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内科脉搏测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4997发布日期:2018-10-09 19:3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脉搏测量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心内科脉搏测量器。



背景技术: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现有的脉搏测量器只能实时读取数据,同一个使用者在多次测量时还需要额外的记录下来,不便于测量,现有的技术很难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脉搏测量器只能实时读取数据,同一个使用者在多次测量时还需要额外的记录下来,不便于测量的问题,提供一种心内科脉搏测量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心内科脉搏测量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顶端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上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红外发射管,所述下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红外发射管电性连接的红外接收管、信号处理器、单片机以及数据存储器,所述信号处理器包括与所述红外接收管电性连接的放大器,所述单片机与所述数据存储器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管为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红外接收管为硫化镉光敏电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AT89C5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数据存储器包括暂存器和硬盘。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数据存储器、显示屏,可以将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显示屏依次显示出来,可以直观的看出每次测量的数值,从而更加科学、方便的掌握测量者的健康情况。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实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测量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量器的系统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放大器的系统框图;

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显示屏;4、凹槽;5、红外发射管;6、红外接收管;7、信号处理器;8、单片机;9、数据存储器;10、放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心内科脉搏测量器,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的顶端设置有显示屏3,显示屏3的一侧设置有凹槽4,上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红外发射管5,下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与红外发射管5电性连接的红外接收管6、信号处理器7、单片机8以及数据存储器9,信号处理器7包括与红外接收管6电性连接的放大器10,单片机8与数据存储器9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

上壳体1和下壳体2通过转轴连接,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增加了测量器的物理性质以及耐磨性。

红外发射管5为红色发光二极管,红外接收管6为硫化镉光敏电阻,为测量脉搏提供必备的硬件条件。

单片机8的型号为AT89C51,处理速度快,能耗低。

数据存储器9包括暂存器和硬盘,便于将测量数据存储起来,以及在下次测量时读取出来。

具体的工作时,使用时,测量者将手指放入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然后打开开关,红外发射管5以及红外接收管6通过红色发光二极管和硫化镉光敏电阻实现对手指血容量变化的测量,在通过信号处理器7将信号放大以及滤波器的作用将信号传递给单片机8,单片机8将测量数据通过硬盘存储起来,并且将测量数据依次通过显示屏3显示出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数据存储器、显示屏,可以将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显示屏依次显示出来,可以直观的看出每次测量的数值,从而更加科学、方便的掌握测量者的健康情况。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实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