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5408发布日期:2018-09-14 22:0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具,具体为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伤特别是交通事故伤,已成为当今影响公众健康的一大社会问题,全球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创伤。在我国,是1~34岁居民排位第一的死因,且中国的交通事故伤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其中,1/3的创伤患者死于院前失血性休克,发生在创伤后24h内的致死率高达50%,2h内的致死率为20%。

医护人员在发现伤者后,需要对其进行创伤救护,包括止血、包扎、固定以及搬运四个步骤。为了减少院前失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医护人员在发现伤者后,应尽快将其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然而,部分伤者常伴随着大出血,医护人员必须对其进行简单的止血、包扎才能进行转运。然而传统的止血、包扎方式耗时较长,且操作较为复杂,往往延长了伤者的院前滞留时间。因此,研发出一款更加适合体外创伤失血者使用的急救转运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该急救转运车具有压迫止血以及方便操作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一侧固定设有挡板,所述车身背向挡板一侧滑动设有第一滑板以及第二滑板,相应地,所述车身设有供第一滑板滑动的第一滑槽,所述车身设有供第二滑板滑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板位于第一滑板背向挡板一侧;所述第一滑板朝向挡板一端固定有第一弧形气囊,所述第一弧形气囊背向第一滑板一端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滑板朝向挡板一端固定有第二弧形气囊,所述第二弧形气囊背向第二滑板一端设有第二固定件;所述床身设有加热装置。

其中,医护人员发现伤者医护,先确认出血部位,随后将伤者转移至急救转运车上,使伤者的背面与第一弧形气囊相接触,随后,通过第二弧形气囊对伤者进行固定,从而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止血,第一弧形气囊和第二弧形气囊与伤者相接触的一面可设有吸血的无菌纱布层,从而防止伤者的出血部位造成感染。

同时,第一弧形气囊、第二弧形气囊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上,而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是可在车身上滑动的,因此医护人员可根据伤者的出血部位,适当调整第一、二弧形气囊的位置,从而更有利于止血。上述操作耗时短,且可在急救转运车上进行,更加有利于缩短伤者的院前滞留时间,从而减少创伤致死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弧形气囊上的挂钩以及固定在挡板朝向第一滑板侧的扣环;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结构与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固定有用于保温的保温毯。

作为优选,所述车身下方设有支撑脚以及滚动轮,所述支撑脚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支撑脚设有限制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转动的限位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支脚上的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槽相对应且设置在第二支脚上的第二限位槽以及限位调节杆,所述限位调节杆依次滑动穿设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相应地,所述限位调节杆设有与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适配的限位部。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调节杆包括柱状的杆体,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杆体外周壁,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是正六边形,相应地,所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的横截面均是正六边形。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调节杆一端是防脱落的固定头,另一端是方便医护人员施力的操作手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脚设有辅助滚动机构;所述辅助滚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支脚上的固定座、插块、连接杆以及辅轮;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供插块插入的固定槽,所述插块设有凹槽,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辅轮相连,所述连接杆背向辅轮一端与凹槽的槽壁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脚设有供辅轮嵌入的容纳槽。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悬挂药液瓶的固定架以及支撑杆,所述固定架位于车身的上方;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固定架固定,所述挡板设有供支撑杆背向固定架一端穿过的插孔;还包括用于调节固定架与车身之间距离的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支撑杆上的凸块、设置在挡板侧面上的推块,相邻两个凸块之间形成与推块适配的间隙;所述挡板上设有容纳弹簧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容置槽分别设置于推块的两侧;还包括设置在容置槽内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容置槽槽底相固定,另一端与推块相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发明中,医护人员发现伤者医护,先确认出血部位,随后将伤者转移至急救转运车上,使伤者的背面与第一弧形气囊相接触,随后,通过第二弧形气囊对伤者进行固定,从而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止血,第一弧形气囊和第二弧形气囊与伤者相接触的一面可设有吸血的无菌纱布层,从而防止伤者的出血部位造成感染。

同时,第一弧形气囊、第二弧形气囊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上,而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是可在车身上滑动的,因此医护人员可根据伤者的出血部位,适当调整第一、二弧形气囊的位置,从而更有利于止血。上述操作耗时短,且可在急救转运车上进行,更加有利于缩短伤者的院前滞留时间,从而减少创伤致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支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限位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11、挡板,110、推块,12、第一滑板,120、第一弧形气囊,121、挂钩,122、扣环,13、第二滑板,130、第二弧形气囊,14、保温毯,15、枕垫,21、第一支脚,22、第二支脚,24、滚动轮,25、固定座,26、插块,27、连接杆,28、辅轮,29、容纳槽,31、支撑杆,310、凸块,32、固定架,4、限位调节杆,41、固定头,42、限位部,44、操作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如图1~6所示,一种用于创伤出血患者的急救转运车,包括车身1,车身1一侧固定设有挡板11,车身1背向挡板11一侧滑动设有第一滑板12以及第二滑板13,相应地,车身1设有供第一滑板12滑动的第一滑槽,车身1设有供第二滑板13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板13位于第一滑板12背向挡板11一侧;第一滑板12朝向挡板11一端固定有第一弧形气囊120,第一弧形气囊120背向第一滑板12一端设有第一固定件;第二滑板13朝向挡板11一端固定有第二弧形气囊130,第二弧形气囊130背向第二滑板13一端设有第二固定件;床身1设有加热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医护人员发现伤者医护,先确认出血部位,随后将伤者转移至急救转运车上,使伤者的背面与第一弧形气囊120相接触,随后,通过第二弧形气囊130对伤者进行固定,从而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止血,第一弧形气囊120和第二弧形气囊130与伤者相接触的一面可设有吸血的无菌纱布层,从而防止伤者的出血部位造成感染。

同时,第一弧形气囊120、第二弧形气囊130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滑板12和第二滑板13上,而第一滑板12和第二滑板13是可在车身上滑动的,因此医护人员可根据伤者的出血部位,适当调整第一、二弧形气囊的位置,从而更有利于止血。上述操作耗时短,且可在急救转运车上进行,更加有利于缩短伤者的院前滞留时间,从而减少创伤致死率。

在对伤者进行扩容治疗时,伤者往往会出现体温下降的症状。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急救转运车设有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可类似于市面上的加热毯,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方便患者躺卧,在车身的一头设有供患者搁置头部的枕垫15。

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弧形气囊120上的挂钩121以及固定在挡板11朝向第一滑板12侧的扣环122;第二固定件的结构与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相同。

如图1所示,挡板11固定有用于保温的保温毯14。保温毯14遮盖在伤者的身上,减少伤者身上热量的散发,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1下方设有支撑脚以及滚动轮24,支撑脚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脚21和第二支脚22;支撑脚设有限制第一支脚21和第二支脚22转动的限位机构。

如图4所示,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支脚21上的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槽相对应且设置在第二支脚22上的第二限位槽以及限位调节杆4,限位调节杆4依次滑动穿设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相应地,限位调节杆4设有与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适配的限位部42。在安装时,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对应设置,限位调节杆4同时穿过两个限位槽内。当限位部位于第一、二限位槽内时,第一支脚21和第二支脚22之间就不能相对转动,从而防止使用该急救转运车在转运伤者的过程中,发生事故。

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调节杆4包括柱状的杆体,限位部42设置在杆体外周壁,限位部42的横截面是正六边形,相应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的横截面均是正六边形。

当正六边形的限位部位于两个限位槽之间时,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不能进行相对转动。当医护人员将杆体稍拔出,使得柱状的杆体位于横截面是正六边形的限位槽内时,第一支脚21和第二支脚22即可相对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脚21的长度与急救车车厢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相同。上述设置的好处在于,当医护人员需要将该转运车转移至急救车内时,可通过抽拉限位调节杆4使得第一支脚21和第二支脚22之间可相对转动,因此当该急救转运车被抬进急救车车厢内时,第二支脚22即被折叠收纳起来,从而更加方便医护人员的搬运。反之,当急救转运车从急救车车厢内移出时,放下第二支脚22,同时抽拉限位调节杆使限位部处于两个限位槽内,即可固定第一支脚21和第二支脚22,操作非常方便。

如图6所示,限位调节杆4一端是防脱落的固定头41,另一端是方便医护人员施力的操作手柄44。

如图5所示,第一支脚21设有辅助滚动机构;辅助滚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支脚21上的固定座25、插块26、连接杆27以及辅轮28;固定座25上设有供插块26插入的固定槽,插块26设有凹槽,连接杆27的一端与辅轮28相连,连接杆27背向辅轮28一端与凹槽的槽壁转动连接。

当第二支脚22收折后,医护人员可转动连接杆27至另一侧,使其着地,即可具有滚动的功能。更加方便医护人员将急救转运车拖入急救车车厢内。

如图4所示,第一支脚21设有供辅轮28嵌入的容纳槽29。

如图1所示,该急救转运车还包括用于悬挂药液瓶的固定架32以及支撑杆31,固定架32位于车身1的上方;支撑杆31一端与固定架32固定,挡板11设有供支撑杆31背向固定架32一端穿过的插孔;该急救转运车还包括用于调节固定架32与车身1之间距离的高度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支撑杆31上的凸块310、设置在挡板11侧面上的推块110,相邻两个凸块310之间形成与推块110适配的间隙;挡板11上设有容纳弹簧的容置槽,容置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容置槽分别设置于推块110的两侧;该急救转运车还包括设置在容置槽内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容置槽槽底相固定,另一端与推块110相固定。

伤者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医护人员可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药液瓶与伤者之间的高度。实际操作为:医护人员将推块110拉出后,支撑杆31即可在插孔内自由滑动。当医护人员确定好位置后,即可移动推块,使其嵌入相邻两个凸块310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实现固定架所在高度位置的固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