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1055发布日期:2018-08-24 17:5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进行良肢位摆放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



背景技术: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目前,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居于中国死亡原因首位,并且多数患者会出现偏瘫。

针对脑血管疾病等导致的偏瘫,在康复治疗护理中需要早期摆放良肢位。良肢位又称为“良姿位”,它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良好体位,其作用是防止关节挛缩畸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和垂足、减轻痉挛。

在良肢位摆放的平卧位上肢摆放时,为预防患侧肩甲骨下沉和后缩,使患侧上肢充分伸展,患者肩关节及上肢通常需要护士、患者家属或护工采用普通翻身枕或大毛巾帮助垫置。采用上述方式因高度不适易滑脱,既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不利于持续良肢位摆放,又容易加重上肢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并且若由于伸展不专业将使得上肢的康复不到位,将会进一步加重以后康复的难度。因此,如何攻克偏瘫患者平卧位上肢摆放的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进行良肢位摆放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包括顺序连接的肩部固定垫、臂部固定垫以及手部固定垫。其中,肩部固定垫和臂部固定垫之间通过可伸缩地第一推拉杆组件连接,手部固定垫和臂部固定垫之间通过可伸缩地第二推拉杆组件连接;臂部固定垫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凹槽。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第一推拉杆组件和第二推拉杆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内径逐渐递减并且套接在一起的第一推拉杆、第二推拉杆、第三推拉杆以及第四推拉杆,两个第一推拉杆分别固定安装在臂部固定垫的上下两端,两个第四推拉杆的末端分别固定安装在肩部固定垫以及手部固定垫上。

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平卧位上肢固定垫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的脑卒中患者,若用于个子较高的患者,可向上拉动肩部固定垫,同时向下拉动手部固定垫,以使整个上肢固定垫的每个部分均能够和患者的肢体部分相适应;若用于个子较低的患者,则不拉动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即可。

此外,设置四个推拉杆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实现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的三级调节,以适应不同上肢长度的患者。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在相邻两个套接连接的推拉杆中,内径大的推拉杆上设置有卡合孔,内径小的推拉杆上设置有卡簧,该卡簧上设置有与该卡合孔相匹配的卡合块。

该结构借鉴可折叠雨伞伞杆的结构构造,既实现了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长度调节,又节约了设计以及制造成本。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每根推拉杆的长度为1~1.5cm。在去除卡簧的卡合块距离推拉杆末端的长度后,使得第二推拉杆、第三推拉杆以及第四推拉杆的有效调节长度为0.7~1cm,因此,整个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有效调节长度为4.2~6cm。由于不同身高的人之间上肢的长度差最多为4~5cm,该有效调节长度能够确保本实用新型的平卧位上肢固定垫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群。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的厚度均为4.5~5.5cm、长度均为18~20cm,臂部固定垫的厚度为9~12cm,凹槽的高度为4.5~6.5cm,弧度为50~70°,优选60°。该尺寸既确保了患者平躺时,臂部和手部能够与肩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又不容易从固定垫上滑落,为预防患侧肩甲骨下沉和后缩以及患侧上肢充分伸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肩部固定垫、臂部固定垫以及手部固定垫上均设置有多个镂空孔,以便于空气的流通,防止患者上肢长期和固定垫接触,固定垫对患者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手部固定垫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对患者五个手指的体位进行约束的五指护套。

某些脑卒中后期患者的手指会逐渐形成向内弯曲的变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的手部固定垫上可拆卸地设置有五指护套,该五指护套可采用边缘设置魔术贴子母扣的形式粘贴在手部固定垫上,然后将患者的五个手指依次插入五指护套中,保持伸展的状态,来预防手指变形。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中,手部固定垫上还设置有腕带,对手腕部位进行固定和约束。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由于包括顺序连接的肩部固定垫、臂部固定垫以及手部固定垫,并且肩部固定垫和臂部固定垫之间通过可伸缩地第一推拉杆组件连接,手部固定垫和臂部固定垫之间通过可伸缩地第二推拉杆组件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平卧位上肢固定垫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上肢的长短对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患者的上肢处于最优的位置;此外,由于肩部固定垫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有效避免了患者手臂从固定垫上滑脱,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既为预防患侧肩甲骨下沉和后缩,使患侧上肢充分伸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有利于持续良肢位的摆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反面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推拉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下列实施例不应看作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反面结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10包括顺序连接的肩部固定垫11、臂部固定垫12以及手部固定垫13。其中,肩部固定垫11和臂部固定垫12之间通过可伸缩地第一推拉杆组件14连接,手部固定垫13和臂部固定垫12之间通过可伸缩地第二推拉杆组件15连接。第一推拉杆组件14和第二推拉杆组件15的结构相同,二者呈镜像设置。

肩部固定垫1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21,以防止患者手臂从固定垫上滑脱。手部固定垫13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对患者五个手指的体位进行约束的五指护套131。某些脑卒中后期患者的手指会逐渐形成向内弯曲的变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的手部固定垫上可拆卸地设置有五指护套,该五指护套可采用魔术贴子母扣的形式粘贴在手部固定垫上,然后将患者的五个手指依次插入五指护套中,保持伸展的状态,来预防手指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的厚度均为4.5~5.5cm、长度均为18~20cm,臂部固定垫的厚度为9~12cm,凹槽的高度为4.5~6.5cm,弧度为50~70°,优选60°。该尺寸既确保了患者平躺时,臂部和手部能够与肩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又不容易从固定垫上滑落,为预防患侧肩甲骨下沉和后缩以及患侧上肢充分伸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推拉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由于第一推拉杆组件14和第二推拉杆组件15的结构相同,下以第一推拉杆组件14的结构为例,对两个推拉杆组件的组成以及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推拉杆组件14包括第一推拉杆141、第二推拉杆142、第三推拉杆143以及第四推拉杆144,该四个推拉杆均为前端封闭的中空管,内径逐渐递减并且套接在一起。

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使得本实施例中的平卧位上肢固定垫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的脑卒中患者,若用于个子较高的患者,可向上拉动肩部固定垫,同时向下拉动手部固定垫,以使整个上肢固定垫的每个部分均能够和患者的肢体部分相适应;若用于个子较低的患者,则不拉动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即可。此外,设置四个推拉杆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实现肩部固定垫和手部固定垫的三级调节,以适应不同上肢长度的患者。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推拉杆141分别固定安装在臂部固定垫12的上下两端,两个第四推拉杆144的末端分别固定安装在肩部固定垫11以及手部固定垫上13。

在相邻两个套接连接的推拉杆中,内径大的推拉杆上设置有卡合孔,内径小的推拉杆上设置有卡簧,该卡簧上设置有与该卡合孔相匹配的卡合块。以第一推拉杆141和套接在其内的第二推拉杆142为例,第一推拉杆141的前部上设置有贯穿壁的卡合孔,内径小的第二推拉杆142的后部上设置有卡簧1421,该卡簧1421具有与能够部分穿过卡合孔的卡合块1421a。该结构借鉴的是可折叠雨伞伞杆的结构构造,既实现了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长度调节,又节约了设计以及制造成本。

此外,每根推拉杆的长度为1~1.5cm。在去除卡簧的卡合块距离推拉杆末端的长度后,使得第二推拉杆、第三推拉杆以及第四推拉杆的有效调节长度为0.7~1cm,因此,整个平卧位上肢固定垫的有效调节长度为4.2~6cm。由于不同身高的人之间上肢的长度差最多为4~5cm,该有效调节长度能够确保本实用新型的平卧位上肢固定垫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群。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肩部固定垫11、臂部固定垫12以及手部固定垫13上均设置有多个镂空孔,以便于空气的流通,防止患者上肢长期和固定垫接触,固定垫对患者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进一步,手部固定垫13上还设置有腕带,该腕带采用松紧宽带制成,一端固定安装在手部固定垫13的一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类似书包扣的子扣,该子扣和安装在手部固定垫13上的母扣相匹配,对手腕部位进行固定和约束。

本实施例中的脑卒中患者平卧位上肢固定垫,既适用于患者左侧上肢的良肢位摆放,又适用于右侧上肢的良肢位摆放。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