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牵引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7942发布日期:2018-08-21 17:04阅读:27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下肢牵引带。



背景技术:

腿部骨折的病人在复位手术之前通常会用下肢牵引带牵拉一段时间,以提升复位手术的成功率。现有的下肢牵引带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弹性牵引绳6、小腿环抱垫7、大腿环抱垫8及连接块9。小腿环抱垫7和大腿环抱垫8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尼龙粘扣,弹性牵引绳6一端依次粘接在大腿环抱垫8下表面左侧区域及小腿环抱垫7下表面左侧区域,绕过并固接在连接块9上,另一端依次粘接在小腿环抱垫8下表面右侧区域及大腿环抱垫下表面右侧区域。连接块9上设有用于挂接牵引砝码的挂钩91,挂钩91朝向弹性牵引绳6外侧。当小腿环抱垫7和大腿环抱垫8在平铺状态下,弹性牵引绳6呈U形,其两端头分别从大腿环抱垫8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伸出。

现有的下肢牵引带存在的不足之处是:1、大腿环抱垫和小腿环抱垫环绕包覆在病人的大腿和小腿上,在天气较热的时候很容易捂出汗,病人的舒适度较差。2、大、小腿环抱垫与腿之间的摩擦力小,经过一段时间的牵引,在牵引砝码的拉力作用下,大、小腿环抱垫很容易向下(向脚踝方向)滑移,滑移至脚后跟处停止,此时小腿环抱垫下表面的一端与脚后跟接触并给脚后跟施加较大的压迫力,时间一长病人就容易出现足后跟压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下肢牵引带,它解决了现有的下肢牵引带透气性差及容易引起足后跟压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下肢牵引带,包括弹性牵引带、小腿绕包垫、大腿绕包垫及挂件;弹性牵引带一端依次粘接在大腿绕包垫下表面左侧区域及小腿绕包垫下表面左侧区域,然后从小腿绕包垫延伸而出并弯曲后,另一端依次粘接在小腿环抱垫下表面右侧区域及大腿环抱垫下表面右侧区域;挂件直接或间接连接在弹性牵引带的M点至N点之间的一段的中点处,M点为弹性牵引带与小腿绕包垫后端边缘的一个交汇点,N点弹性牵引带与小腿绕包垫后端边缘的另一个交汇点;当小腿绕包垫和大腿绕包垫在平铺状态下,弹性牵引带呈U形;

小腿绕包垫内部设有水袋安置腔,水袋安置腔位于小腿绕包垫后端与足后跟接触的区域,小腿绕包垫后端边缘处设有用于关闭或打开水袋安置腔的拉链;其还包括水袋;水袋安装在小腿绕包垫的水袋安置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小腿绕包垫上均布有多个透气孔A;大腿绕包垫上均布有多个透气孔B。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小腿绕包垫在透气孔A周边的区域向小腿绕包垫下表面的方向突出,进而形成火山状的凸台;大腿绕包垫在透气孔B周边的区域向大腿绕包垫下表面的方向突出,进而形成火山状的凸台。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小腿绕包垫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尼龙钩带A和尼龙绒带A;大腿绕包垫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尼龙钩带B和尼龙绒带B。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弹性牵引带与小腿绕包垫的粘接处设有观察孔A,观察孔A贯通弹性牵引带和小腿绕包垫;弹性牵引带与大腿绕包垫的粘接处设有观察孔B,观察孔B贯通弹性牵引带和大腿绕包垫。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弹性牵引带在小腿绕包垫与大腿绕包垫之间的一段上设有用于调节大腿绕包垫与小腿绕包垫之间距离的调节扣和固定扣。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挂件为挂环或挂钩。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透气性好,病人使用体验舒适。小腿绕包垫和大腿绕包垫上分别设有多个透气孔A和透气孔B,弹性牵引带与小腿绕包垫的粘接处设有观察孔A,弹性牵引带与大腿绕包垫的粘接处设有观察孔B,上述孔的设置即可便于排汗又便于医护人员观察病人皮肤情况。

2、可减轻足后跟压疮的发生几率。牵引时,当小腿绕包垫下滑至足跟处时,足跟被托在水袋上,水袋可有效减轻足跟处受到的压迫力,减少足后跟压疮的产生机率。

3、大、小腿绕包垫与皮肤的摩擦力较大,牵引状态下下滑缓慢。牵引状态下要求小腿绕包垫绕包在小腿上,大腿绕包垫绕包在大腿上,但由于牵引力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大腿绕包垫和小腿绕包垫始终还是会下滑,下滑超过规定范围就需要医护人员纠正到初始位置。小腿绕包垫在透气孔A周边的区域向小腿绕包垫下表面的方向突出,进而形成火山状的凸台,大腿绕包垫在透气孔B周边的区域向大腿绕包垫下表面的方向突出,进而形成火山状的凸台,上述结构可增加大腿绕包垫和小腿绕包垫与病人皮肤之间的摩擦力,减缓下滑速度。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现有的下肢牵引带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图1、3中箭头所指表示使用时的弯折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下肢牵引带,包括弹性牵引带1、小腿绕包垫2、大腿绕包垫3、挂件4及水袋5。

弹性牵引带1一端依次粘接在大腿绕包垫3下表面左侧区域及小腿绕包垫2下表面左侧区域,然后从小腿绕包垫2延伸而出出并弯曲后,另一端依次粘接在小腿环抱垫2下表面右侧区域及大腿环抱垫3下表面右侧区域。当小腿绕包垫2和大腿绕包垫3在平铺状态下,弹性牵引带1呈U形。

小腿绕包垫2内部设有水袋安置腔21,水袋安置腔21位于小腿绕包垫2后端与足后跟接触的区域,小腿绕包垫2后端边缘处设有用于关闭或打开水袋安置腔的拉链22。小腿绕包垫2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尼龙钩带A23和尼龙绒带A24。

大腿绕包垫3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尼龙钩带B31和尼龙绒带B32。

挂件4直接或间接连接在弹性牵引带1的M点至N点之间的一段的中点处,M点为弹性牵引带1与小腿绕包垫2后端边缘的一个交汇点,N点弹性牵引带1与小腿绕包垫2后端边缘的另一个交汇点。

水袋5安装在小腿绕包垫2的水袋安置腔21内。

优选,小腿绕包垫2上均布有多个透气孔A25。大腿绕包垫3上均布有多个透气孔B33。小腿绕包垫2在透气孔A25周边的区域向小腿绕包垫2下表面的方向突出,进而形成火山状的凸台。大腿绕包垫3在透气孔B33周边的区域向大腿绕包垫3下表面的方向突出,进而形成火山状的凸台。

优选,弹性牵引带1与小腿绕包垫2的粘接处设有观察孔A11,观察孔A11贯通弹性牵引带1和小腿绕包垫2。弹性牵引带1与大腿绕包垫3的粘接处设有观察孔B12,观察孔B12贯通弹性牵引带1和大腿绕包垫3。

优选,弹性牵引带1在小腿绕包垫2与大腿绕包垫3之间的一段上设有用于调节大腿绕包垫3与小腿绕包垫2之间距离的调节扣13和固定扣14。弹性牵引带1虽然在固定扣14处断开,但其与固定扣14为固定连接,故仍可认为弹性牵引带1为一条连续的带。

优选,挂件4为挂环或挂钩(图中未示出)。

简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下肢牵引带供腿部骨折的病人在复位手术之前的下肢牵拉。使用时,先将水袋5放置在小腿绕包垫2的水袋安置腔21内,再将拉链22拉上以关闭水袋安置腔21。病人仰面平躺在床上,将小腿绕包垫2绕包在病人小腿上,大腿绕包垫3绕包在病人大腿上,小腿绕包垫2和大腿绕包垫3的下表面与人体皮肤接触。在挂件4上挂接牵引砝码即可实现牵引。当小腿绕包垫2下滑至足跟处时,水袋5可有效减轻足跟处受到的压迫力,减少足后跟压疮的产生机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