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通道形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8540发布日期:2019-02-26 17:5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组织内通道形成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形成皮下通道的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通道形成器。



背景技术:

组织内通道形成器,是骨科、整形科、创伤修复科、脑外科等临床医师需要在组织内形成通道时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主要应用在带皮肤的血管皮瓣翻转植皮或带肌肉的血管皮瓣植皮等覆盖患者缺损组织时,需要将翻转的血管皮瓣等组织穿过皮下通道再覆盖到需要植皮、组织覆盖的组织缺损部位。在传统的手术中,医师没有专用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常常用骨膜剥离器、血管钳、组织钳等器械代替皮下通道形成器。但用上述器械代替通道形成器常见有以下缺点:(1)通道形成长短、宽窄不合适,比如用血管钳代替组织内通道形成器时,由于血管钳前端较短,不能达到通道需要的长度,且血管钳前端钳体张开时为前大后小结构,形成的通道大小不一,在操作时,为了达到远端通道的形成,常常将通道近端过分扩大,造成了人为的组织损伤、出血;比如用骨膜剥离器代替组织内通道形成器时,由于骨膜剥离器宽度有限,一般为5mm-15mm宽,当我们需要较大的组织内通道时,常常达不到通道大小、宽窄的要求,有时为了达到所需要的宽度,操作者常用暴力左右移动骨膜剥离器,由于力度难以掌握,常常造成医源性损伤。(2)非专业化器械,以往用其他器械形成组织内通道,其他器械均不是为形成组织内通道而设计的专用的器械,设计使用目的不同,应用场景不同,使用缺点大。(3)非一体化设计,利用其他器械形成通道后,仍需再次夹持需通过通道的组织通过通道,需要应用多种其他器械,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难度,反复损伤组织,增加了手术创伤,加大了手术风险,影响了创面愈合,造成植皮区坏死或者增加感染概率等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捷安全、形成通道大小合适并能直接将目标组织穿过通道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使用该通道形成器能降低组织内通道形成的难度,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包括手持部和由两根交叉夹持杆通过转轴相连构成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杆前端设有与夹持部所在平面垂直的通道形成杆,两根通道形成杆相互平行;所述手持部内侧设有锁紧件。

所述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杆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朝向内侧。

所述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杆的头部渐细,外轮廓圆滑。

所述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杆的长度大于夹持杆的长度。

所述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杆前端内侧设有防滑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通道形成方便,仅需在需要形成通道的组织内插入通道形成杆,然后利用后端手持部撑开,就可得到通道,即“一插、一撑、一通道”。(2)通道形成大小、长度可控,通道形成器的长度、大小可设计小、中、大等多种型号大小的通道形成器,利用型号不同的通道形成器可在组织内形成操作者需要的长度、需要的通道大小,因两根通道形成杆相互平行,因此利用该装置形成的通道其远近端大小相对均匀,避免出现利用传统止血钳等形成通道一端大,另一端小的缺陷,同时提高了有效剥离,减少出血和组织损伤。(3)通道形成杆的头部逐渐变细(钝头设计)有利于顺利进入组织,截面为圆滑的直角梯形设计有利于侧方组织的扩开,该设计在组织通道形成时,一方面提高了剥离组织的效率,另一方面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损伤,减少了医源性损伤。(4)一体化设计,既是通道形成器,又可将组织夹持通过已形成的通道到达目的区域,一种器械两种用法,减少了器械使用率,减少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道形成杆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持部;2-夹持部;3-锁紧件;4-通道形成杆;5-截面;6-防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织内通道形成器,该装置主要用于骨科、创伤修复科,需要形成皮下通道时,是基于用骨膜剥离器、血管钳、组织钳等器械代替皮下通道形成器所遇到的各种缺陷的改良,该装置设计如下(见图1):主要包括设有指圈的手持部1,与手持部1相连的夹持部2,夹持部2由两根交叉夹持杆通过转轴相连,该转轴可以为固定销,手持部1的内侧设有锁紧件3,两个锁紧件3均设有卡齿且相互配合(见图3),用于控制夹持部2张开的大小。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两根夹持杆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一根通道形成杆4,该通道形成杆4与夹持部2所在的平面垂直,两根通道形成杆4相互平行;通道形成杆4的头部(即前端)逐渐变细,外轮廓圆滑(即钝头设计见图2);两根通道形成杆4相互平行的设计,解决了以往血管钳等装置因夹持杆交叉造成后端开口小前端开口大的缺陷,实现了在组织内形成的通道前后均匀,大小一致。通道形成杆4的截面5最好设计为直角梯形,直角朝向内侧,此时,梯形的锐角所在区域起到刀片的作用更有利于组织的剥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梯形外轮廓圆滑,即实际上该梯形为倒圆角的梯形,不仅实现了快速剥离同时避免了因划伤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出血。为了形成通道,通常,通道形成杆4的长度大于夹持杆的长度。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可以设计成设计小、中、大等多种型号,通道形成杆也可预先设计成不同的长度,利用型号不同的通道形成器可在组织内形成操作者需要的长度、需要的通道大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在通道形成杆4前端内侧最好设有防滑条6,用于夹持生物组织或者其它物件,将组织夹持穿过已形成的通道到达目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在需要在皮下、组织内形成通道时,首先在皮下或者组织内通道两端切开需要形成的通道宽度(一般为5mm-15mm宽)的皮肤或者组织,然后使用组织内通道形成器,将通道形成杆4从切口处缓慢插入需要形成通道长度的位置,利用手持部的指圈撑开,即可形成所需大小的通道。还可以利用此通道器,将组织夹持通过已形成的通道到达目的区域。一种器械两种用法,减少了器械使用率,减少手术时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主要应用在需要形成组织内通道时,其剥离范围精准,且剥离远近端通道大小一致,通道形成杆截面设计为圆滑的直角梯形,在剥离组织形成通道时不易损伤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且不易左右、上下滑动,工作效率较高,可以一次即形成组织内通道,减少多次扩通道造成的损伤,且该装置既能形成组织内通道,又能将需要穿过通道的组织夹持住并顺利穿过通道,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更减少了患者组织损伤,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有利于手术高质快捷完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