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生儿的留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6639发布日期:2019-02-10 23:20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新生儿的留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新生儿的留尿装置。



背景技术:

尿液检查是医院最常见的基本检查项目之一,是通过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定量检查和尿细菌学检查来判断患者有无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病变、病变程度及预后情况。尿标本的留取不仅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在留取成功后也需立即送检,从标本采集到检验完成,夏天不应超过1小时,冬天不应超过2小时。但由于新生儿排尿的随意性,排尿时间不宜掌握,排尿量少等原因,使得新生儿尿标本的留取变得十分困难。

目前临床上经常用的留取方法主要是粘贴集尿袋等,使用集尿袋采集新生儿尿标本,患儿排尿后,集尿袋与皮肤接触处容易松动、脱落;集尿袋质地软,前后两层容易粘连,尿液不易收集,同时,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长时间胶布的粘贴或者摘取胶布的动作极易造成患儿皮肤的伤害,而且尿袋空间的多变性使得尿液易发生外漏,短时间内成功集取足够量尿液也并不容易,而且女婴的特殊生理特点使得尿液被粪便污染的可能性也很大。

进一步的,由于生理解剖特点,男婴用尿袋还可以套住阴茎留取尿液,而女婴尿袋需要粘贴在大阴唇上,不仅固定较难,尿液易外漏,而且也容易造成粪便污染。新生儿皮肤较嫩,单独使用玻璃瓶时需使用较多的胶布进行固定,长时间对阴阜及大腿内侧粘贴的刺激,易造成患儿皮肤发红、破皮,也有可能皮肤过敏出现红疹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新生儿的留尿装置,该装置包括:集尿部1和留存部3;

所述集尿部1通过具有弯曲弧度的导向部2与留存部3连接;

所述集尿部1通过固定部5悬挂在新生儿的两腿之间,并并搭扶在靠近新生儿尿道口的位置;

所述集尿部1将聚集的新生儿尿液,通过导向部2导入留存部3。

优选地,所述集尿部1包括:尿液入口101、集尿壁102和尿液出口103;

所述集尿壁102的与尿液聚集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为半圆形、椭圆形或圆形;所述集尿壁102的与尿液聚集方向相平行的截面为变截面结构;

所述尿液出口103与导向部2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向部2包括:入流口201、导流壁202和出流口203;

所述导流壁202的沿铅锤方向具有弯曲弧度;

所述入流口201与集尿部1连通,所述出流口203与留存部3连通。

优选地,所述弯曲弧度的范围为2/9到4/9;所述导向部2的沿尿液流动方向的长度范围为15mm至40mm。

优选地,所述集尿部1和导向部2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集尿部1和导向部2采用天然橡胶、乳胶或医用硅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留存部3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301;

所述导向部2套设在所述管状结构301的开口302处。

优选地,所述集尿部1还包括:对称设置尿液入口101边缘两侧的凸耳结构4;

每个凸耳结构4上设有一个固定部5。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5为条带状。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5为纱布或棉质材料制成。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方案结构简单,能够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

2、本方案操作时间短,能够避免新生儿粪便对尿液采集的污染;

3、本方案的尿液留存一次性成功的几率高,能够良好的应用于新生儿的留尿工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方案所述留尿装置的第一种实例示意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留尿装置的第二种实例示意图;

图3为本方案所述留存部的第一种实例示意图;

图4为本方案所述留存部的第二种实例示意图;

图5为本方案所述留存部的第三种实例示意图;

图6为本方案所述导向部的在铅垂面方向的截面图;

图7为本方案所述留存部的示意图。

1、集尿部,101、尿液入口,102、集尿壁,103、尿液出口;

2、导向部,201、入流口,202、导流壁,203、出流口;

3、留存部,301、管状结构,302、开口;

4、凸耳结构;

5、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路是直接利用纱布等材料作为固定带,将半圆形、椭圆形或者圆形的尿液入口101对准新生儿尿道口放置,并通过固定带将留尿装置悬挂在新生儿两腿之间,从而,将集尿与肛门完全隔离开,防止粪便对尿液的污染,又防止粘贴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新生儿的留尿装置,特别是应用于女婴的留尿装置,该装置包括:集尿部1和留存部3。其中,所述集尿部1通过具有弯曲弧度的导向部2与留存部3连接,通常情况下,弯曲的方向应尽量靠近铅垂面,这样便于液体流入留存部3。所述集尿部1通过固定部5悬挂在新生儿的两腿之间,并搭扶在靠近新生儿尿道口的位置;若使用对象为女婴,则将集尿部1的尿液入口101尽量贴近女婴的尿道,尿液入口101的下端搭扶于女婴的大阴唇上,并利用固定部5将集尿部1固定在女婴两腿之间,为了保证稳固固定部5可以直接系于女婴的腰部下侧或分别通过固定部5系于女婴的两条腿的大腿根部;若使用对象为男婴,则仅需要将集尿部1的尿液入口101靠近男婴的尿道口处,并尿液入口101的下端搭扶于男婴的睾丸或阴茎上,并利用固定部5将集尿部1固定在女婴两腿之间,为了保证稳固固定部5可以直接系于女婴的腰部下侧或分别通过固定部5系于女婴的两条腿的大腿根部。由此,利用集尿部1将聚集的新生儿尿液,通过导向部2导入留存部3中。本方案中,尿液入口101的边缘设计为曲面,这样在尿液入口101贴合新生儿皮肤时会更加柔和;也可以在尿液入口101设置向集尿部1外部延伸的贴合边框,在使用时,贴合边框的表面与新生儿的皮肤贴合。

如图3至图5所示,本方案中,所述集尿部1包括:尿液入口101、集尿壁102和尿液出口103;所述尿液出口103与导向部2的入流口201连通。其中,所述集尿壁102的与尿液聚集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为半圆形、椭圆形或圆形;所述集尿壁102的与尿液聚集方向相平行的截面为变截面结构;即,所述尿液入口101、集尿壁102和尿液出口103围成的结构近似于漏斗的形状。新生儿留尿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例如,由于新生儿只能躺在床上,留尿装置调整的位置除了适应新生儿尿道口的位置,同时还需要适应新生儿的躺姿,因此,集尿的过程中,装置离尿道口的距离,以及尿液收集过程中尿液的流动直接影响到集尿量和有效性;为了让新生儿在躺姿状态下,让尿道口下方聚集的尿液能够更方便的流入集尿部1,将尽量降低集尿部1内壁的下半部分的洼凹程度;若集尿壁102的整体截面设计为圆形和椭圆形的结构时,需要更加准确的调整留尿装置的位置,以使集尿部1能够接近垂直状态,让集尿部1形成垂直的漏斗结构;因此,为了本方案留尿装置的结构使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适应性,本方案优选地将集尿壁102的与尿液聚集方向相平行的截面采用半圆形或锥形,可以在保证尿液和粪便良好隔离的基础上,便于尿液聚集过程中尿液的流动,防止当新生儿尿液较少时,尿道口下方的洼凹处可能留存尿液,不利于尿液流动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将集尿壁102的与尿液聚集方向相平行的截面采用半圆形或锥形,尿液入口101的结构选择变得更加灵活。

如图6所示,本方案中,所述导向部2包括:入流口201、导流壁202和出流口203;所述导流壁202的沿铅锤方向具有弯曲弧度;所述入流口201与集尿部1的尿液出口103连通,所述出流口203与留存部3的入口连通。本方案中,所述导流壁202的沿铅锤方向具有弯曲弧度范围为2π/9到4π/9,π为圆周率,优选地,所述弯曲弧度为:π/3。此外,所述导向部2的沿尿液流动方向的长度范围为15mm至40mm,优选地,所述导向部2的沿尿液流动方向的长度为30mm。

本方案中,便于生产加工,所述集尿部1和导向部2设计为一体结构,并采用天然橡胶、乳胶或医用硅胶材料制成。

如图7所示,本方案中,所述留存部3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301,所述导向部2套设在所述管状结构301的开口302处。

为了更加方便留尿装置的固定,在所述集尿部1的尿液入口101的边缘上对称设置两个凸耳结构4,凸耳结构4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对应设计。每个凸耳结构4上均设有一个固定部5。本方案中,考虑到固定部5是要与新生儿的皮肤直接接触的,因此,本方案中,固定部5优选的采用纱布材料,支撑条带状。这样可以直接将条带状纱布系于新生儿的腰部下侧或两腿的大腿根处,来固定留尿装置。

在使用时,调整留尿装置的位置,将集尿部1的尿液入口101对准新生儿的尿道口,必要时可以将集尿部1罩在尿道口处,针对男婴将集尿部1的下端边缘搭扶于男婴的睾丸或阴茎处,针对女婴将集尿部1的下端边缘搭扶于女婴的大阴唇处,调整留尿部的位置,保证尿液的正常流动,调整好整体位置后,用固定部5将留尿装置固定在新生儿的腰部下侧或两大腿跟上,让集尿部1能够悬挂在两腿之间。为了让集尿部1更加稳固,可以选择在尿布上开设小孔用于容纳集尿部1的管状结构301,起到定位的作用。

本方案通过对分别对新生儿男50例和新生儿女50例进行临床试验。新生儿男50例,成功留取49例,成功率98﹪;男婴试验中,1例新生儿由于身体不适而产生躁动,导致阴茎的集尿结构发生移位,致使尿液没有成功流入到尿管内。新生儿女50例,成功留取48例,成功率96﹪;女婴试验中,1例患儿由于身体不适而产生躁动,导致尿道口处的集尿部1发生偏移,致使留取尿液失败,1例患儿因腹泻原因,有少量粪便渐入集尿部1内造成尿液污染。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具有较高的留尿成功率,并能够良好的应用于临床操作。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采用天然橡胶、乳胶或医用硅胶材料制成的集尿结构贴近新生儿的皮肤不会造成对皮肤的磨损等伤害。用纱布或棉质带固定的形式,避免了胶布固定会出现的不良影响。采用接近漏斗形状的集尿结构扩大了与尿道口的接触面,避免了尿液外漏造成的尿量不足。同时,由于集尿结构搭扶于新生儿肛门和尿道口之间的位置,有效的对尿液和粪便进行隔离,进一步的,靠近尿道口的集尿结构通过导向结构将尿液直接送入留存尿液用的留尿管中,更加避免粪便对尿液的污染。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