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379发布日期:2019-03-22 19:4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人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因,总的患病率在2.4%左右,但国人的患病率高达7%,其导致的出血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占到第3位,被医学界称为“脑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约占所有脑动脉瘤的2.9%-6.2%,其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基底动脉顶端、颈内动脉末端等位置的动脉瘤,与一些重要的穿支动脉相邻(丘脑前穿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等)。

脑分叉宽颈动脉瘤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以及复杂的类型,单纯弹簧圈栓塞难以达到致密稳定填塞,尽管各种球囊及X或Y型支架及其他辅助装置不断出现,但总的来说,球囊辅助时有较高的血栓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支架辅助栓塞时的抗栓治疗增加了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尤其是破裂动脉瘤的急性期治疗,同时也存在支架内再狭窄问题。近年来基于“载瘤动脉重建”的理念提出,载瘤动脉腔内导流装置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但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侵扰载瘤动脉过多容易造成穿支闭塞、血栓形成和远期栓塞以及装置到位操作难度较大等等,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植入手术引起急性血栓是血管内栓塞术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因此围手术期必须使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然而抗栓药物的应用可能干扰瘤内血栓形成,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最新研究也显示出了其较高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那么,有没有不需要抗栓治疗,不干扰载瘤动脉并且能够治愈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呢。

为达到动脉瘤囊内栓塞和瘤颈口血流导向双重目的,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概念被提出并且国外这种装置,比如说WEB及LUNA正在进行研究中,该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包括由内、外层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内、外层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顶部和底部汇聚成一点,顶部对应远端,底部对应近端,其中底部汇聚点外凸于编织网体而用于与输送装置相连,交叉的两条编织丝通过编织网体外侧的生物胶粘接在一起。

使用时,输送装置与编织网体的底部相连,通过输送装置将编织网体植入载瘤动脉的载瘤体内,载瘤动脉内无多余栓塞材料,自封闭一体形态结合低孔隙率网状结构能够阻碍血流进入动脉瘤,达到局部血流导向作用,有效解决弹簧圈栓塞时难以致密填塞或者填塞过多易凸入载瘤动脉这一弊端,从而有效避免造成分支血管闭塞,而且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降低手术出血风险。Pierot L的报道显示WEB治疗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1年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6%,同时有26%的瘤颈残余。现有的传统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具有一定的不足:1、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顶部汇聚,导致编织的顶部较硬,而编织网体的顶部与动脉瘤的接触较为紧密,较硬的顶部会对动脉瘤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造成动脉瘤的破裂损伤,此外,生物胶位于编织网体外侧,外凸的生物胶也容易损伤动脉瘤;2、编织网体近端即底部的突出部分因为落入到载瘤动脉内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血夜输送造成一定的影响;3、部分动脉瘤内皮化速度较慢,影响动脉瘤痊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囊内栓塞导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编织网体远端较硬而容易损伤动脉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动脉瘤治疗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包括由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经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汇聚形成的近端汇聚点,近端汇聚点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输送装置相连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维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编织网体侧壁汇聚形成侧壁汇聚点。

所述输送装置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编织网体的内侧。

所述编织网体的远端为扁平状结构。

编织网体内设有连接编织网体近端与远端的抗拉丝。

所述编织网体呈椭圆状结构,椭圆状结构的短径两端分别对应近端和远端。

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由镍钛合金制成。

交叉的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通过连接体连接,连接体由生物胶或焊剂形成,连接体位于编织网体的内侧。

外层的编织丝的外表面涂有phVEGF基因。

phVEGF基因涂于编织网体的近端一侧。

本实用新型中动脉瘤治疗装置的技术方案为:

动脉瘤治疗装置,包括输送装置,输送装置上连接有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包括由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经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汇聚形成的近端汇聚点,近端汇聚点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输送装置相连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维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编织网体侧壁汇聚形成侧壁汇聚点。

所述输送装置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编织网体的内侧。

所述编织网体的远端为扁平状结构。

编织网体内设有连接编织网体近端与远端的抗拉丝。

所述编织网体呈椭圆状结构,椭圆状结构的短径两端分别对应近端和远端。

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由镍钛合金制成。

交叉的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通过连接体连接,连接体由生物胶或焊剂形成,连接体位于编织网体的内侧。

外层的编织丝的外表面涂有phVEGF基因。

phVEGF基因涂于编织网体的近端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编织丝分为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类似于经纬度,其中经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汇聚成近端汇聚点,保证近端汇聚点的硬度,以保证输送装置连接结构能有效的与输送装置连接;维线编织丝则在编织网体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编织网体侧壁汇聚形成侧壁汇聚点,而不是在编织网体的远端汇聚,因此编织网体的远端硬度相比汇聚点而言要软的多,可以有效避免编织网体的远端损伤动脉瘤。

进一步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编织网体的内侧,避免输送装置连接结构落入载瘤动脉而影响正常的血夜输送。

进一步的,连接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的连接体也位于编织网体内侧,可以避免连接头外凸而损伤动脉瘤。同时连接体位于编织网体内侧,可以保证编织网体外表面有效的涂有phVEGF基因的面积,可有效促进动脉瘤的愈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1中经线编织丝与维线编织丝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动脉瘤治疗装置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包括输送装置和动脉瘤治疗装置,动脉瘤治疗装置包括由经线编织丝5和维线编织丝4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1,经线编织丝5和维线编织丝4由镍钛合金制成,经线编织丝类似于经度线一样,维线编织丝类似于维度线一样,其中经线编织丝处于维线编织丝的内侧。经线编织丝5在编织网体的近端8汇聚形成近端汇聚点6,近端汇聚点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输送装置相连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7,输送装置连接结构位于编织网体的内侧,输送装置包括导管和输送导丝10,输送导丝10伸入到编织网体的内部与输送装置连接结构7相连,启动解脱仪器之前,输送导丝与编织网体是不会分离的,在启动解脱仪器之后,输送导丝可以与编织网体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分离,其中输送装置连接结构本身属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的改进在于输送装置连接结构的位置。维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编织网侧壁汇聚形成侧壁汇聚点13,编织网体的远端3为扁平结构,编织网体内设有连接编织网体近端与远端的抗拉丝2。本实施例中交叉的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通过连接体12连接,连接体由生物胶固化形成,也就是说交叉的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是通过生物胶粘接在一起的,连接体位于编织网体的内侧。

编织网体的近端一侧(图1中虚线区域内)的外表面上涂有phVEGF基因。在导流装置上涂布phVEGF基因属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的关键在于phVEGF基因的涂布位置,及phVEGF基因与连接体位于编织网内侧的协同作用,由于连接体位于编织网体的内侧,因此连接体不会外凸于编织网体,这样可以增加编织网体上有效的基因涂布面积,以及基因与动脉瘤的有效接触面积,假想一下,如果连接体位于编织网体的外侧,连接体会直接与动脉瘤接触,涂布有基因的对应编织丝不能与动脉瘤有效接触,因此就会减小基因的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在进行正常人体手术时,微导管11进入病变血管8动脉瘤病变处,随后整个编织网体在微导管内腔前进,直至其远端到达动脉瘤9瘤口。保持鞘管不动,往前推动输送装置,使得编织网体逐渐往动脉瘤内移动。在此过程中,编织网体会不断的自动膨胀。随着整个编织网体被推出鞘管外,编织网体将会完全被释放在动脉瘤内。然后启动连接在输送装置近端的解脱仪器,使得输送装置与编织网体的连接点熔断,于是输送装置和编织网体分离,输送装置与编织网体的分离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本实用新型中,编织丝并不在编织网体的远端汇聚,因此可以保证编织网体远端的软度,避免编织网体的远端对动脉瘤冲击过大而损伤动脉瘤,同时远端扁平状的结构增加远端与动脉瘤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减小对远端的冲击力,避免动脉瘤的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编织网体也可以不是椭圆形状,其可以根据动脉瘤本身的形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基本类型可以包括球面、椭圆面、抛物面、双曲面、圆锥面等;交叉的编织丝也可以通过焊接形式连接在一起;经线编织丝也可以位于维线编织丝的外侧。

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结构如图1~3所示: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各动脉瘤治疗装置实施例中所述的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