、擦耳棒、黏胶棒和吸耳棒筒沿着与其端部连接的弹性件的伸缩方向移动并可卡合在壳体的侧壁上;

所述挖耳棒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直径逐渐减小的螺旋形柔性挖耳部;

所述擦耳棒靠近自由端上套设有中空的棉棒套管,棉棒套管内可容纳棉棒;

所述黏胶棒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绒毛,绒毛上粘附有黏胶;

所述吸耳棒筒为内部中空的吸管,所述筒帽内设置有风扇腔室,风扇腔室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吸耳棒筒与筒帽的风扇腔室连通,风扇腔室内设置有扇叶,一电机驱动扇叶正转或反转。

所述挖耳棒、擦耳棒、黏胶棒和吸耳棒筒的外侧壁均连接有手柄部和弹性卡块,所述壳体上对应每个手柄部和弹性卡块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滑动槽和卡槽;手柄部穿设在滑动槽内并可在弹性件的伸缩范围内沿着滑动槽向壳体的开口端方向滑动,所述卡槽位于弹性卡块的滑动路径上,弹性卡块包括第一套筒以及通过弹簧可滑动套设在第一套筒内的第二套筒,弹性卡块无伸缩状态下可卡合在卡槽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每个卡槽相配合的弹性按压块,所述弹性按压块包括相互连接的接触部和按压部,接触部容纳在卡槽内,按压部与壳体外侧壁通过弹簧连接,接触部可穿过卡槽伸到壳体的内侧壁。

所述与吸耳棒筒连接的弹性件包括连通吸耳棒筒以及风扇腔室的连接管和连接在连接管两端的弹簧,所述连接管表面带有褶皱且可沿吸耳棒筒长度方向伸缩。

所述壳体内侧壁上设置有4个固定环,所述挖耳棒、擦耳棒、黏胶棒和吸耳棒筒可分别穿过4个固定环并在固定环内滑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清耳器的壳体内同时设置有多种挖耳功能,同时容纳在壳体内,可根据需求在需要使用时,将所需的功能的拉出壳体,用后可以随意收纳进壳体内,使用和收纳同时兼备;

2、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清耳器,黏胶棒末端上设置有绒毛,绒毛的表面粘附有黏胶,绒毛使黏胶分布的更均匀且黏胶的粘附量也增大,再者,绒毛的柔软性避免了伤害到耳道且能充分的将耳屎粘附住,以便带出耳道;

3、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清耳器,吸耳棒筒利用风扇在吸管的中形成负压,可有效的将耳道内的耳屎等带出,吸管不直接与耳道接触,避免了对耳道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状态下挖耳棒未卡合在壳体上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状态下挖耳棒卡合在壳体上的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10-弹性件、101-连接管、11-挖耳棒、111-挖耳部、12-擦耳棒、121-棉棒套管、13-黏胶棒、14-吸耳棒筒、2-筒帽、21-风扇腔室、31-手柄部、32-弹性卡块、321-第一套筒、322-第二套筒、33-滑动槽、34-卡槽、35-弹性按压块、351-接触部、352-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5,一种多功能清耳器,包括一柱形的壳体1和与壳体1一端螺纹连接的筒帽2,所述壳体1内部中空形成容纳筒,壳体1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容纳筒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挖耳棒11、擦耳棒12、黏胶棒13和吸耳棒筒14,所述挖耳棒11、擦耳棒12、黏胶棒13和吸耳棒筒14一端均通过弹性件10与筒帽2连接,另一端均为自由端;所述挖耳棒11、擦耳棒12、黏胶棒13和吸耳棒筒14沿着与其端部连接的弹性件10的伸缩方向移动并可卡合在壳体1的侧壁上;

所述挖耳棒11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直径逐渐减小的螺旋形柔性挖耳部111;

所述擦耳棒12靠近自由端上套设有中空的棉棒套管121,棉棒套管121内可容纳棉棒;

所述黏胶棒13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绒毛,绒毛上粘附有黏胶;

所述吸耳棒筒14为内部中空的吸管,所述筒帽2内设置有风扇腔室21,风扇腔室21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吸耳棒筒14与筒帽2的风扇腔室21连通,风扇腔室21内设置有扇叶,一电机驱动扇叶正转或反转。

参见图3,所述挖耳棒11、擦耳棒12、黏胶棒13和吸耳棒筒14的外侧壁均连接有手柄部31和弹性卡块32,所述壳体1上对应每个手柄部31和弹性卡块32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滑动槽33和卡槽34;手柄部31穿设在滑动槽33内并可在弹性件10的伸缩范围内沿着滑动槽33向壳体1的开口端方向滑动,所述卡槽34位于弹性卡块32的滑动路径上,弹性卡块32包括第一套筒321以及通过弹簧可滑动套设在第一套筒321内的第二套筒322,弹性卡块32无伸缩状态下可卡合在卡槽34内;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与每个卡槽34相配合的弹性按压块35,所述弹性按压块35包括相互连接的接触部351和按压部352,接触部351容纳在卡槽34内,按压部352与壳体1外侧壁通过弹簧连接,接触部351可穿过卡槽34伸到壳体1的内侧壁。

参见图1和图2,所述与吸耳棒筒14连接的弹性件10包括连通吸耳棒筒14以及风扇腔室21的连接管101和连接在连接管101两端的弹簧,所述连接管101表面带有褶皱且可沿吸耳棒筒14长度方向伸缩。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内侧壁上设置有4个固定环,所述挖耳棒11、擦耳棒12、黏胶棒13和吸耳棒筒14可分别穿过4个固定环并在固定环内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挖耳棒11、擦耳棒12、黏胶棒13和吸耳棒筒144一端分别通过4个弹性沿其长度方向的弹性件10与筒帽2连接,未使用的状态下,端部都不超出开口端,保持在壳体内;当需要挖耳时,利用弹性组件将挖耳棒11沿着弹性件10弹性方向移动,挖耳棒11的挖耳部111超出壳体后,将挖耳棒11卡合在壳体1的侧壁上将其固定住,将挖耳部111伸入到耳道内将内部的耳屎等挖下,挖耳部为橡胶材料,不会对耳道造成损伤;

挖耳棒11将耳道内的耳屎等挖下,但却无法带出,此时可利用黏胶棒13来将耳屎等带出,黏胶棒13末端上设置有绒毛,绒毛的表面粘附有黏胶,绒毛使黏胶分布的更均匀且黏胶的粘附量也增大,再者,绒毛的柔软性避免了伤害到耳道且能充分的将耳屎粘附住,以便带出耳道;

当耳道内进水后,需要棉签将水吸附出来,将棉签插入到棉棒套管121内,需要用时便可用棉签来清理耳道的水;

耳道内的耳屎等还可以利用吸耳棒筒14将其带出,将吸管末端放在耳道外,开启扇叶,扇叶正向旋转在风扇腔室21内形成负压,空气对流将耳道内的耳屎带出;还可根据个人需求,控制与风扇连接的电机使风扇反向旋转,向耳道内吹风,给耳道带来舒适感。

以挖耳棒11为例,往下拉手柄部31,手柄部31带动与其连接的挖耳棒11,并拉动连接的弹性件10,弹性件10的弹性方向沿着挖耳棒11的长度方向,手柄部31沿着滑动槽33滑动,设置在挖耳棒11上的弹性卡块32也随之在容纳筒内滑动,卡槽34位于弹性卡块32的滑动路径上,当弹性卡块32滑动管道卡槽34处时,弹性卡块32便处于未被压缩的自由状态,卡在卡槽34内,将挖耳棒固定在壳体的侧壁上;当需要收起挖耳棒11时,按下弹性按压块35的按压部352,带动接触部351向卡槽34前进,将弹性卡块32向容纳筒内推并脱离卡槽34,挖耳棒11连接的弹性件10恢复自由状态,挖耳棒11重新保持在壳体1内,手离开按压部352,与按压部352连接的弹簧恢复到原来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