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固定药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1456发布日期:2019-05-15 23:05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固定药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流用药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引流的自固定药线。



背景技术:

药线亦称药捻,最早记载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是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药线对于窦瘘管壁组织,具有腐蚀脱管功效,窦瘘管壁腐蚀液化以后,会随着药线流出,具有引流作用,尤其适用于多管道、多外口的支管部分,可避免周围组织损伤,保护功能与形态,利于术后康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然而临床常规使用的药线往往将药线插入管腔后,药线伸出体外的一端采用胶布固定,患者因行动反复摩擦,导致胶布容易与皮肤脱离,从而导致药线脱落在外。对于较大深腔,药线则容易掉入腔内,若掉入位置过深,无法用镊子取出,药线会对患处造成异物刺激,加重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固定药线,能够在胶布脱落后,避免药线掉入腔内,从而避免加重感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固定药线,包括:药线;与所述药线的尾端连接的非吸收编织线;当所述自固定药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药线的前端伸入病灶处,所述非吸收编织线远离药线的一端位于人体外。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药线的尾部连接非吸收编织线,能够在药线掉入腔体较深处且无法采用镊子取出时,直接拉扯非吸收编织线位于体外的一端将药线拉出体外,避免药线对患处造成刺激,进而加重感染。

优选地,所述非吸收编织线的线径≥0.35mm,打结抗拉强度≥21.2N。

优选地,所述药线为桑皮纸搓制而成;当所述桑皮纸搓制前,所述非吸收编织线位于所述桑皮纸的表面上的距离为预设距离,所述非吸收编织线位于所述桑皮纸外的长度为预设长度。

上述结构中,将非吸收编织线在桑皮纸搓制前就伸入预设距离,得到搓制后的自固定药线在非吸收编织线与药线连接处的强度增加,在使用过程中避免拉扯非吸收编织线时,由于连接处强度不够,导致药线无法被拉出。

优选地,所述预设距离为所述桑皮纸搓制前的长度的1/3~1倍。

上述结构中,通过将非吸收编织线伸入桑皮纸内1/3~1倍,能够保证在桑皮纸搓制制成药线后,非吸收编织线和药线不易脱落。

优选地,所述预设长度为3~10cm。

上述结构中,将非吸收编织线留在药线外的长度设定为3~10cm,避免非吸收编织线太短随着药线一起落入腔体内,当非吸收编织线太长就会裸露在外,使得患者感到异物感。

优选地,所述自固定药线还包括:医用双面胶带,所述医用双面胶带与药线的尾端粘结。

在药线的尾端粘结医用双面胶带,能够将药线的尾端固定在人体的皮肤上,避免药线脱落在外。

优选地,所述医用双面胶带为抗过敏双面胶。

上述结构中,采用抗过敏高粘双面胶能够避免患者粘有医用双面胶带的区域的皮肤出现过敏反应,而且抗过敏高粘双面胶粘性较强,患者因走路反复摩擦也不至于脱落。

优选地,所述医用双面胶带与药线的粘结区域沿着药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0.5cm~2.5cm。

优选地,所述非吸收编织线为7号医用真丝编织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固定药线,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药线的尾端连接非吸收编织线,能够在胶带脱落后,即使药线落入腔内,仍有部分非吸收编织线能够露出,从而通过拉扯非吸收编织线将药线拉出,解决了由于药线掉入腔内的位置过深,导致镊子无法取出而加重感染,且非吸收编织线的价格低廉,能够在保证医疗卫生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自固定药线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固定药线的具体实施例在未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具体实施例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桑皮纸,2-7号医用真丝编织线,3-药线,4-医用双面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实施例1】

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自固定药线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药线3,与药线3的尾端连接的非吸收编织线,该非吸收编织线的线径≥0.35mm,打结抗拉强度为21.2N,通过限制非吸收编织线的线径和打结抗拉强度。避免当药线3落入腔体内时,运用非吸收编织线将药线3拉出时,由于非吸收编织线受力过大,导致非吸收编织线断裂,从而无法拉出落入腔体内的药线3。非吸收编织线的各项参数列于表1中,非吸收编织线的线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好是0.35mm~0.399mm中选值,能够普遍适用各种直径的药线3。

【表1】

本实施例中,非吸收编织线采用7号医用真丝编织线2,其线径为0.35mm、打结抗拉强度为21.2N。当然了,非吸收编织线也可以是医用聚酰胺缝合线、医用聚丙烯缝合线或者医用聚酯缝合线等,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药线3采用桑皮纸1搓制而成,主要是由桑皮纸1搓制对折后再将药线3分为1号-5号,对应长度为11cm-2.7cm,具体各种药线3的长度以及非吸收编织线的长度如下表2所示。

药线3和非吸收编织线均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能在引流部位创造一个良好的无菌环境,避免患处接触细菌导致病情加重。

通过在药线3的尾端连接非吸收编织线,能够在病灶位于较深的腔体内且由于药线3落入腔体内,无法用镊子将药线3扯出时,通过与药线3尾端连接的非吸收编织线将药线3扯出,避免药线3停留在腔体内,对患处造成刺激,加重感染。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的药线3为桑皮纸1搓制而成,在桑皮纸1搓制前,将非吸收编织线伸入桑皮纸1内预设距离,非吸收编织线有一部分长度留在桑皮纸1外,该长度为预设长度。并设定预设距离为搓制前得桑皮纸1的长度的1/3~1倍,预设长度为3~10cm。实施例1中的1号~5号的药线3对应的非吸收编织线伸入桑皮纸1内的长度与非吸收编织线留在桑皮纸1外的长度均如下表2所示。

通过将一段长度的非吸收编织线搓制在药线3中,能够增加药线3的尾端和非吸收编织线的连接强度,避免由于尾端直接相连时,非吸收编织线受力大而导致药线31的尾端与非吸收编织线断开,从而导致无法扯出落入腔体内的药线3。

当预设距离相对于搓制前桑皮纸1的长度小于1/3倍,在使用较大的外力拉扯非吸收编织线时,仍有可能将非吸收编织线从药线3中拉出。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实施例3的药线3的尾端连接有医用双面胶带4。

如图1所示,在桑皮纸1搓制前,将非吸收编织线的一端放置在桑皮纸1的表面,非吸收编织线位于桑皮纸1的表面为预设距离,将桑皮纸1搓制后对折形成药线3,此时,非吸收编织线的其中一端位于搓制后的药线3内。搓制完成后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再将医用双面胶带4粘贴在搓制后的药线3靠近非吸收编织线的尾部两端,医用双面胶带4与药线3的粘结区域沿着药线3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0.5~2.5cm。

具体1号~5号的药线3对应的医用双面胶带4与药线3的粘结区域的长度均如表2所示。

具体的,医用双面胶带4可以与非吸收编织线连接,也可以与非吸收编织线不连接。

其中,医用双面胶带4为抗过敏双面胶,包括胶粘层和离型纸构成,胶粘层采用符合国际FDA食品级标准的医用原料热熔胶制作,基材为PET,离型纸为白色格拉辛防粘纸,胶粘层的粘度为7825cps,环球软化点为100.8℃。采用该抗过敏双面胶剥离时不会残留胶在皮肤上,节省了清理所需的时间,保证胶带的稳定性,且粘度较高,因此能够牢固地粘贴在皮肤上,不易脱落,能够抗过敏,不刺激皮肤,减少患者由于医用双面胶带4引起的过敏反应。

限制医用双面胶带4与药线3的粘结区域沿着药线3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能够防止粘结区域过长导致与皮肤粘贴面积过大,导致不舒适,太短的话会导致医用双面胶带4无法与皮肤很好的粘合,导致在患者走动后从皮肤上脱落,无法起到固定药线3的作用。上述药线3、7号医用真丝编织线2和医用双面胶带4均耐高温,可以采用高温高压蒸汽方式灭菌。

【表2】

上述3种实施例的应用范围广泛,无论体表或者腔体单纯或者复杂性瘘管、窦道,甚至是其他需要引流冲洗的部位或者临床均可使用该自固定药线。

采用自固定药线治疗窦瘘疾病患者138例,引流效果好且为出现药线3脱落或者陷入窦瘘腔道内部情况。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