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止液滴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6640发布日期:2018-12-18 21:1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自动止液滴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止液滴斗。



背景技术:

目前,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是常用的医疗器械,其一般包括瓶塞穿刺器、滴斗、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静脉输液针,由输液导管将它们串连在一起。药液经瓶塞穿刺器流入,经滴斗的出口,流入输液导管,经药液过滤器、静脉输液针进入人体。在临床输液过程中,需要陪护者密切关注药液的液面,否则会出现输液瓶内药液已输完而未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出静脉输液针头的现象,这会导致血液回流到输液器导管内或液面下降过低而导致气体进入人体造成气栓等不良后果。如果患者继续输液,需将滴斗下端管路中的空气处理掉,通常采用挤压缠绕导管的方式将导管内的空气挤回滴斗内,或者拔出静脉针重新进行排气操作更换静脉针再进行静脉穿刺。以上两种方法均繁琐费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患者的精神负担。

申请号:201310191573.2公开了一种自动止液滴斗,包括滴斗盖和滴斗体,滴斗盖设置在滴斗体的顶部,所述滴斗体由内滴斗、外滴斗组成,内滴斗内壁与滴斗盖结合组成内滴斗腔,内滴斗腔顶部配合有排气孔,内滴斗腔上部的滴斗盖上设有滴斗进液管,内滴斗底端的内滴斗出液口上部设置有药液过滤膜;外滴斗内壁、滴斗盖及内滴斗外壁结合组成外滴斗腔,外滴斗腔配合有可开合的进气孔,外滴斗腔下部设有滴斗出液口。

现有技术的自动止液滴斗药液过滤膜设置在内滴斗内侧,内滴斗通过环己酮或其他胶黏剂粘贴固定于滴斗盖,而环己酮或其他胶黏剂对过滤膜有腐蚀性,从而影响药液过滤膜的过滤性能,导致过滤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内滴斗不需要采用胶黏剂固定的自动止液滴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自动止液滴斗,包括滴斗盖和滴斗体,滴斗盖设置在滴斗体的顶部,滴斗体包括内滴斗和外滴斗,内滴斗腔顶部的滴斗盖顶壁上设有排气孔和进液管,排气孔设有排气过滤膜,外滴斗顶部的滴斗盖顶壁上设有进气口,外滴斗下部设有滴斗出液口,滴斗盖顶壁上垂直设有圆筒形的滴斗盖内侧壁、滴斗盖中侧壁和滴斗盖外侧壁,滴斗盖内侧壁的下端设有直径大于滴斗内侧壁的内径的过滤膜腔,内滴斗包括内滴斗上筒体、内滴斗圆台侧壁和内滴斗下筒体,内滴斗上筒体的上端设置于滴斗盖内侧壁与滴斗盖中侧壁之间,内滴斗上筒体的下端与内滴斗圆台侧壁的大端相连接,内滴斗圆台侧壁的小端与内滴斗下筒体相连接,外滴斗包括外滴斗圆台侧壁、外滴斗上筒体和外滴斗下部,外滴斗上筒体的上端设置于滴斗盖中侧壁与滴斗盖外侧壁之间,外滴斗上筒体的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的大端相连,外滴斗圆台侧壁的小端与外滴斗下部相连,药液过滤膜的直径等于过滤膜腔的直径,药液过滤膜设置在过滤膜腔内,内滴斗上筒体的下端圆周均布设有多个凸起,凸起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相接触。

内滴斗是通过其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之间相接触,固定在滴斗盖与外滴斗圆台侧壁之间,不需要胶黏、超声焊接或者热合等其他工艺,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从而不会对药液过滤膜造成损伤,影响过滤效果。凸起使内滴斗上筒体与外滴斗圆台侧壁之间存在通气间隙,使外滴斗通过进气口与外界空气相连通。

所述内滴斗还包括内滴斗环形面,内滴斗上筒体的下端与内滴斗环形面的外圆垂直相连,内滴斗圆台侧壁的大端与内滴斗环形面的内圆相连接,内滴斗环形面的外侧与外滴斗圆台侧壁相接触,所述内滴斗环形面的下侧圆周均布设有多个凸起,凸起的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相接触。

所述内滴斗环形面的下侧圆周均布设有四个凸起,增大了内滴斗与滴斗盖的固定强度。

所述内滴斗上筒体的长度大于外滴斗上筒体的长度,内滴斗上筒体的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的中部相接触。

外滴斗上筒体的上端通过胶黏、超声波焊接或者热合工艺固定设置于滴斗盖中侧壁与滴斗盖外侧壁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动止液滴斗组装方便,药液过滤膜直接压合在滴斗盖的过滤膜腔内,内滴斗与滴斗盖的固定不采用胶黏、超声焊接或者热合等其他工艺,从而不会对药液过滤膜造成损伤,过滤效果好,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止液滴斗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止液滴斗局部放大图

图中:

1、滴斗盖 2、内滴斗 3、外滴斗 4、药液过滤膜

5、排气膜 11、滴斗盖顶壁 12、滴斗盖内侧壁 13、内滴斗盖中侧壁

14、滴斗盖外侧壁 15、进液管 16、过滤膜腔 17、排气孔

21、内滴斗上筒体 22、内滴斗环形面 23、内滴斗圆台侧壁 24、内滴斗下筒体

25、凸起 31、外滴斗圆台侧壁 32、外滴斗上筒体 33、外滴斗下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止液滴斗,包括滴斗盖1和滴斗体,滴斗盖1设置在滴斗体的顶部,滴斗体包括内滴斗2和外滴斗3,内滴斗2腔顶部的滴斗盖顶壁11上设有排气孔17和进液管15,排气孔17设有排气膜5,外滴斗3顶部的滴斗盖顶壁11上设有进气口,外滴斗3下部设有滴斗出液口,滴斗盖顶壁11上垂直设有圆筒形的滴斗盖内侧壁12、滴斗盖中侧壁13和滴斗盖外侧壁14,滴斗盖内侧壁12的下端设有直径大于滴斗内侧壁12的内径的过滤膜腔16,内滴斗2包括内滴斗上筒体21、内滴斗圆台侧壁23和内滴斗下筒体24,内滴斗上筒体21的上端设置于滴斗盖内侧壁12与滴斗盖中侧壁13之间,内滴斗上筒体21的下端与内滴斗圆台侧壁23的大端相连接,内滴斗圆台侧壁23的小端与内滴斗下筒体24相连接,外滴斗3包括外滴斗圆台侧壁31、外滴斗上筒体32和外滴斗下部33,外滴斗上筒体32的上端设置于滴斗盖中侧壁13与滴斗盖外侧壁14之间,外滴斗上筒体32的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的大端相连,外滴斗圆台侧壁31的小端与外滴斗下部33相连,药液过滤膜4的直径等于过滤膜腔16的直径,药液过滤膜4设置在过滤膜腔16内,内滴斗上筒体21的下端圆周均布设有多个凸起25,凸起25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相接触。

内滴斗2是通过其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之间相接触,固定在滴斗盖1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之间,不需要胶黏、超声焊接或者热合等其他工艺,从而不会对药液过滤膜4造成损伤,影响过滤效果,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进一步的,为了增大了内滴斗2和滴斗盖1的固定强度,内滴斗2还可以包括内滴斗环形面22,内滴斗上筒体21的下端与内滴斗环形面22的外圆垂直相连,内滴斗圆台侧壁24的大端与内滴斗环形面22的内圆相连接,内滴斗环形面22的外侧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相接触,在内滴斗环形面22的下侧圆周均布设有多个凸起25,凸起25的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相接触。

优选的,内滴斗环形面22的下侧圆周均布设有四个凸起25。

内滴斗上筒体21的长度大于外滴斗上筒体32的长度,内滴斗上筒体21的下端与外滴斗圆台侧壁31的中部相接触。

外滴斗3上筒体的上端通过胶黏、超声波焊接或者热合工艺固定设置于滴斗盖中侧壁13与滴斗盖外侧壁14之间。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输液完成后,药液过滤膜4的亲水特性使得空气无法通过,从而形成自动止液。当带有该滴斗的输液器重新与输液瓶连接,药液进入到内滴斗2后,将输液器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膜5经排气孔排出,随着输液器中空气的逐渐排出,新换输液瓶中药液将持续流入内滴斗腔,经内滴斗下筒体24流入外滴斗3进入输液导管中,从而实现自动止液后的连续输液功能。当全部输液过程完成后,由于自动止液功能的存在,滴斗及滴斗下输液管内的药液将无法继续输注到患者的静脉内,此时,医护人员可将处于常闭状态的进气口打开,这样外界空气会通过进气口过滤后进入到外滴斗腔,从而可将滴斗与其下端输液导管内的药液继续输注到患者静脉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药液完全输注,避免了因药液浪费而降低疗效。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