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肌劳损术后促肌肉恢复扭转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2285发布日期:2018-07-20 18:30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腰肌劳损术后促肌肉恢复扭转床,属于理疗康复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其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理疗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太明显,而适量的运动和理疗都需要足够的时间。现实中,许多人往往又没有这样的时间。所以,怎样采取一种既省时又方便,同时又能有效消除腰椎颈椎疲劳的方法和手段,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申请号为201310089470.5的一种腰椎颈椎调理床,包括床架,床架上端面设有多个升降横梁。所述的升降横梁直接与床架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多个升降横梁至少对应于人体的颈部和腰部的位置。所述的床架的内侧壁设有多个升降滑槽,升降横梁与升降滑槽形成滑动配合;升降横梁下部设有驱动升降的液压升降机构或剪刀架升降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多个升降横梁,可以将床架的上端面调节成适合人体生理曲线的形状,且当人仰躺在上面,从头到臀部的高度均可根据舒适度要求随时进行调节。设置的大腿托板和小腿托板可以方便地支撑腿部,使用本发明的装置,可以让人很方便地达到既能睡眠,又能较好地恢复腰颈部疲劳的目的;该调理床只能在人体纵向进行拉伸调理,对腰椎和腰部肌肉的放松和调理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腰肌劳损术后促肌肉恢复扭转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腰肌劳损术后促肌肉恢复扭转床,包括前段床体和后段床体,所述前段床体包括相互平行的一对框体,垂直于所述框体设置有若干根立杆,相邻两根立杆之间为隔断,两个框体上相对的两个隔断之间设置有卧杆,所述卧杆的端部位于隔断外,所述框体上远离后段床体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上设有牵引杆,牵引杆的一端连接在驱动电机上,驱动电机带动牵引杆在框体外侧上下摆动,每根卧杆的端面与该端面侧的牵引杆之间依次设有牵引绳,牵引杆上的若干根牵引绳从驱动电机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变长;所述后段床体包括床板,该床板下方沿人体长度方向设有转轴,转轴位于床板中心线位置,床板围绕转轴侧向翻动,所述床板上靠近人体脚步位置设置有弧形的围挡,围挡的两端分别连接床板的两侧,所述床板的外端部设置有可往复摆动的摇臂,所述摇臂连接在围挡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隔断内设置有承压弹簧,所述承压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框体上,另一端设有滑罩,卧杆置于滑罩内。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段床体和后段床体之间具有柔性过渡垫。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摇臂上具有用于固定在围挡上任意位置的卡爪。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围挡内侧具有对大腿或小腿进行限位的包夹部件。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床板翻转的方向与卧杆翻转的方向相反。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相邻两根立杆之间的间距为3cm-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腰肌劳损术后促肌肉恢复扭转床,通过前段床体的小幅度的渐变式侧向翻转,配合后段床体大幅度的侧向翻转,使人体腰部不断左右扭动,拉伸腰部两侧肌肉,促进腰部肌肉和脊椎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腰肌劳损术后恢复速度,也可缓解腰肌劳损带来的不适。

附图说明

图1是前段床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后段床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滑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柔性过渡垫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框体,2-立杆,3-卧杆,4-驱动电机,5-牵引杆,6-牵引绳,7-床板,8-围挡,9-摇臂,10-承压弹簧,11-滑罩,12-柔性过渡垫,13-卡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腰肌劳损术后促肌肉恢复扭转床,包括前段床体和后段床体,前段床体和后段床体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和滑轮。

所述前段床体包括相互平行的一对框体1,框体1沿人体长度方向设置,垂直于所述框体1设置有若干根立杆2,相邻两根立杆2之间为隔断,两个框体1上相对的两个隔断之间设置有卧杆3,卧杆3在隔断内可上下移动,所述卧杆3的端部位于隔断外,所述框体1上远离后段床体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4,该驱动电机4上设有牵引杆5,牵引杆5的一端连接在驱动电机4上,驱动电机4带动牵引杆5在框体1外侧上下摆动,每根卧杆3的端面与该端面侧的牵引杆5之间依次设有牵引绳6,牵引杆5上的若干根牵引绳6从驱动电机4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变长,牵引杆5的摆动,带动每根卧杆3,卧杆3的一侧开始向上或向下移动,远离驱动电机4方向的卧杆3,移动的幅度最大,而靠近驱动电机4的位置是头部位置,最远离驱动电机4的位置是上腰位置,则上腰位置的卧杆3,左右翻动的幅度最大,使人体的腰部和腰部以上部位形成扭动,两个驱动电机4带动各自的牵引杆5交错摆动,带动卧杆3往复翘起,卧杆3的端部不断上升和下降;

所述后段床体包括床板7,该床板7下方沿人体长度方向设有转轴,转轴位于床板7中心线位置,床板7围绕转轴侧向可翻动,所述床板7上靠近人体脚步位置设置有弧形的围挡8,也可以设置多个围挡8,围挡8的两端分别连接床板7的两侧,围挡8内侧具有对大腿和小腿进行限位的包夹部件,所述床板7的外端部设置有可往复摆动的摇臂9,所述摇臂9连接在围挡8上,摇臂9由步进电机带动,进行左右摇摆式的移动,带动围挡8摇摆,实现整个床板7左右往复翻转,床板7翻转的方向与卧杆3翻转的方向相反,床板7翻转的幅度大于卧杆3翻转的幅度,人体的下腰部以及下肢全部在床板7上。

隔断内设置有承压弹簧10,所述承压弹簧10的一端连接在框体1上,另一端设有滑罩11,卧杆3置于滑罩11内,承压弹簧10的设置,一方面提供一定的避震效果,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方便驱动电机4带动卧杆3的端部向下活动,压缩承压弹簧10,为卧杆3端部的下降增大活动范围,增加卧杆3的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扭曲幅度更大。

所述前段床体和后段床体之间具有柔性过渡垫12,柔性过渡垫12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弱化上腰部和下腰部不同扭动方向的作用力,适用于本扭转床的前期,使用后期则可摘除,并合并前段床体和后段床体。

所述摇臂9上具有用于固定在围挡8上任意位置的卡爪13,通常情况下,卡爪13连接在围挡8的中心位置,而卡爪13也可以固定在围挡8的侧面,对人体左腰部或右腰部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扭转,或者调节摇臂9的摆动幅度,使用小幅度,高频率的摆动方式,对腰部一侧进行快速扭动。

相邻两根立杆2之间的间距为3cm-5cm,卧杆3的直径小于这个数值。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