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7717发布日期:2018-11-07 20:5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



背景技术:

麻醉机是用来进行吸入麻醉和呼吸管理的重要医疗设备,麻醉呼吸管路是麻醉机直接管理患者呼吸气体和人工通气的管道系统,麻醉呼吸回路结构目前在麻醉管理、术后监护以及重症病人和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其呼吸管路结构影响呼吸的正确性,目前,医院使用的麻醉呼吸管路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管路易变形,影响使用,并且管路之间的连接不牢固,易脱落。

公开号为CN20421955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麻醉呼吸管路,包括Y型呼吸管,过渡接头以及螺纹软管,所述过渡接头的两端口分别连接Y型呼吸管和麻醉面罩,所述Y型呼吸管上端接口和过渡接头与麻醉面罩相连接的接口为双层结构,内外层之间设有数个支撑条,所述支撑条沿接口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长度大于接口长度的三分之一,Y型呼吸管接口下端设有一连接气室,气室两侧连接有两个气口分别连接螺纹软管。

通过采用双层结构且设置有支撑条使得呼吸管路的连接更加牢固,在Y型呼吸管接口下端设置有连接气室,增加了呼吸管路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但是,在原设计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无法找到任何关于Y型呼吸管和螺纹软管的连接机构或连接方式,因此可以推测其采用的是插接方式,主要依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通常麻醉机和手术床上的病人之间有一定距离,由于麻醉呼吸管路无支撑固定装置,所以麻醉呼吸回路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会自由垂挂于麻醉机及病人之间,而实施麻醉手术过程中,医生、护士因各种原因来回走动时有可能碰到或手术无菌单刮到垂挂于麻醉机与病人之间的麻醉呼吸回路上可能导致Y型呼吸管路与螺纹软管脱离,从而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具有确保螺纹软管与Y型呼吸管连接紧固不会脱落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包括Y型呼吸管、呈L形设置的过渡接头、气管导管以及两根螺纹软管,所述Y型呼吸管包括与所述过渡接头一端固定连接的上端气管以及两个呈分叉状设置与两所述螺纹软管固定连接的下端气管,所述过渡接头另一端与气管导管固定连接,两所述螺纹软管的两端内壁上均设置有多圈第一内凹槽,两所述下端气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多圈分别嵌接于各所述第一内凹槽内的第一凸起。

如此设置,将螺纹软管与下端气管固定连接时,设置于下端气管外壁上的多个第一凸起均能够嵌入设置于螺纹软管内壁上的各个第一内凹槽内,使得螺纹软管不易与Y型呼吸管分离。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内凹槽以及第一凸起均呈契形设置,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过渡接头的一端与下端气管外壁相切设置,所述第一内凹槽远离Y型呼吸管的一端与螺纹软管相切设置。

如此设置,将第一凸起远离过渡接头的一端与下端气管外壁相切设置使得下端气管较为容易插接进螺纹软管内,且当下端气管完全插入下端气管内时,第一凸起另一端卡接于第一内凹槽内,使得螺纹软管更加不易与Y型呼吸管分离。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端气管外壁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软管内壁的直径,所述螺纹软管的内壁两端均设置有倒直角一,两所述下端气管外壁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倒直角一相切设置的倒直角二。

如此设置,下端气管外壁的直径大于螺纹软管内壁的直径使得下端气管插接进螺纹软管内的方式是属于过盈配合,使得下端气管与螺纹软管的连接更加牢固,在螺纹软管内壁的两端设置倒直角一,并在下端气管外壁上设置与倒直角一相切的倒直角二使得下端气管在一开始时较为容易插接进螺纹软管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端气管包括与两所述下端气管连通设置的第一内环以及环所述第一内环设置的第一外环,所述过渡接头与所述上端气管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插接于所述第一内环内的第二内环以及插接于所述第一内环与第一外环之间的第二外环。

如此设置,安装过渡接头时,第二内环插接于第二外环内,第二外环插接于第一内环与第一外环之间的间隙内,使得过渡接头与Y型呼吸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多,使得过渡接头与Y型呼吸管更加牢固不易分离。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内环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内凹槽,所述第一外环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内凹槽,所述第二外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嵌接于所述第二内凹槽内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外环的外壁上设置有嵌接于所述第三内凹槽内的第三凸起。

如此设置,插接过渡接头时,设置于第二外环内壁上的第二凸起能够嵌入设置于第一内环外壁上的第二内凹槽内,设置于第二外环外壁上的第三凸起能够嵌入设置于第二内环内壁上的第三内凹槽内,从而使得过渡接头更加不易与Y型呼吸管分离。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内凹槽、第三内凹槽、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均呈契形设置,所述第二内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环靠近螺纹软管的一端,所述第三内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靠近所述过渡接头的一端,所述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靠近所述Y型呼吸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环的内壁和外壁相切设置,所述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远离所述Y型呼吸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环的内壁以及外壁垂直设置。

如此设置,将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靠近Y型呼吸管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外环的内壁以及外壁相切设置使得过渡接头较为容易的插接进上端气管内,且当过渡完全插入上端气管内时,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的另一端能够分别卡接于第二内凹槽以及第三嵌槽内,使得过渡接头更加不易与Y型呼吸管分离。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内环内壁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内环外壁的直径,所述第一内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三,所述第二内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倒直角三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四。

如此设置,第一内环内壁的直径小于第二内环外壁的直径使得第二内环插接进第一内环内的方式是属于过盈配合,使得过渡接头与Y型呼吸管的连接更加牢固,在第一内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三,并在第二内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倒直角三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四使得第二内环在一开始时较为容易插接进第一内环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外环远离Y型呼吸管的位置上,所述第三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外环靠近Y型呼吸管的位置上,所述第一内环的外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五,所述第二外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倒直角五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六,所述第一外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七,所述第二外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倒直角七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八。

如此设置,将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的设置位置交错开来,使得第二外环插接于第一内环以及第一外环之间的间隙时,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不会同时对第一内环外壁以及第一外环内壁造成压迫,使得第二外环更加容易插接进第一内环与第一外环之间的间隙内,在第一内环的外壁上设置倒直角五,在第二外环的内壁上设置与倒直角五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六,在第一外环的内壁上设置倒直角七,在第二外环的外壁上设置与所述倒直角七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八使得第二外环在一开始时较为容易插接进第一内环以及第一外环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渡接头与所述气管导管固定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气管连通设置的第三内环以及环所述第三内环设置的第三外环,所述气管导管与所述过渡接头连接的一端内壁上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一端设置有多根夹持住气管导管且能够插接于第三内环以及第三外环之间间隙的U形支杆,所述第三内环的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固定槽,所述固定环嵌接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固定槽上套设有一圈密封垫。

如此设置,将气管导管插接进过渡接头内时,可直接将夹持住气管导管的Y形支杆插接进第三内环以及第三外环之间的间隙内,当U形支杆插接进第三内环与第三外环之间的间隙内时,U形支杆会发生变形,从而将气管导管夹紧固定,且U形支杆与过渡接头的配合方式属于过盈配合,连接较为紧固,利用密封圈能够将第三内环以及过渡接头之间的缝隙密封住,确保气管导管与过渡接头的密封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凸起以及第一内凹槽使得螺纹软管与Y型呼吸管的连接更加牢固紧密;利用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第二内凹槽以及第三内凹槽使得Y型呼吸管与过渡接头的连接更加牢固紧密;利用U形支杆、第三内环以及第三外环使得气管导管与过渡接头的连接更加牢固紧密,利用密封垫增加气管导管与过渡接头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正视图;

图2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A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B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C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气管导管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Y型呼吸管;11、上端气管;111、第一内环;112、第一外环;113、第二内凹槽;114、第三内凹槽;115、倒直角七;116、倒直角三;117、倒直角五;12、下端气管;121、第一凸起;122、倒直角二;2、过渡接头;21、第二外环;211、第二凸起;212、第三凸起;213、倒直角八;214、倒直角六;22、第二内环;221、倒直角四;23、第三内环;231、固定槽;24、第三外环;3、螺纹软管;31、第一内凹槽;32、倒直角一;4、气管导管;5、固定环;51、U形支杆;6、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Y型呼吸管1、与Y型呼吸管1固定连接呈L形设置的过渡接头2、与过渡接头2远离Y型呼吸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气管导管4以及两根与Y型呼吸管1远离过渡接头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螺纹软管3;其中,Y型呼吸管1包括与过渡接头2固定连接的上端气管11以及两个分别与两根螺纹软管3固定连接的下端气管12。

结合图2和图3所示,螺纹软管3的两端内壁设置有多圈第一内凹槽31,下端气管12的外壁上设置有多圈分别嵌接于各个第一内凹槽31内的第一凸起121,螺纹软管3的内壁直径略小于下端气管12的外壁直径,螺纹软管3内壁两端设置有倒直角一32,下端气管12外壁上设置有与倒直角一32相切设置的倒直角二122;其中,第一内凹槽31以及第一凸起121均呈契形设置,第一凸起121远离过渡接头2的一端与下端气管12外壁相切设置,第一内凹槽31远离Y型呼吸管1的一端与螺纹软管3相切设置,第一凸起121另一端与下端气管12外壁垂直设置。

结合图2和图4所示,上端气管11包括与下端气管12连通设置的第一内环111以及环第一内环111设置的第一外环112,过渡接头2与上端气管1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插接于第一内环111内的第二内环22以及插接于所述第一内环111与第一外环112之间间隙的第二外环21,第一内环11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内凹槽113,第一外环11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内凹槽114,第二外环21的内壁上设置有嵌接于第二内凹槽113内的第二凸起211,第二外环21的外壁上设置有嵌接于第三内凹槽114内的第三凸起212;其中,第二内凹槽113、第三内凹槽114、第二凸起211以及第三凸起212均呈契形设置,第二内凹槽113设置在第一内环111靠近螺纹软管3的一端,第三内凹槽114设置在第一外环112靠近过渡接头2的一端,第二凸起211以及第三凸起212靠近Y型呼吸管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外环21的内壁以及第二外环21的外壁相切设置,第二凸起211以及第三凸起212远离Y型呼吸管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外环21的内壁以及外壁垂直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一内环111内壁的直径小于第二内环22外壁的直径,第一内环111的内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三116,第二内环2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倒直角三116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四221,第一内环111的外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五117,第二外环2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倒直角五117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六214,第一外环112的内壁上设置有倒直角七115,第二外环2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倒直角七115相切设置的倒直角八213;其中,第二凸起211设置在第二外环21远离Y型呼吸管1的位置上,第三凸起212设置在第二外环21靠近Y型呼吸管1的位置上。

结合图5和图6所示,过渡接头2与气管导管4固定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上端气管11连通设置的第三内环23以及环第三内环23设置的第三外环24,气管导管4与过渡接头2连接的一端的内壁上套设有固定环5,固定环5一端设置有多根夹持住气管导管4且能够插接于第三内环23以及第三外环24之间间隙的U形支杆51;其中,第三内环23的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固定槽231,固定环5嵌接于所述固定槽231内,固定槽231上套设有一圈密封垫6。

组装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首先将两个螺纹软管3分别套设于两个下端气管12上完成螺纹软管3与Y型呼吸管1的固定连接,然后将过渡接头2设置有第二内环22以及第三内环23的一端插接于上端气管11上完成过渡接头2与Y型呼吸管1的固定连接,最后将气管导管4插接进过渡接头2设置有第三内环23以及第三外环24的一端内完成气管导管4与过渡接头2的固定连接。

将下端气管12插入螺纹软管3时,将设置于下端气管12外壁上的倒直角一32与设置于螺纹软管3内壁上的倒直角二122相切,然后直接将下端气管12插入螺纹软管3内,当插入下端气管12时,可以同时转动螺纹软管3使得下端气管12更加容易插入螺纹软管3内,直至设置于下端气管12外壁上的各个第一凸起121均嵌入设置于螺纹软管3内壁上的各个第一内凹槽31内即可。

将过渡接头2插入上端气管11内时,将设置于过渡接头2一端上的第二内环22对准设置于上端气管11上的第一内环111,将设置于过渡接头2一端上的第二外环21对准设置于上端气管11的第一内环111与第一外环112之间,此时,设置于第一内环111内壁上的倒直角三116会与设置于第二内环22外壁上的倒直角四221相切,设置于第一内环111外壁上的倒直角五117会与设置于第二外环21内壁上的倒直角六214相切,设置于第一外环112内壁上的倒直角七115会与设置于第二外环21外壁上的倒直角八213相切,然后用力将过渡接头2插入上端气管11内,使得设置于第二外环21内壁上的第二凸起211能够嵌入设置于第一内环111外壁上的第二内凹槽113内,设置于第二外环21外壁上的第三凸起212能够嵌入设置于第二内环22内壁上的第三内凹槽114内。

将气管导管4插入过渡接头2时,将设置于固定环5上的多根U形支杆51对准设置于过渡接头2上的第三内环23以及第三外环24之间,然后用力将气管导管4插入过渡接头2内,当U形支杆51插接进第三内环23与第三外环24之间的间隙内时,U形支杆51会发生变形,U形支杆51的两个支脚会相向发生倾斜,从而将气管导管4夹紧固定,且U形支杆51与过渡接头2的配合方式属于过盈配合,连接较为紧固,利用密封圈能够将第三内环23以及过渡接头2之间的缝隙密封住,确保气管导管4与过渡接头2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