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489发布日期:2019-03-05 18:14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心肺复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肺复苏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因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以及电击伤、挤压伤、严重创伤、踩踏伤、溺水、中毒等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通常采用心肺复苏进行紧急抢救,心肺复苏可以使患者迅速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的血氧供应,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防止加重脑部缺氧。目前,对于因心脏骤停而必须抢救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人工呼吸以及人工用手掌按压患者胸腔之间。但是人工呼吸以及人工按压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因未接受过正规训练,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时有可能不能达到标准心肺复苏所需的力道,这样可能会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心肺复苏器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10541183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按压头1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动力驱动下按压头1做按压往复运动,在按压头1运行到回程的过程中,按压头1上面与限位端盖4 底面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重叠面积,在复苏设备按压过程中,当人的手指或其它物体不慎进入按压头1的上面区域,由于按压头1上面与限位端盖4底面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重叠面积,将对进入两者之间的物体产生比较大的挤压力,造成一定的操作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容易造成操作事故问题,将按压头等结构参数进行改进,避免在复苏机设备按压过程中,出现对人体或物体产生事故性的挤压和伤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装置。

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包括设置为倒锥结构的改进后按压头101,所述改进后按压头101设置为凹型结构,其套在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之上,且与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改进后按压头101,其小锥端外径与改进后内套筒103外径相等。

优选地,所述改进后按压头101、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连接、改进后内套筒103之间连接为一体结构,改进后限位块106插入改进后外套筒105上的开口,两者之间属于间隙配合,同时通过螺钉固定在改进后外套筒105侧面,在按压行程达到最大行程后,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的端面被改进后限位块106 阻挡住以达到限位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改进后限位块106的材质为铝合金6061。

优选地,在所述改进后外套筒105与改进后限位块106之间设置调整垫片,便于调整改进后内套筒103与改进后限位块106之间的导向间隙。

优选地,包括呼吸阀单元,所述呼吸阀单元包括改进后阀体阀芯109,在所述改进后阀体阀芯109上通过螺纹连接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0与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1,所述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0与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1通过软管连接到传感器,通过所述传感器在线测量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0与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1的气体压强差,并根据此测量值通过电气控制改进后调节风机107的转速,以达到潮气量的设定值。

优选地,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改进后上盖112,在改进后上盖112两侧面上分别开出一豁口,将具有凹槽结构的改进后扣手113通过过盈配合与改进后上盖112连接,同时在两者的接合面间涂抹一定量的粘结剂,以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包括改进后底盖114,所述改进后底盖114为迷宫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势在于,将材质为硅橡胶的改进后按压头101 设计为倒锥结构,其小锥端外径基本与改进后内套筒103外径相等,改进后按压头101设计为凹型结构,有一定过盈量的条件下套在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 之上,此时改进后按压头101上面与设备之间的重叠面积减小,并且由于有一定锥面,当人手或物体进入改进后按压头101与改进后设备底盖104之间时,锥面产生一定法向作用力将人手或物体向外推出改进后按压头101上面与设备之间的重叠面。同时,由于改进后按压头101套在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之上,当人手或物体多次进入改进后按压头101与改进后设备底盖104之间时,改进后按压头将逐渐与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脱离,由于改进后按压头101为硅橡胶,其硬度比较小,当人手或物体进入改进后按压头101与改进后设备底盖104 时,不会产生过大的伤害,但会产生一定的保护和警示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按压头以及限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呼吸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复苏机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改进后的按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改进后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改进后的呼吸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改进后的复苏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改进后的底盖的结构示意;

图中:1-按压头,2-按压头套筒,3-内套筒,4-限位端盖,5-外套筒,6-风机, 7-阀体阀芯,8-电机,9-上盖,10-下盖,101-改进后按压头,102-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3-改进后内套筒,104-改进后设备底盖,105-改进后外套筒,106-改进后限位块,107-改进后调节风机,108-改进后风机驱动电机,109-改进后阀体阀芯,110-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1-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2-改进后上盖,113- 改进后扣手,114-改进后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和用于表达“连接”的词语,如“相连接”、“相连”等,其既可以指代某一部件与另一部件直接连接,也可以指代某一部件通过其他部件与另一部件相连接。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在动力驱动下按压头1做按压往复运动,在按压头运行到回程的过程中,按压头1上面与限位端盖4底面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重叠面积;在复苏设备按压过程中,当人的手指或其它物体不慎进入按压头1的上面区域,由于按压头1上面与限位端盖4底面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重叠面积,将对进入两者之间的物体产生比较大的挤压力,造成一定的操作事故;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进结构,如图4所示,将材质为硅橡胶的改进后按压头101设计为倒锥结构,其小锥端外径基本与改进后内套筒103 外径相等,改进后按压头101设计为凹型结构,有一定过盈量的条件下套在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之上,此时改进后按压头101上面与设备之间的重叠面积减小,并且由于有一定锥面,当人手或物体进入改进后按压头101与改进后设备底盖104之间时,锥面产生一定法向作用力将人手或物体向外推出改进后按压头101上面与设备之间的重叠面。同时,由于改进后按压头101套在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之上,当人手或物体多次进入改进后按压头101与改进后设备底盖104之间时,改进后按压头将逐渐与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脱离,由于改进后按压头101为硅橡胶,其硬度比较小,当人手或物体进入改进后按压头101 与改进后设备底盖104时,不会产生过大的伤害,但会产生一定的保护和警示作用。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按压头1、按压头套筒2、内套筒3之间连接为一体结构,限位端盖4与外套筒5通过螺钉连接,在按压行程达到最大行程后,内套筒3上端面被限位端盖4阻挡住以达到限位的目的。由于限位端盖4与外套筒5通过4个M3的螺钉连接,其连接强度不高,当出现设备故障的情况下,按压头1以最大速度撞击到限位端盖4时,将对螺钉产生破坏性损伤,多次撞击后可能有限位端盖和按压头脱出的风险,对救治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进结构,如图5所示,改进后按压头 101、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连接、改进后内套筒103之间连接为一体结构,改进后限位块106插入改进后外套筒105上的开口,两者之间属于间隙配合,同时通过螺钉固定在改进后外套筒105侧面,在按压行程达到最大行程后,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的端面被改进后限位块106阻挡住以达到限位的目的。

由于改进后限位块106与改进后外套筒105之间为间隙配合,当改进后按压头套筒102端面撞击到改进后限位块106时,由材质为铝合金6061的改进后限位块106直接承受作用力,此限位方式结构简单、强度高,同时在改进后外套筒105与改进后限位块106之间设置调整垫片,便于调整改进后内套筒103 与改进后限位块106之间的导向间隙。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在呼吸阀单元中,通过风机6将气体输送到阀体阀芯7内,并通过电机8带动阀芯实现交替对人体进行氧气输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功能。在呼吸阀单元中,由于实时在线无法检测呼吸阀的氧气输入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造成容易出现潮气量无法准确地达到设定的指标。

针对上述问题,如图6所示,在改进后的呼吸阀单元中,在改进后阀体阀芯109上通过螺纹连接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0与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1,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0与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1通过软管连接到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在线测量改进后第一检测接头110与改进后第二检测接头111的气体压强差,并根据此测量值通过电气控制改进后调节风机107的转速,以达到潮气量的设定值,108为改进后风机驱动电机。

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复苏机的壳体由上盖9和下盖10组成,两者之间通过螺钉连接为一体。d、由于复苏机的上盖9宽度尺寸比较大,并且壳体外围没有可以抓提的凸起和凹陷结构,造成设备在携带和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同时在设备进水的情况下,壳体的下盖无排水孔,容易造成积水,对设备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如图7所示,本申请在改进后上盖112两侧面上分别开出一豁口,将具有凹槽结构的改进后扣手113通过一定量过盈配合与改进后上盖 112连接,同时在两者的接合面间涂抹一定量的粘结剂,以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壳体两侧面设置的凹槽结构,可以方便设备的使用者进行抓举和携带。将改进后底盖114设计为迷宫结构,如图8所示,以便于进入壳体的水及时泄掉,避免对设备运行产生影响,此迷宫式泄水结构具有出水口少、强度和刚度好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