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59266发布日期:2019-08-06 23:3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有后处理用的带部件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后处理用的带部件的吸收性物品。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带部件安装于位于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相向面的外装片。使用者在以使吸收性物品的外装片位于外侧的方式折叠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将带部件固定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装片上,从而可以将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维持在折叠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6)。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945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84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作为具有带部件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将带部件固定于吸收性物品的外装片。在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侧,吸收体、表面片等构成吸收性物品的结构部件配置有多个。因此,若为了将带部件固定而朝向吸收性物品的皮肤相向面侧按压带部件,则位于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侧的吸收体等结构部件有时会变形并导致带部件与外装片不会充分紧贴。因此,不能充分得到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可能会导致在带部件的使用时(丢弃时)带部件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制造一种可以提高后处理用的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并抑制在丢弃时带部件脱落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是具有吸收体(吸收体30)、位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相向面侧(皮肤相向面侧t1)的表面片(表面片20)、位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相向面侧的外装片(外装片22)、以及固定于所述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的后处理用的带部件(带部件60)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沿着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外装片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固定在所述外装片上的带固定步骤(带固定步骤s1),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在所述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与输送装置(第二辊102)的输送面(输送面102a)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带部件与所述外装片的所述非皮肤相向面抵接,将所述带部件固定在所述外装片的所述非皮肤相向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图3是在前后方向上卷绕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带固定步骤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外缘接合步骤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带固定步骤的图。

图8是变形例2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局部后视图。

图9是变形例3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局部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变得明了。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体、位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相向面侧的表面片、位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相向面侧的外装片、以及固定于所述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的后处理用的带部件,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沿着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外装片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固定在所述外装片上的带固定步骤,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在所述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与输送装置的输送面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带部件与所述外装片的所述非皮肤相向面抵接,将所述带部件固定在所述外装片的所述非皮肤相向面上。

在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与输送面接触的状态下,在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侧未配置吸收体等结构部件。当在带部件与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抵接的状态下向与外装片接近的方向按压带部件时,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侧难以产生变形,因此,外装片和带部件容易紧贴。因此,可以提高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并抑制在带部件的使用时(丢弃时)带部件从外装片剥离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层叠步骤,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之后,在所述层叠步骤中,层叠所述外装片、所述吸收体以及所述表面片;以及外缘接合步骤,在所述层叠步骤之后,在所述外缘接合步骤中,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处形成至少将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外装片接合的外缘接合部,所述外缘接合部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由于可以利用外缘接合部将外装片与带部件进一步接合,因此,可以提高外装片与带部件的接合力。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外缘接合步骤中,以使位于比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的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位于比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的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设置所述外缘接合部,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将所述带部件固定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

在设置有外缘接合部的区域中,表面片和外装片接合,与未设置外缘接合部的区域相比,刚性高。因此,比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的区域的刚性高于比该中心靠前侧的区域的刚性。通过在刚性比较高的区域设置带部件,可以抑制在输送时作为带部件的固定目的地的外装片等晃动,可以抑制固定部的接合力的降低。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在所述外装片连续的外装连续体上接合所述带部件,在所述层叠步骤中,层叠所述表面片连续的表面连续体、所述外装连续体以及所述吸收体,形成物品连续体,在所述层叠步骤之后,具有沿着各个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将所述物品连续体切断的步骤,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将所述带部件配置在比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切断步骤一般使用切断刃将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切断。此时,若切断刃与带部件接触,则可能会导致带部件被切断刃拉伸、或因切断刃从带部件离开而导致带部件晃动。通过将带部件配置在比吸收性物品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从而可以抑制在切断时带部件意外地晃动,可以维持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之后,具有输送所述外装片的输送步骤,在所述输送步骤中,在所述输送装置的所述输送面与所述外装片的所述皮肤相向面相向的状态下,输送所述外装片。

由于在外装片与输送面之间未配置带部件,因此,可以抑制带部件被外装片和输送面夹持而意外变形的不良情况。可以抑制带部件的意外变形,可以维持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之后,具有利用所述输送装置的吸附构件吸附所述外装片、所述表面片以及所述吸收体中的至少一个结构部件并且输送所述外装片的吸附步骤,在所述吸附步骤中,在所述外装片的所述皮肤相向面与所述输送装置的所述吸附构件侧相向的状态下输送所述外装片。

在吸附开始时,与吸附构件侧接近的方向的力作用于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另外,在吸附释放时,从吸附构件离开的方向的力作用于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由于在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上未安装带部件,因此,可以抑制带部件被该吸附构件向吸附构件侧拉近的力或带部件从吸附构件侧离开的力作用于带部件。可以抑制带部件因吸附构件的吸引而向离开外装片的方向被拉伸,可以抑制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的降低。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外装片重叠的区域的一部分即固定部将所述外装片和所述带部件接合,在非固定部将所述带部件能够分离地配置在所述外装片上。

非固定部不与外装片接合,在丢弃时使用者可以抓住。可以抑制使用者在操作带部件时错误地拉伸固定部而导致固定部从外装片剥离或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变弱。因此,可以抑制带部件在丢弃时脱落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在比所述非固定部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所述固定部。

由于固定部位于比非固定部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因此,在输送时非固定部难以以固定部为基点而翻卷。可以抑制固定部因带部件的翻卷而向离开外装片的方向被拉伸,可以抑制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的降低。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中,在所述非固定部的一部分即临时固定部,以比所述固定部低的接合力将所述带部件固定于所述外装片。

通过设置临时固定部,可以抑制在固定部以外的区域带部件晃动或意外变形。另外,由于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比固定部的接合力弱,因此,在使用带部件时可以容易地从外装片剥离临时固定部。因此,使用者在丢弃时可以抓住非固定部来操作带部件。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带固定步骤之后,具有粘合部配置步骤,在所述粘合部配置步骤中,在所述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上设置用于防止吸收性物品相对于穿用物品的偏移的粘合部和覆盖所述粘合部的剥离片。

带部件、粘合部以及剥离片都设置在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上,有时相互接近地配置。通过在粘合部配置步骤之前执行带固定步骤,即便在剥离片和带部件因制造时的安装误差而重叠的情况下,带部件也不在剥离片上重叠,带部件被固定于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因此,在为了使用吸收性物品而将剥离片剥离时,可以防止带部件剥离,在吸收性物品的丢弃时可以使用带部件。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可能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作为利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可以例示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一次性尿布以及吸收垫。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制造生理用卫生巾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通过本实施方式制造的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从非皮肤相向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l以及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是从穿戴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是从穿戴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

吸收性物品10具有表面片20、外装片22、以及表面片20与外装片22之间的吸收体30。表面片20配置于吸收体的皮肤相向面侧t1,在使用中朝向穿戴者的皮肤。外装片22配置于吸收体的非皮肤相向面侧t2,在使用中朝向与穿戴者的皮肤相反的一侧。吸收体30沿着吸收性物品10的前后方向l延伸。

吸收性物品10可以具有臀部翼片50。臀部翼片50是在吸收性物品的后侧比吸收体30的外缘向宽度方向w外侧鼓出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具有翼部。翼部在使用时向穿用物品的裆部的非皮肤相向面侧折返。臀部翼片50是比翼部靠后方且向宽度方向w鼓出的部分。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在使用中与穿戴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向的排泄口相向区域r1。排泄口相向区域r1相当于配置在穿戴者的下裆、即穿戴者的两腿之间且存在吸收体30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具有翼部的吸收性物品10中,排泄口相向区域r1相当于翼部彼此之间且存在吸收体30的区域。

吸收性物品10具有设置于外装片22的非皮肤相向面侧t2的粘合部70。粘合部70是设置有用于防止吸收性物品10相对于穿用物品的偏移的粘合剂的区域。粘合部70在吸收性物品10的厚度方向t上设置于与吸收体30重叠的区域。粘合部70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粘合部70由剥离片71覆盖。剥离片71保护粘合部70,以免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前粘合部70劣化。为了覆盖整个粘合部70,剥离片71的面积比粘合部70的面积大。通过在使用吸收性物品时将剥离片71剥离,从而粘合部70露出,可以利用粘合部70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穿用物品。

在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形成有至少将表面片20以及外装片22接合而成的外缘接合部35。沿着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形成有外缘接合部35。位于比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的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2,大于位于比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的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在此,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外缘接合部的最大宽度,是左右分离地配置的外缘接合部的外缘之间的距离。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固定于外装片22的非皮肤相向面侧t2的后处理用的带部件60。在从皮肤相向面侧t1观察时,带部件60成为隐藏于吸收性物品10的状态。带部件60以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的状态安装于粘合部70,用于将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维持在折叠状态。

带部件60具有固定于外装片22的固定部62和相对于外装片22能够分离的非固定部63。固定部62设置在带部件60的长度方向的端缘,与非固定部63相比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10r侧。本实施方式的带部件60的长度方向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l。带部件60配置在与粘合部70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区域。带部件60配置在与剥离片71不重叠的区域。在另一例中,带部件60也可以配置在与剥离片71重叠的区域。在该另一例中,通过利用剥离片71覆盖带部件60的非固定部63,从而可以抑制非固定部63的晃动。

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后,以使吸收性物品10的皮肤相向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10在前后方向l上卷绕后,抓住非固定部63,以固定部62为基点将非固定部63朝向后侧折返。通过折返非固定部63,从而折返前的状态的非固定部63的非皮肤相向面与卷起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粘合部70相向。使用者通过将非固定部63固定于粘合部70,从而如图3所示,吸收性物品10可以维持卷起状态。在此,由于在带部件60上不会附着经血那样的体液,因此,可以防止带部件60与粘合部70的接合力的降低,由此,可以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较小地卷起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吸收性物品10使附着有经血等体液的面处于内侧地进行卷绕,因此,在卷绕后的吸收性物品10的表面未附着体液。由此,使用者可以清洁地处理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

另外,使用者可以在将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较小地卷起的状态下放置在一端附近的小空间上。因此,使用者可以将新的吸收性物品10安放于内裤那样的穿用物品,在穿上内裤、衣服后,将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丢弃到垃圾箱等中。另外,在丢弃吸收性物品10的垃圾箱不在附近的状况下,使用者也可以将较小地卷起的吸收性物品10放在包中而带回。

带部件60构成为能够延伸到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带部件60通过以固定部62为基点来折返非固定部63,从而,非固定部63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作为另一例,带部件60可以由伸缩性片构成。在该情况下,穿戴者通过拉伸带部件60,从而带部件60延伸到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

作为又一例,带部件60也可以由折叠成z型的片构成。在该情况下,穿戴者通过拉伸带部件60的前端而展开被折叠的带部件60,由此,带部件60延伸到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

并且,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中,带部件60设置在外装片22的非皮肤相向面侧,并未相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向外侧延伸,因此,带部件60不与穿戴者的皮肤直接接触。因此,可以降低使用中的不适感、不快感。

带部件60只要是能够安装于粘合部70的材料,可以由任何材料构成。优选为,带部件60由与表面片20相比容易粘合于粘合部70的材料构成,例如,可以例示塑料薄膜。本实施方式的带部件60也可以不具有用于在丢弃时固定带部件的粘合剂。作为另外的方式,带部件60可以具有用于将带部件60固定于粘合部的粘合剂。

带部件60配置在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部,配置成能够延伸到比后端缘10r靠后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部是从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10r到前后方向上的吸收性物品的长度的15%为止的部分。约80%的使用者从前侧开始卷绕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通过使带部件60构成为能够延伸到比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10r靠后侧的位置,从而大多数使用者可以使带部件60沿着卷绕方向延伸并将带部件60安装于粘合部70。

粘合部70优选设置在将带部件60在前后方向l上延长的假想线上。由此,在使带部件60延伸到比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10r靠后侧的位置并使带部件60笔直地沿着卷绕后的吸收性物品10时,粘合部70附着于带部件60。因此,使用者可以不将带部件60朝向粘合部70的位置倾斜地拉伸而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起状态。

接着,参照图4~图6对构成这样的吸收性物品10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至少具有带固定步骤s1、层叠步骤s2、外缘接合步骤s3、粘合部配置步骤s4、切断步骤s5、输送步骤s7以及吸附步骤s8。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除上述步骤之外,也可以具有形成吸收体的步骤、在吸收体等上形成压花加工的步骤等众所周知的制造步骤。

另外,本实施方式使用外装片22在前后方向l上连续的外装连续体22c以及表面片20在前后方向l上连续的表面连续体20c。外装连续体22c构成外装片22,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与外装片22的皮肤相向面对应。另外,表面连续体20c构成表面片20,表面连续体20c的皮肤相向面与表面片20的皮肤相向面对应。

在带固定步骤s1中,沿着输送方向md输送构成外装片22的外装连续体22c,并且,将带部件60固定在外装连续体22c的非皮肤相向面24上。图4是用于说明带固定步骤s1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吸收性物品10的制造装置100的一部分且执行带固定步骤s1的机构的图。制造装置100具有彼此的外周面相向地配置的一对第一辊101以及第二辊102。第一辊101输送带部件60在前后方向l上连续的带连续体60c(s11),并且将带连续体60c切断为一个产品量的带部件60(s12),将各带部件60在输送方向md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输送(s13)。第二辊102具有与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抵接的输送面102a。输送面102a的刚性比吸收性物品的刚性高。作为输送面102a的材质,可以例示金属、塑料、橡胶。

在带固定步骤s1中,通过使外装连续体22c以及带部件60在第一辊101与第二辊102之间通过,从而在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与制造装置100的输送面102a抵接的状态下,使带部件60与该外装连续体22c的非皮肤相向面24抵接,将带部件60的固定部62固定在外装连续体22c的非皮肤相向面24上(s14)。

在与带部件60的固定部62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中,在第一辊101与第二辊102之间,仅配置有带部件60和外装连续体22c。在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与输送面102a接触的状态下,在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侧未配置吸收体30等吸收性物品10的结构部件。当在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的非皮肤相向面24抵接的状态下向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接近的方向进行按压时,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侧难以产生变形,因此,外装连续体22c与带部件60容易紧贴。因此,可以提高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的接合力,可以抑制在使用带部件60时带部件60从外装片22剥离的不良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与带部件60的固定部62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中,仅配置有带部件60和外装连续体22c即可,在与固定部62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也可以配置外装连续体和带部件60以外的结构部件。

在带固定步骤s1中,在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重叠的区域的一部分即固定部62,将带部件60固定于外装连续体22c,在非固定部63,将带部件60能够分离地配置在外装连续体22c上。非固定部63不与外装片22接合,在丢弃时使用者可以抓住。可以抑制使用者在操作带部件60时错误地拉伸固定部62而导致固定部62从外装片22剥离或带部件60与外装片22的接合力变弱。因此,可以抑制带部件60在丢弃时脱落的不良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带部件60的固定部62例如通过粘接剂、压花加工、热熔敷以及超声波熔敷固定于外装连续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抵接之前,在带部件60上涂敷粘接剂,利用该粘接剂将带部件60的固定部62固定于外装连续体22c。

在带固定步骤s1中,在比非固定部63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置固定部62。由于固定部62位于比非固定部63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因此,在输送时,非固定部63难以以固定部62为基点而翻卷,可以抑制固定部62因带部件60的翻卷而向离开外装连续体22c的方向被拉伸,可以有效抑制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的接合力的降低。

在带固定步骤s1中,在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比吸收性物品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固定带部件60。设置有外缘接合部35的区域与未设置外缘接合部35的区域相比,刚性高。由于位于后侧的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2大于位于前侧的外缘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因此,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刚性比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的刚性高。通过在具有高刚性的后端部固定带部件60,从而可以抑制在输送时作为带部件60的固定目的地的外装连续体22c晃动,可以抑制固定部62的接合力的降低。

接着,在层叠步骤s2中,层叠外装连续体22c、吸收体30以及表面连续体20c,形成物品连续体。层叠步骤s2位于带固定步骤s1的输送方向md下游侧。

接着,在外缘接合步骤s3中,在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处形成至少将表面片(表面连续体)和外装片(外装连续体)接合的外缘接合部35。外缘接合步骤s3可以通过压花加工、热密封以及超声波熔敷来形成外缘接合部。图6是用于说明外缘接合步骤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吸收性物品10的制造装置100的一部分且执行外缘接合步骤s3的机构的图。制造装置100具有彼此的外周面相向地配置的一对压花辊107和砧辊108。在压花辊107的外周面形成有外缘接合部形成用的突起部107a。外缘接合步骤s3可以在表面连续体20c位于压花辊107侧、外装连续体22c位于砧辊侧的状态下形成外缘接合部35。如图6所示,在外缘接合部35的皮肤相向面形成有凹凸。外缘接合部35的非皮肤相向面变得比外缘接合部35的皮肤相向面平坦。这样,通过在表面连续体20c位于压花辊107侧、外装连续体22c位于砧辊108侧的状态下形成外缘接合部35,从而在与砧辊108接触的整个面上按压带部件60和外装连续体22c,容易使带部件60与外装连续体22c进一步紧贴。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外装片与带部件60的接合力。

另外,在外缘接合步骤s3中,以使位于比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的外缘接合部35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2大于位于比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的外缘接合部35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的方式设置外缘接合部35。另外,在外缘接合步骤s3中,以与固定部6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设置外缘接合部35。由于可以利用外缘接合部35将外装片22与带部件60进一步接合,因此,可以提高外装片22与带部件60的接合力。

接着,在粘合部配置步骤s4中,在外装连续体22c的非皮肤相向面24上,设置用于防止吸收性物品10相对于穿用物品的偏移的粘合部70和覆盖粘合部70的剥离片71。粘合部配置步骤s4只要相比带固定步骤s1处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即可,既可以相比层叠步骤s2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也可以相比外缘接合步骤s3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

带部件60、粘合部以及剥离片都设置在外装片的非皮肤相向面上,有时相互接近地配置。通过在粘合部配置步骤s4之前执行带固定步骤s1,即便在剥离片71和带部件60因制造时的安装误差而重叠的情况下,带部件60也不会固定在剥离片71上,带部件60固定于外装片22的非皮肤相向面24。因此,在为了使用吸收性物品而将剥离片71剥离时,可以防止带部件60剥离,在丢弃时可以使用带部件60。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剥离片配置在带部件60的非固定部63侧的方式中,也可以以剥离片覆盖非固定部63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剥离片71。可以抑制在输送时带部件60的非固定部63晃动,可以抑制带部件60意外翻卷或弯折。可以抑制因输送时的带部件60的翻卷等而从外装连续体离开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带部件60,可以维持带部件60的接合力。

接着,在切断步骤s5中,沿着各个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将物品连续体切断。通过利用切断步骤s5将物品连续体切断,从而可以得到各个吸收性物品。切断步骤s5只要相比层叠步骤s2以及外缘接合步骤s3处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即可,也可以相比粘合部配置步骤s4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

切断步骤s5一般使用切断刃将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切断。此时,若切断刃与带部件60接触,则可能会导致带部件60被切断刃拉伸、或因切断刃从带部件60离开而导致带部件60晃动。由于在比吸收性物品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配置有带部件60,因此,可以抑制在切断时带部件60意外地晃动,可以维持带部件60与外装片22的接合力。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带固定步骤s1之后具有输送外装连续体的输送步骤s7。本实施方式中的输送步骤s7是位于带固定步骤s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外装连续体的旋转后的步骤,是包括层叠步骤s2、外缘接合步骤s3、粘合部配置步骤s4以及切断步骤s5在内的步骤。在此处的外装连续体的旋转中,使在带固定步骤s1中皮肤相向面配置在上侧的外装连续体旋转180度,而配置在外装连续体的非皮肤相向面上侧。在输送步骤s7中,可以在输送装置的输送面(后述的吸附面105a)与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相向的状态下,输送外装连续体22c。由于在外装连续体22c与输送面之间未配置带部件60,因此,可以抑制带部件60被外装连续体22c和输送面夹持而意外变形的不良情况。可以抑制带部件60的意外变形,可以维持带部件60与外装片22的接合力。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也可以不具备使外装连续体22c旋转的步骤,在带固定步骤s1之后的整个步骤中,在输送装置的输送面(吸附面105a)与外装连续体22c的皮肤相向面23相向的状态下,输送外装连续体22c。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带固定步骤s1之后,具有利用输送装置的吸附构件吸附外装片、表面片以及吸收体中的至少一个结构部件并且输送外装片的吸附步骤s8。执行层叠步骤s2、外缘接合步骤s3、粘合部配置步骤s4以及切断步骤s5的制造装置具备吸附构件105。具体而言,具有形成有多个吸附孔105b的吸附面105a,吸附该吸附面105a上的结构部件并且在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因此,层叠步骤s2、外缘接合步骤s3、粘合部配置步骤s4以及切断步骤s5构成吸附步骤s8。

在吸附步骤s8中,在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与输送装置的吸附构件105侧相向的状态下输送外装片。在吸附开始时,与吸附构件侧接近的方向的力作用于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在吸附释放时,从吸附构件离开的方向的力作用于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带部件60的长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在带部件6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固定部62,在带部件6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非固定部63。由于吸附构件的吸附,带部件6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晃动,一端侧的固定部62从外装片剥离的力有时会起作用。由于在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上未安装带部件60,因此,可以抑制带部件60被该吸附构件向吸附构件侧拉近的力或带部件60从吸附构件侧离开的力作用于带部件60。可以抑制带部件60因吸附构件的吸引而向从外装片离开的方向被拉伸而导致非固定部63晃动,可以抑制带部件60与外装片的接合力的降低。

接着,基于图7至图9,说明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下,在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图。在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带固定步骤s1a中,在带部件60a的非固定部63位于比固定部62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输送带部件60a,在非固定部63的一部分即临时固定部64,以比固定部62弱的接合力将外装连续体22c和带部件60a固定。如图7所示,在带固定步骤s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带部件60a的非固定部63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在输送时,非固定部63容易以固定部62为基点而翻卷。但是,通过设置临时固定部64,可以抑制在输送时非固定部63翻卷或带部件60a的非固定部63晃动。可以抑制因输送时的带部件60a的翻卷等而从外装片22离开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带部件60a,可以维持带部件60a固定于外装连续体22c的状态。

由于临时固定部64的接合力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弱,因此,使用者可以在使用带部件60a时容易地剥离临时固定部64,并抓住非固定部63来操作带部件60a。作为临时固定部64的固定方法,可以例示粘接剂、压花加工、热熔敷、超声波熔敷,可以相比固定部62而减少粘接剂的涂敷量或相比固定部62而减弱压花加工的压缩。

接合力可以利用拉伸试验机(instronjapanco.ltd(日本英斯特朗公司)制,型号5543)测定。例如,接合力如下测定。首先,在拉伸试验机的上部固定部以及下部固定部,固定带部件的试验片和外装片的试验片。固定于上部固定部以及下部固定部的试验片的宽度为10mm。在固定于上部固定部的试验片与固定于下部固定部的试验片之间,形成有相当于固定部62的固定面。将拉伸试验机的上部固定部与下部固定部的相对位移速度设定为100mm/分钟,将剥离接合部的期间的最大载荷点作为接合力(粘接强度)。

图8是利用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性物品10b的局部后视图。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的带部件60b的外缘接合部35与非固定部6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与非固定部63重叠的外缘接合部构成临时固定部64。在变形例2的带固定步骤中,固定部62相比非固定部63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在输送时,非固定部63难以以固定部62为基点而翻卷。但是,当在带固定步骤后的层叠步骤s2等中输送外装片22时,带部件60b的非固定部63不固定于外装片22,位置不稳定。由于在带部件60b的非固定部63设置有外缘接合部35,因此,带部件60b的非固定部63被外缘接合部临时固定,非固定部63的位置稳定,可以抑制带部件60b的非固定部63的晃动。可以抑制由于带部件60b的非固定部63的晃动而导致固定部62的接合力降低。

图9是利用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性物品10c的后视图。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的带部件60d具有从带部件60d的外缘向朝向带部件60d的内侧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穿孔线65。穿孔线65沿吸收性物品10的前后方向l延伸。一对穿孔线65包括交替排列的切割部65a和非切割部65b,切割部65a到达带部件60d的外缘。在被一对穿孔线65夹着的区域设置有非固定部63,在非固定部63的周围(比穿孔线靠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以及比非固定部63靠后侧),设置有固定部62。使用者通过利用一对穿孔线65将带部件60d撕裂,从而可以操作一对穿孔线65彼此之间的部分(操作部分)。

另外,在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在非固定部63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下,可以在非固定部6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临时固定部64。由于固定部62位于非固定部6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因此,在非固定部63处流入到了带部件60d与外装片22之间的空气有时难以漏出。通过在带部件60d的非固定部63设置临时固定部64,可以抑制在非固定部63处空气流入带部件60d与外装片22之间。带部件60d难以向离开外装片22的方向被拉伸,可以抑制带部件60d与外装片22的接合力的降低。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这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可以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所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地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制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进行说明,但在其他例子中,也可以在吸收性物品沿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制造吸收性物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外装连续体以及表面连续体,但也可以将外装连续体替换为外装片,并且将表面连续体替换为表面片来制造吸收性物品。

也可以构成为,带部件的宽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在带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固定部62,在带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非固定部63。在这样配置有带部件的方式中,由于固定部62和非固定部63双方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因此,带部件沿着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被拉伸,非固定部63容易晃动。因此,优选为,在吸附步骤中,在外装片的皮肤相向面与输送装置的吸附构件侧相向的状态下输送外装片。可以抑制非固定部63的带部件因吸附构件而晃动,可以抑制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的降低。另外,在这样配置有带部件的方式中,也可以在与非固定部63重叠的区域设置临时固定部64。可以利用临时固定部64有效抑制非固定部63的晃动。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具有在制造各个吸收性物品之后使吸收性物品旋转的旋转步骤。在旋转步骤中,也可以在吸收性物品与吸附构件相向的相向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带部件。在旋转步骤中,不仅在输送方向上,吸收性物品也在旋转方向上移动,在旋转时带部件有时向从外装片离开的方向被拉伸。在该旋转步骤中,可以抑制由吸附构件引起的空气流动的变化,可以有效抑制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的降低。

更详细地说,在吸引开始时,带部件的长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包括带部件的外装片等旋转,在吸引释放时,带部件的宽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在吸引开始时,吸附构件的吸引沿着带部件的长度方向依次作用,在吸引释放时,吸附构件的吸引沿着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依次被解除。在吸引开始时和吸引释放时,带部件的方向与输送方向的相对角度不同,沿着长度方向的力和沿着宽度方向的力作用于带部件。由于在位于吸附构件侧的面上未安装带部件,因此,可以抑制由于吸附构件的吸引而作用于带部件的力,可以抑制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2016年12月22日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第2016-250147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列入本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提高后处理用的带部件与外装片的接合力,抑制丢弃时带部件脱落的不良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10b:吸收性物品

20:表面片

22:外装片

23:皮肤相向面

24:非皮肤相向面

30:吸收体

35:外缘接合部

60、60a、60b、60d:带部件

62:固定部

63:非固定部

64:临时固定部

65:穿孔线

70:粘合部

71:剥离片

s1:带固定步骤

s2:层叠步骤

s3:外缘接合步骤

s4:粘合部配置步骤

s5:切断步骤

s7:输送步骤

s8:吸附步骤

100:制造装置

101:第一辊

102:第二辊(输送装置)

102a:输送面

105:吸附构件

107:压花辊

108:砧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