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4441发布日期:2019-01-04 23:43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使用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次性使用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救治急危重患者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来保证气道通畅的措施被广泛应用。但人工气道建立后,患者失去了鼻、咽、纤毛正常生理的加温、湿化、清洁过滤等作用,使呼吸道及肺部的不良刺激增加甚至发生感染或病情加重,对抢救治疗造成不利的影响,持续湿化输氧是气道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目前治疗过程中常应用输液泵延长管和一次性输氧管均剪去端头后用医用胶布固定在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外接端口上进行气道湿化和气道氧疗。这种方法常有以下不足:(1)材料浪费:输液泵延长管和一次性输氧管在剪去端头时需使用无菌剪刀或一次性灭菌剪刀,以防污染管道;而剪去端头的管路使用后将被丢弃。同时,患者因咳嗽、摇头、翻身或呼气带出大量水蒸气导致固定胶布潮湿极易引起输氧湿化管道滑脱被污染,需立即更换,也造成材料浪费。(2)不利于吸痰,易污染:输氧管、输液泵延长管相互独立,占用了气管导管内的大量空间,导致吸痰管常不易插入导管或套管内,无法直接吸痰。进而造成吸痰过程中需暂时取出湿化管和输氧管,易被污染。(3)湿化效果不佳:目前湿化方法湿化液以液体形态持续泵入,不能充分汽化,同时易造成患者呛咳,难以耐受。(4)每次更换湿化管和输氧管都需要护士用医用胶布进行固定,明显增加护士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湿化效果好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次性使用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包括输氧管,所述输氧管上端的外侧壁设置一根湿化管,所述湿化管由靠近输氧管的一端向另一端斜向上倾斜,且湿化管靠近输氧管一端的内部设置雾化微孔,所述湿化管通过雾化微孔与输氧管连通;所述输氧管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输氧管固定在气道导管上的固定器。

优选的,还包括气源连接管,所述气源连接管的上端为进气端,下端设置第一接头;所述输氧管的上端设置第二接头,下端为出气端;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相配合,所述第一接头的内表面设置两圈环形的凹槽,所述第二接头的外表面设置两圈与凹槽相配合的凸起;所述输氧管和气源连接管的连接由第二接头插入第一接头内构成。

优选的,所述固定器为呈P字型的固定卡,所述固定卡与输氧管外壁之间的缝隙用于卡设气道导管的侧壁。

优选的,所述固定卡朝向输氧管的表面呈弧形。

优选的,所述湿化管远离输氧管的一端设置盖帽。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径为6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将湿化液充分的雾化,从而提高湿化的效果。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将湿化管与微量泵延长管或注射器连接,从而将湿化液泵入湿化管中,细长的湿化管可确保湿化液持续均匀向输氧管方向输送。氧气经输氧管的上端进入输氧管内,利用伯努利原理,高速流动的氧气将湿化液从内径很小的雾化微孔内引出,受到气流冲击,形成雾状。避免采用传统方式导致的湿化液呈液态而引起患者呛到的情况发生。湿化后的氧气经过输氧管的下端排出,保证患者的氧气供给。同时,由于湿化管与输氧管采用统一管路,不仅减少了对气道导管内空间的占用,便于吸痰管插入,操作方便。且延长了氧气与湿化液的接触时间,具有极好的湿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湿化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源连接管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气源连接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固定卡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5所示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包括输氧管1,所述输氧管1上端的外侧壁设置一根湿化管2。所述湿化管2用于与输氧管1相配合,将湿化液进行雾化。所述湿化管2远离输氧管1的一端设置盖帽11。所述盖帽11在打开后,可将湿化管2与微量泵延长管、注射器等湿化液源进行连接,关闭后又可以起到封闭和避污的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湿化管2由靠近输氧管1的一端向另一端斜向上倾斜,所述湿化管2为均匀的狭长的细管,湿化管2靠近输氧管1一端的内部设置雾化微孔3,所述湿化管2通过雾化微孔3与输氧管1连通。所述输氧管1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输氧管1固定在气道导管10上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的结构较多,例如:固定器就是一个可挂在气道导管10上的挂钩。也可以结合图1和5所示,所述固定器为呈P字型的固定卡9,所述固定卡9与输氧管1外壁之间的缝隙用于卡设气道导管10的侧壁。当然,采用其他起到能固定输氧管1的结构也是可行的。为了便于固定卡9与气道导管10的侧壁结合更加的紧密,更好的做法是,所述固定卡9朝向输氧管1的表面呈弧形。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将输氧管1与气道导管10固定,避免患者在咳嗽、摇头、翻身时输氧管1滑脱的情况发生,且使用方便,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将湿化管2与微量泵延长管或注射器连接,从而将湿化液泵入湿化管2中,细长的湿化管2可确保湿化液持续均匀向输氧管1方向输送。氧气经输氧管1的上端进入输氧管1内,利用伯努利原理,高速流动的氧气将湿化液从内径很小的雾化微孔3内引出,受到气流冲击,形成雾状。避免采用传统方式导致的湿化液呈液态引起患者呛到的情况发生。湿化后的氧气经过输氧管1的下端排出,保证患者的氧气供给。同时,由于湿化管2与输氧管1采用统一管路,不仅减少了对气道导管10内空间的占用,便于吸痰管插入,操作方便。且延长了氧气与湿化液的接触时间,具有极好的湿化效果。

为了便于将输氧管的上端与氧气源进行连接,更好的做法是,结合图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气源连接管4,所述气源连接管4的上端为进气端,下端设置第一接头5。所述输氧管1的上端设置第二接头6,下端为出气端。所述第一接头5与第二接头6相配合,也就是第一接头5与第二接头6的尺寸相当,能确保第二接头插入第一接头5中。所述第一接头5的内表面设置两圈环形的凹槽7,所述第二接头6的外表面设置两圈与凹槽7相配合的凸起8。所述输氧管1和气源连接管4的连接由第二接头6插入第一接头5内构成。在需要进行湿化处理时,将输氧管1与气源连接管4连接,在不需要湿化处理时。拔下输氧管1,气源连接管4又可直接作为单鼻塞输氧管路进行使用,一管多用,通用性强,所述第一接头5的外径通常为与人鼻孔相适宜的6m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