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1149发布日期:2019-02-15 20:38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椎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矫形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腰椎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不论男女,在各年龄段都有病例发生,并且数量有增无减,如此高的发病率与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或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休息时多对腰椎的休息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针对腰椎部位的牵引装置,牵引装置是一种采用机械传动实行牵引的一种医疗器械。应用人体生理学与机械物理力学科学结合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脊柱疾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头痛鸣耳、血压异常等),外伤性颈椎骨折、错位、脱位,颈腰椎退行性变所至的颈腰痛,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所至的腰痛、放射性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无力下肢肌肉萎缩等症。在使用一般的牵引装置时,用于将人体腰部固定在牵引床上的牵引带的一部分要与牵引床固定连接,另一部分用于固定人体;由于该牵引带是绳状,又由于该牵引带与牵引床固定连接的接触面积为不能调节的,因此,对于腰粗的患者来说,若牵引带与牵引床固定连接的接触面积小于腰部的宽度,则患者在接受牵拉时,被患者压住的且不与牵引床固定连接的牵引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就非常容易相对牵引床进行移位,从而导致患者也非常容易相对牵引床进行移位,造成患者治疗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腰椎牵引装置,该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将患者的腰部固定在牵引床面上,旨在解决患者在牵拉过程中容易造成移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腰椎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床架、驱动机构和牵引带;所述牵引床架上设有牵引床面,所述牵引床面分为前牵引床面和后牵引床面,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前牵引床面和后牵引床面连接,并带动所述前牵引床面向前及带动所述后牵引床面向后移动;所述前牵引床面和后牵引床面上均安装有牵引带;还包括硅橡胶固定器、横杆和绑带,所述硅橡胶固定器的背侧面排列设有若干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端与所述硅橡胶固定器垂直连接,所述固定柱下端开设有左右连通的通孔;所述前牵引床面和后牵引床面在相互靠近对方的床面上均开设有与所述固定柱横截面尺寸大小相同的、且能与所述固定柱配合使用的通口;所述固定柱下端穿过所述通口,并最终使得所述通孔的上侧面与所述通口相切;所述横杆的横截面与所述通孔的尺寸大小相等,所述横杆穿过所述通孔将硅橡胶固定器固定在牵引床面上;所述硅橡胶固定器沿床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通过一绑带连接,所述绑带上安装有长度调节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硅橡胶固定器沿床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有矩形架,其另一端与所述绑带的一端连接;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呈“日”字型结构,其上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绑带的另一端朝同一个方向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再绕过矩形架与长度调节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绑带沿床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硅橡胶固定器在该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绑带分成两段,两段所述绑带通过卡扣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绑带与所述硅橡胶固定器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固定柱呈矩形状排列在硅橡胶固定器的背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前牵引床面以及后牵引床面上的通口分别围成的范围面积为所述通口所在床面面积的1/3-1/2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和横杆均由硬质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前牵引床面与后牵引床面上分别安装有一硅橡胶固定器。

进一步地,所述前牵引床面上的牵引带的一端与前牵引床面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在前牵引床面上的硅橡胶固定器连接;所述后牵引床面上的牵引带的一端与后牵引床面的后端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在后牵引床面上的硅橡胶固定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硅橡胶固定器的设置,旨在解决患者在牵拉过程中容易造成移位的问题。所述硅橡胶固定器与患者衣物的摩擦力较大,因此能够有效将患者的腰部固定在牵引床面上。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硅橡胶固定器不失原有的强度和弹性,其还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耐氧抗老化性、耐光抗老化性、防霉性以及化学稳定性等,方便保存。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对固定柱、通口和横杆的设置,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固定柱与通口的连接,从而能调节硅橡胶固定器在牵引床面上应该要固定的位置,适用于各种体型的人群。因此,对于腰部较宽的患者,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将部分固定柱插入通口并将横杆插入所述固定柱的通孔上,以此来增大硅橡胶固定器与牵引床面之间固定连接的面积,能够防止在牵拉过程中,硅橡胶固定器相对于牵引床面的移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绑带的设置,实现将所述硅橡胶固定器稳固的固定在患者的身上,防止硅橡胶固定器从患者的身上脱落;所述牵引带主要用于将患者的身体固定在牵引床面上,进一步达到固定患者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对通口所围成的范围面积的设置,旨在解决硅橡胶固定器在牵引床面上安装位置的不可变,不适用于任何体型的患者的问题。确定好硅橡胶固定器固定在牵引床面的合适位置后,通过将固定柱插入对应的通口中即可,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椎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图中:1、牵引床架;2、驱动机构;3、牵引带;4、前牵引床面;5、后牵引床面;6、硅橡胶固定器;7、绑带;71、长度调节机构;8、通口;9、卡扣件。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腰椎牵引装置,包括一牵引床架1、一驱动机构2和牵引带3;所述牵引床架1上设有牵引床面,所述牵引床面分为前牵引床面4和后牵引床面5,所述驱动装置2分别与所述前牵引床面4和后牵引床面5连接,并带动所述前牵引床面4向前及带动所述后牵引床面5向后移动;所述前牵引床面4和后牵引床面5上均安装有牵引带3,所述牵引带3用于固定人体。如若人体固定在该牵引床面上,并使得人体的上半身位于前牵引床面4上,而下半身位于后牵引床面5上时,在驱动机构2启动后,牵引床面的移动即能够使得人体受到拉力,通过该拉力来治疗人体的腰椎病等。

一种腰椎牵引装置还包括硅橡胶固定器6、横杆(图未示)和绑带7,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的背侧面排列设有若干个固定柱(图未示),所述固定柱上端与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垂直连接,所述固定柱下端开设有左右连通的通孔(图未示)。所述前牵引床面4和后牵引床面5在相互靠近对方的床面上均开设有与所述固定柱横截面尺寸大小相同的、且能与所述固定柱配合使用的通口8。所述固定柱下端穿过所述通口8,并最终使得所述通孔的上侧面与所述通口8相切,因此,所述固定柱在穿过通口8后,没有空隙进行左右摇动,并且所述通孔能正好完全露出在所述牵引床面的下方。所述横杆的横截面与所述通孔的尺寸大小相等,所述横杆穿过所述通孔将硅橡胶固定器6固定在牵引床面上。优选地,所述固定柱和横杆均由硬质材料制成,将所述横杆穿过所述通孔后难以摇动所述横杆及固定柱,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将硅橡胶固定器6固定在牵引床面上。优选地,若干个所述固定柱呈矩形状排列在硅橡胶固定器6的背侧面,且所述前牵引床面4以及后牵引床面5上的通口8分别围成的范围面积为所述通口8所在床面面积的1/3-1/2倍。因此,通过上述的设置,所述固定柱与不同的通口8连接后,能够实现将硅橡胶固定器6固定在牵引床面上的不同位置,适用于任何体型的患者。

请继续参阅图1,患者躺在牵引床面上时,其腰部压住硅橡胶固定器6,通过将硅橡胶固定器6上的固定柱插入对应的通口中,使得被患者腰部压住的部分硅胶固定器6均与牵引床面固定连接。然后再使用硅橡胶固定器6将患者的腰部全部包起,并且,用牵引带3将患者的身体固定柱。进一步地,所述前牵引床面4与后牵引床面5上分别安装有一硅橡胶固定器6。同上述情况,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能够安装在后牵引床面5上,用于固定患者的臀部。进一步地,所述前牵引床面4上的牵引带3的一端与前牵引床面4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在前牵引床面4上的硅橡胶固定器6连接;所述后牵引床面5上的牵引带3的一端与后牵引床面5的后端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在后牵引床面5上的硅橡胶固定器6连接,上述设置能够更好的将患者固定在牵引床面上。

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沿床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通过一绑带7连接,所述绑带7上安装有长度调节机构71。具体而言,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沿床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有矩形架(图未示),其另一端与所述绑带7的一端连接;所述长度调节机构71呈“日”字型结构,其上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绑带7的另一端朝同一个方向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再绕过矩形架与长度调节机构71连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71能够调节绑带7的长度。所述绑带7用于将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稳固的固定在患者的身上,防止硅橡胶固定器6从患者的身上脱落。优选地,所述绑带7沿床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在该方向上的尺寸相同。优选地,将所述绑带7沿床架长度方向剪切分成两段,两段所述绑带7通过卡扣件9可拆卸连接,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进一步地,所述绑带7与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医务人员将所述绑带7拆下进行清洗。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牵引床面、硅橡胶固定器6、固定柱、通口8和横杆的设置,旨在解决患者在牵拉过程中容易造成移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固定柱与通口8的连接,从而能调节硅橡胶固定器6在牵引床面上固定的位置,适用于各种人群。所述硅橡胶固定器6与患者衣物的摩擦力较大,因此能够有效将患者的腰部固定在牵引床面上。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