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1903发布日期:2019-02-22 22:04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辅助闭合皮肤缺损的牵拉皮肤装置,属于创伤外科手术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创伤外科医生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开放伤皮肤软组织缺损、骨筋膜室切开减张后皮肤缺损、皮瓣移植后供区皮肤缺损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闭合创面,减少感染发生,恢复肢体功能。目前,国内外治疗皮肤缺损的方法有断层皮片(中厚皮片、刃厚皮片)移植、带血管蒂或游离皮瓣移植、皮肤扩张术、皮肤牵张术等。

断层皮片移植因皮片所携带皮肤器官不完整,移植后皮片常出现弹性差、挛缩、色素沉着、结合点瘢痕愈合等现象。供区因皮肤表皮丧失,出现大面积瘢痕愈合、耐磨性差,易出现水疱。带血管蒂或游离皮瓣移植适用于合并肌腱、血管、骨外露的情况,但大面积皮瓣转移后,对供区创伤较大,往往不能闭合,出现皮肤缺损,需要断层皮片移植。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难度大,且失败率也高。上述两种技术,皮肤的美观严重受到影响。皮肤扩张术利用球面扩张原理增加皮肤面积,再进行皮瓣局部转移或推进,主要是整形外科用于颌面部小面积创面的修复,存在需要多次手术、治疗周期长、需要用特制球囊等缺点。

皮肤牵张术是通过持续性机械牵张力作用于皮肤软组织,促进皮肤组织及细胞分裂增殖、生长、细胞间隙增大及固有弹性增加,从而获得“额外”完整皮肤软组织而闭合创面。皮肤牵张术具有闭合创面迅速、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一种软组织缺损生物需自我修复的方法。

皮肤牵张术需要特殊牵引装置辅助进行,目前报道皮肤牵张器存在操作繁琐、笨重、佩戴不便等缺点,临床疗效不满意。十分有必要进行创新设计,开发新的皮肤牵张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这种牵张器可以通过微调节结构对缺损皮肤进行循序渐进牵拉,使皮肤缺损逐渐完成闭合,具有便于牵张、易于操作、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和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它由调整螺杆、自由滑动滑块、可调节滑块、牵拉克氏针组成,调整螺杆的一端有螺帽,自由滑动滑块有滑动孔,自由滑动滑块的滑动孔套装在调整螺杆上靠近螺帽的一端,自由滑动滑块的滑动孔与调整螺杆为滑动配合,可调节滑块有螺孔,可调节滑块螺孔的内螺纹与调整螺杆的螺纹相匹配,可调节滑块的螺孔套装在调整螺杆上远离螺帽的一端,自由滑动滑块和可调节滑块上分别有垂直于调整螺杆长度方向的克氏针孔,克氏针孔的内径与牵拉克氏针的外径相匹配,克氏针孔与牵拉克氏针为滑动配合。

上述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所述自由滑动滑块、可调节滑块分别为圆柱形,自由滑动滑块的滑动孔和可调节滑块的螺孔的轴线分别与圆柱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且穿过圆柱体的中心轴线。

上述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所述自由滑动滑块和可调节滑块上的克氏针孔轴线分别与圆柱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且穿过圆柱体的中心轴线,自由滑动滑块和可调节滑块上的克氏针孔轴线与调整螺杆的距离相等。

上述微型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所述牵拉克氏针的针头为三棱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突破性提出了“皮肤牵张”理论,打破了常规“随意”收缩创面的理念,“皮肤牵张”理论即为创面每天固定收缩1cm,分4次进行加压牵张,每次为2.5mm,更符合生物生长学,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皮肤的张力进行精确地调整和控制,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

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杆加压持续对皮肤进行牵张而增加皮肤面积,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牵张效果好、不压迫创面、生物相容性好、佩戴方便、牵张时痛苦小、价格低廉等优点,符合皮肤牵张器的发展趋势,对皮肤牵张术的临床应用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不足20g),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不适感,同时应用灵巧,操作简便,明显降低了临床医生的手术负担,实现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双赢的局面,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皮肤缺损治疗中有极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位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调整螺杆1、螺帽2、自由滑动滑块3、可调节滑块4、克氏针孔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调整螺杆1、自由滑动滑块3、可调节滑块4、牵拉克氏针组成。

图1、2显示,调整螺杆1的一端有螺帽2,螺帽2可以挡住自由滑动滑块3从调整螺杆1螺帽2的一端脱落。

图1、2显示,自由滑动滑块3为圆柱形,自由滑动滑块3有滑动孔,自由滑动滑块3的滑动孔的轴线与圆柱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且穿过圆柱体的中心轴线。自由滑动滑块3的滑动孔套装在调整螺杆1上靠近螺帽2的一端,自由滑动滑块3的滑动孔与调整螺杆1为滑动配合,自由滑动滑块3可以在调整螺杆1移动。

图1、2显示,可调节滑块4为圆柱形,可调节滑块4有螺孔,可调节滑块4的螺孔的轴线与圆柱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且穿过圆柱体的中心轴线。可调节滑块4螺孔的内螺纹与调整螺杆1的螺纹相匹配,可调节滑块4的螺孔套装在调整螺杆1上远离螺帽2的一端,转动可调整螺杆1,可以拉动可调节滑块4在可调整螺杆1上移动。

图1、2显示,自由滑动滑块3和可调节滑块4上分别有垂直于调整螺杆1长度方向的克氏针孔5,克氏针孔5的内径与牵拉克氏针的外径相匹配,克氏针孔5与牵拉克氏针为滑动配合。

图1、2显示,自由滑动滑块3和可调节滑块4上的克氏针孔轴线分别与圆柱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且穿过圆柱体的中心轴线,自由滑动滑块3和可调节滑块4上的克氏针孔轴线与调整螺杆1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下:

调整螺杆1为不锈钢螺杆,外径为4mm,内径3mm,螺距为1mm;调整螺杆1的螺帽2为内六角螺帽,内六角的对角线为4mm。

自由滑动滑块3是铝合金材质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度20mm,直径10mm,自由滑动滑块3的滑动孔直径为5mm,自由滑动滑块3的克氏针孔5的直径为3mm。

可调节滑块4是铝合金材质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度20mm,直径10mm,可调节滑块4的螺孔的直径为4mm,螺孔的螺纹的螺距为1mm,与调整螺杆1相匹配。

牵拉克氏针的直径为2mm,针头为三棱形,较锋利,易于穿刺皮肤,有别于普通克氏针。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法如下:

清创完毕后,首先将两枚牵拉克氏针间隔埋于伤口两侧的完整皮肤内,牵拉克氏针距离皮缘约1cm,位于真皮层,每个显露部分和埋藏部分均约为2cm,两枚牵拉克氏针同一端分别连接同一组的自由滑动滑块3和可调节滑块4,两个滑块再通过调整螺杆1连接。两枚牵拉克氏针另一端同样进行上述操作。

调整螺杆,缩短自由滑动滑块3和可调节滑块4之间距离,将力增加于牵拉克氏针,从而转变为皮肤牵张力,两侧皮缘向中央汇聚,闭合伤口。也可采用骨搬移中的“手风琴”技术,对皮肤进行牵张-松弛交替操作,使之更符合皮肤的生物力学特性。

图3显示,如果伤口过长,可增加一组或多组皮肤牵张闭合器。如果伤口为不规则,可将伤口分为多个小伤口来对待进行安装皮肤牵张闭合器。创面每天固定收缩1cm,分4次进行加压牵张,每次为2.5mm,更符合生物生长学,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实用新型组合灵活,可根据伤口长度和规则程度,自由增加皮肤牵张闭合器组合套数。牵拉克氏针均匀穿刺于真皮层,创缘受力均匀,减少了创缘坏死率和撕裂率,增加了受力面积,动员了更大面积的正常皮肤,牵张效率明显提高。两滑块小圆孔之间距离为1cm,牵张完毕后可进行皮内美容缝合,愈合质量高,残留伤疤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