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鼾声抑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4076发布日期:2018-11-09 20:4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类睡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鼾声抑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对人们睡眠起到辅助控制作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其中,人们在睡眠时发出的鼾声会对他人和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抑制睡眠者的鼾声,以此避免因鼾声对他人和周边环境造成噪声影响,以及降低抑制鼾声所需成本等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从结构上来说,听诊器作为结构上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其主要包括听诊头、传音管路和耳塞,耳塞用于塞入监听者的耳朵,听诊头用于贴合在监听对象的身体表面,通过听诊头采集监听对象的体内声频信息,这主要是对监听对象的内脏器官进行监听,包括心脏跳动等等,通过传音管路将耳塞与听诊头进行连接,由听诊头采集到的声频信息通过传音管路的传导,经耳塞将声频信息输送给监听者的耳朵,由此,监听者应用听诊器对监听对象进行监听检查。

以上论述的听诊器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医用器具。对于听诊器,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是医生对病人的检查。根据检查需要,医生手持听诊器的听诊头并按压在病人身体的相应部位,听诊头的位置控制是通过医生的手持操作实现定位和移位的。综上,听诊器的结构设置、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都无法实现对睡眠者进行鼾声抑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鼾声抑制装置,通过本鼾声抑制装置的应用将显著实现对于睡眠者的鼾声抑制,由此避免因睡眠者的鼾声造成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同时显著降低了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鼾声抑制装置,包括:

用于安置于睡眠者颈部、且能够采集睡眠者的鼾声的声频探头;

与声频探头相连,能够根据鼾声,输出传导信息的传送器;

能够接收传导信息、且能够根据传导信息向睡眠者发出声音信号和/或振动信号的信号输出器;

用于将声频探头固定安置于颈部的固定机构。

可选地,传送器包括能够传导声音的传音管,传导信息具体为鼾声;

信号输出器包括能够佩戴于睡眠者耳部的、且能够传导声音的声导耳机,声导耳机与传音管相连,声音信号具体为通过传音管传导的鼾声。

可选地,所述送器包括能够根据鼾声,输出电信号的电子传送器,传导信息具体为电信号;

信号输出器包括能够接收电信号,且能够根据电信号发出声音的电控声音发生器,和/或能够根据电信号发出振动的振动器。

可选地,振动器包括用于佩戴于睡眠者的手腕的、能够振动的电子手环。

可选地,电控声音发生器包括用于佩戴于睡眠者的耳部的电控耳机。

可选地,固定机构包括与声频探头相连、且具有弹性的弹性支架,声频探头通过弹性支架的弹性支撑而能够固定安置于颈部。

可选地,声频探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弹性支架与各声频探头分别相连,各声频探头通过弹性支架弹性相接,以实现各声频探头皆安置于睡眠者的颈部。

可选地,固定机构包括能够环绕于睡眠者的颈部的环形固定带,声频探头与环形固定带相接,以实现声频探头安置于颈部。

在一个关于鼾声抑制装置的实施方式中,鼾声抑制装置包括声频探头、传送器、信号输出器和固定机构。这其中,声频探头通过固定机构的设置而被安置在睡眠者的颈部,由此,声频探头能够监测采集到睡眠者的鼾声,在睡眠者的睡眠过程中,出现打鼾的状态下,鼾声被置于颈部位置的声频探头采集到,进而,与声频探头相连的传送器以采集到的鼾声为基础,根据鼾声而输出传导信息。传导信息能够被信号输出器接收,信号输出器根据接收到的传导信息而发出声音信号和/或振动信号,这里的声音信号能够刺激睡眠者的听觉,振动信号能够刺激睡眠者的触觉,由此,睡眠者在发生打鼾的状态下,通过以上鼾声抑制装置的结构设置和应用论述,睡眠者被声音信号和/或振动信号实现干扰睡眠,进而实现鼾声的消除。

请注意,根据人体的睡眠状态规律,虽存在个体差异,而相同的规律是在浅睡状态下打鼾的几率小,逐渐进入深睡的状态下打鼾的几率大,由此,声音信号和/或振动信号对睡眠者造成干扰睡眠的状态下,睡眠者实现由深睡而苏醒,或实现由深睡变为浅睡,这两种情况下皆能够实现应用鼾声抑制装置过程中对于睡眠者鼾声的抑制和消除。

通过以上论述,睡眠者在睡眠过程中,当发生打鼾情况下,无需外界发出信号源进行对睡眠者的干扰,而是通过睡眠者的鼾声自身作为信号源进行鼾声抑制与消除,这在打鼾开始的时刻起,即时地产生信号源实现对鼾声的干扰抑制。综上,本鼾声抑制装置的设置和应用能够对睡眠者打鼾实现及时有效的抑制,从而显著地消除了鼾声作为噪声对睡眠者周边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噪声影响。与此同时,本鼾声抑制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声频探头—11、传送器—12、信号输出器—13、固定机构—14;

图2和图3中:声频探头—21、传音管—22、,声导耳机—23、颈部—24、耳部—25;

图4和图5中:声频探头—31、弹性支架—32、颈部—33;

图6中:声频探头—41、传音管—42、声导耳机—43、连接板—44、颈部—45;

图7中:声频探头—51、环形固定带—52、颈部—5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鼾声抑制装置,通过本鼾声抑制装置的应用能够显著地消除睡眠者的鼾声对周边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噪声影响,同时显著地降低了成本。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关于鼾声抑制装置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示,鼾声抑制装置的声频探头11通过固定机构14而安置在睡眠者的颈部,在睡眠者睡眠过程中,通过声频探头11能够对睡眠者发出的鼾声进行采集,鼾声抑制装置的传送器12与声频探头11相连,传送器12能够根据声频探头11采集到的鼾声而输出传导信息。鼾声抑制装置的信号输出器13在接收到传导信息的状态下,通过信号输出器13向睡眠者发出声音信号或振动信号,或同时发出声音信号和振动信号。对于处于睡眠状态的睡眠者,对睡眠产生干扰作用主要包括声音和触觉。通过以上结构设置,睡眠者在睡眠过程中未打鼾的状态下,声频探头11未采集到鼾声,鼾声抑制装置并未对睡眠者发出声音信号或者振动信号等,这能够保证睡眠者持续稳定的睡眠,当睡眠者因由浅睡进入深睡,或因睡眠位置的变换等原因发出鼾声的状态下,声频探头11采集到鼾声,进而,通过上文的论述,信号输出器13对睡眠者发出声音信号或者振动信号等,这对睡眠者的睡眠状态产生了干扰,必然对睡眠者起到睡眠唤醒的效果,从而消除了鼾声。本鼾声抑制装置的声频探头11通过固定装置14而安置在睡眠者的颈部,由此,鼾声的消除通过睡眠者应用鼾声抑制装置便能够实现,相对比,在睡眠者打鼾而对他人产生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无需他人忍受鼾声噪音或他人对睡眠者进行唤醒。例如,在公共的办公室中,如睡眠者在午休过程中发出鼾声,未应用本申请提出的鼾声抑制装置的情况下,办公室其他人员需要忍耐睡眠者的鼾声,这将影响办公室其他人员的休息和工作,或者,需要办公室其他人员对睡眠者进行声音的唤醒或身体的接触唤醒,这同样因鼾声影响到了其他人员,且便捷性低。与此同时,对于睡眠者,为了不因鼾声造成尴尬和对他人造成影响,睡眠者无法实现自然的睡眠,睡眠者需要时刻自我提示,这使得睡眠者的睡眠质量低。由此对比论述可知,本睡眠抑制装置的应用能够在睡眠者睡眠的状态下,便通过睡眠者自身鼾声作为信号源实现鼾声的消除,由此,显著地降低了睡眠者的鼾声对他人和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能够消除睡眠者的睡眠顾虑,实现放松的睡眠。同时,本鼾声抑制装置的成本低。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机构的设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结构实现,既可以通过弹性部件将声频探头弹性地挤压在睡眠者的颈部,也可以通过环形部件环绕地套于睡眠者的颈部,进而实现声频探头在颈部安置,还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接结构将声频探头粘接在颈部位置等等,各种机构和材料体的应用,在能够实现将声频探头固定在睡眠者的颈部的情况下,皆能够作为本定机构进行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所示,传送器具体为能够传导声音的传音管22,传音管22与声频探头21相连,则传音管22所传导的传导信息即为声频探头21在睡眠者的颈部24采集到的鼾声。信号输出器具体为能够佩戴于睡眠者耳部25的声导耳机23,声导耳机23与传音管22相连,通过声导耳机23传送的声音信号即为传音管22传送的鼾声。对于声导耳机23的命名和含义,其结构原理为能够转导声音的通道结构。请注意,对于“耳机”在现有技术中,通常被理解为通过电流控制线圈进而将电流信号转换为声音,同时耳机佩戴在使用者的耳部,使得使用者听到声音,当然,从外观结构形式上,塞入耳孔的耳塞或扣在耳朵上的耳罩都是属于耳机的范畴。对比现有技术的耳机,本实施例中提出的声导耳机23并不是由电流控制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而是在声导耳机23与传音管22相连的结构状态下,传音管22传导输出的鼾声进入声导耳机23,进而通过声导耳机23进行输出。声导耳机23的外部轮廓结构使得其能够佩戴在睡眠者的耳部25,进行有效地将鼾声传给睡眠者。通过以上对于原理、构造和轮廓结构的论述,故此命名为声导耳机23。

第一、本实施例中,应用了物理规律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递效率比在空气中的传递效率高的声学原理,因此,睡眠者在发出鼾声的状态下,如果未佩戴本实施例提供的鼾声抑制装置,睡眠者的听觉接收到的自身鼾声效率低,其鼾声对睡眠者产生的声音刺激较小。相对比来说,在应用了本鼾声抑制装置的状态下,鼾声被设置在颈部24的声频探头21采集,且通过传音管22和声导耳机23被传递至睡眠者的耳部25,以上各实体相连接的结构相比于鼾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效率高,因此鼾声对睡眠者的耳部25,即对睡眠者的听觉产生的声音刺激效果较大。这是本实施例设置的原理,实现鼾声通过物理机械结构传入耳部,起到对睡眠的唤醒干扰作用。

第二、通过本实施例的结构设置,在鼾声较小的状态下,声频探头21采集到的鼾声也较小,进而通过传音管22和声导耳机23传递至睡眠者耳部25的鼾声也较小,相对来说,若鼾声较大,传递至耳部25的鼾声也较大。通常来说,鼾声的大小标识了睡眠者的深睡程度,在睡眠者轻微深睡发出鼾声时,较小的鼾声对睡眠者的听觉刺激较小,这能够使睡眠者在受到较小声音干扰的情况下,便消除鼾声,从轻微的深睡进入浅睡的停止打鼾的状态。当然,若睡眠者进入较深的深睡,即打鼾声音较大的状态下,通过本实施例的鼾声抑制装置传入睡眠者的耳部的鼾声也较大,则较大的鼾声能够有效地实现对较深的深睡状态实现有效的唤醒和消除鼾声。由以上论述可知,本实施例中,能够实现睡眠者在未打鼾的浅睡状态与较小打鼾的轻微深睡之间的临界点保持睡眠,这在维持睡眠者睡眠的同时保证了对于鼾声的消除,避免了发出鼾声对他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本实施例的结构设置中,应用了声音传播的物理原理,仅设置了声音传导的物理机械结构,这使得成本得到更显著的降低。

第三,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设置,如果将传音管22设置为硬质结构,声导耳机23固定佩戴在睡眠者的耳部25,声导耳机23与传音管22相连,传音管22与声频探头21相连,由此,声导耳机23和设置为硬质的传音管22的物理结构便能够实现对声频探头21支撑于颈部24,从而实现声频探头21固定设置在睡眠者的颈部24的效果,声导耳机23与传音管22所构成的结构体便能够作为对声频探头21固定支撑的固定机构。当然,设置传音管22的结构体包括弹性结构,或不包括弹性结构都能够实现声频探头21在睡眠者颈部24的位置设置。

另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传送器为电子传送器,在声频探头采集到鼾声的状态下,电子传送器根据鼾声而输出电信号,由电信号作为传导信息。同时,设置信号输出器包括电控声音发生器,和/或振动器,在接收到电子传送器输出的电信号的状态下,电控声音发生器能够发出声音,和/或振动器能够根据电信号而产生振动。由此,电控声音发生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对睡眠者进行声音干扰与唤醒,振动器对睡眠者产生振动触觉,也同样能够起到对睡眠者干扰和唤醒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电控声音发生器可以设置为佩戴于睡眠者耳部的电控耳机,即通过电信号转换为声音的耳机,当然,电控声音发生器还可以设置为电子闹钟,或者,应用现有技术中的手机作为电控声音发生器,在打鼾发生的状态下,通过手机的响铃来唤醒睡眠者。对于振动器,可以具体设置为能够产生振动的电子手环,在电子手环佩戴于睡眠者手腕的状态下,在鼾声发出时,电子传送器根据声频探头采集到的鼾声而发出电信号,电信号被电子手环接收到,进而电子手环产生振动,以此对睡眠者产生触觉刺激,干扰与唤醒睡眠者,消除鼾声。更具体地,可以将电子传送器通过蓝牙技术与手机相连,手机与电子手环亦通过蓝牙相连,由此,电子手环实现根据鼾声而受控地振动。当然,也可以由能够振动的手机作为振动器,则鼾声被采集到的状态,电子传送器输出电信号,在手机接收到电信号时产生振动,手机的振动也可以对睡眠者产生唤醒和消除鼾声的效果。请注意,本实施例中提出的各种具体举例,包括电子手环、手机和蓝牙连接等旨在清晰地论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而其它各种连接与设置,在同样能够实现电子传送器输出电信号,且信号输出器在接收到电信号的状态下对睡眠者产生声音和/或触觉干扰的技术效果的状态下,也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对于以上各个实施例中提出的固定机构,请重点参考图4和图5,设置固定机构包括与声频探头31相连、且具有弹性的弹性支架32,声频探头31通过弹性支架32的弹性支撑而能够固定安置于颈部33。通过弹性支架32的弹性作用,能够使得声频探头31具有一定弹性压力地贴合在睡眠者的颈部33,这能够效果更好地实现声频探头31对于鼾声的采集。请注意,在图4和图5中,弹性支架32的两端分别连接了声频探头31,而如果一端设置声频探头31,另一端未设置声频探头31状态下,弹性支架32仍能够对单一的声频探头31实现支撑,这从图4和图5中能够明确可知。另外,图4和图5中,弹性支架32与睡眠者的颈部相抵,还可以变换设置位置,例如,使弹性支架与睡眠者的头部相抵,这同样能够实现对声频探头31的支撑。申请人认为,通过固定机构将声频探头安置在颈部位置的结构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与设置而实现,本技术方案的核心是在睡眠者无需长时间操作声频探头的状态下,通过固定机构将声频探头保持安置在睡眠者的颈部,如此,睡眠者可以实现睡眠,因此,各种不同的结构和组合所构成的固定机构皆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上文中,对于佩戴于睡眠者耳部的声导耳机,以及传音管,在声导耳机被耳部固定的状态下,声频探头通过依次相连的声导耳机和传音管便能够实现颈部位置的固定,声导耳机与传音管的物理结构便构成了固定机构。另外,请参考图6所示,还可以在睡眠者两侧分别佩戴了声导耳机43的状态下,各声导耳机43分别连接两侧的传音管42,且在颈部45的两侧分别设置了声频探头41,同时设置连接板44,将连接板44的两端分别与颈部45两侧的声频探头41相连,使得两侧的声频探头41通过连接板44的固定连接作用保证相对的位置,由此,两侧颈部45两侧的声频探头41位置稳定性更强,同时,声频探头41与颈部45保持贴紧,能够更好地采集鼾声。

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所示,设置固定机构包括环绕于睡眠者颈部53的环形固定带52,将声频探头51安装相连在环形固定带52上,由此,在环形固定带52佩戴在颈部53的状态下,声频探头51也通过环形固定带52安置在了颈部53。对于环形固定带52佩戴于颈部53的结构形式,可以通过凹凸配合的搭扣结构实现,可以通过粘接带的粘接实现,还可以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合结构等等方式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声频探头能够对鼾声进行采集,而在颈部的不同位置能够采集到鼾声的效果和效率不尽相同,技术方案中,并不对声频探头在颈部的位置进行具体限定,以能够采集到鼾声的更好效果位置为优选位置。

对所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