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8958发布日期:2019-04-13 01:0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注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直接结合于药液瓶,且在触及皮肤的同时使药液通过注射针注入皮肤的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皮肤上穿出多个微细的孔,并将药物等投入体内的施术法(下面,称“多孔施术法”)广为实施,例如适用于消除皱纹、斑点、斑痕、萎缩纹、粉刺、雀斑、色素沉着等多种皮肤问题、维持头发健康并改善脱发以及肥胖治疗等。

这种多孔施术法利用受损皮肤组织的自生力使新的肌肤长出或通过微细的孔使药物等向体内渗透,从而可以获得较快的施术效果。

人体的皮肤大体可以区分为表皮层(epidermis)、真皮层(dermis)以及脂肪组织层(fat layer)。在如上述区分的各层中,占皮肤的相当一大部分的真皮层由乳头层和网织层构成。在乳头层配置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等,网织层包括作为与皮肤皱纹相关的胶原纤维的胶原蛋白、作为为皮肤赋予弹性的弹性纤维的弹性蛋白以及基质等。

如此,皮肤的视觉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真皮层的健康状态的影响,因而为改善皮肤状态而施行的各种方法大部分是针对真皮层的方法。

如上述,由于真皮层被表皮层保护,即使将欲传递至真皮层的药物涂覆于皮肤,多数情况下,达到真皮层的量和速度会显著下降。

对此,曾提出过为了使涂覆于表皮层的药物迅速传递至真皮层,施加压力或超声波振动的方案。

该方案虽然有不使表皮层受损的优点,但也存在为具备产生所企图的压力或超声波振动的机构而使费用上升、体积增加的缺点。

为克服这种缺点,用微细的针(下面,称“针(needle)”)在表皮层形成通孔后,将具有所企图的效果的药物涂覆于皮肤,来使药物传递至真皮层的方案广为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注册专利10-1760919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便地安装于储存有药液的药液筒而使用,且在针贴紧于皮肤的情况下,随着内部的压力变动使药液排出而迅速被皮肤吸收,从而能够实现增强使用方便性和提高药液投入性的注射装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注射装置,其结合于存储有药液的药液筒来将药液注入皮肤,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在一侧形成有用于结合于所述药液筒的入口的紧固部,在另一侧形成有开口部,且形成有使紧固部和开口部相通的通道;加压部件,其包括插入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形成有供药液通过的通孔,且随形状变形实施药液的吸入或排出动作的膜部件和形成于所述膜部件的外周缘而进行伸缩动作的侧壁;针座,其在一侧形成有以限制所述加压部件的方式结合于壳体的开口部的结合部,在上面形成有挡板,且具备贯通所述挡板而形成的多个针;以及导向帽,其在一侧形成有将针座收容于内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在另一侧形成有上板,且在上板形成有针所贯通的针结合管。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所述壳体形成有凸出形成于所述通道的周边的凸环和凹入形成于所述凸环的外周面的结合槽,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嵌入结合在所述结合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所述加压部件由侧壁的中间部位向内侧凹陷地凹入而形成凹部而成。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锥形连接部,其延续于所述膜部件而形成,且连接至侧壁的内周面的上端部,且在所述连接部形成有多个通孔。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在所述针座的开口部的周边形成有嵌入槽以使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嵌入结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在所述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形成有插入于嵌入槽的嵌入突起。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所述针是以药液能够通过的方式内部贯通且前端尖锐地形成的注射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所述针是棒形状且前端尖锐地形成的针灸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针座在挡板还形成有能够使药液流出的多个孔。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简便地安装于药液筒,并利用泵送功能使药液排出,来将为皮肤提供具有皮肤保湿、抗炎、缓解皮肤刺激、美白、改善皱纹等效果的多种营养成分的液状营养性粉剂通过针注入皮肤,从而不受场所的限制,既方便又简便,且具有能够实现经济效率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在另一方向部分地切开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加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加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2-壳体,4-加压部件,6-针座,7-针,8-导向帽,20-通道,22-凸环,24-结合槽,42-膜部件,43-侧壁,62-结合部,64-挡板,82-开口部,84-针结合管,432-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待后述的术语是考虑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而定义的,应被解释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概念和在该技术领域中通用或通常所认识的意思。

此外,当判断对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公知功能或构成的具体说明可能使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不清楚时,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处,为了对技术构成和作用的说明和理解的方便性和清楚性,这些附图中,一部分被夸张或简略而图示,各构成要素并非与实际的大小准确地一致。

附图中,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在另一方向部分地切开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加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加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装置A结合于存储有药液的药液筒100来将药液注入皮肤,其构成为包括:壳体2,其在一侧形成有用于结合于药液筒100的入口的紧固部,在另一侧形成有开口部,且形成有使紧固部和开口部相通的通道20;加压部件4,其包括插入于壳体2的内部,并形成有供药液通过的通孔421,且随形状变动实施药液的吸入或排出工作的膜部件42和以圆筒形形成于所述膜部件42的外周缘而进行伸缩动作的侧壁43;针座6,其在一侧形成有以限制加压部件4的方式结合于壳体2的开口部的结合部62,在上面形成有挡板64,且贯通所述挡板64形成有多个针7;以及导向帽8,其在一侧形成有以将针座6收容于内部的方式结合于壳体2的开口部82,在另一侧形成有上板,且在上板形成有针7所贯通的针结合管84。

所述壳体2形成有凸出形成于通道20的内侧周边的凸环22和凹入形成于所述凸环22的外周面的结合槽24。

因此,在所述结合槽24嵌入结合有加压部件4的一端部、即图4中的上端部。

所述加压部件4为在上下开口的形状,且侧壁43形成为长鼓形状。

亦即,侧壁43的中间部位向内侧凹陷地凹入而形成凹部432。

所述加压部件4的一端部,即参照图4便知,在下端部形成有插入于针座6的嵌入槽622的嵌入突起45。

形成于加压部件4的内侧的挠性膜部件42以凸出形状形成,且包括连续于所述膜部件42而形成,且连接至侧壁43的内周面的端部的锥形连接部46而构成,在所述连接部46形成有多个通孔421。

连接部46形成为从膜部件42越趋向针7侧,直径越扩张的锥形形状,从而当加压部件4被按压时,能够顺畅地执行膜部件42和侧壁43的伸缩动作,且对填充至连接部46的药液加压来容易向针7侧推出,此外,由于具有被扩张的容积,能够使药液的填充容量增大。

药液筒100的药液可以通过通孔421移动,因而药液能够流入加压部件4的内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加压部件4的挠性膜部件42进行向下部凸出或向上部凹陷地变化的形状变形,同时,凹部432也将起到被折起或展开的作用,且利用这些加压部件4的形状变形,将发挥吸入药液的力或推药液的力。

针座6在一侧形成有以限制加压部件4的方式结合于壳体2的开口部26的结合部62,在上面形成有挡板64,且形成有具有贯通所述挡板64的通道660的凸台66,在各个凸台66分别结合有针7、7'。

在结合部62,向圆周方向形成有嵌入槽622。

针7是以药液能够通过的方式内部贯通,且前端尖锐地形成的注射针(injection needle)。

或者,针7’是棒形状且前端尖锐地形成的针灸针(Acupuncture Needle)。

在适用作为针灸针的针7’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以药液能够通过针座6的方式,在挡板64还形成有多个孔642。

因此,药液能够通过多个孔642流出。

在所述针座6的开口部82的周边形成有嵌入槽622,以使加压部件4的嵌入突起45能够嵌入结合。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药液筒100结合壳体2,并在壳体2的内部结合加压部件4和针座6后,结合导向帽8来完成组装。

之后,使导向帽8接触于皮肤200后,若用手按压药液筒100,则药液通过通孔421流入加压部件4的同时,壳体2将滑入导向帽8的内部(参照图5)。

由于会对加压部件4内的药液施加压力,因而可以通过针7排出而注入皮下层。

由于药液具有粘性,在通过针7注入的初期,加压部件4的内部压力会增加,因而膜部件42将向上方膨胀(参照图5)。

之后,将手拿开,则加压部件4利用弹性复原力恢复原状,且随着加压部件4内加压状态的解除,壳体2将上升,膜部件42将如图4恢复至向下方凸出的原来状态。此时,药液将再次通过通孔421进入加压部件4内。

之后,若再次用手按压药液筒100,随着加压部件4如图5向上方膨胀,加压部件4内的药液通过针7排出,之后,若将手拿开,则随着在反复恢复至原来状态的过程,可以连续反复药液的注入和中断。

在针7’为针灸针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针灸针对皮肤200进行穿孔后,原本积于加压部件4的药液可以通过针座6的挡板64的孔642流入导向帽8的内部后,通过针7’所贯通的通道660和针结合管84涂覆于皮肤,且原本涂覆于皮肤200的药液可以利用皮肤200的穿孔流入皮下层。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不但可以实施未例示的各种变形和应用,还可以实施构成要素的置换和向等同的其他实施例的变更,因而关系到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的变形和应用的内容应被解释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