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长条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6687发布日期:2018-10-23 23:2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介入手术时辅助例如医疗器械的进入的医疗用长条体。



背景技术:

进行血管内的治疗时,手术师使导引导管沿着先行进入血管内的导丝而进入,并穿过该导引导管内而送达用于介入的医疗器械。并且,从导引导管送出医疗用器械后,使该医疗用器械进入于病变部而对病变部进行处置。在这种手术中,若从导引导管送出医疗器械的距离长,则医疗器械会在例如血管内的狭窄、弯曲、蜿蜒等较大的部位等处受到阻力,从而难以使医疗器械进入。

这样的情况下,手术师在将导引导管(母导管)配置在血管内的所期望的部位后,将医疗用长条体(子导管)从导引导管的前端送出,使该医疗用长条体进入至接近狭窄部(病变部)的近位(参见日本特开2011-135989号公报)。由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在导引导管的前端处支撑医疗器械从而辅助其进入。特别地,日本特开2011-135989号公报中公开的医疗用长条体是具备导丝和位于导丝的前端部的穿通管的快速交换型导管,因此,手术师能够简单地使医疗器械穿通管内、或容易地使医疗用长条体相对于导引导管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另外,手术师在对血管内进行治疗时,为了确认病变部的位置等血管内的情况,使造影剂(流体)通过导引导管的腔流出至血管内,对病变部附近进行放射线成像。然而,使用快速交换型的医疗用长条体的情况下,从导引导管的手边侧注入的造影剂通过导引导管(其具有比医疗用长条体外形更大的内腔)的内腔被送达导引导管的前端侧。因此,在将造影剂排出至比医疗用长条体更靠前端侧对病变部附近进行造影时,手术师将使用大量的造影剂。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从快速交换型的医疗用长条体的前端侧排出流体、从而能够减少流体的使用量的医疗用长条体。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医疗用长条体的特征在于,具备:轴,其具有能够供流体流通的内腔;和筒结构部,其设置于所述轴的前端部,具有穿通孔,其中,所述筒结构部具备:第一管体,其具有所述穿通孔,固定于所述轴的前端部;第二管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径向外侧,液密地固定于所述轴的前端部及所述第一管体的基端部;空间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与所述轴的内腔连通;和开口部,其位于所述筒结构部的前端部,使从所述轴的内腔流入所述空间部的流体流出至所述筒结构部的外部。

根据上述内容,医疗用长条体成为将轴的内腔、筒结构部的空间部及开口部连通的构成。另外,构成空间部的第一管体的基端部液密地固定于第二管体。因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将从轴的基端侧注入的流体可靠地从筒结构部的开口部流出。即,由于第二管体液密地固定于轴及第一管体,因此,从轴的内腔流入空间部的流体不会泄漏至轴的外部而是在空间部中朝向前端方向顺利地流动。由此,医疗用长条体从医疗用长条体的前端侧排出造影剂(流体),从而能够在X射线成像下更鲜明地识别血管内的状态(例如,医疗用长条体的前端侧的病变部)。另外,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可靠地使造影剂流动至医疗用长条体的前端侧,因此,能够减少作为流体的造影剂的使用量。

另外,所述轴在所述轴的前端侧具有槽部,所述槽部是所述轴的外表面朝向所述轴的内腔凹陷而成的,与所述轴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的前端部的内腔的截面积优选小于与所述轴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的基端部的内腔的截面积。

这样,由于在轴的前端侧具有槽部,因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扩大供医疗器械穿通的筒结构部的基端侧的空间。由此,在向筒结构部插入医疗器械时,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利用槽部来抑制医疗器械勾挂于轴的情况。由此,手术师能够流畅地使医疗器械穿通医疗用长条体的筒结构部的穿通孔。另外,通过使轴的前端部的内腔的截面积小于轴的基端部的内腔的截面积,流体在轴的内腔中流动时,能够使流体的流动速度从轴的基端侧朝向轴的前端侧而加快。由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使造影剂等粘性高的流体流畅地流动。另外,医疗用长条体通过在轴的外表面具备槽部,能够使医疗器械沿于槽部,从而能够使医疗器械更顺利地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轴的内腔的在正交于轴心的截面中的截面积优选从轴的内腔的基端侧朝向轴的前端侧而变小。由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使造影剂等粘性高的流体更加流畅地流动。另外,轴的外形的在正交于轴心的截面中的截面积优选从轴的外形的基端侧朝向轴的前端侧而变小。由此,手术师能够使医疗器械更流畅地穿通医疗用长条体的筒结构部的穿通孔。另外,更优选的是,轴的外形的在正交于轴心的截面中的截面积从轴的基端侧朝向轴的前端侧而变小,并且,轴的在正交于轴心的截面的外周的周长从轴的基端侧朝向轴的前端侧而变小。由此,从轴的基端侧朝向轴的前端侧变得柔软,因此,医疗用长条体即使在细而弯曲的血管中也能够良好地操作。

另外,前述与轴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的前述轴的前端部的内腔优选形成为U字状。

这样,通过使轴的前端部的内腔形成为U字状,医疗用长条体能够确保轴与筒结构部的接合部处的轴的内腔较宽。由此,手术师能够使造影剂从轴的手边侧通过轴的内腔及筒结构部的空间部而流畅地流动至筒结构部的开口部。另外,通过使轴的前端部的内腔形成为U字状,医疗用长条体能够扩大供医疗器械插入的筒结构部的基端侧的空间。由此,手术师能够使医疗器械流畅地穿通医疗用长条体的筒结构部的穿通孔。

另外,前述第一管体优选固定于前述轴的前述槽部。

这样,通过将第一管体固定于槽部,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一管体。因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增强筒结构部与轴之间的接合、抑制筒结构部和轴的断裂风险。

另外,与前述轴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的前述开口部的截面积优选小于与前述轴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的前述轴的前端部的内腔的截面积。

这样,通过使医疗用长条体的开口部的截面积小于轴的前端部的内腔的截面积,能够更流畅地从轴的内腔中排出流动的流体。因此,医疗用长条体能够使造影剂等粘性高的流体朝向开口部流畅地流动。

另外,优选的是,前述筒结构部在前端部具有由比前述第二管体更柔软的材料构成的前端尖端,前述前端尖端形成前述开口部,并且在前述筒结构部的前端侧处将前述第一管体及前述第二管体液密地固定。

这样,筒结构部具备柔软的前端尖端,从而能够抑制医疗用长条体的前端部对生物体管腔造成损伤。

另外,可在前述第一管体的外表面及第二管体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加强前述筒结构部的加强体。

这样,医疗用长条体通过在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加强体,能够稳定地确保筒结构部的延伸状态。另外,医疗用长条体可利用加强体来搅拌在空间部中流动的流体,因此,能够使流体遍布于筒结构部的空间部的周向。并且,医疗用长条体通过在第一管体的外表面或第二管体的内表面螺旋状地设置加强体,能够引导流体以使其在空间部内一边沿周向旋转一边流动,使流体从开口部的周向更均等地流出。

根据本发明,快速交换型的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可靠地从医疗用长条体的前端侧排出造影剂,因此,能够简便地对血管等生物体管腔进行造影。另外,本发明的医疗用长条体能够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长条体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医疗用长条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3]图3A为图2的IIIA-IIIA线剖视图,图3B为图2的IIIB-IIIB线剖视图,图3C为图2的IIIC-IIIC线剖视图。

[图4]图4A为图1的医疗用长条体的主视图,图4B为表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筒结构部的前端部分的侧面剖视图,图4C为表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筒结构部的前端部分的主视图。

[图5]图5A为表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步骤的第一说明图,图5B为表示继图5A之后的手术的步骤的第二说明图。

[图6]图6A为表示继图5B之后的手术中图1的医疗用长条体的动作的第三说明图,图6B为表示继图6A之后的医疗用长条体的动作的第四说明图,图6C为表示继图6B之后的医疗用长条体的动作的第五说明图。

[图7]为表示其他应用例涉及的医疗用长条体的筒结构部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涉及的医疗用长条体举出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长条体10构成为在血管等生物体管腔内的治疗或诊断时,为了使医疗器械12通到病变部而对医疗器械12(例如,球囊导管、支架递送器械等:参见图5A)进行辅助的器械。因此,以下也将医疗用长条体称为辅助导管(support catheter)10。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用辅助导管10的生物体管腔,除了血管以外,可举出例如胆管、气管、食道、尿道、鼻腔、或其他脏器等各种器官。

另外,如图1所示,辅助导管10穿过导引导管14的内部而被从导引导管14的前端送出,在比导引导管14更靠前端侧的血管内支撑医疗器械12。即,辅助导管10也是插入于导引导管14(母导管)并被其引导的子导管。

导引导管14不受特别限定,可适用粗度能够插入所处置的生物体管腔、且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用于介入的医疗器械12滑动的空洞部16(腔)的管体。空洞部16与导引导管14的前端开口16a、和固定并支撑导引导管14的毂部(图示省略)的基端开口16b连通。辅助导管10形成为能够在该空洞部16中移动的大小。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辅助导管10的构成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辅助导管10具备轴20、连结并固定于轴20的基端侧的毂部22、和连结并固定于轴20的前端部的筒结构部24。辅助导管10的总长度优选根据导引导管14的总长度适当(比导引导管14长)设定,可为例如200~5000mm左右。

另外,借助筒结构部24,辅助导管10构成为从其前端和轴向的中途位置露出医疗器械12、导丝13的快速交换型的器械。由此,对于快速交换型的辅助导管10而言,能够简单地实施穿通于筒结构部24的穿通孔46的导丝13的更换、医疗器械12的移动、更换等。

轴20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占据辅助导管10的总长度的大部分。该轴20为中空状的管体,在其内部设置有能够供造影剂(流体)流动的内腔26。

另外,轴20在该轴20的轴向上呈现不同的外形。详细而言,在与轴2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对于轴20而言,轴20的基端侧形成为正圆状的圆棒部28。另外,轴20的比圆棒部28更靠前端侧形成为整体呈半圆的圆弧状的凹状棒部30。并且,在圆棒部28和凹状棒部30的交界部分,设有使轴20的外形缓缓过渡的过渡部32。凹状棒部30从过渡部32延伸至轴20的前端,构成轴20的轴向的大部分。例如,凹状棒部30的轴向长度可设定为比导引导管14的总长度更长。

更具体而言,对于凹状棒部30而言,在与轴2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凹状棒部30的外表面的大致一半形成为曲率与圆棒部28一致的大径的半圆面30a,另一半为小径的半圆面30b并且形成为朝向大径的半圆面30a侧凹陷的形状(参见图3A)。即,小径的半圆面30b构成沿凹状棒部30的轴向沿伸的凹槽34(槽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与轴2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凹状棒部30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半圆,可形成为具有比半圆更浅的凹槽34的圆弧状、或具有比半圆更深的凹槽34的C字状或U字状。尤其为U字状的凹槽34时,能够抑制医疗器械12、导丝13在轴20的宽度方向上晃动,使其通过轴20。

另一方面,轴20的内腔26的形状根据轴20的外形而形成。即,内腔26在圆棒部28中形成为截面圆形状,在凹状棒部30中形成为截面圆弧状(同参见图3A)。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过渡部32中,以不妨碍流体的流动(不引发倒流、大的湍流等)的方式使内腔26的形状从截面圆形状缓缓变化为截面圆弧状。并且,凹状棒部30的内腔26在截面形状及截面积为恒定的情况下沿轴20的轴向延伸。在轴20的前端设置有流出口36,所述流出口36根据凹状棒部30的外形而呈主视下为半圆的圆弧状,并且与内腔26连通,能够供造影剂流出。

凹状棒部30的内腔26的截面积设定为充分地小于圆棒部28的内腔26的截面积。例如,凹状棒部30的内腔26的截面积可以为圆棒部28的内腔26的截面积的1/5以下。由此,在从毂部22的中空部22a向轴20的内腔26供给造影剂时,能够在凹状棒部30的内腔26中加快造影剂的流动(增强势头),从而能够流畅地将造影剂排出至血管内。

另外,圆棒部28与凹状棒部30之间的过渡部32设计为位于毂部22的前端附近。因此,在手术时,即使在将辅助导管10插入导引导管14的状态下,仍然能够使凹槽34一直从导引导管14的基端露出。通过使辅助导管10在使用医疗器械12时从导引导管14的基端在凹槽34内延伸,能够使其在导引导管14的空洞部16内顺利地相对移动。另外,将圆棒部28的基端部插入毂部22的内部,并利用适当的固定手段(敛缝(日语:かしめ)、熔接、粘接等)固定于毂部22。

构成轴20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定,优选适用例如不锈钢、Ni-Ti系合金、Ni-Al系合金、Cu-Zn系合金等超弹性合金等各种金属材料。在轴20的外周面上,可施以降低其与医疗器械12、包含导丝13、导引导管14的医疗器械12之间的滑动阻力的涂层。凹状棒部30可通过利用压力机等将与圆棒部28直径相同的管状金属前体压扁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轴20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适用树脂材料,可将例如树脂材料注入规定的模框而成型为上述形状。

辅助导管10的毂部22将轴20牢固地固定在毂部22的内部。因此,在手术师把持毂部22而操作辅助导管10时,毂部22将由手术师进行的进退操作、旋转操作等传导至轴20。为了使手术师在手术时容易把持,毂部22形成为比轴20更大的直径。另外,毂部22在毂部22的内部具有中空部22a,并且具有与该中空部22a连通的基端开口22b。中空部22a在前端侧处与轴20的内腔26连通。因此,从毂部22的基端开口22b注入的流体通过中空部22a而流入轴20的内腔26。

此外,为了提高毂部22的操作性,在毂部2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对翼23。例如,翼23可以以在轴20的周向上与形成凹槽34的部位一致的方式进行设置。由此,手术师可在将辅助导管10插入患者的体内的状态下容易地识别凹槽34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毂部22的外周面上也可不设置一对翼23。

另一方面,辅助导管10的筒结构部24通过固定于轴20的一部分(凹状棒部30的前端部分)而构成医疗器械12、导丝13的穿通部分。筒结构部24从轴20的前端朝向前端方向直线状延伸。为了容易从基端侧插入或拔去医疗器械12、导丝13,筒结构部24的基端侧可具备相对于轴20的轴向而言以斜状倾斜的基端倾斜部40。

如图2所示,筒结构部24形成为将内筒42(第一管体)、和外筒44(第二管体)重叠为双层而成的双腔型导管。另外,筒结构部24可在其长度方向上划分成固定区域24a和延伸区域24b,所述固定区域24a与轴20重叠并固定于轴20,所述延伸区域24b从固定区域24a朝向前端方向延伸规定长度。固定区域24a由轴20、内筒42及外筒44构成,延伸区域24b由内筒42及外筒44构成。

内筒42形成为沿轴向直线状延伸的中空圆筒状,在其内侧具有能够供医疗器械12、导丝13穿通的穿通孔46。如图3B及图3C所示,内筒42的外周面的曲率与轴20的凹槽34的内周面(半圆面30b)的曲率大致一致。因此,内筒42的基端侧外周面沿凹槽34的前端侧内周面而以面状固定。轴20与内筒42的固定手段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利用熔接、粘接等以将凹槽34的周向液密地封闭的方式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穿通孔46沿轴向贯通内筒42的内部,与设置在内筒42的前端的前端开口46a连通,并且与设置在内筒42的基端的基端开口46b连通。基端开口46b根据筒结构部24的基端倾斜部40而相对于内筒42的轴心倾斜规定角度。因此,穿通孔46在基端倾斜部40的形成位置处以槽状延伸(同参见图3B)。

内筒42优选比轴20更柔软地构成。内筒42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或它们的聚烯烃系弹性体、氟系树脂或氟系弹性体、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苯醚、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醚醚酮、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醚砜、环状聚烯烃、聚氨酯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酰胺或聚酰胺系弹性体、聚碳酸酯、聚缩醛、苯乙烯系树脂或苯乙烯系弹性体、热塑性聚酰亚胺等。

另一方面,外筒44配置于内筒42的径向外侧,构成筒结构部24的外观。另外,外筒44形成为沿轴向直线状延伸的中空圆筒状。外筒44的轴向的长度以与内筒42的轴向的长度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外筒44的外径形成为比内筒42更大的直径。在外筒44的内侧设置有收纳内筒42的空洞状的收纳部48。另外,外筒44以外筒44的轴心与内筒42的轴心彼此接近且平行地延伸的方式整体覆盖内筒42。收纳部48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内筒42的外径的尺寸,在收纳内筒42的状态下,在外筒44与内筒42之间构建规定容积的空间部50。

该外筒44优选由例如热收缩管构成。对于构成为热收缩管的外筒44而言,在将轴20及内筒42配置于收纳部48的基端侧的状态下,通过加热外筒44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使其收缩,从而密合固定于轴20及内筒42。由此,外筒44的位于固定区域24a的部分的基端侧内周面被液密地固定于轴20及内筒42的外周面。例如如图3B所示,外筒44经过加热收缩而以填充轴20与内筒4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熔融。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外筒44的固定部分的外径小于未固定部分的外径,但可自由地设计外筒44的外周面的外径,可形成为例如朝向前端方向变细的锥状。

需要说明的是,筒结构部24的基端倾斜部40是如下形成的:在制造工序中,在已固定内筒42及外筒44的状态下,切去固定区域24a的图2中双点划线部分。由此,内筒42的基端和外筒44的基端可简单地对齐而构成基端倾斜部40。

另一方面,延伸区域24b中的外筒44隔着空间部50而在内筒42的侧方直线状地延伸。空间部50沿周向环绕内筒42的外表面、并且呈现在沿筒结构部24的轴向而以直线状延伸的筒状。该空间部50与轴20的流出口36连通,接收从流出口36流入的造影剂,使其朝向前端方向流动。

外筒44可如上述那样使用可构成热收缩管的材料。或者,外筒44也可由与内筒42相同的材料构成,这种情况下,通过同时对内筒42及外筒44进行加热,能够使它们牢固地熔接于轴20。另外,为了抑制血管的损伤,外筒44可比内筒42更柔软地构成。为了顺利地在血管内送达,可在外筒44的外周面上施加涂层(例如,亲水性涂层)。需要说明的是,内筒42、外筒44可构成为混合有内筒42中举出的那样的材料的管、多层层合而成的多层管。

并且,如图2及图4A所示,外筒44的前端与设置在内筒42的前端侧外周面的前端尖端52连结。前端尖端52固定于内筒42的前端外周面,形成为环绕该前端外周面的环状。对于筒结构部24而言,外筒44的前端固定于前端尖端52的基端面52b,从而封闭内筒42与外筒44之间的空间部50。另外,在前端尖端52固定于内筒42或外筒44的状态下,外筒44的外周面和前端尖端52的外周面可以以齐平面的方式连续。需要说明的是,筒结构部24也可不具有前端尖端52。

前端尖端52具有多个(图4A中为8个)孔部54(开口部56),所述孔部54是相对于前端尖端52的轴向平行地贯通而形成的。多个孔部54构成为相同的直径,并且沿前端尖端52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另外,各孔部54在前端尖端52的前端面52a具有前端开口54a,并且在前端尖端52的基端面52b具有基端开口54b,具有将在空间部50中流动的造影剂排出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孔部54也可不构成为彼此相同的直径。另外,多个孔部54也可不沿前端尖端52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

此处,开口部56的面积(多个孔部54的总截面积)优选设定为小于轴20的流出口36的面积(内腔26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将从流出口36流出至空间部50、在空间部50内流动的造影剂以强劲的势头从孔部54排出。由此,在将辅助导管10送出生物体管腔时,能够良好地对其前端侧的血管内(包括病变部等)进行造影。

前端尖端52也是在辅助导管10进入时主要与生物体管腔接触的部分,可将其设为具有所期望的物性。例如,前端尖端52可比外筒44更柔软地构成,以使其不对生物体管腔造成损伤。前端尖端52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天然橡胶、聚醚醚酮(PEEK)、作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Pelprene(注册商标)、尼龙、聚乙烯、聚四氟乙烯(PTFE)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筒结构部24而言,对内筒42、外筒44及前端尖端52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4B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筒结构部25A可构成为将前端尖端53A固定于外筒45A的内周面、从而将前端尖端53A的基端面的径向内侧和内筒43A的前端固定。由此,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结构部24同样地,筒结构部25A能够在封闭空间部50的前端的同时,介由孔部54(开口部56)而良好地排出造影剂。总而言之,对于筒结构部24而言,只要能够在不漏液的情况下连通轴20的内腔26、空间部50、开口部56,则对其构成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例如,如图4C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筒结构部25B可以是将前端尖端53B夹持于内筒43B与外筒45B之间、从而封闭空间部50的前端侧的构成。并且,如图4C所示,前端尖端53B也可为下述构成:在其内表面侧或外表面侧具备1个以上槽部58代替孔部54作为开口部56,并介由该槽部58排出造影剂。总而言之,可自由地设计用于将造影剂排出至外部的开口部56。例如,开口部56可不设置于前端尖端52,而是贯通形成于构成内筒42或外筒44的周壁。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辅助导管10基本如上构成,以下,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5A所示,可在利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对冠状动脉(血管100)中产生的狭窄部102进行治疗时选择性使用辅助导管10。在该介入手术中,手术师将导丝13插入患者的大动脉内使其先行,并沿该导丝13插入及送达导引导管14。然后,将导引导管14的前端配置于冠状动脉的入口。

然后,手术师使导丝13(可从最初的导丝更换为用于治疗的导丝)进入冠状动脉内,并使其通过狭窄部102。在该状态下,通过导引导管14的空洞部16移动医疗器械12(球囊导管),进而从导引导管14的前端开口16a送出医疗器械12。接着,将医疗器械12沿着导丝13引导至狭窄部102。

此处,狭窄部102形成于远离冠状动脉的入口的位置时,从前端开口16a送出医疗器械12的距离变长。该距离越长,则医疗器械12在冠状动脉内的推入力(进入力)变地越弱,例如,即使想要将医疗器械12插入狭窄部102,也会发生医疗器械12的轴部12b弯曲等推压损失(push loss),从而无法进入狭窄部102。

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可从导引导管14中暂时拔去医疗器械12,取而代之,将辅助导管10插入导引导管14。辅助导管10在通过空洞部16而被从前端开口16a送出后,如图5B所示,在冠状动脉(血管100)内沿导丝13移动。

并且,手术师想要在辅助导管10的移动时、或在狭窄部102的近位处确认血管100的状态时,如图6A所示,可从辅助导管10的前端排出造影剂。具体而言,将造影剂的增压泵(inflator)104(参见图2)与毂部22连接,从增压泵104向毂部22的中空部22a供给造影剂。由此,造影剂从中空部22a流入轴20的内腔26,在从圆棒部28的截面圆形状缓缓过渡为凹状棒部30的截面圆弧状的内腔26中流动。在移动至凹状棒部30的内腔26时,造影剂的流速得以加快。

接着,流动至轴20的前端的造影剂从流出口36流出至内筒42与外筒44之间的空间部50。此处,对于空间部50的基端而言,内筒42的外周面被液密地固定于轴20的半圆面30b,外筒44的内周面被液密地固定于轴20的半圆面30a,另外,内筒42的外周面和外筒44的内周面被液密地固定。因此,造影剂不会泄漏至外部而一边沿周向环绕空间部50一边朝向前端方向流动。此外,造影剂流入多个孔部54(即,封闭空间部50的前端的前端尖端52的开口部56),并从各孔部54的前端开口54a朝向前端方向排出。

此处,开口部56的截面积如上述那样设定为小于凹状棒部30的内腔26的截面积。因此,前端尖端52容易使造影剂沿前端尖端52的周向环绕,并且在孔部54内也可加快造影剂的流速,从而能够以更强的势头朝向筒结构部24的前端方向排出造影剂。结果,能够使用少量的造影剂对狭窄部102的周边进行造影。

辅助导管10的前端到达狭窄部102的附近后,手术师再次使用医疗器械12,使该医疗器械12沿辅助导管10及导引导管14移动。此处,导引导管14的空洞部16中,如图1所示,沿轴20的轴向而存在凹槽34。因此,手术师能够使医疗器械12通过空洞部16及凹槽34内良好地进入。

此外,医疗器械12在被从凹槽34插入筒结构部24的穿通孔46后,进入穿通孔46内而在冠状动脉(血管100)内移动。接着,医疗器械12的前端在被从筒结构部24的前端开口46a送出的阶段,将会位于狭窄部102的近位。因此,在手术师执行将医疗器械12推入狭窄部102的操作后,辅助导管10支撑轴部12b的周围,辅助医疗器械12的推入。结果,如图6B所示,医疗器械12的球囊12a(处置部)被容易地推入狭窄部102。

接着,在将球囊12a配置于狭窄部102的阶段,如图6C所示,手术师能够通过使球囊12a扩张来将狭窄部102良好地扩开。然后,例如,后撤及拔去医疗器械12(球囊导管),更换为其他医疗器械(支架递送器械),与上述同样地利用辅助导管10将其他医疗器械引导至狭窄部102的近位,从而能够将支架留置于狭窄部10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辅助导管10可使造影剂通过轴20的内腔26而流动并流出至空间部50,进而使该造影剂在空间部50中流动、并可靠地使其从开口部56朝向筒结构部24的前端方向流出。即,对于筒结构部24的空间部50而言,外筒44的基端部分(固定区域24a)被液密地固定于轴20及内筒42,因此,可防止将造影剂在流动中途泄漏至外部。由此,辅助导管10能够从辅助导管10的前端侧可靠地排出造影剂。另外,辅助导管10能够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利用流出至比筒结构部24更靠前端侧的造影剂,更鲜明地识别(放射线造影)体内的状态。

另外,辅助导管10在轴20的前端侧具有凹槽34,因此,筒结构部24的基端侧的空间变大。因此,对于辅助导管10而言,在朝向筒结构部24插入医疗器械12时,能够抑制医疗器械12勾挂于筒结构部24,从而使医疗器械12流畅地穿通穿通孔46。另外,通过使轴20的前端部的内腔26的截面积小于轴20的基端部的内腔26的截面积,造影剂在轴20的内腔26中流动时,能够使造影剂的流动速度从轴20的基端侧朝向轴20的前端侧而加快。由此,辅助导管10能够使造影剂等粘性高的流体流畅地流动。另外,辅助导管10通过在轴20的外表面具备凹槽34,能够使医疗器械12沿于凹槽34,从而能够使医疗器械12更顺利地滑动。

此外,辅助导管10通过使轴20的前端部的内腔26形成为U字状,能够确保轴20与筒结构部24的接合部处的轴20的内腔26较宽。由此,手术师能够使造影剂从轴20的手边侧通过轴20的内腔26及筒结构部24的空间部50而流畅地流动至筒结构部24的开口部56。另外,通过使轴20的前端部的内腔26形成为U字状,辅助导管10能够扩大医疗器械12所插入的筒结构部24的基端侧的空间。由此,手术师能够使医疗器械12流畅地穿通筒结构部24的穿通孔46。

并且,通过将内筒42固定于凹槽34,能够牢固地固定内筒42。因此,辅助导管10能够增强筒结构部24与轴20之间的接合、抑制筒结构部24和轴20的断裂风险。

对于辅助导管10而言,通过使开口部56的截面积小于轴20的内腔26的前端侧的截面积,能够更流畅地从轴20的内腔26排出流动的流体。因此,辅助导管10能够使造影剂等粘性高的流体流畅地朝向开口部56流动。

另外,筒结构部24通过具备柔软的前端尖端52,从而在辅助导管10进入血管100内时,能够抑制其前端部对血管100造成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涉及的辅助导管10不限于上述的构成,可适用各种变形例、应用例。例如,轴20的内腔26的截面形状不仅可形成为与凹状棒部30对应的圆弧状,也可采用各种构成。

另外,辅助导管10排出的流体不限于造影剂,也可以以流出介入手术中适用的各种流体的方式构成。作为该流体,可举出例如生理盐水、栓塞剂、治疗中使用的各种药液等。辅助导管10的开口部56可根据流体的粘性而适当改变,例如,也可以是不具备前端尖端52、而是在筒结构部24的周向整周范围内开放开口部56的构成。

另外,图7所示的其他应用例涉及的辅助导管70(医疗用长条体70)在以下方面不同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辅助导管10:在构成空间部50的筒结构部72的内筒7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加强筒结构部72的加强线76(加强体)。该加强线76可形成为螺旋状地卷绕内筒74的外周面的线圈。构成加强线76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适当应用金属材料(金属叶片(blade)等)、树脂材料(尼龙叶片等)。

对于空间部50而言,利用该加强线76,在使从轴20流入的造影剂朝向前端方向流动时,能够使造影剂以沿着螺旋状凹凸的方式流动,从而使造影剂完全地遍布于空间部50的周向。即,设置于内筒42的加强线76能够在稳定地确保筒结构部72的延伸状态的同时,对造影剂进行搅拌。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辅助导管10而言,可自由地设计使造影剂扩散的构成,例如,也可将加强线76设置于外筒44的内周面。另外,加强线76的形状也不限于螺旋状,例如,可在构成空间部50的壁面的一部分或全部设置网状的物体,或者,也可设置一个以上环绕空间部50的环状的物体。另外,例如,辅助导管10也可以作为以下形式构成:从内筒42的外周面或外筒44的内周面突出形成一个以上突起(图中未显示)从而对另一个面进行支撑,从而确保空间部50。该突起也能够搅拌流入空间部50的造影剂。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辅助导管10可通过实施适当的改变而以微型导管的形式构成,在使导丝13进入血管100内时难以通过狭窄部102等情况下,所述微型导管可加强导丝13从而辅助其移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