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1852发布日期:2019-02-15 20:41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



背景技术:

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是近年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唯一有效方法。术后为使裂孔处于最高位,利用气体或硅油的上浮力顶压裂孔处,促使裂孔尽快封闭和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患者需采取俯卧位(面部朝下)2-3 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天保持12-16 h,此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面部朝下的体位可为床上面朝下卧位以及坐位面朝下体位,临床观察发现:如果长久持续一种姿势,患者往往因体位不适难以坚持,而且长时间的强迫体位易引起胸骨痛、胸闷、颈肩酸痛、肢体麻木、失眠、受压部位出现压疮等不适,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甚至难以坚持下去,为了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在此期间的舒适度,巩固手术疗效,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临床体位护理过程中,陆续出现了海绵垫、中孔式充气枕头、俯卧枕、俯卧桌等辅助工具,然而这些辅助工具均不能够满足患者的舒适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玻切术后俯卧康复辅助工具不能够满足患者的舒适度要求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能够在对头部受压部位提供交替的减压运动,增加中药包层有利于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同时具有明目的效果,在俯卧时可以进行高频率的翻动,起到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包括头部装置、胸部装置和腹部联合腿部装置,所述头部装置与所述胸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胸部装置与所述腹部联合腿部装置一体连接;

所述头部装置内设置有若干个可交替充放气的气囊,所述气囊上连接有充气装置,所述气囊外侧周围设置有中药包层,所述头部装置中心设置有马蹄孔,所述马蹄孔周围分别设置有额垫、脸颊垫和下颔垫,,所述头部装置底部安装有角度调节支架,所述角度调节支架包括支撑框架和底座,所述支撑框架通过绑带固定在所述头部装置上,所述支撑框架和底座铰接连接,所述底座上两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支撑框架上连接有一个斜向下的支撑杆,支撑杆可放入所述凹槽中,通过将角度调节支架的支撑杆放入不同的凹槽就可以使头部装置调整成不同的角度,从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所述胸部装置为中空结构,所述胸部装置上设置有乳房凹槽,所述胸部装置底部安装有高度调节气囊,通过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来调节胸部的高度从而满足患者的舒适性要求。

所述腹部联合腿部装置包括自动控制装置和气袋,所述自动控制装置与所述气袋之间通过气管相连接,所述气袋的数量为多个,分为两组,由所述自动控制装置控制交替充放气产生波浪。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中药包层与皮肤接触层固定连接,中药包层内设置有用以可促睡眠和明目的中药,利用中药可以使患者接收“药气”,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治疗。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皮肤接触层材质为记忆棉,由于记忆棉材质柔软,可以增加皮肤与皮肤接触层接触时的舒适感,皮肤接触层包覆气囊和中药包层。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额垫、脸颊垫和下颔垫均固定连接在皮肤接触层上,可以使额垫、脸颊垫和下颔垫进行固定,可避免因眼睑及脸部局部皮肤受压而加重水肿现象的出现。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气袋的数量为十八个,气袋与自动控制装置相连接的气管的数量为两根,两根导气管与十八个气袋相连,使气袋分为两组交替充放气产生波浪,随着波浪的起伏,人体的受压迫部位每隔 6 分钟变换一次,相当于给病人每小时翻身 10次,每天翻身240次。高频率的翻动起到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同时波浪产生了间隙,使空气自然流通,让皮肤 24 小时呼吸新鲜空气。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头部装置、胸部装置和腹部联合腿部装置相对于水平面的高度依次降低,可以防止患者在进行俯卧时出现脑充血的现象,提高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两组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对患者的头部受压部位提供交替性的减压运动,通过中药包层可以达到促睡眠、明目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气袋的交替充放气产生波浪,可使患者受压部位定期变换一次,相当于使病人进行翻身运动,能够起到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同时,气袋的交替充放气过程也使患者与气袋接触的部位产生间隙,使空气自然流通,能够预防褥疮。

3、本实用新型头部装置下设置有角度调节支架,胸部装置下设置有高度调节气囊,患者可通过角度调节支架和高度调节支架来使床垫适应患者不同的姿势要求,从而满足不同患者的舒适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角度调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头部装置;101、气囊;102、皮肤接触层;103、中药包层;104、充气装置;105、马蹄孔;106、额垫;107、脸颊垫;108、下颔垫;109、角度调节支架;110、支撑框架;111底座、112、凹槽;113支撑杆;2、胸部装置;201、乳房凹槽;202、高度调节气囊;3、腹部联合腿部装置;301、自动控制装置;302、气袋;303、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于玻切术后促眠气垫减压俯卧床垫,包括头部装置1、胸部装置2和腹部联合腿部装置3,头部装置1用以对患者头部予以支撑,胸部装置2用以对患者胸部予以支撑,腹部联合腿部装置3用以对患者腹部及腿部予以支撑,头部装置1与胸部装置2固定连接,胸部装置2与腹部联合腿部装置3一体成型。

头部装置1包括若干个内部相互连通的气囊101,气囊101上连接有充气装置104,充气装置104用以对气囊101进行充放气工作,达到便于患者将气压调整至最舒适压力的目的,气囊101外侧周围设置有中药包层103,中药包层103用以通过皮肤接触和感受刺激来达到“入药”的目的,中药包层103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关节,直接通过嗅、味等感官系统让病人接受“药气”,中药的种类很多,而且不同种类的中药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根据自身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予以治疗,头部装置1最外层为皮肤接触层102,皮肤接触层102用以将气囊101与中药包层103予以包裹固定,也用以对额垫106、脸颊垫107和下颔垫108进行连接,皮肤接触层102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额垫106、脸颊垫107和下颔垫108,脸颊垫107、下颌垫和额垫106的应用避免了因眼睑及局部皮肤受压而加重水肿,头部装置1中心设置有马蹄孔105,设置马蹄孔105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俯卧时口鼻悬空,托起整个颜面,避免了术眼受压,利于呼吸,防止出现窒息现象,头部装置1底部安装有可对头部装置1进行角度调节的角度调节支架109,所述角度调节支架109包括支撑框架110和底座111,所述支撑框架110通过绑带固定在所述头部装置1上,所述支撑框架110和底座111铰接连接,所述底座111上两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112,支撑框架110上连接有一个斜向下的支撑杆113,支撑杆113可放入所述凹槽112中,通过将角度调节支架109的支撑杆113放入不同的凹槽112就可以使头部装置调整成不同的角度,从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胸部装置2为中空结构,胸部装置2上设置有乳房凹槽201,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可以根据患者身形大小对乳房凹槽201的深度进行自由调节,避免乳房受到压迫,胸部装置2底部安装有用以对胸部装置2进行上下调节的高度调节气囊202。

腹部联合腿部装置3包括自动控制装置301和若干个气袋302,所述气袋302为条形或者球形,所述气袋301分为两组,交替轮换充气和放气,自动控制装置301用以对气袋302进行自动充放气,可在床垫使用时降低人工操作的工作量,自动控制装置301与气袋302之间通过气管303相连接。

应用上述结构时:患者俯卧在该床垫上,头部与头部装置1相接触,头部装置1的马蹄孔105可以让患者口鼻悬空,托起整个颜面,避免了术眼受压,有利于呼吸,防止出现窒息感,同时,额垫106、脸颊垫107和下颔垫108的应用避免了因眼睑及局部皮肤受压而加重水肿;设置在胸部装置2的上的乳房凹槽201与患者胸部相贴合,可以通过对胸部装置2气囊101的调节达到防止压迫乳房的目的;设置在腹部联合腿部装置3上的自动控制装置301可以进行全自动、全天候的工作,气管303与气袋302相连接,使气袋302分为两组交替充放气产生波浪,随着波浪的起伏,人体的受压迫部位每隔6分钟变换一次,相当于给病人每小时翻身10次,每天翻身240次,高频率的翻动起到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同时波浪产生了间隙,使空气自然流通,让皮肤24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在提高舒适度的前提下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