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寒湿腰痛的中药组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5935发布日期:2018-06-15 21:28阅读:9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寒湿腰痛的中药组方。
背景技术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下背脊或者腰骶部的血脉运行不利及缺乏濡养,导致腰部疼痛为主的一类症候群。腰痛类型包括寒湿腰痛、肾虚腰痛、湿热腰痛及瘀血腰痛。我国地域辽阔,不乏大寒大热气候多变地区,因此寒湿腰疼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本病患者腰部重着冷痛,病情迁延反复,不易康复。临床也无较好疗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有腰骶部的慢性疼痛病史,腰部运动不利,且多有腰部受寒、劳累或者损伤等病史。中医诊断,腰部重着冷痛,慢慢加重,活动不利,休息疼痛不减,劳累或者受凉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此证为内虚加外感之证。腰为肾之外腑,病症存在筋骨、肌肉,所以此证以肝肾不足为根;以脾阳不振湿邪入侵为标。肝主筋,肝虚则筋痿;肾主骨,肾虚则骨软;脾主肉,有化湿功能,脾虚则肌肉不健,易被湿邪所侵。肝肾两虚真气不足,不能充养肾之外腑肌肉筋骨,不能助脾生阳,湿寒趁虚侵入腰部,深入肌肉筋骨,则腰疼寒凉如坐冷水之中,屈伸不利;腰身被邪所侵,则下肢沉重无力。当补益肝肾,温肾散寒,暖脾胜湿。肝肾真气足,筋强骨健,湿寒难以侵入为病。脾阳生则可化湿,湿邪无根可据,则可解寒湿浸淫肌肉之患。但目前少有有能有效治疗因肝肾不足,脾胃阳虚,湿寒侵入腰腑肌肉筋骨引起的腰寒冷痛的中药组方的相关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寒湿腰痛的中药组方。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寒湿腰痛的中药组方,所述的中药组方包括如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杜仲40~90份,川续断40~90份,桑寄生40~90份,川牛膝30~60份,干姜30~60份,白术25~50份,炙甘草20~40份,茯苓15~35份。所述的用于寒湿腰痛的中药组方优选为包括如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杜仲45~90份,川续断45~90份,桑寄生40~90份,川牛膝30~50份,干姜30~60份,白术25~45份,炙甘草20~35份,茯苓15~30份。所述的干姜为去皮后的干姜。所述的寒湿腰痛为由肝肾不足,脾胃阳虚,和/或湿寒侵入腰腑肌肉筋骨引起的腰寒冷痛。所述的用于寒湿腰痛的中药组方在制备用于治疗寒湿腰痛、预防心火炽盛或口舌咽喉生疮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心火炽盛或舌咽喉生疮为温热药上行引起的心火炽盛或口舌咽喉生疮。所述的药物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制成各种剂型,包括汤剂、片剂、丸剂、胶囊剂、针剂、粉针剂、颗粒剂、冲剂、口服液和糖浆剂,或者采用微纳米技术制成的片剂、胶囊剂、针剂、粉针剂或颗粒剂。本组方以杜仲、川续断、桑寄生为君。功效为补益肝肾,强筋续骨,驱散筋骨中的风寒湿痹。杜仲性温,味甘辛,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的功效。川续断性微温,味苦辛,入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入肝肾经,功效补肝肾,祛寒止痛。三药常配伍使用治疗腰膝酸软,腰背酸痛,风湿疼痛等症。本组方以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为臣。功效补脾益阳,化湿祛寒。干姜性热,味辛,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功效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燥湿温脾胃。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脾经,功效解毒,除湿,利关节。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功效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四味药材俱为补脾健胃温中祛湿散寒之剂,用于湿寒侵入腰腑肌肉引起的,腰部寒凉疼痛,如坐冷水之中。本组方以川牛膝为佐使。川牛膝性平,味酸,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咽喉肿疼。川牛膝引火下行入于下焦,补益肝肾,活血通络能增强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的功效作用,使寒湿松散不收紧,易被驱逐出于腰腑下焦,同时能预防温性药生热上行,而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所以牛膝具有提高温肾药的疗效,同时又能引药入下焦,约制温药上行的作用。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本发明以杜仲、川续断、桑寄生为君,补益肝肾,强筋续骨,驱散筋骨中的风寒湿痹;以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为臣,补脾益阳,化湿祛寒;牛膝为佐使,引药入下焦,约制温药上行。诸药合用可温脾肾、强肝肾续筋骨、活血化瘀、祛湿寒、定痛风,又能预防温热药上行引起心火炽盛,出现口舌咽喉生疮,一举多得。对因肝肾不足,脾胃阳虚,湿寒侵入腰腑肌肉筋骨引起的腰寒冷痛疗效显著。2、本发明采用的各中药互作配伍,能发挥其协同治病作用,所用中药原料各成分之间具有药效相互促进和协调效能,经临床验证,针对腰寒冷痛具有很好疗效。3、本发明从中医辩证角度说明各组分之间的君臣佐使之位,丰富完善中医中药理论体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杜仲80克,川续断80克,桑寄生90克,川牛膝50克,干姜(去皮)60克,白术45克,炙甘草35克,茯苓30克。研极细末,混匀后搓成绿豆大丸剂(每丸生药2克)。实施例2杜仲45克,川续断45克,桑寄生40克,川牛膝30克,干姜(去皮)30克,白术25克,炙甘草20克,茯苓15克。每剂煎煮后分两次服用。实施例3杜仲90克,川续断90克,桑寄生90克,川牛膝50克,干姜(去皮)40克,白术45克,炙甘草35克,茯苓30克。研极细末,混匀后搓成绿豆大丸剂(每丸生药2克)。典型病例:1、姚某,女,73岁,河北藁城人氏。患者腰疼多年,患有椎间管狭窄,腰椎第五、第六间盘膨出。经用抗风湿、活血化瘀的药治疗后腰疼减轻,已有近十年没有出现特别疼的症状。最近有半月余腰疼开始逐渐加重,腰疼腿寒如被凉水冷敷,再用抗风湿、活血化瘀的药治疗没有效果。就诊当天疼的几乎无法站立,伴有气短汗出,腰酸腿软无力,失眠多梦,小便清长的症状。诊察患者脉象沉弦略滑,舌质淡,舌苔白滑,面色黄黑,腰椎后凸变形。此为肝肾两虚,脾胃阳气不足,风寒湿痹腰疼证。且患者自诉在一次劳作后感觉汗出身热,后来又感觉遇到寒凉之气侵入腰部开始腰疼。所以将此症定位为肾阳不振,寒湿浸淫筋骨所致,属寒湿腰疼。采用本发明“杜仲80克,川续断80克,桑寄生90克,川牛膝50克,干姜(去皮)60克,白术45克,炙甘草35克,茯苓30克”。研极细末,混匀后搓成绿豆大丸剂(每丸生药2克)。每日三次,每次6丸,饭后服用。禁食辛辣食品和过于油腻食品。服用七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患者来诊,说症状基本消失。鉴于患者病情减轻,且年龄偏大,随让患者服用剂量减半,每天三次,每次三丸,再坚持吃两个疗程。后几个月随访未见复发。2、赵某,男,29岁。患者二年前,参加拍球比赛,赛后用一桶凉水从颈背部浇下以解暑,随后在阴凉的水泥台阶上躺下休息约2小时,醒来后感到腰骶部困重不适,腰部活动不利索,当时没有在意。这两年来,每当劳累、受寒与阴雨天就出现腰部疼痛不适并加重,每年发作2到3次,热敷、揉按或休息时缓解,近1周来腰骶部酸痛逐渐加重,屈伸不利,转侧不便,稍有活动就感疼痛难忍,起床困难并影响工作,故前来就诊。查体:腰部外观无异常,舌胖淡,苔薄腻,脉象濡缓。诊断为寒湿腰痛。采用本发明“杜仲45克,川续断45克,桑寄生40克,川牛膝30克,干姜(去皮)30克,白术25克,炙甘草20克,茯苓15克”。每剂煎煮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饭后服用。禁食辛辣食品和过于油腻食品。服用七天,为一疗程。患者一个疗程后复诊,说症状基本消失。由于其患病时间已有两年,建议患者再坚持吃一个疗程,巩固疗效。后随访未见复发。3、30例寒湿腰痛患者,时间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0.6年。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大多数患者有腰骶部的慢性疼痛病史,腰部运动不利,且多有腰部受寒、劳累或者损伤等病史。体检中,下肢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多为阳性,拇趾背伸受到影响,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中医证候:腰部重着冷痛,慢慢加重,活动不利,休息疼痛不减,劳累或者受凉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研究对象按照疗程完成治疗者。疗效标准:痊愈,腰疼消失,活动正常,腰部无压痛,腰椎生理曲度回复正常,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好转,腰疼明显减轻,腰椎活动伤受限制,腰部轻压痛,腰椎生理曲度有前凸或者侧弯,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无效,腰疼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活动受限,腰部压痛阳性,腰椎生理曲度有前凸或者侧弯,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服用本发明药物“杜仲90克,川续断90克,桑寄生90克,川牛膝50克,干姜(去皮)40克,白术45克,炙甘草35克,茯苓30克。研极细末,混匀后搓成绿豆大丸剂(每丸生药2克)。每日三次,每次6丸,饭后服用。禁食辛辣食品和过于油腻食品。服用七天,为一疗程。”服用一个疗程,治愈率达66.7%,服用两个疗程后治愈率达83.3%。总有效率均高达90%以上。30例寒湿腰疼患者服药后治疗效果一个疗程后两个疗程后治愈20(66.7%)25(83.3%)好转8(26.7%)4(13.3%)无效21总有效率93.3%96.7%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