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11991发布日期:2019-08-24 09:1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生理用卫生巾被已知为吸收例如月经血等排泄流体的吸收性物品。这种生理用卫生巾的一个实例是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生理用卫生巾且包括吸收性层状体1。吸收性层状体1包括芯8。在相对于芯8的非皮肤接触表面5侧设置有沿着竖向中心线2延伸的变形诱导部件14以及由弹性拉伸/收缩构件17制成的变形赋予部件15。由于变形赋予部件15的收缩,变形诱导部件14变形以向皮肤侧突出的形状,因此改进与穿戴者的阴部区域的紧密配合。

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11-99170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的吸收性层状体1中,与穿戴者的阴部区域进行接触的部分是吸收性层状体1的向皮肤侧突出的顶端部分,且因此存在以下风险:穿戴者在其与顶端部分接触的部分处感到不适。

鉴于例如上述问题等常规问题实现本发明,且本发明的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穿戴者的具有改进的表面质地的吸收性物品。

问题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上述方面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具有彼此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其具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非皮肤侧片材,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侧,所述吸收体在所述吸收体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具有凹部和一对皮肤侧凹部,所述凹部形成在非皮肤侧表面中且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凹部具有最深部分,所述最深部分在所述凹部中具有最大深度,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形成在皮肤侧表面中且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最深部分的外侧,所述最深部分比所述皮肤侧凹部更深。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本说明书的描述,本发明的除上面外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形成在非皮肤接触侧表面中的凹部,当吸收体变形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时,皮肤侧凹部之间的区域很可能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此时,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区域可比在不设置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的情况下更平坦。这使得有可能改进表面质地。

附图说明

图1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所见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

图2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箭头a-a所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吸收体10的平面视图。

图5a是由图1的箭头b-b所指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已形成在未压缩吸收体10中。图5b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凹部15已形成在图5a中的吸收体10中。图5c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顶部片材20已覆盖在图5b中的吸收体10上。图5d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已形成在图5c中的卫生巾1中。

图6是一对辊部50的示意性放大视图。

图7是说明卫生巾1的使用方面的图。

图8a是图5d中的凹部15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部分z的放大视图。

图9a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使用之前的图。图9b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使用期间的图。

图10a是说明卫生巾100的凹部150在使用之前的图。图10b是说明卫生巾100的凹部150在使用期间的图。

图11示出一对辊部50的变型例。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此说明书的描述和附图,至少以下事项将变得清楚。

一种具有彼此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体,其具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

非皮肤侧片材,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侧,

所述吸收体在所述吸收体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具有凹部和一对皮肤侧凹部,

所述凹部形成在非皮肤侧表面中且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

所述凹部具有最深部分,所述最深部分在所述凹部中具有最大深度,

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形成在皮肤侧表面中且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

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最深部分的外侧,

所述最深部分比所述皮肤侧凹部更深。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由于形成在非皮肤接触侧表面中的凹部,当吸收体变形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时,皮肤侧凹部之间的区域很可能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此时,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区域可比在不设置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的情况下更平坦。这使得有可能改进表面质地。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皮肤侧部分,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外侧部分,

所述皮肤侧部分中的纤维密度高于所述外侧部分的纤维密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当吸收体在使用期间弯曲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时,具有高纤维密度的皮肤侧部分与排泄源接触。这使得皮肤侧部分有可能更快地吸收排泄物。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皮肤侧部分,

在设置所述凹部的所述最深部分的横向位置处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的纤维密度

高于

包括在所述皮肤侧部分中且与设置所述最深部分的所述横向位置相邻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当最深部分上的皮肤侧部分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时,不仅对应于具有更高纤维密度的最深部分的部分,而且具有更低纤维密度的相邻部分可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这使得有可能改进用于穿戴者的表面质地。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外侧部分,

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最深部分重叠的位置处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外侧部分重叠的位置处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皮肤侧。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吸收体在使用期间更容易弯曲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更易于实现相对于排泄源的良好配合,且排泄物很可能会被更快吸收。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凹部重叠。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在凹部和皮肤侧凹部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之间的区域很可能是在使用期间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部分,且有可能改进表面质地。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凹部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中的每一个的横向长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吸收体在使用期间更容易弯曲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更易于实现相对于排泄源的良好配合,且排泄物很可能会被更快吸收。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吸收体与所述最深部分接触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高于与所述皮肤侧凹部的最深部分接触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吸收体在使用期间更容易弯曲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更易于实现相对于排泄源的良好配合,且排泄物很可能会被更快吸收。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

所述最深部分设置在介于位于一侧的所述皮肤侧凹部的一侧端部与位于另一侧的所述皮肤侧凹部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中。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吸收体更容易弯曲以便左右对称地向皮肤侧隆起,更易于实现相对于排泄源的良好配合,且排泄物很可能会被更快吸收。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凹部设置在在使用期间至少位于裆部处的裆部部分中,

在所述裆部部分中,在所述凹部中具有所述最大深度的所述最深部分与所述非皮肤侧片材分离,且

所述最深部分的深度大于从所述最深部分到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侧表面的厚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与诱导部分仅设置在臀部部分中的情况相比,在至少裆部部分中设置线状诱导部分使得吸收体在使用期间由于凹部而更易于向皮肤侧突出。而且,有可能使吸收体配合到对应于排泄源的部分,且排泄物可被更快地吸收。而且,最深部分的深度大于从最深部分到吸收体的皮肤侧表面的厚度,且最深部分和非皮肤侧片材彼此分离,因此减小非皮肤侧片材阻碍用于向皮肤侧隆起的变形的风险,且使得吸收体更有可能变形以便向皮肤侧隆起。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皮肤侧部分,

所述皮肤侧部分向所述皮肤侧突出。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用户可发现凹部已在使用之前形成,且因此可识别出将在使用期间实现良好配合。用户还可在使用之前识别出其中形成凹部的中央区域的位置,因此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的中央位置与其内衣的中央对准。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吸收性物品进一步包括皮肤侧片材,所述皮肤侧片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侧,

所述吸收体和所述皮肤侧片材利用粘合剂彼此粘合,且

所述皮肤侧凹部的最深部分与所述皮肤侧片材未彼此粘合。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抑制了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通过皮肤侧片材变得固定的情况,因此使得更有可能维持最深部分且使得有可能改进穿戴者的表面质地。

===第一实施例===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构造>

下文描述生理用卫生巾1(在下文中被称为“卫生巾1”)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实例。应注意,尽管生理用卫生巾被描述为以下描述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实例,但本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还涵盖所谓的卫生护垫等,且不限于生理用卫生巾。

图1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所见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图2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箭头a-a所见的示意性剖视图。而且,在以下描述中,“纵向方向”是沿着在产品状态中的卫生巾1的纵长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是与纵向方向正交且沿着在产品状态中的卫生巾1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方向,且“厚度方向”是与纵向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纵向方向具有当使用卫生巾1时分别在穿戴者的腹侧和穿戴者的背侧的“前侧”和“后侧”。厚度方向具有当使用卫生巾1时与穿戴者的皮肤(图3中的上侧)进行接触的侧的“皮肤侧”(也被称为“上侧”),和在相反侧(图3中的下侧)上的“非皮肤侧”(也被称为“下侧”)。而且,图中的x-x线是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卫生巾1是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竖向伸长形状的片材状构件。卫生巾1包括液体可渗透的顶部片材(皮肤侧片材)20、液体可吸收的吸收体10、和液体不可渗透的背部片材(非皮肤侧片材)30,它们以在厚度方向(参见图3)上从皮肤侧到非皮肤侧的此次序彼此覆盖。这些构件20、10和30通过使用粘合剂hma而各自接合到在厚度方向上与其相邻的构件,所述粘合剂为热熔性粘合剂等。应注意,粘合剂hma以所希望涂覆图案而涂覆在吸收体10的皮肤表面侧和非皮肤表面侧的整个区域上方,且涂覆图案可选自例如ω图案、螺旋图案和条纹图案等涂覆图案。

顶部片材20和背部片材30具有相同平面形状,且其平面大小大于吸收体10的平面大小。如图1和2所示,两个片材20和30的外周边缘部20e和30e通过粘合或焊接而彼此接合,且因此吸收体10保持在两个片材20与30之间。而且,顶部片材20和背部片材30的大致纵向中央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因此形成当卫生巾1有待置于内衣(未示出)上且固定到内衣时所用的固定部分的翼部20w和30w。

吸收体10具有吸收性芯11、上部片材12和下部片材13。吸收性芯11是吸收和保持例如月经血等液体(排泄流体)的构件。吸收性芯11具有作为液体吸收性纤维的纤维素基吸收性纤维、和热塑性树脂纤维。这些纤维彼此混合且在平面视图中形成竖向伸长形状,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例如,纸浆纤维等用作液体吸收性纤维,且热塑性树脂纤维是具有所谓的鞘-芯型结构的复合纤维,所述鞘-芯型结构包括聚乙烯(pe)鞘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应注意,人造丝纤维可用作液体吸收性纤维,且聚丙烯(pp)单独纤维或pe单独纤维可用作热塑性树脂纤维。而且,例如超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等液体吸收性颗粒物可被加入液体吸收性纤维。

上部片材12是具有与吸收性芯1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片材构件,且通过使用粘合剂hma与其接合以便覆盖吸收性芯11的皮肤侧表面(参见图3)。上部片材12是具有卓越液体可渗透的属性的柔软片材且由例如非织造织物(例如,透气非织造织物)或薄页纸制成。下部片材13是具有与吸收性芯1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片材构件,且通过使用粘合剂hma与其接合以便覆盖吸收性芯11的非皮肤侧表面(参见图3)。下部片材13是由例如非织造织物(例如,sms(纺粘/熔喷/纺粘)非织造织物)或薄页纸制成的柔软片材。

图4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吸收体10的平面视图。在图4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虚线示出卫生巾1的外部形状。吸收体10设置有多个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以便增加吸收体10的刚性且改进液体吸收和分散。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具有大致圆形平面形状且被布置成交错布置图案,但无论如何对此没有限制。而且,吸收体10的厚度是3mm或更小,且合乎希望的是2mm或更小,且吸收体10的纤维密度是1.0×105到4.0×105(g/m3),且大致均匀的。然而,吸收体10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在纵向方向上在前部、中央部与后部之间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吸收性纤维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重量)在前部中为175(g/m2),在中央部中为250(g/m2),且在后部中为175(g/m2),也就是说,中央部中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质量最高,且吸收体10在中央部中的厚度(t10)高于吸收体10在前部和后部中的厚度(tb10)(t10>tb10)。

可使用已知方法测量在吸收体10的前部、中央部和后部中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的厚度、每单位面积的纤维质量、以及密度(也被称为“纤维密度”)。例如,就厚度而言,有可能使用来自三丰股份有限公司的刻度盘式测厚仪id-c1012c或其等效物,将接触器的面积设定成20cm2且将接触压力设定成3gf/cm2,按压和测量目标部分,且接着在视觉上进行比较或使用沿着纵向方向截取的卫生巾1的截面的图像进行比较。而且,就每单位面积的纤维质量而言,有可能例如从卫生巾1切出目标部分作为目标样品,使用直读式天平(例如,来自研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天平hf-300)测量目标样品的质量,测量目标样品的面积,且接着计算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就纤维密度而言,有可能例如从卫生巾1切出目标部分作为目标样品,使用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目标样品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g/m2),使用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目标样品的厚度(m),且接着用目标样品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除以目标样品的厚度以计算纤维密度(g/m3)。

此外,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线状凹部15形成在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凹部15被成形为大致直线,且设置在吸收体1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包括当使用卫生巾时至少位于裆部中的裆部部分。应注意,“裆部部分”是指当穿戴者使用卫生巾1时位于裆部处的区域,且具体是指在卫生巾1的纵向方向上形成翼部粘合部40w的区域。凹部15诱导卫生巾在使用期间在厚度方向上向皮肤侧突出和弯曲。稍后将描述凹部15的细节。

顶部片材20是当使用卫生巾1时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构件,且用于允许例如月经血等液体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渗透到非皮肤侧且移动到吸收体10。顶部片材20是由例如透气非织造织物等适当类型的非织造织物制成的液体可渗透的柔软片材。

如图1所示,多个压缩部(线状压缩部el和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从皮肤侧形成在顶部片材20的皮肤侧表面中,且通过此方式,顶部片材20和吸收体10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以便彼此接合和成一体。线状压缩部el是连续的且沿着吸收体10的外周边缘部延伸,且整体大致形成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的环路。另一方面,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大致为圆形,且离散地形成在通过线状压缩部el在顶部片材20上划界的基本上封闭区域中。

背部片材30抑制以下情况:在卫生巾1的使用期间已通过顶部片材20渗透且由吸收体10吸收的液体朝向例如内衣等内衣物漏出(朝向非皮肤侧渗漏)。背部片材30是由聚乙烯(pe)等制成的适当类型的树脂膜制成的液体不可渗透的柔软片材。

如图2所示,用于在卫生巾1的使用期间将卫生巾1附连到内衣等的粘合部(翼部粘合部40w和主体粘合部40c)设置在背部片材30的非皮肤表面侧。翼部粘合部40w是形成在翼部30w的非皮肤表面侧的一对大致矩形粘合部。主体粘合部40c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所述一对翼部粘合部40w在宽度方向之间的部分中的背部片材30和吸收体10重叠的部分中的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带形区域中涂覆适当粘合剂hma。当使用卫生巾1时,通过将主体粘合部30c附连到穿戴者的内衣的裆部部分的内侧而将卫生巾1附接到穿戴者的内衣,因此防止吸收体10的位置相对于穿戴者的身体变得移位。类似地,翼部粘合部40w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翼部30w中的大致矩形区域中涂覆适当粘合剂hma。当使用卫生巾1时,翼部30w(20w)被折叠到非皮肤侧,且翼部粘合部40w附连到穿戴者的内衣的裆部部分的外侧,因此在使用期间固定卫生巾1且抑制位置移位等。

<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形成>

接下来,将描述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和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或非皮肤侧执行压缩而设置,使得至少皮肤侧和非皮肤侧变得凹陷。凹部15是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线状压缩部,设置在包括吸收体10(卫生巾1)的横向中心线x-x的中央区域中,且具有含预定面积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凹部15是非皮肤侧表面凹陷到其中的线状凹部,且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从吸收体10的非皮肤表面侧执行压缩而设置。

图5a到5d是说明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形成的图。图5a是由图1的箭头b-b所指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已形成在未压缩吸收体10中。图5b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凹部15已形成在图5a中的吸收体10中。图5c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顶部片材20已覆盖在图5b中的吸收体10上。图5d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已形成在图5c中的卫生巾1中。应注意,图5a示出由图1中的箭头b-b所指示的部分中的吸收体10,且示出这样的方面,其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在形成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之前的状态下已形成在未压缩吸收体10中。图5b示出在用于在图5a中的吸收体10中形成凹部15的处理期间的状态。图5d示出在吸收体10中形成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之后的状态下的经处理吸收体10。而且,图5a、5b和5c中的线y-y是吸收体10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且图5d中的线y-y是卫生巾1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应注意,中心线y-y是在卫生巾1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且也是在吸收体10的稍后描述的外侧部分l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首先,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未压缩吸收体10在其整个区域上具有厚度t10,具有皮肤侧表面10t作为吸收体10的皮肤侧的表面,且具有非皮肤侧表面10b作为非皮肤侧的表面。未压缩吸收体10穿过具有突出部分的突出辊(未示出)与具有光滑表面的砧辊(未示出)之间的辊缝,且吸收体10从非皮肤侧压缩,因此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

如图5a所示,其中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的部分是从皮肤侧和非皮肤侧两者的凹陷,且在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上大致位于中央部中。而且,由于此压缩,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中的吸收体10的厚度小于厚度t10,且纤维被压扁,使得纤维密度比在具有厚度t10的部分中更高。

接下来,形成凹部15。凹部15通过对吸收体10的横向中央区域执行压缩处理而形成(图5b)。具体地,形成使用包括被驱动以在运输方向上旋转的上部辊51u和下部辊51d的一对辊部50来执行。

图6是所述一对辊部50的示意性放大视图。吸收体10在其纵向方向在运输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运输。标记“cd方向”为与运输方向正交的方向,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基本上符合cd方向。

上部辊51u设置有肋部51r,所述肋部以环形在旋转方向上在整个圆周上连续地延伸。肋部51r在与旋转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等腰梯形,其中肋宽在沿着上部辊51u的旋转半径方向向外延伸的同时降低,且其前端具有与cd方向平行的顶面51rt。在所形成的凹部15中,已与顶面51rt接触的一部分的至少部分变成稍后描述的最深部分15m。在顶面51rt的cd方向(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优选地为0.5mm到3.0mm,且在本实施例中为1.0mm。而且,肋部51rt可插入其中的槽部51m设置在下部辊51d中的面向外圆周表面中的肋部51r的位置处。槽部51m被成形为在旋转方向上在整个圆周上连续地延伸的环。槽部51m在与旋转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等腰梯形,其中槽宽在沿着下部辊51d的旋转半径方向向内延伸的同时降低,且其底端具有与cd方向平行的底面51mb。

凹部15通过压缩处理形成,其中肋部51r被按压到槽部51m中,使得吸收体10的在与顶面51rt接触的部分中的厚度变得最薄。具体地,使得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为对应于上部辊51u的侧,且使得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为对应于下部辊51d的侧,当吸收体10在运输方向上在上部辊51u与下部辊51d之间移动时,如图6所示,肋部51r被按压到槽部51m中,至位于未压缩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的皮肤侧的一部分。而且,稍后描述的皮肤侧凹部p形成在吸收体10的与下部辊51d的外圆周表面和槽部51m之间的边界部分进行接触的部分p0中。

此时,纤维密度在凹部15的已与顶面51rt接触且在吸收体10中具有最小厚度的部分中增加。不同于使用砧辊形成的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凹部15由按压到槽部51m中的肋部51r形成,且因此与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相比被压实到更大程度。

接下来,如图5c所示,顶部片材20(粘合剂hma可被提前涂覆到所述顶部片材)覆盖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且粘合到所述皮肤侧。

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在顶部片材20已覆盖在吸收体10上之后形成。顶部片材20和吸收体10在厚度方向上从顶部片材20上方压缩在一起,因此形成主体点状压缩部ed。类似于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顶部片材20置于吸收体10上且通过使吸收体10穿过具有突出部分的突出辊(未示出)与具有光滑表面的砧辊(未示出)之间的辊缝从皮肤侧执行压缩处理(图5d)。

在已形成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之后,接着形成线状压缩部el。线状压缩部el通过以下方式形成:通过使吸收体10穿过具有呈对应于线状压缩部el的布置图案的突出部分的突出辊(未示出)与具有光滑表面的砧辊(未示出)之间的辊缝从皮肤侧执行压缩处理。

然后,背部片材30覆盖在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且附连到所述非皮肤侧。此时,粘合剂hma以预定涂覆图案提前涂覆在基本上背部片材30的整个表面上,且接着背部片材30在施加一定压力的同时覆盖在吸收体10的非皮肤表面侧。

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的形成、凹部15的形成、顶部片材20的布置、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的形成、以及线状压缩部el的形成以此次序执行,但对此没有限制。以下构造是可能的:在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的形成之前形成凹部15。而且,以下构造是可能的:在凹部15的形成之前顶部片材20覆盖在吸收体10上。

<卫生巾1的使用>

下文描述在使用期间的卫生巾1。图7是说明卫生巾1的使用方面的图。当穿戴者将使用卫生巾1时,首先,卫生巾1被置于平坦状态下且固定到内衣的裆部部分,如图7中的状态a所示。此时,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是70mm,且当翼部30w(20w)被折叠到非皮肤侧且翼部粘合部40w被附连到内衣的裆部部分的外侧以固定卫生巾1时,卫生巾1的横向长度变得与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大致相同。一般地,穿戴者的裆部间隙大致为30mm,且因此卫生巾1(吸收体10)在此状态a下的横向长度比裆部间隙更长。正常地,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越长,可被吸收的排泄物的量越大,但如果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过长,那么其将变得大于穿戴者的裆部间隙,且存在使穿戴者感到不适的风险,以及由于未预料到的部分中的弯曲所致的排泄物泄漏的风险。出于此原因,考虑到允许沿着穿戴者的身体的变形,大致70mm的长度适合吸收体10,如稍后将描述。

接下来,穿戴者执行朝向其腹股沟201k上拉其内衣的操作。此时,如图7中的状态b所示,卫生巾1弯曲以便沿着吸收体10的凹部15在皮肤侧突出。当卫生巾1被布置在穿戴者的腹股沟201k处时,如图7中的状态c所示,由于由凹部15诱导而在皮肤侧突出的部分(图8a中的皮肤侧部分h等)很可能进入包括例如阴道口等排泄源201he的间隙。因此,穿戴者很可能感觉到良好配合,且例如月经血等经排泄流体可能更有可能被吸收体10吸收而不是泄漏。而且,由于沿着穿戴者的身体的形状变形,吸收体10(卫生巾1)的大小(其比穿戴者的裆部间隙更宽)减小到适合穿戴者的身体的大小,且卫生巾1可能配合穿戴者的身体,同时还确保充分的排泄物吸收。

<凹部15的构造和效果>

图8a是图5d中的凹部15的示意性剖视图,且图8b是图8a中的部分z的放大视图。图9a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使用之前的图。图9b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使用期间的图,且是在图7中的状态c下的凹部15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在以下描述中,各种部分的长度和深度可使用已知方法来测量。例如,可使用沿着宽度方向截取的卫生巾1的截面的所捕获图像执行测量。

凹部15是通过压缩形成的凹槽且在使用之前在卫生巾1中。凹部15是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的在宽度方向上从一侧的相对于皮肤侧的曲率的起点到另一侧的相对于皮肤侧的曲率的终点的部分。在凹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15w优选地为1.5mm到3.5mm,且长度15w在本实施例中大致为2.4mm。长度15w越长,吸收体10越容易弯曲。但是鉴于凹部15通过压缩形成,因此存在纤维在被压扁时变硬的风险,且长度15w越长,例如排泄物等可被保持的液体的体积越小。出于此原因,考虑到易于弯曲以便于弯曲以向皮肤侧突出,且此外考虑到确保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区域用于吸收排泄物,优选的是在凹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15w为2.0mm到3.0mm。

吸收体10的在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与凹部15相邻的部分将被称为皮肤侧部分h,且这是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5重叠的区域(在图8a中密集斑点区域)。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皮肤侧部分h相邻的部分将被称为外侧部分l,其是其中不形成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区域,且其厚度是吸收体10的厚度t10。在外侧部分l中的皮肤侧表面10t和非皮肤侧表面10b与在未处理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和非皮肤侧表面10b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厚度t10大致为1.3mm。此时,皮肤侧部分h中的纤维密度高于外侧部分l中的纤维密度,已知一般地,纤维密度越高,液体由于毛细作用而被吸收得越快。出于此原因,在穿上状态(图7中的状态c)下,当吸收体弯曲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时,纤维密度在与排泄源进行接触的皮肤侧部分h中更高,且因此排泄物可被更快地吸收。“高密度区域dh”是指在皮肤侧与在凹部15中具有最深深度的最深部分15m相邻且在宽度方向上与最深部分15m重叠的皮肤侧部分h的区域。最深部分15m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在图8a中为w)(例如,大致0.8mm),且高密度区域dh具有在纵向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坦区域。

而且,在高密度区域dh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hc相对于在吸收体10的在宽度方向上与外侧部分l重叠的位置处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lc位于皮肤侧。在本实施例中,中心lc位于与在未处理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y-y大致相同位置。因此,在使用期间,即使在宽度方向上作用的力由穿戴者的股部(腿)施加,但折叠以便向皮肤侧突出可经由变形被诱导以便向非皮肤侧突出。这使得有可能在更靠近穿戴者的排泄源的位置处吸收排泄物。

最深部分15m的深度(也就是说在厚度方向上从一个外侧部分l(未处理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到最深部分15m的长度l2)比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皮肤侧部分h(高密度区域dh)的皮肤侧表面10t的长度l1更长(l2>l1)。在本实施例中,最深部分15m的长度l2为0.8mm,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皮肤侧部分h中的皮肤侧表面10t的长度l1为0.5mm,且高密度区域dh中的纤维密度通过压缩处理而升高。

此外,在凹部15中,一对皮肤侧凹部p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高密度区域dh的相应外侧。皮肤侧凹部p在纵向方向上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上延伸。皮肤侧凹部p的最深部分被称为皮肤侧最深部分pm,且与皮肤侧最深部分pm相邻的区域(部分)被称为皮肤侧凹部区域ph。

在吸收体10中,与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接触的区域(部分)中的纤维密度(也就是说高密度区域dh中的纤维密度)高于与皮肤侧凹部区域ph的皮肤侧最深部分pm接触的区域(部分)中的纤维密度。出于此原因,首先,具有含更高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dh的凹部15可被诱导以向皮肤侧弯曲,且接着具有含更低纤维密度的皮肤侧凹部区域ph的皮肤侧凹部p可被诱导以向横向外侧部分中的非皮肤侧弯曲。

图8b示出以下状态:其中吸收体10在两个点处与虚拟直线v接触,所述虚拟直线沿着宽度方向变得靠近卫生巾1(吸收体10)的截面。皮肤侧凹部p是通过压缩形成的凹槽。在处于使用前状态的卫生巾1中,虚拟直线与吸收体10的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处的两个接触点中的一个是凹穴起点,且另一接触点是凹穴终点。每个皮肤侧凹部p的横向长度wp小于凹部15的横向长度15w。具体地,长度wp优选地为0.3mm到1.2mm,且在本实施例中长度wp大致为0.8mm。因此,吸收体10由于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凹部15而被诱导以向皮肤侧弯曲。且,吸收体10可由于在宽度方向上更短的皮肤侧凹部p而被诱导以向非皮肤侧弯曲。

皮肤侧凹部p的深度是指虚拟直线v与皮肤侧最深部分pm之间的长度l3(图8b)。此时,皮肤侧凹部p的深度(l3)小于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的深度,也就是说在厚度方向上从外侧部分l(未处理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到最深部分15m的长度l2(l3<l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皮肤侧最深部分pm的深度(l3)大致为0.2mm,且最深部分15m的深度(l2)大致为0.8mm。应注意,皮肤侧凹部p的深度是皮肤侧最深部分pm与虚拟直线v之间的长度l3,但如图8b等所示,在顶部片材20和皮肤侧最深部分pm并未粘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皮肤侧最深部分pm的深度与顶部片材20和皮肤侧最深部分pm之间的长度大致相同。

由于设置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在图7中的状态c所示的穿上状态下,当吸收体10弯曲成使得皮肤侧部分h向皮肤侧隆起时,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皮肤侧部分h的区域变成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部分(图9b)。

图10a是说明卫生巾100的凹部150在使用之前的图。图10b是说明卫生巾100的凹部150在使用期间的图。为了方便起见,在图10a和10b中,构造由与用于卫生巾1的参考标号和标记相同的参考标号和标记指代。如图10a所示,卫生巾100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上不具有一对皮肤侧凹部。在卫生巾100的吸收体10中,凹部150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肋部51r按压到槽部51m中而至较浅深度,或缩短肋部51r被按压的时间,或改变肋部51r的形状或通过其它手段。应注意,如果不设置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那么通常的情况是最深部分150m不具有预定长度。因此,具有最深部分150m作为顶端的山形凹部150在图10a和10b示出。

当卫生巾100在图7中的状态c所示的穿上状态下时且当吸收体10被弯曲成使得皮肤侧部分h向皮肤侧突出时,穿戴者的股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吸收体10向内施加压力。此时,纤维密度在最深部分150m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处变得最高(高密度区域dh),且具有高密度区域dh作为顶端的山形很可能被形成(图10b)。出于此原因,当使用卫生巾100时,顶端高密度区域dh变得与穿戴者的排泄源接触,且存在使穿戴者感到不适的风险。

然而,如图9a等所示,本实施例的卫生巾1在最深部分15m(高密度区域dh)的相应横向外侧具有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因此,在图7中的状态c所示的穿上状态下,当力在宽度方向上被向内施加到吸收体10时,如图9b所示,凹部15的高密度区域dh被诱导以向皮肤侧突出,且皮肤侧凹部p的横向外侧部分被诱导以向非皮肤侧弯曲。换句话说,首先,具有更深深度(l2)的凹部15被诱导弯曲以便朝向皮肤侧突出,且接着具有更浅深度(l3)的皮肤侧凹部p的横向外侧部分被诱导以向非皮肤侧弯曲。因此,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区域比未设置有皮肤侧凹部p的卫生巾100更有可能维持沿着宽度方向的平坦性。因此,即使卫生巾1(吸收体10)在穿上状态(图7中的状态c)下经历变形,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部分也是平坦的高密度区域dh,因此使得有可能改进表面质地,且使得有可能减小使用期间的不适。

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与最远离皮肤侧的高密度区域dh的两个外侧相邻的部分中在皮肤侧凹部p的内侧设置有与高密度区域dh相比具有更低纤维密度的皮肤侧部分h(图9b)。出于此原因,在穿上状态下,除了高密度区域dh外,与高密度区域dh相邻的皮肤侧部分h也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因此使得有可能改进质地。

此外,皮肤侧凹部p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5重叠(图8和9a)。因此,皮肤侧凹部p由于凹部15变形以便向皮肤侧突出而更有可能被诱导以向非皮肤侧弯曲,且皮肤侧凹部之间的区域更有可能是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平坦部分。因此,有可能改进在穿上状态下的表面质地。

在宽度方向上,最深部分15m位于在一侧(图8a中的左侧)上的皮肤侧凹部p的一侧端部与在另一侧(图8a中的右侧)上的皮肤侧凹部p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中。凹部15的横向中央部与位于一侧的皮肤侧凹部p的一侧端部和位于另一侧的皮肤侧凹部p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因此,吸收体10很有可能弯曲以便相对于横向中心左右对称地向皮肤侧隆起。而且,在宽度方向上,通过使卫生巾1的中心与身体的中心对准,穿戴者可容易地在穿上状态下使卫生巾1相对于排泄源配合。

而且,如图8a等所示,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彼此分离,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并不利用粘合剂hma彼此粘合。这使得有可能减小以下风险:当吸收体10变形以使得具体地说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向皮肤侧隆起且突出时背部片材30的刚性将阻碍吸收体10的变形。

在处于穿上状态(图7中的状态c)的卫生巾1中,形成在裆部部分中的凹部15使吸收体10在裆部部分中弯曲,因此改进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的配合。为了促进吸收体10的弯曲,最深部分15m的深度(l2)被设定成大于从最深部分15m到高密度区域dh的皮肤侧表面10t的厚度(l1)(l2>l1),且因此当在使用期间穿戴者的股部(腿)在宽度方向上向内施加力时,吸收体10比在最深部分15m的深度(l2)小于从最深部分15m到高密度区域dh的皮肤侧表面10t的厚度(l1)(l2<l1)的情况下更容易在凹部15处弯曲。而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被布置成彼此分离,因此使得有可能减小背部片材30阻碍吸收体10的弯曲变形的风险。

而且,如图8a等所示,每个皮肤侧凹部p的皮肤侧最深部分pm与顶部片材20分离,且皮肤侧最深部分pm和顶部片材20并不利用粘合剂hma彼此粘合。这可减小皮肤侧凹部p由于刚性更高的顶部片材20而变得固定的风险,因此使得有可能维持皮肤侧凹部p作为容易变形的部分。而且,吸收体10可容易在皮肤侧凹部p处向非皮肤侧折叠,且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最深部分15m(高密度区域dh)可容易维持平坦形状,因此使得有可能改进用于穿戴者的表面质地。

此外,如图8a等所示,皮肤侧部分h向皮肤侧突出,且高密度区域dh的皮肤侧表面10t相对于外侧部分l的皮肤侧表面10t位于皮肤侧。因此,卫生巾1的皮肤表面侧的对应于皮肤侧部分h的部分向皮肤侧突出。因此,在使用之前,穿戴者可通过看或通过触摸识别出凹部15的存在,且可发现卫生巾可向皮肤侧突出且相对于排泄源实现有利配合。此外,当穿戴者将要使用卫生巾1时,在卫生巾1(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中设置的凹部15允许穿戴者容易地使卫生巾的中央位置与其内衣的中央位置对准。

而且,当背部片材30覆盖在吸收体10上时,按压力在厚度方向上被施加。因此,如图8a和9a所示,卫生巾1的凹部15的横向端部15e在使用之前粘合到背部片材30。也就是说,背部片材30的一部分朝向凹部15拉动,且因此,凹部15的端部15e粘合到背部片材30,且粘合剂hma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端部15e向内存在,但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并不彼此粘合。当使用此卫生巾1时,卫生巾1弯曲成使得凹部15向皮肤侧突出,如图9b所示(参见图7中的状态c)。以此方式,当卫生巾1弯曲时,不仅吸收体10、而且背部片材30的一部分也向皮肤侧隆起。出于此原因,在背部片材30和吸收体10之间存在更大接触区域,并且从端部15e向内的内侧部分15i(其先前并未粘合到背部片材30)变得新近地粘合,因此使得有可能在使用期间更容易地维持弯曲形状。

===其它实施例===

尽管在上文中已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本公开的以上实施例仅有助于理解本公开且不应以任何方式被理解为限制本公开。本公开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多种改变或变更且涵盖其等效物。例如,下面将描述的修改是可能的。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凹部15形成在吸收体1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但对比不存在限制。如果凹部15设置在在使用期间对应于穿戴者的裆部的至少裆部部分中,那么在卫生巾1的横向中央区域中的裆部部分更有可能向皮肤侧突出,因此使得吸收体10(卫生巾1)有可能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有利配合。应指出,如果凹部15如在卫生巾1中形成在吸收体10的整个长度上,那么吸收体10可更容易向皮肤侧突出。

而且,皮肤侧凹部p无需设置在吸收体1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如果皮肤侧凹部p设置在在使用期间对应于穿戴者的裆部的至少裆部部分中,那么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区域可维持甚至更接近平坦状态。这使得有可能改进相对于排泄源的配合,同时仍改进表面质地。应注意,在卫生巾1的后侧,当希望其中吸收体10的形状根据穿戴者的臀部区域的形状逐渐改变的穿上状态时,其中设置凹部15和皮肤侧凹部p的区域可根据这种穿上状态适当改变。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吸收体10的最薄部分通过上部辊51u的肋部51r被按压到下部辊51d的槽部51m中使得顶面51rt与吸收体10进行接触而形成,但对此没有限制。图11示出一对辊部50的变型例。如图11所示,这样的构造是可能的,其中上部辊51u的肋部51r与下部辊51d的槽部51m之间的间隙被改变,使得吸收体10的最薄部分是夹置在肋部51r的倾斜面与槽部51m的倾斜面之间的区域,而非与顶面51rt进行接触的部分。因此,这使得有可能减小在使用期间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部分被过度牢固地压缩且变硬的风险,因此使得有可能改进质地。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5重叠,但对此没有限制。皮肤侧凹部p可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凹部15向外设置,或皮肤侧凹部p的任一个或皮肤侧凹部p的至少一部分可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5重叠。应指出,如果皮肤侧凹部p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5重叠,那么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区域更有可能沿着宽度方向是平坦的,且有可能改进质地。

而且,最深部分15m设置在位于一侧的皮肤侧凹部p的一侧端部与位于另一侧的皮肤侧凹部p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中,但对此没有限制。最深部分15m可在宽度方向上朝向任一侧偏置的位置设置在皮肤侧凹部p之间。应指出,如果最深部分15m设置在位于一侧的皮肤侧凹部p的一侧端部与位于另一侧的皮肤侧凹部p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中,那么排泄物更容易被吸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中。

此外,粘合剂hma不会被涂覆到卫生巾1的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未彼此粘合,但对此没有限制。粘合剂hma可被涂覆到最深部分15m,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可彼此粘合。因此,有可能减小向皮肤侧过度突出的风险,且调节与穿戴者的排泄源进行接触的部分的质地。

类似地,粘合剂hma不会被涂覆到卫生巾1的皮肤侧凹部p的最深部分pm,且最深部分pm和顶部片材30未彼此粘合,但对此没有限制。粘合剂hma可被涂覆到最深部分pm,且最深部分pm和顶部片材20可彼此粘合。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皮肤侧部分h向皮肤侧突出,但对此没有限制。这样的构造是可能的,其中在穿上之前,皮肤侧部分h的皮肤侧表面10t相对于外侧部分l的皮肤侧表面10t向非皮肤侧凹进。同样在此情况下,吸收体10在凹部15处向皮肤侧突出,且有可能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实现有利配合。

附图标记列表

1生理用卫生巾(卫生巾)、10吸收体、10t皮肤侧表面、10b非皮肤侧表面、11吸收性芯、12上部片材、13下部片材、15凹部、15m最深部分、15e端部,15i内侧部分、20顶部片材(皮肤侧片材)、20e外周边缘部、20w翼部、30背部片材(非皮肤侧片材)、30e外周边缘部,30w翼部、40c主体粘合部、40w翼部粘合部、50一对辊部、51u上部辊、51d下部辊、51r肋部、51m槽部、51rt顶面、51mb底面、201k裆部、201he排泄源、dh高密度区域、ed10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20主体点状压缩部、el线状压缩部、h皮肤侧部分、l外侧部分、hma粘合剂、p皮肤侧凹部、pm皮肤侧最深部分、ph皮肤侧凹部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