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式收纳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8155发布日期:2018-11-27 21:28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箱式收纳轮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椅,具体涉及一种箱式收纳轮椅。



背景技术:

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双重背景下,一种轻量化的折叠便携式电动轮椅迫切需要,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及家属而言,目前市面上安全、便携的出行工具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出行工具的笨重不易携带导致该群体不方便甚至不愿意出行,使得满足该群体短途出行的轻量化代步工具的缺失与其巨大需求渴望之间的矛盾变得尤为明显。目前市场上的轮椅,对于居家环境的使用尚可满足,而对于短途出行的应用环境,一般轮椅在重量、体积以及携带方式上设计明显不足,无法适用于行动不便人群在短途出行环境下对于出行轮椅轻量化和便携性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式收纳轮椅,可作为轮椅正常使用,还可以作为行李箱拉行,方便携带,适于短途出行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箱式收纳轮椅,包括座椅模块、折叠支架模块和底盘模块,座椅模块通过折叠支架模块与底盘模块连接;座椅模块包括靠背、扶手、坐垫,坐垫左右两侧设有铰接架,靠背底部、扶手后部均与铰接架铰接;底盘模块包括底盘主体、前转向轮、前轮支架、电池组、后主动轮和驱动组件,电池组设置在底盘主体内,底盘主体为内部中空结构,底盘主体左右侧壁前部内侧面开设有前轮支架滑槽,底盘主体前端面开设有两个供前轮支架穿过的孔,前轮支架的一端与前转向轮连接,前轮支架的另一端设有凸轴,前轮支架的凸轴端穿过孔后与前轮支架滑槽连接,后主动轮设置在底盘主体后部,后主动轮通过驱动组件与电池组连接;折叠支架模块顶部与座椅模块连接,底部与底盘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折叠支架模块包括折叠支架组件和液压杆组件,折叠支架组件顶部与座椅模块连接,折叠支架组件底部与底盘模块连接,液压杆组件设置在折叠支架组件两侧内部并控制折叠支架组件的折叠与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前转向轮之间设置有脚踏板,底盘主体前端面圆弧形,脚踏板的正面也为圆弧形且与底盘主体前端面圆弧形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前轮支架位于底盘主体内部的一端通过连接板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靠背包括拉杆、左靠背支架、右靠背支架和靠垫,左靠背支架、右靠背支架底端分别与左铰接架、右铰接架铰接,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左靠背支架、右靠背支架顶端连接,靠垫设置在两靠背支架中部位置,扶手分为左扶手和右扶手,左扶手、右扶手后端分别与左铰接架、右铰接架铰接,左靠背支架、右靠背支架前侧面开设有与扶手形状相适配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拉杆上设置开关按钮和移动按钮;一侧扶手上设置有方向操作杆和液压控制按钮,方向操作杆底端通过旋转轴与扶手连接,开关按钮、移动按钮、方向操作杆和液压控制按钮均与电池组连接,液压控制按钮通过电磁阀与液压杆组件连接;在拉杆上设置有移动按钮,轮椅折叠成行李箱后,在牵拉拉杆时可以方便的控制移动按钮,助力行李箱状态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座椅模块两侧设有座垫护壳,轮椅折叠后座垫护壳位于座椅模块与底盘模块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盘主体前端面上部开设有与靠背支架外形相适配的豁口,轮椅折叠后两侧的靠背支架位于豁口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靠背、扶手可旋转折叠,前轮、折叠支架模块可折叠,本实用新型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轮椅打开乘用状态,一种是折叠后的搬运、存放状态;折叠结构简易方便,折叠后成行李箱状,空间占用小,实现最大优化,并可直接拉行,轻巧、便携,充分考虑行动不便人群的短途出行代步需求,更大程度上满足出行代步工具的轻量化和便携性的需求;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双重背景下,以一种轻量化的折叠便携式电动轮椅为行动不便群体的短途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旋转部件打开与折叠以及前轮拉伸与收纳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靠背支架下合联动控制折叠支架打开与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平放状态示意图;

图5位本实用新型以行李箱式拉行示意图;

图中:1.座椅模块,1-1.拉杆,1-1-1.开关按钮,1-1-2.拉行按钮,1-2-1.左靠背支架,1-2-2.右靠背支架,1-3.靠垫,1-4-1.左扶手,1-4-2.右扶手,1-5-1.移动操作杆,1-5-2.旋转轴,1-5-3.液压控制按钮,1-6.座垫,1-7-1.左铰接架,1-7-2.右铰接架,1-8.座垫护壳;2.折叠支架模块,2-1.折叠支架组件,2-2.液压杆组件;3.底盘模块,3-1.底盘主体,3-2.脚踏板,3-3.前转向轮,3-4.前轮支架,3-4-1.凸轴,3-5.前轮支架滑槽,3-6.电池组,3-7.后主动轮,3-8.驱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座椅模块1、折叠支架模块2和底盘模块3,座椅模块1通过折叠支架模块2与底盘模块3连接;座椅模块1包括靠背、扶手、坐垫1-6,坐垫1-6左右两侧设有铰接架,靠背底部、扶手后部均与铰接架铰接,靠背位于坐垫1-6后方,扶手位于坐垫1-6两侧;底盘模块3包括底盘主体3-1、前转向轮3-3、前轮支架3-4、电池组3-6、后主动轮3-7和驱动组件3-8,电池组3-6设置在底盘主体3-1内,底盘主体3-1为内部中空结构,底盘主体3-1左右侧壁前部内侧面开设有前轮支架滑槽3-5,底盘主体3-1前端面开设有两个供前轮支架3-4穿过的孔,前轮支架3-4的一端与前转向轮3-3连接,前轮支架3-4的另一端设有凸轴3-4-1,前轮支架3-4的凸轴端穿过孔后与前轮支架滑槽3-5连接,后主动轮3-7设置在底盘主体3-1后部,后主动轮3-7通过驱动组件3-8控制并由电池组3-6提供动力;折叠支架模块2顶部与座椅模块1连接,底部与底盘模块3连接。

靠背包括拉杆1-1、左靠背支架1-2-1、右靠背支架1-2-2和靠垫1-3,左靠背支架1-2-1、右靠背支架1-2-2底端分别与左铰接架1-7-1、右铰接架1-7-2铰接,拉杆1-1的两端分别与左靠背支架1-2-1、右靠背支架1-2-2顶端连接,靠垫1-3设置在两靠背支架中部位置,扶手分为左扶手1-4-1和右扶手1-4-2,左扶手1-4-1、右扶手1-4-2后端分别与左铰接架1-7-1、右铰接架1-7-2铰接,左靠背支架1-2-1、右靠背支架1-2-2前侧面开设有与扶手形状相适配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打开乘用状态,一种折叠后的搬运、存放状态;打开乘用时,底盘主体3-1平放,前转向轮3-3和后主动轮3-7着地,前轮支架3-4位于前轮支架滑槽3-5的最前端,靠背绕铰接架旋转至近似垂直的位置,扶手绕铰接架旋转至近似水平的位置,然后根据乘坐人的身高等因素调节折叠支架模块2的抬升高度即可,调整好状态后,乘坐人坐在坐垫1-6上,背靠在拉杆1-1和靠垫1-3上,手扶在扶手上就可以正常使用轮椅了;折叠后的搬运、存放时,如图2和图3所示,将折叠支架模块2收起来,即高度最低,扶手绕铰接架向坐垫1-6方向旋转直到与坐垫1-6贴合,靠背绕铰接架向坐垫1-6方向旋转直到与坐垫1-6贴合,此时扶手位于靠背支架前侧面开设的凹槽中,占用空间小;如图4和图5所示,靠背旋转到位后,拉杆1-1此时作为牵拉杆使用,抬起拉杆1-1,前转向轮3-3此时抬起,前轮支架3-4缩回到底盘主体3-1内部,后主动轮3-7着地作为牵拉移动轮使用,整个轮椅此时为行李箱状态,可以拉行。

为了减轻本实用新型整体的重量,便于折叠携带,折叠支架模块2包括折叠支架2-1和液压杆组件2-2,折叠支架2-1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均选用“X”结构,折叠支架2-1顶部与座椅模块1连接,底盘主体3-1内部左右两个侧面上部位置开设有滑槽,折叠支架2-1底部后端与底盘主体3-1铰接,折叠支架2-1底部前端与滑槽连接,折叠支架2-1底部前端可以在滑槽前后移动,由于折叠支架2-1底部后端与底盘主体3-1铰接,因此,折叠支架2-1底部前端在滑槽中的前后移动转化为折叠支架2-1的升高或者降低;液压杆组件2-2与折叠支架2-1连接,液压杆组件2-2的一端与一侧折叠支架2-1底部前端连接,另一端与折叠支架2-1底部后端连接,两侧的液压杆组件2-2与折叠支架2-1的连接相同,当液压杆组件2-2活塞杆伸出时,折叠支架2-1呈收缩状态,此时折叠支架2-1高度最低,反之,当液压杆组件2-2活塞杆缩回时,折叠支架2-1呈撑起状态,此时折叠支架2-1高度最高;通过液压杆组件2-2保压状态的调节即可调节座椅模块1的高度。

为了方便折叠后的拉行,底盘主体3-1前端面设为圆弧形,拉行时,底盘主体3-1前端面与拉行人之间空间更加富余,不会妨碍拉行;为了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两个前转向轮3-3之间设置有脚踏板3-2,脚踏板3-2的正面也为圆弧形且与底盘主体3-1前端面圆弧形适配,增设脚踏板3-2,方便乘坐人放置脚部,脚踏板3-2的正面为圆弧形,既可以放置人的脚部打滑,在回收时,又可以最大限度的贴合底盘主体3-1前端面,降低回缩后所占的空间,不妨碍拉行。

两个前轮支架3-4位于底盘主体3-1内部的一端通过连接板活动连接,可以通过连接板使得两个前轮支架3-4伸出和回缩时可以保持同步,也可通过连接板旋转控制前轮转向,并增加前轮支架3-4的牢固性。

拉杆上设置开关按钮1-1-1和移动按钮1-1-2;一侧扶手上设置有方向操作杆1-5-1和液压控制按钮1-5-3,方向操作杆1-5-1底端通过旋转轴1-5-2与扶手连接,开关按钮1-1-1、移动按钮1-1-2、方向操作杆1-5-1和液压控制按钮1-5-4均与电池组3-6连接,液压控制按钮1-5-4通过电磁阀与液压杆组件2-2连接。方向操作杆1-5-1、液压控制按钮1-5-4设置在扶手上便于操控方向和调节座椅高度;开关按钮1-1-1和移动按钮1-1-2设置在拉杆上,开关按钮1-1-1为整机开关方便控制,移动按钮1-1-2则是考虑到李箱状态下拉行时整机的重量,减轻使用者的拉行负担。在开关按钮1-5-3开启状态下,在牵拉拉杆1-1时可以方便的控制移动按钮1-1-2,通过控制移动按钮1-1-2来实现电力驱动,如果遇到上坡时,牵拉人可以选择按下移动按钮1-1-2,此时行李箱由电池组3-6提供动力移动;为了方便折叠支架2-1的撑起和回缩,在拉杆1-1上设置液压控制按钮,通过液压控制按钮控制液压杆组件2-2伸缩状态的转换。

座椅模块1两侧及后侧设有座垫护壳1-8,轮椅折叠后两侧面的座垫护壳1-8位于座椅模块1与底盘模块3之间,座垫护壳1-8既起到增加整体强度作用的同时还起到折叠后防止后主动轮3-7摩擦坐垫1-6的作用。

底盘主体3-1前端面上部开设有与靠背支架外形相适配的豁口,轮椅折叠后两侧的靠背支架位于豁口内,豁口处有内置锁扣,在靠背折叠后咬合锁定。既减小了折叠后所占用的空间,而且还防止牵拉时靠背支架左右晃动,起到限位靠背支架的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