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穴位寻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1375发布日期:2018-11-20 19:3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简易穴位寻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设备与设施,具体涉及一种简易穴位寻找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医疗设备中,如何让普通人寻找穴位一直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当普通人没有办法准确的寻找穴位时,很多医疗手段都无法应用,例如传统的针灸,电子灸,艾灸,推拿、按摩这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在人身体上实现,而让普通人准确的寻找到穴位一直都是本领域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简易穴位寻找装置及使用方法。

一种简易穴位寻找装置,包括肩甲、腰带、护膝及胸甲,肩甲绑在人体肩膀位置,腰带绑在人体腰间,护膝绑在人体腿部,胸甲穿戴在人体胸前位置,所述的肩甲包括甲体A、肩井穴定位块、大椎穴定位块、神道穴定位块、肩贞穴定位块、肩峰穴定位块,所述的大椎穴定位块位于甲体A的中轴线上,所述的肩井穴定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肩井穴定位块关于大椎穴定位块呈轴对称结构,所述的神道穴定位块位于甲体A上且神道穴定位块位于大椎穴定位块正下方位置,所述的肩贞穴定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肩贞穴定位块关于神道穴呈轴对称结构,所述的肩峰穴定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肩峰穴定位块关于大椎穴定位块呈轴对称结构;所述的腰带包括带体A、位于带体A 一端魔术贴A、位于带体A另一端的魔术贴B、位于带体A上的复合网格布、位于复合网格布上的志室穴定位块、位于复合网格布上的命门穴定位块、位于复合网格布上的腰阳关穴定位块及位于复合网格布上的腰眼穴定位块;所述的护膝包括膝体、位于膝体一端的魔术贴C、位于膝体另一端的魔术贴D、位于膝体上的髌骨定位块、位于膝体上的内膝眼穴定位块、位于膝体上的犊鼻穴定位块、位于膝体上的三足里定位块及位于膝体上的鹤顶穴定位块;所述的胸甲包括甲体B、与甲体B一端连接的固定带A、与甲体B另一端连接的固定带B、与甲体顶部连接的吊带、位于甲体B上的神阙穴定位块、位于甲体B上的关元穴定位块、位于甲体B上的气海穴定位块、位于甲体B上的中脘穴定位块及位于甲体B上的檀中穴定位块。

所述的位于复合网布上的命门穴定位块位于神阙穴水平线与后正中线脊柱的交点上2.5cm处,神阙穴即为肚脐,所述的志室穴定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志室穴定位块关于命门穴定位块成轴对称结构,所述的腰阳关穴定位块位于命门穴正下方位置,所述的腰眼穴定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腰眼穴关于腰阳关穴呈轴对称结构。

所述的命门穴定位块左右水平距离5cm处为志室穴定位块;所述的命门穴定位块向下垂直距离5cm处为腰阳关穴定位块;腰阳关穴定位块左右水平距离5cm处为腰眼穴。

所述的志室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三点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命门穴定位块的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命门穴定位块的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命门穴定位块的距离为10cm;所述的腰阳关穴也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三点放置在与水平线垂直的垂线上,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命门穴定位块的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命门穴定位块的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命门穴定位块的距离为10cm;所述的腰眼穴也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腰阳关穴定位块第一点的水平的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腰阳关穴定位块第二点的水平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腰阳关穴定位块第三点的水平距离为10cm。

所述的髌骨定位块即膝盖骨,将髌骨定位块的中心部位确定为中心位置,髌骨定位块向左下侧2.5cm处为犊鼻穴定位块,髌骨定位块向右下侧2.5cm 出为内膝眼穴定位块,髌骨定位块向上垂直距离2.5cm处为鹤顶穴定位块,髌骨定位块左右水平距离5cm处为三足里定位块。

所述的犊鼻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髌骨定位块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髌骨定位块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3.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髌骨定位块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5cm;所述的内膝眼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髌骨定位块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髌骨定位块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3.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髌骨定位块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5cm;所述的鹤顶穴定位块也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髌骨定位块的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髌骨定位块的距离为3.1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髌骨定位块的距离为5cm。

所述的神阙穴定位块为中心,神阙穴即为肚脐眼位置,神阙穴定位块竖直方向往上15cm处为檀中穴定位块,神阙穴定位块竖直方向往上6.67cm处为中脘穴定位块,神阙穴定位块竖直方向往下5cm处为关元穴定位块,神阙穴定位块竖直方向往下2.5cm处为气海穴定位块;所述的檀中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距离为 14.9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20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26cm;所述的中脘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距离为6.67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 10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13.33cm;所述的关元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 10cm;所述的气海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3.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5cm。

所述的大椎穴定位块确定为中心,大椎穴定位块的确认方式为后正中线脊柱与两侧肩峰弧形的交叉点,此点为大椎穴定位块,大椎穴定位块水平沿左右两侧肩峰弧形线距离15cm处为肩峰穴定位块,大椎穴定位块与肩峰穴定位块连线的重点为肩井穴定位块,大椎穴定位块向下垂直距离8.35cm处为神道穴定位块,神道穴定位块左右水平距离10cm处为肩贞穴定位块;所述的肩峰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大椎穴定位块的水平距离为14.9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大椎穴定位块的水平的距离为20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大椎穴定位块的水平的距离为26cm;所述的神道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大椎穴定位块的竖直距离为8.3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大椎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12.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大椎穴定位块的竖直的距离为 16.66cm;所述的肩贞穴定位块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道穴定位块的水平距离为10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道穴定位块的水平的距离为15,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道穴定位块的水平的距离为2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肩甲、腰带、护膝及胸甲的辅助,使普通人能够准确找到肩甲上的肩井穴、神道穴、肩贞穴及肩峰穴,腰带上的志室穴、命门穴、腰阳穴及腰眼穴,护膝上的内膝眼穴、犊鼻穴、三足里及鹤顶穴,胸甲上的关元穴、檀中穴、中脘穴及气海穴,此寻穴装置能够准确的寻找到需要的穴位,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人体穿戴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腰带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肩甲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胸甲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护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参照各图,一种简易穴位寻找装置,包括肩甲1、腰带2、护膝3及胸甲4,肩甲1绑在人体肩膀位置,腰带2绑在人体腰间,护膝3绑在人体腿部,胸甲4穿戴在人体胸前位置,所述的肩甲1包括甲体A101、肩井穴定位块102、大椎穴定位块103、神道穴定位块104、肩贞穴定位块105、肩峰穴定位块106,所述的大椎穴定位块103位于甲体A101的中轴线上,所述的肩井穴定位块 10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肩井穴定位块102关于大椎穴定位块103呈轴对称结构,所述的神道穴定位块104位于甲体A101上且神道穴定位块104位于大椎穴定位块103正下方位置,所述的肩贞穴定位块10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肩贞穴定位块105关于神道穴定位块104呈轴对称结构,所述的肩峰穴定位块10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肩峰穴定位块106关于大椎穴定位块103呈轴对称结构;所述的腰带2包括带体A202、位于带体A202一端魔术贴A201、位于带体A202另一端的魔术贴B206、位于带体A202上的复合网格布203、位于复合网格布203上的志室穴定位块204、位于复合网格布203上的命门穴定位块205、位于复合网格布203上的腰阳关穴定位块207及位于复合网格布203上的腰眼穴定位块208;所述的护膝3包括膝体301、位于膝体301 一端的魔术贴C303、位于膝体301另一端的魔术贴D306、位于膝体301上的髌骨定位块302、位于膝体301上的内膝眼穴定位块304、位于膝体301上的犊鼻穴定位块305、位于膝体301上的三足里定位块307及位于膝体301上的鹤顶穴定位块308;所述的胸甲4包括甲体B401、与甲体B401一端连接的固定带A402、与甲体B401另一端连接的固定带B405、与甲体B401顶部连接的吊带409、位于甲体B401上的神阙穴定位块406、位于甲体B401上的关元穴定位块403、位于甲体B401上的气海穴定位块404、位于甲体B401上的中脘穴定位块407及位于甲体B401上的檀中穴定位块408。

所述的位于复合网格布203上的命门穴定位块205位于神阙穴水平线与后正中线脊柱的交点上2.5cm处,神阙穴即为肚脐,所述的志室穴定位块204 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志室穴定位块204关于命门穴定位块205成轴对称结构,所述的腰阳关穴定位块207位于命门穴正下方位置,所述的腰眼穴定位块208 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腰眼穴关于腰阳关穴呈轴对称结构。

所述的命门穴定位块205左右水平距离5cm处为志室穴定位块204;所述的命门穴定位块205向下垂直距离5cm处为腰阳关穴定位块207;腰阳关穴定位块207左右水平距离5cm处为腰眼穴。

所述的志室穴定位块204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三点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命门穴定位块205的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命门穴定位块205的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命门穴定位块205的距离为10cm;所述的腰阳关穴也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三点放置在与水平线垂直的垂线上,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命门穴定位块205的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命门穴定位块205的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命门穴定位块205的距离为10cm;所述的腰眼穴也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腰阳关穴定位块207第一点的水平的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腰阳关穴定位块207第二点的水平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腰阳关穴定位块207第三点的水平距离为10cm。

所述的髌骨定位块302即膝盖骨,将髌骨定位块302的中心部位确定为中心位置,髌骨定位块302向左下侧2.5cm处为犊鼻穴定位块305,髌骨定位块302向右下侧2.5cm出为内膝眼穴定位块304,髌骨定位块302向上垂直距离2.5cm处为鹤顶穴定位块308,髌骨定位块302左右水平距离5cm处为三足里定位块307。

所述的犊鼻穴定位块305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髌骨定位块302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髌骨定位块302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3.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髌骨定位块302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5cm;所述的内膝眼穴定位块304 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髌骨定位块302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髌骨定位块302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3.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髌骨定位块302中垂线的水平的距离为5cm;所述的鹤顶穴定位块308也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髌骨定位块302的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髌骨定位块302的距离为3.1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髌骨定位块 302的距离为5cm。

所述的神阙穴定位块406为中心,神阙穴即为肚脐眼位置,神阙穴定位块406竖直方向往上15cm处为檀中穴定位块408,神阙穴定位块406竖直方向往上6.67cm处为中脘穴定位块407,神阙穴定位块406竖直方向往下5cm 处为关元穴定位块403,神阙穴定位块406竖直方向往下2.5cm处为气海穴定位块404;所述的檀中穴定位块408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距离为14.9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20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26cm;所述的中脘穴定位块407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距离为6.67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10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13.33cm;所述的关元穴定位块403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距离为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10cm;所述的气海穴定位块404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距离为2.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3.7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阙穴定位块406的竖直的距离为5cm。

所述的大椎穴定位块103确定为中心,大椎穴定位块103的确认方式为后正中线脊柱与两侧肩峰弧形的交叉点,此点为大椎穴定位块103,大椎穴定位块103水平沿左右两侧肩峰弧形线距离15cm处为肩峰穴定位块106,大椎穴定位块103与肩峰穴定位块106连线的重点为肩井穴定位块102,大椎穴定位块103向下垂直距离8.35cm处为神道穴定位块104,神道穴定位块104 左右水平距离10cm处为肩贞穴定位块105;所述的肩峰穴定位块106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大椎穴定位块103的水平距离为 14.9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大椎穴定位块103的水平的距离为20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大椎穴定位块103的水平的距离为26cm;所述的神道穴定位块104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大椎穴定位块103的竖直距离为8.35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大椎穴定位块103 的竖直的距离为12.5cm,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大椎穴定位块103的竖直的距离为16.66cm;所述的肩贞穴定位块105包括第一点、第二点及第三点,第一点用圆形表示,第二点用正方形表示,第三点用三角形表示,利用圆形表示的第一点与神道穴定位块104的水平距离为10cm,利用正方形表示的第二点与神道穴定位块104的水平的距离为15,利用三角形表示的第三点与神道穴定位块104的水平的距离为20cm。

肩井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温灸: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治肩酸痛、头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温刮: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刮足少阳胆经(肩部),进行无痛刮痧,将该部位的寒气、湿气排出体外。

神道穴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肩贞穴主治舒筋利节,通络散结;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小便不利,腰脊强痛;

命门穴主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内膝眼穴主治膝肿痛;

犊鼻穴主治祛风湿,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利关节止痛。主治膝痛,麻木,屈伸不利,脚气;

鹤顶穴主治通利关节,祛风除湿,活络止痛。膝痛、腿痛、鹤膝风、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脚气;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

关元穴主治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也很有疗效。

檀中穴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中脘穴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

气海穴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通过肩甲1、腰带2、护膝3及胸甲4的辅助,使普通人能够准确找到肩甲1上的肩井穴、神道穴、肩贞穴及肩峰穴,腰带2上的志室穴、命门穴、腰阳穴及腰眼穴,护膝3上的内膝眼穴、犊鼻穴、三足里及鹤顶穴,胸甲4 上的关元穴、檀中穴、中脘穴及气海穴,此寻穴装置能够准确的寻找到需要的穴位,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