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缝合实用型持针钳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6624发布日期:2018-09-04 21:3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浅表缝合实用型持针钳剪。



背景技术:

在夜间急诊科、基层医院在进行急诊工作时,接诊最常见的即为浅表皮肤软组织的缝合,由于值班人员少,因此在进行缝合工作时,缺乏足够的手术人员进行配合,在缝合时多为单人操作,因此需要数次更换持针钳与线剪才能完成缝合,缝合效率低下。

目前临床使用的持针钳和线剪是进行缝合时必需的手术器械,但须分开使用,或者需要助手配合各持一器械配合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一人即可操作、使用快捷与方便的浅表缝合实用型持针钳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第一剪身、第二剪身、转轴;所述的第一剪身与第二剪身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的第一剪身和第二剪身包含持针头、线剪部、剪刃、绞合部、支架、手柄;所述的持针头与线剪部固定连接,线剪部的侧边设置有剪刃,线剪部与绞合部固定连接,绞合部与支架固定连接,支架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的转轴设置在绞合部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持针头内侧设置有防滑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持针头长0.8~1.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剪刃长0.8~1.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绞合部长1~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架长11~13cm。

本实用新型操作时,将持针钳的绞合部前持针的部分与线剪的剪刃部连接成为一个手术器械的结构整体,与现有缝合使用持针钳外观相同,但前方为持针部分,后方为线剪部分,钳夹持针与线剪闭合后剪刃部分隐藏,使用安全,使术者在不需更换器械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持针缝合与剪线的工作。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浅表缝合实用型持针钳剪,无需频繁更换主操作手的器械,无需多人配合操作,持针牢固,使用快捷与方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剪身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剪身的结构图;

图4是图2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剪身1、第二剪身2、转轴3、持针头4、线剪部5、剪刃6、绞合部7、支架8、手柄9、防滑层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第一剪身1、第二剪身2、转轴3;所述的第一剪身1与第二剪身2通过转轴3连接;所述的第一剪身1和第二剪身2包含持针头4、线剪部5、剪刃6、绞合部7、支架8、手柄9;所述的持针头4与线剪部5固定连接,线剪部5的侧边设置有剪刃6,线剪部5与绞合部7固定连接,绞合部7与支架8固定连接,支架8与手柄9固定连接;所述的转轴3设置在绞合部7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持针头4内侧设置有防滑层10。

作为优选,所述的持针头4长0.8~1.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剪刃6长0.8~1.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绞合部7长1~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架8长11~13cm。

本具体实施方式操作时,将持针钳的绞合部前持针的部分与线剪的剪刃部连接成为一个手术器械的结构整体,与现有缝合使用持针钳外观相同,但前方为持针部分,后方为线剪部分,钳夹持针与线剪闭合后剪刃部分隐藏,使用安全,使术者在不需更换器械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持针缝合与剪线的工作。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浅表缝合实用型持针钳剪,无需频繁更换主操作手的器械,无需多人配合操作,持针牢固,使用快捷与方便,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