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庭自助式颞下颌关节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4962发布日期:2018-09-29 00:54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家庭自助式颞下颌关节复位器。



背景技术:

颞下颌关节复发性脱位又叫颞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指的是有反复发作病史的颞下颌关节脱位,常见于老年人、重病患者。其特点是复位较为容易,但病情反复,患者往往1年内需就诊医院口腔科或急诊科10~20余次,对自身心理和家庭都产生了不少负担。

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开发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较理想的产品面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庭自助式颞下颌关节复位器,该复位器可以协助患者在颞下颌关节脱位发生后进行自助式规范化复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家庭自助式颞下颌关节复位器,包括有手持用的手柄架、和用于按压在上磨牙区的上颌托、以及用于按压在下磨牙区的下颌托,所述上颌托包括有与手柄架转动连接的上转轴,所述上转轴同轴固定设置有上齿轮,上颌托远离手柄架的一端可绕着上转轴的中心轴向上下转动,所述上颌托远离手柄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按压在牙齿上的上摩擦垫;

所述下颌托包括有与手柄架滑移转动连接的下转轴,所述下转轴同轴固定设置有能够与上齿轮啮合的下齿轮,下颌托远离手柄架的一端可绕着下转轴的中心轴向上下转动,所述下颌托远离手柄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按压在牙齿上的下摩擦垫;

所述手柄架上设置有用于供下转轴滑移的滑槽,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下转轴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所述滑槽的中部相较于滑槽的两端更靠近上转轴,所述手柄架上设置有用于推送上转轴靠近下转轴的弹性阻件,当下转轴位于滑槽的一端内时下齿轮能够与上齿轮啮合,当下转轴向滑槽的另一端滑移过程中弹性阻件受压形变,直至下齿轮与上齿轮分离后弹性阻件能够推送上转轴复位;

所述手柄架设置有用于带动上齿轮或下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通过上齿轮带动上转轴于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上颌托端部的上摩擦垫靠近或远离下摩擦垫,同时与上齿轮啮合的下齿轮也同步带动下转轴于转动过程中令下颌托端部的下摩擦垫靠近或远离上摩擦垫;驱动组件通过下齿轮带动下转轴于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下颌托端部的下摩擦垫靠近或远离上摩擦垫,同时与下齿轮啮合的上齿轮也同步带动上转轴于转动过程中令上颌托端部的上摩擦垫靠近或远离下摩擦垫。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与上齿轮或下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和用于带动主动齿轮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摩擦垫设置有两块,并且分别位于上颌托的相对两侧;所述下摩擦垫设置有两块,并且分别位于下颌托的相对两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摩擦垫和下摩擦垫均由软质硅胶制成,所述上摩擦垫和下摩擦垫的相背面上均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防滑纹。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手柄架端部的上颌托和下颌托伸入口腔内,之后通过驱动组件令上颌托和下颌托逐渐张开,直至上摩擦垫按压在上磨牙区的牙齿上,下摩擦垫按压在下磨牙区的牙齿上,之后驱动组件继续驱动上颌托和下颌托逐渐张开能够将下颌骨向下逐渐按压,上述过程中颞下颌关节复位器处于上齿轮和下齿轮啮合的状态(如图1所示),直到感觉髁突移动,然后将下颌向后轻轻推动,直到感觉髁突滑入关节窝。髁突向后运动一般是自动的,因为一旦滑过关节结节髁突便会自行复位。如若髁突未自动向后运动,亦可手动推送下颌向后滑移。而髁突向后运动的过程中下颌也会向后移动,从而通过与下磨牙区牙齿紧密抵触的下摩擦垫带动下颌托向口腔内滑移,直至上齿轮和下齿轮处于分离的状态(如图2所示),完成下颌骨复位。因此该复位器可以协助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在颞下颌关节脱位发生的早期先在家进行自助式规范化复位,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往返医院所造成的各项负担,也可以缓解医院急诊的病源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颞下颌关节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上齿轮和下齿轮啮合);

图2为颞下颌关节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上齿轮和下齿轮分离);

图3为上颌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颌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手柄架;11、滑槽;12、弹性阻件;2、上颌托;21、上转轴;22、上齿轮;23、上摩擦垫;3、下颌托;31、下转轴;32、下齿轮;33、下摩擦垫;4、驱动组件;41、主动齿轮;42、电机;43、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4所示,一种家庭自助式颞下颌关节复位器,包括有手持用的手柄架1、和用于按压在上磨牙区的上颌托2、以及用于按压在下磨牙区的下颌托3,上颌托2包括有与手柄架1转动连接的上转轴21,上转轴21同轴固定设置有上齿轮22,上颌托2远离手柄架1的一端可绕着上转轴21的中心轴向上下转动,上颌托2远离手柄架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按压在牙齿上的上摩擦垫23;下颌托3包括有与手柄架1滑移转动连接的下转轴31,下转轴31同轴固定设置有能够与上齿轮22啮合的下齿轮32,下颌托3远离手柄架1的一端可绕着下转轴31的中心轴向上下转动,下颌托3远离手柄架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按压在牙齿上的下摩擦垫33;手柄架1上设置有用于供下转轴31滑移的滑槽11,滑槽11的长度方向与下转轴31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滑槽11的中部相较于滑槽11的两端更靠近上转轴21,手柄架1上设置有用于推送上转轴21靠近下转轴31的弹性阻件12,当下转轴31位于滑槽11的一端内时下齿轮32能够与上齿轮22啮合,当下转轴31向滑槽11的另一端滑移过程中弹性阻件12受压形变,直至下齿轮32与上齿轮22分离后弹性阻件12能够推送上转轴21复位;手柄架1设置有用于带动上齿轮22或下齿轮32转动的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通过上齿轮22带动上转轴21于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上颌托2端部的上摩擦垫23靠近或远离下摩擦垫33,同时与上齿轮22啮合的下齿轮32也同步带动下转轴31于转动过程中令下颌托3端部的下摩擦垫33靠近或远离上摩擦垫23;驱动组件4通过下齿轮32带动下转轴31于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下颌托3端部的下摩擦垫33靠近或远离上摩擦垫23,同时与下齿轮32啮合的上齿轮22也同步带动上转轴21于转动过程中令上颌托2端部的上摩擦垫23靠近或远离下摩擦垫33。

上述方案于实施过程中可将手柄架1端部的上颌托2和下颌托3伸入口腔内,之后通过驱动组件4令上颌托2和下颌托3逐渐张开,直至上摩擦垫23按压在上磨牙区的牙齿上,下摩擦垫33按压在下磨牙区的牙齿上,之后驱动组件4继续驱动上颌托2和下颌托3逐渐张开能够将下颌骨向下逐渐按压,上述过程中颞下颌关节复位器处于上齿轮22和下齿轮32啮合的状态(如图1所示),直到感觉髁突移动,然后将下颌向后轻轻推动,直到感觉髁突滑入关节窝。髁突向后运动一般是自动的,因为一旦滑过关节结节髁突便会自行复位。如若髁突未自动向后运动,亦可手动推送下颌向后滑移。而髁突向后运动的过程中下颌也会向后移动,从而通过与下磨牙区牙齿紧密抵触的下摩擦垫33带动下颌托3向口腔内滑移,直至上齿轮22和下齿轮32处于分离的状态(如图2所示),完成下颌骨复位。因此该复位器可以协助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在颞下颌关节脱位发生的早期先在家进行自助式规范化复位,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往返医院所造成的各项负担,也可以缓解医院急诊的病源压力。

上颌托2和下颌托3通过相啮合的上齿轮22和下齿轮32实现传动连接,两者能够实现同步转动,令上颌托2和下颌托3能够逐渐张合,有利于复位器对上、下颌骨均匀施力,提高复位器的使用稳定程度;并且通过可由橡胶制成的弹性阻件12对上转轴21向下转轴31一侧始终保持推送,令下转轴31在如图1所示的一端内时上齿轮22和下齿轮32始终保持啮合,而且能够在下转轴31向另一端滑移过程中,上转轴21能够通过压缩弹性阻件12让下转轴31滑向如图2所示的一端,从而令上齿轮22和下齿轮32分离,致使下颌托3不再受限制从而能够灵活摆动,而该状态下时下颌骨已完成复位,从而会让上、下颌骨进行闭合,因此灵活摆动的下颌托3在上、下颌骨进行闭合时上颌托2和下颌托3能够随之闭合,有效避免了复位器在上、下颌骨进行闭合时戳伤口腔内壁。

此处需说明的有,驱动组件4既可用于带动上齿轮22转动,也可用于带动上转轴21位于图1所示的滑槽11一端时的下齿轮32转动;驱动组件4包括有与上齿轮22或下齿轮32啮合的主动齿轮41、和用于带动主动齿轮41的电机42,电机42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41通过皮带43传动连接。主动齿轮41能够分别与上齿轮22或下齿轮32啮合传动,其中电机42带动主动齿轮41的传动方式通过张紧皮带43实现,该结构在上颌托2和下颌托3张开较大程度后皮带43通过打滑的方式避免上颌托2和下颌托3持续张开,从而有利于提高复位器的使用安全程度。

上摩擦垫23设置有两块,并且分别位于上颌托2的相对两侧;下摩擦垫33设置有两块,并且分别位于下颌托3的相对两侧。上摩擦垫23和下摩擦垫33均设置有两块,并且分别与上、下颌骨的两侧抵接,从而能够一次复位好下颌骨的两侧,提高了复位效率,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上摩擦垫23和下摩擦垫33均由软质硅胶制成,上摩擦垫23和下摩擦垫33的相背面上均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防滑纹。令上摩擦垫23和下摩擦垫33质地较软,并且增设防滑纹,均是为了提高上摩擦垫23和下摩擦垫33按压在牙齿上时的摩擦力,从而确保在髁突滑入关节窝的过程中,下摩擦垫33能够始终与下磨牙区的牙齿保持抵接,进而能够带动下颌托3向口腔内滑移,直至上齿轮22和下齿轮32处于分离的状态(如图2所示),从而有利于提高复位器的使用稳定程度。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