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喉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2587发布日期:2018-10-12 22:13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喉罩。



背景技术:

喉罩作为一种用于维护患者呼吸换气的医疗器械,在临床麻醉、急救或复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材料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改进型的喉罩应用于临床,但现有技术的喉罩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大多现有喉罩的充气管位于喉罩导管外部,远端直接连接在喉罩的气囊上为气囊充气,这种喉罩在使用过程中,充气管也需要插入人体口腔内,一方面增加了对使用者的刺激;另一方面,位于喉罩导管外部的充气管,在喉罩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皱褶或扭曲的情况,从而使得气囊充气困难;此外,现有技术喉罩的充气管通常为硅胶材质,这类充气管的尺寸相对较大,也就相应增加了喉罩的尺寸,从而使得喉罩难于适用于例如婴儿童等喉部尺寸较小的患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一次性喉罩,能够有效减小喉罩尺寸,避免喉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充气管皱褶或扭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新的一次性喉罩,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喉罩尺寸过大,喉罩使用过程中充气管容易发生皱褶或扭曲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喉罩,包括从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连接的接头、导管和充气罩,所述接头上设有贯穿的第一充气腔、第一呼吸腔和第一导流腔;所述导管内部设有贯穿的第二充气腔、第二呼吸腔和第二导流腔;所述充气罩为双层结构,设有与所述双层结构内部连通的充气孔、以及贯穿所述双层结构的第三呼吸腔和第三导流腔;所述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和充气孔对接形成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用于为所述充气罩内部充气;所述第一呼吸腔、第二呼吸腔和第三呼吸腔对接形成呼吸通道;所述第一导流腔、第二导流腔和第三导流腔对接形成导流通道;

所述导管沿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第二充气腔、第二呼吸腔以及第二导流腔的截面为圆形且两两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呼吸腔靠近所述椭圆形长轴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呼吸腔的中心位于所述椭圆长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包括位于近端的操作部,喉罩使用时,所述操作部位于使用者口腔外部,所述第一充气腔近端的开口位于所述操作部上;所述一次性喉罩还包括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材料为PVC,所述充气管插设在所述第一充气腔近端的开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上还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操作部上,用于固定所述一次性喉罩。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性喉罩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可活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架上,用于将喉罩固定在使用者头部。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罩包括背囊和设于背囊边缘的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背囊连通且围合成第一凹槽;所述呼吸通道出口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内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呼吸通道出口的远端,且与所述第三呼吸腔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喉罩,通过在接头和导管内部设置直接形成充气罩的充气通道,避免了独立设置充气管对使用者喉部造成的额外刺激,同时还避免了独立设置的充气管容易出现皱褶或扭曲等情况;将充气通道、呼吸通道和导流通道两两相邻设置,能够有效减小喉罩的尺寸,使得喉罩能够适用于婴儿童等喉部尺寸较小的患者使用;在充气管道的近端连接 PVC充气管,能够有效减小充气管道尺寸,从而进一步减小喉罩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喉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喉罩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接头的仰视图。

图4是图3中A-A面的剖面图。

图5是图3中B-B面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充气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喉罩的俯视图。

图9是实用新型图8中C-C面的剖面图。

图10是实用新型图8中D-D面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固定带连接在接头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充气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此说明书中,术语“远端”是指在手术操作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是指在手术操作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

参考图1至10,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喉罩100,包括从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连接的接头110、导管120和充气罩130,所述接头110上设有贯穿的第一充气腔111、第一呼吸腔112和第一导流腔113;所述导管120内部设有贯穿的第二充气腔121、第二呼吸腔122和第二导流腔123;所述充气罩130为双层结构,设有与所述双层结构内部连通的充气孔131、以及贯穿的第三呼吸腔132和第三导流腔133;

所述第一充气腔111、第二充气腔121和充气孔131对接形成充气通道101,所述充气通道用于为所述充气罩130内部充气;所述第一呼吸腔112、第二呼吸腔122和第三呼吸腔132 对接形成一次性喉罩的呼吸通道102;所述第一导流腔113、第二导流腔123和第三导流腔 133对接形成一次性喉罩的导流通道103;

所述导管120沿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第二充气腔121、第二呼吸腔122以及第二导流腔123的截面为圆形且两两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呼吸腔122靠近所述椭圆形长轴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呼吸腔122的中心位于所述椭圆的长轴上。

本实施例的充气通道位于喉罩导管的内部,避免了单独在导管外部设置充气通道而额外增加喉罩对使用者喉部的刺激;直接在导管内部形成充气通道可以有效避免充气通道在使用时发生皱褶或扭曲等现象,从而保证了喉罩使用的安全性;将充气通道、呼吸通道和导流通道两两相邻设置,使得喉罩导管内的结构紧凑,从而能够有效减小喉罩尺寸,从而使得喉罩可以适用于如婴儿童等喉部尺寸较小的患者。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接头110包括位于近端的操作部,喉罩使用时,所述操作部位于使用者口腔外部,所述第一充气腔113近端的开口116位于所述操作部上;所述一次性喉罩100还包括充气管140,所述充气管140的材料为PVC,所述充气管140插设在所述第一充气腔113近端的开口116内。

本方案采用PVC材料制作充气管,能够有效减小充气管的尺寸,从而能够相应减小充气通道的尺寸,继而减小了喉罩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性喉罩还包括连接在充气管140近端的指示气囊150。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上还包括与第一呼吸腔112近端连通的呼吸腔连接件115、与第一导流腔113连通的导流腔连接件116;所述呼吸腔连接件115和导流腔连接件116分别用于将呼吸通道和导流通道延伸至所述操作部,从而有利于一次性喉罩110使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通气和导流等操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导流腔连接件116的开口朝外侧方向倾斜。本方案增加了呼吸腔连接件115近端和导流腔连接件116近端的距离,从而可以避免对各通道进行操作时的相互干扰。

针对接头和导管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将接头远端末端所在面与导管近端末端所在面通过二次成型或粘接方式固定;也可以是将接头和导管采用套设的方式连接后,再通过二次成型或粘结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气腔111、第一呼吸腔112和第一导流腔113的远端分别插设在所述导管的近端后,再采用二次成型或粘结的方式固定。

针对导管远端和充气罩近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接头和导管之间的连接方式的任意一种,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上还设有固定架117,所述固定架117位于所述操作部上,用于固定所述一次性喉罩。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11所示,所述固定架为沿垂直接头长度方向的平面朝外延伸的条状结构,所述固定架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卡钩1171。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性喉罩还包括固定带160,所述固定带160可活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架117两侧,在喉罩使用过程中,所述固定带160用于将一次性喉罩固定在使用者头部。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160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卡钩1171相配合的卡槽161,所述固定带160 通过卡槽161连接在固定架117上。通过将卡钩1171卡设在不同的卡槽161内,可以实现固定带长度的调节,从而适用于不同头部尺寸的使用者。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充气罩130包括背囊和设于背囊远端边缘的气囊134,所述气囊134与所述背囊连通且围合形成第一凹槽135。呼吸通道的出口136设于第一凹槽 135内,所述第一凹槽135内还设有第二凹槽137,所述第二凹槽137位于所述呼吸通道出口136的远端,且与所述呼吸通道出口连通。

本方案的一次性喉罩在插入使用者喉部后,通过设置第二凹槽137,能够避免使用者喉部肌肉垂入所述充气罩的第一凹槽内135造成堵塞呼吸通道出口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使用者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通道出口138设于充气罩远端的末端,用于对使用者喉部流体进行导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