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膀胱压力容积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463发布日期:2018-11-07 20:3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态膀胱压力容积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膀胱压力容积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排尿(micturition)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尿液在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而暂贮于膀胱中,贮到一定量后,一次地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由于某些疾病,导致病人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如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膀胱逼尿肌及括约肌变化规律的评估对膀胱功能康复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对膀胱压力容积的评估多采用简易的装置将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内并监测压力,即便是专业的尿流动力学检测仪也是采用外源性的盐水注入方式。但膀胱在突然的扩张或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会产生不自主的收缩,严重影响所得到数据的准确性,而且往往单次测量无法反应病人膀胱的整体变化规律。因而医生不能根据传统的监测装置得出生理状态下的动态的膀胱压力容积变化规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态膀胱压力容积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态膀胱压力容积监测装置,包括导尿管、监测器、电脑控制端以及电磁阀,其中所述的监测器包括膀胱压力监测器、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和膀胱容积监测探头,所述膀胱压力监测器和膀胱容积监测探头集成固定在所述导尿管的一端,所述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固定分布在导尿管的前部外侧面,并且所述监测器与所述电脑控制端建立信息联系,实现监测信号的双向传递,而所述的电脑控制端也与所述电磁阀进行有线连接,实现对电磁阀的开关控制,所述电脑控制端与监测器、电磁阀之间的连接导线均内置在所述导尿管的侧壁中。

进一步,膀胱容积监测探头为利用超声波容积监测原理的超声探头。

进一步,导尿管为医用柔性导管。

进一步,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采用面状条形压力传感器,用以监测尿道括约肌的收缩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在生理状态下及时的动态监测膀胱的容积、压力变化以及括约肌处的压力变化,通过电脑将信号综合,得出相关的动态压力容积变化曲线,从而能够准确的掌握患者的膀胱变化规律,使得医生能够根据可靠的数据分析,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制定对患者有益的排尿计划。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监测控制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动态膀胱压力容积监测装置,包括导尿管1、监测器2、电脑控制端3以及电磁阀4,其中监测器2包括膀胱压力监测器21、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22和膀胱容积监测探头23,所述膀胱压力监测器21和膀胱容积监测探头23集成固定在导尿管1的一端,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22固定分布在导尿管1的前部外侧面,并且监测器2与电脑控制端3建立信息联系,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实现监测信号的双向传递,而电脑控制端3也与电磁阀4进行有线连接,实现对电磁阀4的开关控制,所述电脑控制端与监测器、电磁阀之间的连接导线均内置在所述导尿管的侧壁中。其中电脑控制端采用小型化的处理装置,使其能够绑缚在使用者的腰间,以不妨碍其一般活动。

该导尿管采用一端可以充液形成凸起5、另一端接有尿袋6的医用导尿管,在近尿袋端,还设有为凸起实现充放液体(生理盐水)的充液头7,以实现对尿管的固定。

膀胱容积监测探头23为利用超声波容积监测原理的超声探头,其采用有时间间隔的,脉冲式探测方式来实现膀胱容积变化的监测。导尿管1为医用柔性导管。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22采用面状条形压力传感器,用以监测尿道括约肌的收缩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通过将导尿管1置于膀胱内部,并使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22位于括约肌的大致位置,同时通过膀胱压力监测器21进行膀胱内部压力的监测,而膀胱容积监测探头23通过超声波原理,依据超声波容积算法模型,对膀胱容积进行准确的实时测算,而括约肌处压力监测器22对括约肌进行压力监测,从而实时监测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通过电脑控制端3的信息综合处理,绘制出膀胱内压力、膀胱容积、括约肌压力之间相关的曲线图标,并对其进行医学分析,设定合理的排尿触发点,从而当膀胱内的压力或容积符合设定的排尿触发点时,如膀胱内的压力值达到40cmH2O或容积值达到500ml时,通过电脑控制端3及时的控制导尿管内的电磁阀4开启,完成排尿工作,并进入第二个排尿周期的监测。在完成数据收集后,医生可以对病人的排尿规律进行分析,获取病人的膀胱压力容积曲线及逼尿肌与括约肌的压力变化曲线等数据,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指导康复训练的实施。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